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72366      Online Users : 8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078


    Title: 以《水滸傳》為參照—金庸武俠小說之「武僧」形象研究
    In ";Water Margin";as a reference - Jin Yong`s ";Monk";image research
    Authors: 廖育瑩
    Liao, Yu Ying
    Contributors: 高桂惠
    廖育瑩
    Liao, Yu Ying
    Keywords: 金庸
    武僧
    水滸傳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4-01 11:16:26 (UTC+8)
    Abstract: 金庸武僧在書中的地位多為配角,在武林中平凡如我們一般讀者,當面對恩仇的兩端、欲念的掙扎時,常是偏執而又茫然的。在正邪不兩立的江湖世界裡,金庸進一步寫出惡人有靈光一現的人性光輝,善人也有誤入歧途的蒙昧時,透過這些配角人物的人性複雜面,小說向讀者展現尋常人的尋常思維的心路歷程與掙扎,企圖為現實世界中的眾生提供走出欲念迷霧的可能。
    人之大欲,莫過於名位財勢,武林中掀起腥風血雨的爭奪多來自於此,爭奪之中,難免糾葛著恩怨、愛恨,故復仇行動亦隨之而興。而身陷情愛糾葛或欲念執著的角色,最後都選擇了出家為僧為人生最後的安頓處,佛門成了難解恩怨的出口,提供除了情愛、生死之外的心靈歸宿。這樣的安排除了顯示金庸個人對佛學的體悟,也是繼承中國文化傳統中敦厚的情操,對犯錯悔改者給予新生和寬容。
    歸納金庸武僧群在書寫上的承繼與發展。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趣味化與顛覆性可上溯至《水滸傳》的書寫策略,而為了回應武俠小說中對武術的關注,強化了武僧身負絕藝的一面。此外,強調武僧亦有如同常人的繾綣深情、臨死關頭的畏懼,深入寫出佛僧的「人性」面。而武俠小說裡的佛門空間不再只是庇護所或遊戲場,當各大門派欲爭奪武林盟主地位時,少林寺往往也成了武林競技場,少林方丈則成了競技的見證者、糾紛的仲裁者。在金庸武僧群的生命裡,佛門,是江湖一角,也是浪蕩江湖的武林人士最終的心靈歸屬。
    對經典作品與經典人物的承繼,似乎是通俗作品不可避免的過程,而通俗文化是任何美學經驗的必然起點,重複經典的通俗文化與被重複的經典文化,在兩者之間值得關注的不是其差別,而是承接上和相似性上的關係。本論文比較了不同時空下的敘事者如何處理武僧角色,探索由「俠義小說」到「武俠小說」中武僧一角的異同,也希望由類型人物的承繼與創化印證通俗文學與經典文學的幫襯關係。
    Reference: 一、古籍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三家注》,台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漢〕班固撰 / 〔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組》,台北:漢京文化,1983年。
    〔宋〕李昉編:談愷本《太平廣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明〕施耐庵、羅貫中:《容與堂本水滸傳》百回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清〕金聖嘆評點 / 文子生校點:《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卷》,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清〕吳璿:《飛龍全傳》,臺北 : 小知堂出版,2003年。
    〔清〕蒲松齡:《全圖詳註聊齋誌異》,台北市 : 廣文出版社,1991年。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台北 : 桂冠出版社,1988年。

    二、專著
    (一) 金庸作品
    金庸:《書劍恩仇錄》2003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7月四版八刷。
    金庸:《碧血劍》2003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6月四版七刷。
    金庸:《射鵰英雄傳》2003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2月四版十刷。
    金庸:《神鵰俠侶》2003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7月四版八刷。
    金庸:《雪山飛狐》2004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7月四版七刷。
    金庸:《飛狐外傳》2004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4月四版六刷。
    金庸:《倚天屠龍記》2005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2月四版七刷。
    金庸:《連城訣》2004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7月四版七刷。
    金庸:《天龍八部》2005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4月四版五刷。
    金庸:《俠客行》2004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4月四版六刷。
    金庸:《笑傲江湖》2006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6月四版四刷。
    金庸:《鹿鼎記》2006年新修版,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2月四版三刷。
    金庸:《金庸散文》,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 : 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二)俠文學相關研究(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硏討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1999年。
    王立:《偉大的同情 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齊:《中國古代遊俠》,台北:商務出版社,1998年。
    王敬三編:《倚天既出誰與爭鋒—名人名家讀金庸(上)》),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王敬三編:《倚天既出誰與爭鋒—名人名家讀金庸(下)》),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吳靄儀:《金庸小說看人生》,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吳靄儀:《金庸小說的男子》,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吳靄儀:《金庸小說的女子》,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杜南發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伍)》,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市:遠流出版,2000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出版,2003年。
    范伯群、孔俊東:《通俗文學的十五堂課》,台北:五南出版社,2008年。
    倪匡:《再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倪匡:《四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
    曹正文:《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墨:《政教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技藝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賞析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武學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情愛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文學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俠客金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陳墨:《人論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藝術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陳墨:《視覺金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陳墨:《人性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
    陳墨:《金庸小說人物談(上)》,台北:風雲出版社,2001年。
    陳墨:《金庸小說人物談(下)》,台北:風雲出版社,2001年。
    陳墨:《評析金庸小說新版(上) 金庸想的和你大不同》,台北:風雲時代,2008年。
    陳墨:《評析金庸小說新版(下) 金庸想的和你大不同》,台北:風雲時代,2008年。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舒國治等著:《絕品 11位名家提出12種金庸讀法》,台北:遠流出版,1987年。
    葉洪生、林保淳:《台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市:遠流出版,2005年。
    華嚴出版社編輯部:《少林寺傳奇》,台北:華嚴出版,1994年。
    溫瑞安:《天龍八部欣賞舉隅》,台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
    甄秉浩:《少林寺全傳》,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若愚:《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
    潘國森:《話說金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潘國森:《武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潘國森:《雜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潘國森:《總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潘國森:《解析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潘國森:《解析笑傲江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戴俊:《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年。
    薛后:《少林寺珍聞實錄》,廣東:廣東科技出版,1983年。
    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頁6-8。
    龔鵬程:《大俠 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7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三)水滸傳相關研究(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王玨、李殿元:《水滸傳中的懸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4年。
    朱一玄、劉毓忱:《水滸傳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沈伯俊編:《水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4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 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78年。
    馬幼垣:《水滸論衡》臺北:聯經出版,1992年。
    馬幼垣:《水滸二論》臺北:聯經出版,2005年。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耿湘沅:《水滸戲曲集論》,台北:世紀書局,1979年
    陳松柏:《水滸傳源流考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郭偉廷:《元雜劇的插科打諢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
    劉烈茂:《坐遊梁山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四)其他相關研究(依作者筆畫順序排列)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台北:駱駝出版社,
    1987年。
    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說中的佛教修行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吳俊編校:《魯迅學術論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文新:《禪宗的人生哲學 頓悟人生》,台北:揚智出版社,1995年。
    陳寶良:《中國流氓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頁454。
    野上俊靜等著、釋證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93年。
    劉登翰:《南少林之謎》,台北:幼獅文化出版,2001年。
    戴檢:《中國佛教學術論典75 禪與禪宗寺院建築布局初探》,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3年。
    巴赫金(Bakhtin,M)原著,錢中文主編:第五卷〈詩學與訪談〉,《巴赫金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北京:商務出版社,1996年。
    Simon, Kichard Keller /關山譯:《垃圾文化──通俗文化與偉大傳統》
    (Trash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Great Tradition),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1年。

    三、 學位論文
    (一)金庸武俠小說相關研究(依時間先後排列)
    楊丕丞:《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張依寰:《金庸小說「射鵰三部曲」》,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年。
    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明麟:《「天龍八部」美學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蘇惠美:《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年。
    送銘池:《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事物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事物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楊瑩薇:《「天龍八部」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顏嘉儀:《英雄的旅程──以神話批評法閱讀「天龍八部」》,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劉玉華:《金庸「倚天屠龍記」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葉燕容:《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吳家齊:《金庸「射鵰三部曲」新舊版本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胡淑婷:《「俠客行」與「絕代雙驕」比較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黃碧瑩:《金庸武俠小說的丐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班碩士論文,2010年。
    江怡靜:《遊俠與超越-金庸小說對俠文化的繼承與辯證》,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張雪莉:《金庸武俠小說之丐幫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二)水滸傳相關研究(依時間先後排列)
    陳純禎:《中國傳統四大小說之「指導者」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89年。
    陳美玲:《「水滸傳」之人物刻畫技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林慶揚:《「水滸傳」的人格世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
    李文瑤:《水滸傳女性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4年。
    潘伊莉:《秩序與反秩序 「水滸傳」俠文化之考察》,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黃崇旻:《「水滸傳」小說中的山寨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邱葦:《明代水滸傳奇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翁育詩:《水滸傳罵詈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三)其他相關研究(依時間先後排列)
    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 「鏡花緣」研究》,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高嘉謙:《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暨南
    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論文,2001年。

    四、期刊論文
    (一)金庸武俠小說相關研究(依時間先後排列)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漢學研 究》第17卷第1期,1989年6月,頁259-281。
    葉洪生:〈淺談武俠小說的來龍去脈〉,《歷史月刊》第75期,1994年4月,頁75-80。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0期,2004 年9月,頁1-28。

    (二)水滸傳相關研究(依時間先後排列)
    樂蘅軍:〈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論水滸的悲劇嘲弄〉,《中外文學》1:8,1973年1月,頁68-91。
    傅述先:〈談「水滸傳」裡的兩個和尚〉,《中外文學》2:3,1973年8月,頁84-102。
    胡復熊譯:〈「水滸傳」與「西遊記」分析比較--中國古典小說的藩離〉,《中外 文學》11:2,1982年7月,頁60-66。
    張錦池:〈「水滸傳」和「西遊記」的神學問題〉,《人文中國學報》4,1997年7 月,頁33-60。
    錢茂竹:〈《水滸傳》與佛教文化〉,《紹興文理學院院報》,第十八卷第三期,1998年9月,頁36-42。
    鮑延毅:〈「花和尚」的「花」〉,《國文天地》,1999年3月,頁35-36。
    鮑延毅:〈「閹人」李逵〉,《國文天地》,1999年3月,頁37-39。
    韓石:〈下降到物質-肉體形象 論《水滸傳》中的英雄〉,《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頁81-91。
    許子漢:〈論元人戰爭劇與戰爭場面的喜劇精神〉,《東華人文學報》3,2001年
    7月,頁215-240。
    何錫章、高建青:〈江湖遊民的奴才夢-論「水滸人物」的生存狀態及生存意識〉,
    《中國文學研究》, 2002年第4期,頁48-53。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 滸傳」和「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第334期,2004年1月,頁102-128。
    楊肅衡:〈武松圖像之消融與建構──試以宋、元時代為考察範圍〉,《國文天地》, 2006年12月,頁50-55。
    王靈芝:〈魯達慈悲情懷辨考-《水滸》人倫和諧之一〉,《渮澤學院學報》,第
    28卷第3期,2006年6月,頁61-65。
    陳文新:〈論《水滸傳》題材及價值內涵的多元性〉,《渮澤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6年6月,頁44-46,99。
    李志宏:〈在天道循環與人事際遇之間──論「水滸傳」敘事的後設命題及其話 語構成〉,《東華人文學報》第十期,2007年1月,頁107-153。
    薛中鼎:〈水滸傳新解:水滸傳武松故事的社會意義〉,《歷史月刊》,2008年11月,頁44-52。
    惠繼東:〈梁山好漢報恩悲劇論〉,《明清小說研究》,2010年第4期,頁87-95。
    齊裕焜:〈對《水滸傳》中血腥、暴力問題的思考〉,《明清小說研究》,2011年
    第2期,頁82-93。
    康珮:〈論《水滸傳》的狂歡性格與庶民精神〉,《興大人文學報》第四十七期,
    2011年9月,頁186-209。
    項裕榮:〈試論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淫僧形象—以明代話本小說為討論中心〉,《明
    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4期,頁50-62。

    (三)其他相關研究:(依時間先後排列)
    劉苑如:〈廬山慧遠的兩個面向〉,《人文中國學報》4,1997年7月,頁33-60。
    張錦池:〈「高僧傳」的西域空間論述 以地理敘述為依據〉,《人文中國學報》4, 1997年7月,頁33-60。
    宋珂君:<涅槃:宗教小說的結尾套路及其佛教「修行」寓意>,《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3期,頁5-6。
    張秋華:〈若託大儒言,是名善戲謔--淺談「神偷興寄一枝梅」、「宋四公大鬧 禁魂張」中的戲耍與智巧〉,《國文天地》,2006年3月,頁13-18。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3912008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12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801.pdf2863KbAdobe PDF2304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