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94477      Online Users : 78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779


    Title: 新媒體文化中介者與品味建構: 以女性時尚雜誌ipad版為例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Cultural Tastes: From the View of Fashion Ipad Magazines
    Authors: 陳庭軒
    Contributors: 曾國峰
    陳庭軒
    Keywords: 女性時尚雜誌
    ipad
    新媒體
    品味建構
    數位閱讀
    文化中介者
    Female fashion magazines
    ipad
    New media
    Taste building
    Digital publishing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5-01 15:22:0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IPAD版本出現的影響之下,女性時尚雜誌編輯如何在數位化的風潮之下,以「文化中介者」的角度,維繫其雜誌原本所代表的「時尚品味」,並向目標閱聽人傳遞。
    為瞭解時尚雜誌在行動化過程的行為與重視因素,本研究針對《VOGUE》、《美麗佳人》《ELLE》《女人我最大》《儂儂》所發行之ipad版本進行內容研究。研究以文化中介者為理論架構,首先以次級文獻分析法先找出雜誌行動化的脈絡,再以深度訪談、輔以文本分析的方式,了解各雜誌在以ipad為媒介,進行時尚價值傳遞時,所採取的策略以及考量因素,並檢視其傳遞符號過程所呈現的文化實踐關係。
    This research is analyzing how digital editior plays the role of new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transforming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during mobile services to cultivate people sense.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theory i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secondary analysis, tex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 found out that , Even though the magazine used ipad service as a new method to expand the content of the magazine. The edit skill of formal magazine are still operated in the whole ipad service’s content by symbols.
    Reference: 參考資料
    一、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出版年鑑編輯部(2011)。《2011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中華民國出版年鑑編輯部(2007)。《中華民國96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
    聞局。
    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2011)。《發現雜誌新能量雜誌閱聽人消費趨向調查
    報告》。上網日期:2012年1月5日。取自
    http://english.magazine.org.tw/ShowAdvertise?ad=283
    白育珮(2004)。《時尚雜誌中的性別角色—男性雜誌與女性雜誌之比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瑄(2003)。《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文。
    林志鴻(2002)。《時尚符號的媒體產製與消費:以中國風流行風潮下的本土時尚意識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忻絜(1999)。《資訊性女性雜誌讀者對化妝品認知、態度、行為之研究-以
    〈Beauty美人誌〉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秀珠(1996)。〈衛星電視的節目規劃:從文化接近性談起〉,《廣播與電視》,2:3:35-58。
    邱麗珍(2000)。《女雜性誌中美容美體論述的解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欣君(2001)。《女性雜誌市場區隔與產品定位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鄧懿貞(2006)。《全球化下的台灣女性流行時尚雜誌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唐筱恬(2010)。《歐美派、日系風:台灣女性時尚雜誌的產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孟延(2007b)。《美麗化身─流行時尚雜誌讀者對美的接收與詮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宜君(2003)。《跨國出版集團在台灣市場的進入模式》。師大大傳所碩士論文。
    居延安編譯(1988)。藝術社會學。Hauser,A.(1958).Social History of Art.。
    台北市:雅典。
    張意曼(2003)。《從國際化理論的角度來看國際雜誌進入台灣市場的策略─以美
    國與香港雜誌為例》。交大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麗(1994)。〈解構與建構之後:女性雜誌、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中外文學》,23(2): 110-125。
    張國慶(1997)。《全球化與台灣廣告業的依賴發展》。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論文。
    張艾湘(2004)。《女性雜誌中女性形象內容產製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詠萱(2007)。《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在地化」策略研究-以「在地切割」與「在地重組」的觀點分析》。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琪(2006)。《臺灣女性時尚雜誌內容分析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南華大學
    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0),《她們的美麗與哀愁---女性雜誌的美貌建構與讀者使用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萍(2004)。《女性雜誌讀者之生活型態、購買涉入感與廣告訴求偏好對廣告
    效果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喻婷(2008)。《影響閱讀行為的因素及其結果:以日系時尚女性雜誌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雪紅(2005)。〈雜誌出版業市場概況〉,《中華民國94年出版年鑑》。台北:行 政院新聞局。
    羅如芳(2005)。《國際中文版女性雜誌之市場行銷策略分析》。台灣師範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錦祥(2004)。(民國九十二年雜誌出版市場概況),《2004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康庭瑜(2007)。《流動女體的跨國敘事:旅英台籍女性的身體美學與認同型構》,台灣大學社會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仰芳(2009)。〈從《ViVi》讀者觀點看混血的審美與認同〉,發表於《根源與路徑:文化研究十週年》2009年文化研究會議。
    鄭凱元(2001)。《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0)。〈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關係:論日常生活取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28: 189-228。
    賴守誠(2008 年11 月)。〈現代食物運動的浪潮中享用傳統飲食:義大利慢食運動及台灣客家飲食運動的文化經濟〉,《文化研究月報》,86。上網日期:2009年11 月3 日,取自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86/park03.htm
    曹宇帆(2007)。〈解嚴後台灣展活力數據會說話〉,《大紀元》。上網日期:2011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7/13/n1772476.htm
    凱絡媒體周報(2010)。《台灣網路媒體概況》。上網日期: 2011年12月1日,
    取自http://www.magazine.org.tw/ImagesUploaded/news/12705202540000.pdf
    凱絡媒體周報(2011)。《2011前三季廣告量分析報告》。上網日期:2011年12月1日。
    取自http://www.magazine.org.tw/ImagesUploaded/news/13200606394010.pdf
    Babbie, 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台北:時英。454-458。(原著出版於1995)
    Bourdieu, P.(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Bonnewitz, P.(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麥田。(原著出版於1997)
    Escarpit, R.(1990)。《文學社會學》(葉淑燕譯)。台北:遠流出版。
    Gurevitch, M.(1992)。《 文化,社會與媒體》(陳光興等譯)。台北:遠流。
    Storey,J.(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台北:巨流。(原書出版於1999)
    二、 外文部分
    Beck, U(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Hesmondhalgh, D. (2006). Bourdieu, the media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Media,Cultural & Society, 28(2), 211-231.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ited by John G Richardson.pp.241-258. California:Greenwood Press.
    Edwards, T.(2000). Contradictions of consumption: concepts, practices, and politics in consumer socie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Jennifer,S.M.& Julian,M.(2010).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Media. Sociology Compass.UK: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Press.
    McCracken, E. (1993). Decoding women’s magazines: From Mademoiselle to Ms.
    Stevenson, N., Jackson, P., & Brooks, K. (2000). The politics of ‘new’ men’s lifestyle magazines.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3(3), 366-385. NewYork, NY: St. Martin’s Press.
    Straubhaar, J. (1997). Global or regional? Cultural and language markets for televi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lm,Television and Video“Media Globalization in Asia-Pacific Region,”May 20-22,1997, Taipei, Taiwan.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100453008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453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廣播電視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0801.pdf3166KbAdobe PDF245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