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577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51515      Online Users : 4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770


    Title: 「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教育
    The Meditation Education of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Authors: 劉美玉
    Contributors: 李玉珍
    劉美玉
    Keywords: 聖嚴法師
    禪修
    禪法
    中華禪法鼓宗
    法鼓山
    Master Sheng Yen
    Chan practice
    teachings of Chan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Dharma Drum Mountain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5-01 15:20:34 (UTC+8)
    Abstract: 「中華禪法鼓宗」的創辦人聖嚴法師,以宏揚及復興漢傳禪佛教為使命與責任,為中國禪宗兩大法脈臨濟宗與曹洞宗之傳承者,將中國禪法傳播至美洲、歐洲、亞洲及世界各地,被譽為當代重要之國際級中國禪師。
    其所教導之禪修體系及方法,因應現代人的需要已不同於傳統禪修方法。主要呈現在兩個方面上:一方面於禪堂正式教導之禪修方法有所轉變,如話頭禪與默照禪兩種禪法合流傳授、分階段及分次第以達頓悟之禪修體系;另一方面以適應現代人容易接受之語言、文字及方法轉化傳統之禪修方法,將之生活化,成為可以利益世人之方法與教導,如「心靈環保」、「心五四」及「心六倫」等社會運動。(取「新」與「心」之諧音)
    聖嚴法師晚年因未能見到漢傳禪佛教之快速復興,為期勉僧俗四眾弟子宏揚漢傳禪佛教,以之利益世間大眾。因此,以其畢生所學及所教授之禪佛教,整理出明確之淵源、內容、方法與實踐,於2005年正式創立「中華禪法鼓宗」。這在禪宗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實具研究探討之價值。
    本論文以「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教育為主軸,探討其所創設禪修教育體系之歷史背景、禪修教育方法演進、禪修方法內容、組織體系、推廣活動、及因應現代社會之禪修教育方式轉變等相關問題。主要之研究方法為文獻蒐集與探討分析,並進行人物之訪談與田野調查。
    研究結論為聖嚴法師會通「話頭禪」與「默照禪」,建立「頓中開漸」的禪修方法,將禪修過程與層次開出次第,將古代禪法靈活運用、現代化詮釋,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中華禪法鼓宗的禪修教育內容及方法豐富、完整而全面,並呼應現代社會需要。目前法鼓山的禪修推廣組織健全,禪修活動課程分次第架構完整,致力將佛法、禪法實用化,讓現代人能得到佛法及禪法的利益。另檢視法鼓宗之立宗要件具足,有其歷史必然性,在聖嚴法師禪師捨報後,仍可理解「中華禪法鼓宗」的運作原則與其歷史重要性。
    Venerable Master Sheng Yen, the founder of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had committed himself to transmit and promote the revival of Chan Buddhism as his life’s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By inheriting both mainstream Chan lineages, the Caodong and Linji lineages, he redefined the Chinese Chan meditation and introduced it to the Americans, Europe, and Asians, as the first Chinese Chan master in the western world.
    His teaching of meditation, respond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 people. This thesis will investigate his way of incorporating and 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Chan into a systematic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followers. First, I will introduce the official teachings in his meditation hall, including how he integrated two methods of Huatou and Silent Illumination in terms of dividing the courses of Chan practice into sequential stages. Moreover, he simplified and assimilated traditional Chan language into more friendly modern vocabularies in spreading his meditation method to modern-day people and provided it in more adaptable way. Consequently, he proposed a se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to internalize Chan practice into daily life. These campaigns include Spiritual Engagement (literally, Protecting the Spiritual Environment), the New May Fourth Movement (here, “New” is pronounced as “mind” in Mandarin in signifying the Spiritual Renaissance ), and the New Six Ethics enlarging the Five Confucius Ethics from socio-family relation to spiritual cultivation.
    Master Sheng Yen had completed his meditation education system in his very late days, leaving relatively uncertainty and creativity to his disciples. This explains the reason for him to initiate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in 2005. To put the responsibility on his monastic and lay followers of spreading Chinese Chan Buddhism to benefit people in the world, Master Sheng Yen integrated his lifelo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an Buddhism experiences into a new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origin, contents,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the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That Master Sheng Yen founded his lineage and referred it as Chinese Chan Buddhism has enlarged the scale of Chinese and world history of Chan.
    This thesis mainl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Dharma Drum Lineage of Chan Buddhism” in terms of its meditation educational system, especially the meditation within a modern society. In spite of historical analysis, I will also conduct
    Reference: 引用文獻
    壹、聖嚴法師著作
    一、中文著作:
    1965年,《戒律學綱要》,佛教文化服務處。
    1965年,《正信的佛教》,佛教文化服務處。
    1968年,《歸程》,臺南:開元佛經流通處。
    1968年,《比較宗教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1969年,《世界佛教通史(上冊)》,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2年,《中國佛教史概說(譯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9年,《從東洋到西洋》,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
    1979年,《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譯本),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
    1979年,《佛教入門》,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 。
    1979年,《禪與科學》,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重編入法鼓全集《佛教入門》中。
    1979年,《禪》,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重編入法鼓全集《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1980年,《禪的體驗》,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重編入法鼓全集《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1980年,《禪門修證指要》,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
    1983年,《禪門驪珠集》,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4年,《佛心眾生心》,台北:東初出版社,重編入法鼓全集《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1984年,《佛心》,台北:東初出版社,重編入法鼓全集《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1984年,《禪的生活》,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6年,《拈花微笑》,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7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8年,《明末中國佛教的研究》(博士論文中譯本,關世謙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8年,《明日的佛教》,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8年,《牧牛與尋劍》,台北:東初出版社,折散重編於法鼓全集中多冊。
    1988年,《法源血源》,台北:東初出版社。
    1988年,《學佛群疑》,台北:東初出版社,重編入法鼓全集《佛教入門》中。
    1991年,《禪與悟》,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2年,《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台北:東初出版社,法鼓全集中與《密教史》合為一冊。
    1992年,《密教史》(譯著),台北:東初出版社,法鼓全集中與《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合為一冊。
    1993年,《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書局,本書為聖嚴法師口述,編者整理。
    1994年,《禪的世界》,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4年,《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台北:東初出版社,法鼓全集中與《禪》、《禪的體驗》合為一冊。
    1994年,《心靈環保》,台北:正中書局,全集書名為《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1994年,《福慧自在》,台北:皇冠出版社,法鼓全集中與《隨身經典——金剛經講錄》合為一冊》。
    1995年,《念佛生淨土》,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5年,《律制生活》(修訂版),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5年,《佛教入門》(增訂版),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5年,《法鼓鐘聲》,台北:皇冠出版社。
    1996年,《聖嚴法師教禪坐》,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6年,《菩薩戒指要》,台北:東初出版社。
    1996年,《禪鑰》,台北:法鼓文化事業(股)公司(以下簡稱法鼓文化)。
    1996年,《禪門》,台北:法鼓文化。
    1996年,《聖嚴說禪》,台北:法鼓文化及遠流出版社。
    1997年,《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台北:法鼓文化。
    1997年,《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台北:法鼓文化。
    1997年,《心的經典—心經新釋》,台北:法鼓文化。
    1998年,《智慧一OO》,台北:法鼓文化及聯經出版社。
    1999年,《學術論考》(增訂版),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隨身經典—四弘誓願講錄》,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經典—慈雲懺主淨土文講錄》,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隨身經典—四十二章經講錄》,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隨身經典—普賢菩薩行願讚講錄》,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隨身經典—金剛經講錄》,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隨身經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隨身經典—八大人覺經講記》,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隨身經典—佛遺教經講記》,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動靜皆自在》,台北:法鼓文化。
    1999年,《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台北:法鼓文化。
    2000年,《兩千年行腳 》,台北:法鼓文化。
    2000年,《公案一OO》,台北:法鼓文化。
    2000年,《神會禪師的悟境》,台北:法鼓文化。
    2000年,《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台北:法鼓文化。
    2002年,《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台北:法鼓文化。
    2006年,《法鼓山的傳承-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台北:法鼓文化。
    2009年,《雪中足跡》,釋常悟.李青苑翻譯,台北:三采文化。
    2010年,聖嚴法師口述,胡麗桂整理,《美好的晚年》,台北:法鼓文化。
    二、聖嚴法師對內僧眾之開示:法鼓山僧報(為法鼓山僧眾內部之電子郵件)
    2002年,(漢傳佛教的天台學《教觀綱宗》),台北:法鼓山僧報編輯,2002年8月23日聖嚴師父講於法鼓山教育行政大樓階梯教室。
    2006年,(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台北:法鼓山僧報編輯,2004年9月23日、9月24日、10月7日、10月21日聖嚴法師分成四次對法鼓山僧團大眾講出,復於2006年3月20日至25日刪修增訂。
    2008年,(「中華禪法鼓宗」的傳法人),台北:法鼓山僧報編輯,2008年7月13日聖嚴師父早齋開示。
    2008年,(「中華禪法鼓宗」釋疑),台北:法鼓山僧報編輯,2008年8年16日聖嚴師父早齋開示。
    三、聖嚴法師英文著作
    1982, Getting the Buddha Mind,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87, The Advantages One May Derive from Zen Meditation,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87, The Poetry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87, Faith in Mind,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8, Ox Herding at Morgan Bay,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0, The Infinite Mirror,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0, The Sword of Wisdom,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1, Catching a Feather on a Fan, U.K.:Element Books,
    1993, Zen Wisdom: Knowing and Doing,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6, Dharma Drum: The Life and Heart of Chan Practice,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7, Complete Enlightenment,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8, In the Spirit of Ch`an,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9, Meeting of Mind: A Dialogue on Tibetan and Chinese Buddhism,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1999, Subtle Wisdom, New York: Doubleday Publications.
    2000, Hoof print of the Ox,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貳、其他文獻及研究資料
    一、 原典: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藏經第 5 冊,220經。
    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大藏經第24 冊,1448經。
    尊者勝友造、唐.義淨譯:《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大藏經第24 冊,1458經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大藏經第44冊,1846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藏經第2 冊,99經。
    宋.施護譯:《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大藏經第14 冊,549經。
    宋.集成等編:《宏智禪師廣錄》,大藏經第48 冊,2001經。
    元,普度編:《廬山蓮宗寶鑑》,大藏經第47 冊,1973經。
    印度撰述:《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卍新纂續藏經第1冊,27經。
    清.溥畹述:《楞嚴經寶鏡疏懸談》,卍新纂續藏經第16冊,315經。
    清.行悅集:《列祖提綱錄》,卍新纂續藏經第64冊,1260經。
    清.世宗皇帝御選:《御選語錄》,卍新纂續藏經第68冊,1319經。

    二、中文研究資料
    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6月五版。
    柳田聖山,《中國禪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周慧珠,《在風雪中行腳的僧人》,台北:文化總會,2004年。
    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3月。
    林煌洲、林其賢、楊郁文、曹仕邦、陳美華、丁敏、釋果樸合著,《聖嚴法師的思想行誼》,台北:法鼓文化,2004年。
    法鼓文化編著,《一缽千家飯》,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施叔青,《枯木開花》,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0年。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11年10月。
    郭惠芯、林其賢,《聖嚴法師人間行履》,台北:法鼓山基金會,2009年。
    陳啟淦,人間導師 - 《聖嚴法師的故事》,台北:文經社出版社,2009年。
    陳慧劍,《聖嚴法師》,台北: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
    辜琮瑜,《聖嚴法師的禪學思想》,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7月。
    潘煊,《聖嚴法師最珍貴的身教》,台北:天下文化,2009年。
    釋性廣,《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臺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
    陳兵、鄧子美合著,《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台北:現代禪出版社,2003 年。
    刑莉,《觀音信仰》,台北:漢揚出版,1995年。
    于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
    陳永革,〈晚明佛學的復興與困境〉,《中國佛教學術論典》第39冊,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藍吉富,《二十世紀的中日佛教》,台北:新文豐出版,1991年。
    藍吉富,《認識日本佛教》,台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妙雲集‧中編之一》,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網路版,http://www.yinshun.org.tw/books/,2013/10/10摘錄。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第一屆「聖嚴思想與當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聖嚴教育基金會,2006年。
    《第二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聖嚴思想與漢傳佛教」論文集》,台北:聖嚴教育基金會,2008年。
    《第三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聖嚴法師的教導與時代意義」論文摘要集》,台北:聖嚴教育基金會,2010年。
    《第四屆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法鼓山信眾論壇-「聖嚴法師與當代漢傳佛教的回顧與展望」論文摘要集》,台北:聖嚴教育基金會,2012年。
    毛惕園居士選輯,〈明憨山德清大師夢遊集節要〉,《念佛法要》修訂本,(台北:久富印刷公司承印,1998年),頁29。
    果賢法師,〈植下研究聖嚴思想的根苗-香港浸會大學緬懷聖嚴法師研究會紀實〉,《人生雜誌》309期 ,(台北:法鼓文化,2009年5月),頁142~145。
    許翠谷,《法脈傳承證書:承先啟後的法鼓宗》,《人生雜誌》318期網路版,(台北:法鼓文化,2010年2月1日出刊),http://www.ddm.org.tw/maze/190/page1.asp,2013/3/24摘錄。
    李玉珍,〈中國婦女與佛教〉,收入李貞德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9),頁481。
    李玉珍,〈禪修傳統的復興與東西交流-以聖嚴法師為例〉,《聖嚴研究》第四輯,(台北:法鼓文化,2013),頁10。
    于君方,〈聖嚴法師與漢傳佛教〉,《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10年7月出版(網路版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IBS30/ch/chindex.html,2012/01/02下載)。
    俞永峰(Jimmy Yu),〈聖嚴法師與禪宗之現代化建構(Master Sheng Yen and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Chan Buddhism)〉,《中華佛學研究所三十週年特刊》,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10年7月出版,(網路版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IBS30/ch/chindex.html,2012/01/02下載)。
    藍吉富,〈「新漢傳佛教」的形成──建國百年台灣佛教的回顧與展望〉,《弘誓雙月刊》第120期,2012/12出刊,(網路版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9119378C30AF695470F037C451A216AC,2013/12/31下蛓)。
    淨宗法師,〈略談中國佛教的「宗」〉,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網站,http://www.hongyuansi.com/2364.html,2013/12/31摘錄。
    邱敏捷,〈印順導師佛教著作及其對台灣佛教出版界之影響〉,《佛佛教圖書館館訊》第二十期,88年12月,(網路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0/20-main1.htm下載)
    星雲法師,《星雲禪話》,〈畫餅充饑〉,佛光山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52531546423#!/foguangshan,2014/01/01摘錄。
    釋印謙,〈禪宗「念佛者是誰」公案起源考〉,《圓光佛學學報》第四期,1999年12月,頁107-139。
    「漢傳禪佛教-中華禪法鼓宗 法脈傳承表圖」,法鼓山開山紀念館,2013/12/30由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授權取得供本論文使用
    三、外文資料:
    Chan Master Sheng-yen, John Crook, Simon Child, Max Kalina and Zarko Andricevic, Chan Comes West, New York:Dharma Drum publications. 2002.
    Kaiten Nukariya,忽滑谷快天(1969),Zengakushisōshi禅学思想史,Vol.1 and2, Tokyo: Meichokankōkai名著刊行会
    Jimmy Yu,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aster Sheng Yen’s Chan Teachings”,(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Vol.23,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三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2010),p3-38.
    四、碩博士論文
    王碧貞,《教育戲劇融入國小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聖嚴法師禪學思想之實踐》,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2011。
    王靖絲,《聖嚴法師對淨土思想的抉擇與詮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江奕辰,《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探討--以法鼓山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李志亮,《聖嚴法師「人間淨土」之理念與實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李芝嫻,《東風西漸:文化全球化面臨之衝突與融合-以台灣法鼓山推廣禪文化為研究案例》,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林其賢,《聖嚴法師的倫理思想與實踐------以建立人間淨土為核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9。
    林長青,《以僧人精神統合生命:聖嚴法師的心理傳記》,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美香,《聖嚴法師大普化教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林泰石,《聖嚴法師禪學著作中的生命教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柳人尹,《聖嚴法師旅遊書寫之人間淨土意涵探析─以《佛國之旅》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胡安婷,《法鼓山理念之社會行銷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2。
    徐慧媛,《聖嚴法師禪法於哲學實踐之應用探討》,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高煥循,《聖嚴法師「心六倫」的思想與實踐》,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2011。
    張瓈文,《主體危機、無我、過程主體:林燿德、聖嚴法師、克莉絲蒂娃之主體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許素娟,《從唯識觀點探討佛教寺院空間之配置 -以法鼓山、佛光山、中台禪寺、靈鷲山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郭靜如,《佛教與「環保」:台灣法鼓山的環保理念與實踐》,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9。
    參、參閱網站
    聖嚴法師網站http://www.shengyen.org/。
    《中華禪法鼓宗》,聖嚴法師網站http://www.shengyen.org/content/about/about_04_01.aspx。
    林其賢,《聖嚴法師七十年譜》網路版,「聖嚴法師」網站
    http://www.shengyen.org/content/about/about_01_3.aspx。
    《法鼓全集》網站http://www.shengyen.org/。
    法鼓山心靈環保部落格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ddmecotrain/9294662#。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http://www.ddm.org.tw/。
    法鼓山禪修中心網站http://web.ddm.org.tw/main/page_view.aspx?mnuid=1609&modid=450&chapid=91。
    法鼓山人文社會福利基金會網站http://ddmhsif.org/?page_id=62。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fgs.org.tw/default.aspx。
    CBETA 電子佛典 V1.7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9/04/2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電子檔,「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佛光大辭典網路版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慈舟法師網路專輯,http://www.bfnn.org/tzuchou/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7156014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6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601401.pdf10008KbAdobe PDF242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2006-2024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