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505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92/144379 (79%)
造訪人次 : 51204806      線上人數 : 9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5054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5054


    題名: 台灣庇護工場轉型社會企業之探究 -以伊甸基金會烘焙事業部為例
    作者: 黃品睿
    貢獻者: 黃秉德
    彭朱如

    黃品睿
    關鍵詞: 社會企業
    伊甸
    庇護工場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2014-04-01 11:13:55 (UTC+8)
    摘要: 庇護工場的成立初衷是以協助弱勢團體為主,通常是提供中重度身心障礙者完全的保護以及安全調整過的工作環境,在工場裡他們可以體驗模擬式的工作訓練並獲得少許的產能報酬。但是當台灣的「身心障礙權益保障法」將庇護工場歸勞政主管時,許多庇護工場因為庇護性員工的高照護與訓練成本、低產能,加上缺乏專業經營管理團隊,而有經營不善的問題發生。為了要實現其社會與經濟目標,庇護工場開始朝著社會企業的方向發展。
    本研究採用文獻回顧分析結合非結構式的訪談,首先回顧美國、歐洲以及台灣關於庇護工場與社會企業的文獻,作為主題探討背景的了解,並介紹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和所面臨的主要挑戰。並將社會企業定義為遵循企業途徑來達成其社會使命,並追求財務上自給自足、永續發展的組織。
    接著以伊甸基金會烘焙事業部作為個案訪談對象。分析後發現,伊甸基金會烘焙事業部發展情形和台灣多數庇護工場的現況十分相像,正處於由庇護工場過渡到社會企業的階段中,目前規模甚小,弱勢案主群能獲得的工作薪資水平也不高,但在財務上還是有某種程度上依賴政府的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只有部份達到其社會目的,尚未完全達到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永續發展。
    推究其原因,伊甸烘焙事業部在一開始發展庇護事業的時候,缺乏專業的管理知識與能力,導致在事業規劃上缺乏全面、長期眼光。在一開始向社會企業發展時,只能模仿其他的社會企業。其中並沒有考慮到其組織使命與特色、沒有可行的企業經營模式,導致組織定位不明確、無法達到財務上的自給自足、也模糊或抹滅組織原有的特色。
    若希望能夠達到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本研究提供給伊甸基金會烘焙事業部如以下。組織使命方面:(1) 凝聚機構共識(2) 解決溝通問題。專業人才方面:(1) 專業人才的吸引、留任與支持(2) 提升技術與工作技能。產品與服務方面:(1) 提升產品與服務品質。網絡合作方面:(1) 發展組織內部合作關係(2) 發展外部合作關係。其中需要特別強調的則是適當投資以及結合社會面核心能力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英文資料
    1. Anheier, H. K (2005).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eory, Management, Policy.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 Austin, J.,Stevenson, H &Wei-Skillern, J.(2006).Social and Commercial Entrepreneurship: Same, Different, or Both?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0(1):1-22
    3. Borzaga, C. & Santuari, A. (2003). New Trends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Europe: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In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eds),31-59
    4. Borzaga, C. &Solari, L. (2004).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social enterprises. In Borzaga, C.&Defourny, J.(eds.),The Emergency of social Enterprise.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5. Chell, E. (2007). Social enterprise and entrepreneurship.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5:5-26.
    6. Davister, C., Defourny, J.& Gregoire, O. (2004). Work Integration 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European Union:An Overview of Existing Models.EMES.
    7. Dees, J. G. (1998). Enterprising nonprofi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1):55-67.
    8. Dees,J. G. & Elias, J. (1998). The Challenges of Combing Social and CommercialEnterprise.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8(1): 165-178.
    9. Defourny, J. (2001). 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Borzaga, C. and Defourny, J., (eds.), Routledge, London, 1-28.
    10. Defourny, J. & Nyssens,M.(2006). Defining social enterprise. In Social enterprise : at the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cies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11. Defourny, J. & Nyssens,M.(2008). Social Enterprise in Europe : Rec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Social Enterprise Journal, 4(3): 202-208.
    12. Defourny, J. & Nyssens,M.(2010).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1(1):l32-53
    13. Defourny, J. & Nyssens,M.(2012). The EMES approach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EMES European Research Network.
    14. Emerson, J. & F. Twersky. (1996). New Social Entrprepreneurs: The Success, Challenge and Lessons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Creation. San Francisco: The Roberts Foundation.
    15. Grassl, W.(2012).Business Models of Social Enterprise: A Design Approach to Hybridity.ACRN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Perspectives.1(1):37-60.
    16. Kerlin, J. A. (2006). Social enterpris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from the differences.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7:247-263.
    17. Kramer R. H. (1981) . Voluntary Agencies in the Welfare State. Los Angeles,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8. MakhosiNkala. (2008). Survival: Challenges faced by developing social enterprises.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19. Mcguire,J. B., Sundgren, A., &Schneeweis , T.(1988)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 .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31(4): 854-872.
    20. Nyssens, M.(2006).Social Enterprise- At Crossroads of Market, Public Polivcies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1. OECD (1999). Social enterprise. OECD(eds).
    22. OECD (2003).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eds).
    23. Salamon, L.M. (1990). The Nonprofit Sector and Government: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Theory and pratice. In Anheier, H. K & Seibel, W (eds.), The Third Sect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alter de Gruyer.
    24. Salamon, L.M. (1999).American`s nonprofit sector. Washington, D.C.: The Foundation cennter.
    25. Turner, D. & Martin, S.(2005). Social Entrepreneurs and Social Inclusion: BuildingLocal Capacity or Delivering National Prior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8:797-806.
    26. Young D. R. (1990) .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
    27. Zott C., R. Amit, L. Massa.(2010). The business model: Theoretical root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WP-862, IESE.

    中文資料
    1. 沈慶盈、龔煒媛(2009)。社會福利機構社會企業化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6期,頁110-122。
    2. 李靆鎂(2011)。庇護工場評鑑指標之研究:策略地圖的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3.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9期,頁81-117。
    4. 吳宜蓉(2012)。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以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5.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臺灣的發展與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7卷,1期,頁63-67。
    6. 林岱蓉(2012)。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社會資本應用—財團法人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7. 林建文(2011)。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策略定位初探。非營利組織管理學刊,10期,頁29-49。
    8.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高雄:復文。
    9. 周宜君、賴金蓮(2009)。台灣庇護工場現況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10. 周惠玲(2007)。由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訂談庇護工場的回顧與展望。就業安全半年刊,2期,頁9-14。
    11. 官有垣(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台灣地區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創刊號,頁146-181。
    12. 官有垣、杜承嶸(2009)。台灣民間社會團體的組織特質、自主性、創導與影響力之研究。行政暨政策學報,49期,頁1-38。
    13. 官有垣、杜承嶸(2011)。台灣非營利部門自1950年代迄今的發展特質、轉型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33期,頁65-80。
    14. 官有垣(2012)。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概念、特質與類型。收錄於官有垣主編,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5. 官有垣、王仕圖(2012)。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的特質與功能—五個個案分析。收錄於官有垣主編,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6. 涂瑞德(2012)。社會企業在台灣的法律規範與管理矛盾。收錄於官有垣主編,社會企業-台灣與香港的比較。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7. 許靖蘭(2010)。法規、社會企業與庇護工場的經營。就業安全半年刊,9卷2期,頁84-90。
    18. 陳金貴(200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19 期:39-51。
    19. 黃信傑(2013)。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驗證與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20. 黃秉德(2008)。非營利機構的新經營觀點:社會事業與社會創投。國立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計畫。
    21. 黃秉德(2013)。社會企業簡介。伊甸基金會社會企業工作坊演講。
    22. 楊銘賢、吳濟聰、蘇哲仁、高慈薏(2009)。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之建構。創業管理研究,4卷,4期,頁57-83。
    23. 鄭勝分(2004)。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台灣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24. 劉寶娟(2003)。非營利組織企業化之研究—以社會福利組織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25. 蕭新煌(2003)。基金會在台灣的發展歷史、縣快與未來展望。收錄於官有垣主編,社會變遷下台灣基金會的發展。台北:洪健全教育基金會。
    26. 鄭勝分(2007)。社會企業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8期,頁65-108。
    27. 鄭勝分、王致雅(2010)。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經驗。中國非營利評論,6卷,頁32-59。
    28. 鄭讚源(2001)。非政府組織。臺北,商鼎文化,頁95-1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101355007
    1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355007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企業管理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500701.pdf1207KbAdobe PDF2158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