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719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340907      線上人數 : 8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191


    題名: 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之研究
    A Study of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towards Russia
    作者: 娜塔莎
    Andreeva, Natalia
    貢獻者: 魏百谷
    Wei, Bai Ku
    娜塔莎
    Andreeva, Natalia
    關鍵詞: 文化外交
    軟權力
    孔子學院
    中俄關係
    cultural diplomacy
    soft power
    Confucius institute
    Sino-Russian relations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07-01 12:22:45 (UTC+8)
    摘要: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不僅加深了國家間的經濟關係,而且也推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研究軟實力與文化外交的議題成為國際關係的重點。文化外交在中國對外政策的地位也提升,文化外交戰略必將成為中國整體外交戰略的有機組成部份。因此中國開始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工作,在國外舉辦「中國年」、「漢語年」、「旅遊年」,成立孔子學院。中國設立孔子學院和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為了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

    目前學者關於中國對俄羅斯文化外交的研究較少著墨。因此,本論文試圖從文化外交角度來分析當代中國與俄羅斯關係,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中國文化外交內涵、目標與發展狀況,論文首先探討;其次探討中國對俄國的文化外交之具體實踐,包括政府層面交流和教育層面交往。最後研究中國文化外交在俄羅斯的成效以及中俄關係存在的問題。

    研究發現雖然中國文化外交政策在俄羅斯有成效,但是中俄關係有還沒解決的問題:中國「威脅」、「擴張」的論調在俄羅斯仍然很有市場,中俄兩國之間深層互信還是不夠,而經貿合作水平遠低於兩國政治關係的高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 專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槪覽(1949-1991)。 北京 : 光明日報出版發行 : 新華經銷, 1993年。
    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戰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智,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 著,周琪等譯,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 新華出版社,2002年 。
    胡文濤,美國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國的運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 。
    唐代興,文化軟實力戰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童世駿,文化軟實力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潘一禾,文化與國際關係。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
    戴桂菊,當代俄羅斯。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二) 期刊
    丁明,「對中俄關係20 年的回顧與探析」,當代中國史研究,第5期(2012年), 頁 79-83。
    王一川,「理解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藝術評論(北京),2009年第10(2009
    年10月),頁60-63。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第3
    期(1994年),頁9-15。
    王麗,「跨文化交流對素質教育的三個作用」,甘肅教育,第22期( 2010年), 頁15-20。
    李永欣,「俄羅斯孔子學院的現狀及前景展望」,西伯利亞研究,第37卷第3期(2010年6月),頁 49-52。

    李新華,「美國文化外交淺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北京),第 11 期(2004 年), 頁 38-42。
    朱佳木,「中俄友好合作關係的回顧與展望」,當代中國史研究,第5期(2012年),
    頁75-80。
    況雨霞、王娟,「中俄文化交流淺論」,文學和文化研究,第1期(2010年), 頁45-47。
    「法國駐華參贊暢談中法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現代企業教育,第13期(2010年),頁90。
    彭雪涵,「對古今中外體育文化交流的幾點研究」,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福建),第 14 卷第 4 期(2000 年 10 月),頁 84-86。
    胡文濤,「美國文化外交的思想與實踐特徵及其對中國和平發展的啟示」,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第2 期(2008年),頁26-27。
    胡文濤,「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外交評論(北京),第96期(2007年6
    月),頁50-58。
    孫紅霞、李愛華,「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山東),
    第52卷第1期(2007年),頁37-39。
    張清敏,「全球化環境下的中國文化外交」,外交評論(北京),第87期(2006年2
    月),頁38-41。
    張殿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文化外交淺析,黑龍江社會科學(哈爾濱),第1期(2012年),頁35-40。
    張殿軍,當代中國文化外交戰略的歷史嬗變,天津行政學院學報(天津),第15卷第1期(2013年1月),頁57-65。
    郭瑞軍,「印度文化外交中軟權力的運用」,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5-10。
    陳志端,「關於和平崛起的文化戰略」,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12月,頁 245-246。
    閔勤勤,「中俄文化年:文化交流的盛會」,時事報告,04期,2006年,頁61-62。
    勞靈珊,「文化外交在當代中俄關係中的作用」,西伯利亞研究,第39卷第2期(2012年4月),頁36-45。
    楊麗梅,「試論中俄文化交流與合作」,西伯利亞研究,第40卷第2期(2013年4月),頁49-52。
    楊麗梅、張明華,「顧早期的中俄文化交流」,Русский язык (俄文), №3 (2006),頁62- 65 。
    黃慶、張萍,「中俄關係二十年:穩步發展的戰略協作」,俄羅斯學刊,第3卷總第15期,頁28-34。
    趙小平,「『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新亮點,共產黨人,(2012年4月),頁23-25。
    趙可金,「美國公共外交的興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第 3 期(2003 年),頁86-92。
    劉德斌,「『軟權力』說的由來及發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長春),第4期
    (2004年),頁55-56。
    閻學通,「軟實力的核心是政治實力」,環境時報,第6期(2007年),頁42-43。
    龐中文,「中國軟力量的內涵」,瞭望新聞期刊,2005年11月7日,頁62。
    關世杰,「國際文化交流與外交」,國際政治研究(北京),第3期(2000年),頁
    126-136。

    (三) 報刊
    江澤民,「在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形成強大的宣傳與論力量加大向世界介紹中國
    力度」,人民日報,1999年2月27日,版1。
    張鐵柱,「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莫斯科舉行」,人民日報,1999 年1月27日。

    (四) 研討會論文
    孫國祥,「文化外交之內涵與實踐」,發表於非傳統安全威脅論壇(臺北:中央警察大
    學恐怖主義研究所中心主辦,2007年)。
    楊昊、蕭新煌,「觀察亞太和平與安全的新因素:中國與日本的東南亞柔性權力外交」,
    林正義、歐錫富主編,2009亞太和平觀察(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亞 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9年),頁23-83。

    (五)碩博士論文
    李曉琴,「「俄羅斯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 —以伊爾庫茨克孔子學院為例」,新疆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孫鵬程,「孔子學院和國際語言推廣機構的比較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繆開金,「中國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06 年)。


    (六) 網絡資源
    「2010年俄羅斯『漢語年』活動清單」,人民網,2010年3月22日,http://russian.people.com.cn/31521/6926521.html。
    「2010年俄羅斯漢語年國際台《你好,中國》啟動」,網易,2010年5月29日, http://news.163.com/10/0529/08/67RB3I1M000146BD.html。
    「『十一五』文化發展六大重點確定」,人民網,2006 年 9 月 14 日,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4814507.html。
    「十七大代表于幼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中國政府網,2007 年 10 月 18 日, http://www.gov.cn/gzdt/2007-10/18/content_779007.htm。
    「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基本情況」,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GB/64114/64139/6131588.html。
    「《中俄聯合聲明》(1994年9月3日)」,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27/content_642448.htm。
    「《中俄聯合聲明》開啟世界新紀元」,博客日報網,2013年3月23日,http://zah009.bokerb.com/432852.html。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gxh/xsb/wjzs/t8985.htm。
    「中俄發表聯合聲明:反對人權問題政治化和雙重標準」,中國人權網,2013年7月24日,http://www.humanrights.cn/cn/book/6/t20130724_1071327.htm。
    「『中國年』讓更多俄羅斯人了解中國」,中國網,2007年11月5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zegjn/content_9179108.htm。
    「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介紹」,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http://www.cicec.org.cn/zhongxinjianjie.html。
    「中國漢辦:孔子學院不輸出價值觀」,中國評論新聞網,2009年4月18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4/5/4/100945438.html?coluid=7&kindid=0&
    docid=100945438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9/4/5/4/100945438.html?colui
    d=7&kindid=0&docid=100945438。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介紹」,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whxh/2008-08/20/content_110209.htm。
    「中駐俄大使館公使銜參贊:感受俄羅斯『漢語年』」,中國網網頁,2010年11月21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11/21/content_21388600.htm。
    「文化交流——俄羅斯『中國年』的華彩樂章」,中國網,2007年11月5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11/05/content_9179087.htm。
    「互辦『國家年』是增進俄中人民相互了解的最佳方式—訪《俄羅斯與中國·21世紀》雜誌主編盧金」,新華網,2007年03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3/content_5886285.htm。
    「外交部部長助理:俄羅斯『中國年』呈現六大特點」,中國網,2007年3月28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zegjn/content_8025781.htm。
    「在美推中文 孔子學院成果豐」,世界新聞網,2011年12月29日,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aUSnews/16928224/article-在美推中文-孔子學院成果豐?instance=usbull。
    「局情概覽」,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網站,http://www.cipg.org.cn/jqgl/。
    「『你好,中國』旅遊季開播儀式在駐俄羅斯使館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2013年6月18日,http://ru.chinaembassy.org/chn/dsdsghd/dwhd/t1051043.htm。
    「紀念《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十週年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部長拉夫羅夫」,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網頁,http://www.russia.org.cn/chn/2731/31293922.html。
    「於廣洲:中俄『國家年』推動經貿合作加速發展」,中國網,2007年11月6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zegjn/content_9181435.htm。
    「俄中友協高度評價中俄『國家年』成果」,中國網,2007年12月21日,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12/21/content_9413638.htm
    「俄中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http://www.russia.org.cn/chn/2731/31292884.html。
    張紅,「中俄文化交流 源遠流長」,布市國立師範大學,http://www.bgpu.ru/site/content/kafs/kitae/russiaandchina/2013/aspects/chzanhun.pdf。
    姜鯤,「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第五次全會在京召開」,人民網,2003年9月10日, http: / /www. peo- ple. com. cn/GB/paper39/10134 /928135. Html。
    「孟曉駟:文化外交的魅力」,人民網,2005 年11 月11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3849386.html。
    「胡錦濤和普京共同出席『中國年』開幕式並致辭」,人民網,2007年03月27日,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5525095.html。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 年 10 月 24 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協會簡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網站,http://www.cpaffc.org.cn/introduction/agrintr.html。
    「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港澳台辦公室)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58/list.html。
    「習近平出席俄羅斯『漢語年』開幕式」,網路孔子學院,2010年03月24日,http://college.chinese.cn/article/2010-03/24/content_119271.htm。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國務院公報,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31834.htm 。
    「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國務院公報,http://www.gov.cn/jrzg/2012-02/15/content_2067781.htm 。
    陳昊蘇,「光輝的歷程——中俄友協60年回顧」,人民日報網,2009年9月24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9-09/24/content_349650.htm。
    「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在京舉行」,人民網,2004年8月30日第一版,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748201.html。
    童師群、張代蕾、見微知著,「從細節和數字感受俄羅斯「漢語年」魅力——— 訪中國駐俄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裴玉芳」,新華網,2010年11月21日,http: / /news. xin- huanet. com/world/2010 -11/21/c_12798976. Htm。
    「對外交流與合作司(港澳台辦公室)主要職責和內設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對外交流與合作司(港澳台辦公室),http://www.gapp.gov.cn/dwjlhz/dwjlhz_old/contents/3640/141240.html。
    「『漢語年』為中俄友誼夯實基礎」,光明網頁,2010年11月24日,http://big5.gmw.cn/g2b/world.gmw.cn/2010-11/24/content_1411831.htm。
    趙啟正在聖彼得堡「中國周」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中國網, 2003年8月18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Aug/387480.htm。
    「劉延東出席俄羅斯『漢語年』閉幕式並發表講話」,國際日報,2010年11月24日,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432304。
    「『漢語年』進一步深化俄中兩國人民理解與友誼」,中國華文教育網,2010年11月26日,http://big5.hwjyw.com/info/content/2010/11/26/13220.shtml。
    「 溫家寶:中俄關係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中國新聞網,2010年11月2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1-24/2678429.shtml。
    「學會簡介」,中國人民外交學會, http://www.cpifa.org/s/toCpifaSurveyIntroduction.do?channelId=2。
    「總局主要職能」,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http://www.chinasarft.gov.cn/catalogs/zjjg/index.html。
    「關於基金會」,俄中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http://www.pkfond.cn/?page_id=80。


    一、英文部份
    (一) 專書
    Arndt, Richard T., The First Resort of Kings: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hington D.C: Potomac Book, 2006.
    Guo, Sujian, Shiping Hua, New Dimension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2007.
    Iriye, Akira, Cultural Forces in World Politics. New Hampshire: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90.
    Mitchell, J.M.,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Allen&Unwin, 1986.
    McMurry, Ruth Emily, Muna Lee, The Cultural Approach: Another Wa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47.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85.
    Tuch, Hans 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 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 Martin’s, 1990.
    Ninkovich, Frank, U.S. Information Policy and Cultural Diplomacy. New York: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1996.
    Nye, Joseph S.,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Nye, Joseph S.,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
    Nye, Joseph S., Hard Power and Soft Pow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5.
    Passin, Herbert,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New York: Praeger, 1963.

    (二) 期刊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72, №3 (Summer
    1993), pp. 22–49.
    Nye, Joseph S.,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80 (Fall 1990), pp. 153-168.

    (三) 網絡資源
    Nye, Joseph S. Jr. «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 Time, March 8, 2008.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21163,00.html
    «School Activists Rail against ‘Confucius Classroom,» The Washington Times, April 27, 2010.
    http: / /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 /2010 /apr /27 /school - activists - rail -
    against - confucius - classroom/? page = 1.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Center on Public Diplomacy USC, December 10, 2008, 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index.php/about/whatis_pd



    一、俄文部份
    (一) 專書
    Ларин(拉林), В.Л., В Тени Проснувшегося Дракона-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а
    рубеже XX-XXI веков (在覺醒之龍的陰影下:20與21世紀之交的俄中關係).
    Владивосток: Дальнаука, 2006.
    Ларин(拉林), В.Л., Китай и 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России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90-х: проблемы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90年代前期的中國與俄羅斯:區域互動的難題).
    Владивосток: Дальнаука, 1998.
    Титаренко(季塔連科), М.Л., Россия лицом к Азии (俄羅斯面向亞洲). Москва: Республика,
    1998.

    (二) 期刊
    Верченко( 韋爾琴科), А.Л.,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года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и»( 在俄羅斯舉辦的「中國
    年」活動), 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в 2007 г.: политика, экономика, культура.
    Ежегодник (М.:Русская панорама, 2008). К. Внуков, «Год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е и год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и – две половинки единого целого»,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1, 2007, С.
    33-37.
    Внуков(夫怒科夫), К., «Год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е и год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и – две половинки единого
    целого»(中國年與俄羅斯年是統一體的兩個方面),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1,
    2007, С. 33-37.
    Куликова( 庫利科瓦), Г.В., «Друзья – это вечное достояние»(朋友是永遠的財富), в
    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в 2006 г. : политика, экономика, культура. Ежегодник
    (М.:РАН. 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2007), С. 361-362.
    Ливишин(利維申), С., «2006 – Год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е. Новое качеств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2006年
    在中國舉辦的「俄國年」:夥伴關係的新品質),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1,
    2006, С. 11-21.
    Рябченко( 裡亞布琴科), Н.П., «Россия – Восточная Азия: проблемы культурных
    заимствований»(俄羅斯與東亞:跨文化借用的問題), в Россия – Китай- Япония в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ой Азии: проблемы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в XXI веке.
    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Владивосток, 18-19 сентября,
    2000), С. 110-116.
    Соловьева(索洛维耶瓦), Е.В., «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ое культурное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е: к
    вопросу об историографии проблемы» (論中俄文化交流研究的問題), Ойкумена.
    Регионовед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2009. No 1. С. 99-106.

    (三)報刊
    Тавровский(塔夫羅夫斯基), Ю. В. «Евразийскому контуру не хватает азиатских линий, 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могут много выиграть от синергии развития»(中俄共同發展會對兩國有益處),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28 ноября 2011 г., С. 11.

    (四)網絡資源
    Астахов(阿斯塔霍夫), Е.М., «Мировая практика культурн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 (世界文化外交
    的實際), Диалог культур и партнерство цивилизаций. VIII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Лихачевские научные чтения, (СПб.: Изд-во СПБГУП, 22-23 мая, 2008),
    http://www.mgimo.ru/files/34255/34255.pdf.
    «В Томске пройдут культурные мероприятия, посвященные году Китая в России» (在托木斯克會進行有關「中國年」的活動), Китай, 19 сентября 2007 г.,
    http://www.informchina.ru/Article.aspx?article=3909.
    Востряков( 沃斯特裡亞科夫), Л.Е., «Культурная политик: концепции, понятия, модели»
    (文化政策:概念、理解與模式), http://www.cpolicy.ru/analytics/80.html.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и, план культурн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между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м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и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м Китай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на 1997 - 1998 гг. (принят в г. Пекине 27. 07. 1997)» (俄羅斯的法規:俄羅斯聯邦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97-1998年文化合作計劃 (1997年7月27日在北京簽訂),
    http: //www.lawsector.ru.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и, соглашение о руководящих принципах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китайско -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ком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мира и развития (совершено в Пекине 10 ноября 1997 г.)» (俄羅斯法規:中俄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協定 (1997年11月10日在北京簽訂), http: / / www. law- sector. ru.
    «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части российско - китайской комиссии п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у в области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культуры, здравоохранения и спорта. (2000 - 12 - 07)» ( 關於俄中教育、文化、衛生及體育合作委員會俄方部分(2000年12月7日),
    http://www.mid.ru/bdomp/ns-dksu.nsf/6786f16f9aa1fc72432569ea0036120e/ 432569f10031dce6432569ae0050b908! OpenDocument.
    «Основные направления работы МИД России по развитию культурных связей с
    зарубежными странами» (俄羅斯聯邦外交部與外國文化關係發展之基本方向),
    http://www.in.mid.ru.
    «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посольства России в Китае: архив. Действующие российско - китайские меж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и меж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енные договоры (1949 - 2002 гг.)»( 俄羅斯駐華大使館主編:檔案。現行中俄國家和政府間協定(1949-2002年),
    http: / /www.russia.org.cn.
    «Фонд Общественное Мнение/ФОМ»(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調查網),http://fom.ru.
    «Чжао Цичжэн и А. Прохоренко активно оценивают развитие культурных обменов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趙啟正與普羅霍連科對中俄文化交流發展的成果之評估),
    http://russian.china.org.cn/russian/82079.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9260022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6002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2201.pdf1296KbAdobe PDF292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