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logo.gif) |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401/145431 (79%)
Visitors : 53153246
Online Users : 967
|
|
|
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4358
|
Title: | 中央各部會中階人事主管人員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 Reasearch on the 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of Middle Personnel Manager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aiwan |
Authors: | 蔡欣瑾 Tsai, Shin Jin |
Contributors: | 孫本初 蔡欣瑾 Tsai, Shin Jin |
Keywords: | 人事人員 訓練 訓練需求評估 |
Date: | 2013 |
Issue Date: | 2014-03-03 15:36:15 (UTC+8) |
Abstract: | 在知識密集的數位新經濟時代,人事人員已從傳統的人事行政工作者,轉變為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者,特別是中階人事主管人員位於關鍵性職務,應透過在職訓練強化其核心職能,才能因應時代的衝擊與提升政府服務品質及回應民眾需求。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蒐集檢視相關資料,並採取個案研究途徑,藉由組織分析、工作分析、個人分析之三層次訓練需求評估理論,探討行政院所屬中央機關各部會人事機構之中階人事主管訓練需求評估之個案。本研究運用質化研究方法,以中階人事主管人員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該等人員,以及與其業務相關之長官及部屬,評估實際的訓練需求,最後根據文獻探討與深度訪談之研究發現,提出中央各部會中階人事主管人員未來訓練規劃之建議,以作為實務上參考。
本研究經質化訪談研究發現如下:
一、中階人事主管課程規劃設計上,內容及種類相當具多樣性與豐富性,惟訓練資源尚無規劃每年進行全員調訓。
二、實務與案例研討課程對中階人事主管有實際助益,課程規劃並應分別針對中階人事主管人員年資與需求屬性之差異,分別進行課程規劃設計。
三、基於人力資源發展觀點,中階人事主管人員在職訓練應納入助於個人生涯發展、個人與組織成長、或工作的未來發展有關的學習。
四、現行中階人事主管專班主要訓期為3至5天,不致機關任務推動,並且能使中階人事主管有較好的訓練與學習成效,利於訓後回饋至機關。
五、學習型的組織文化與適當環境,有助於推動中階人事主管訓練並改善機關配合訓練的阻礙。
六、如將參與訓練明文列入陞遷或考績的評比之一,提高訓練的重要性與正式化,有助於促進中階人事主管積極參與訓練。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09)。97年訓練成果總報告。臺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10)。98年訓練成果總報告。臺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11)。99年訓練成果總報告。臺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12)。100年訓練成果總報告。臺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王筱惠(2004)。專任人事人員訓練需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13)。101年訓練成果總報告。臺北: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中心(2014)。102年訓練成果總報告。臺北: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朱靜郁(1995)。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李花書(2006)。培育公務人員第二專長-公務人員專長轉換訓練及導入訓練研習認證制度之初探。人事月刊,第42卷,第3期,頁59-62。
李嵩賢(2001)。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李嵩賢(2007)。人力資源發展-T&D的理論與運用。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呂育誠(2012)。地方高階主官人員核心能力與訓練整合之研究。人事月刊,第320期,頁41-52。
杜逸得(2007)。警察機關心理輔導人員訓練需求之研究-以關老師為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狄家威(2000)。訓練成效評估之研究-以臺灣跨國企業為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邱沛霖(1989)。我國國營事業機構訓練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邱百章(2003)。能力模式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內政部環境工程人員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吳定等(1999)。公務人員訓練需求調查之研究。臺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專案委託研究。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ichael Quinn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圖書館。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上/下)。嘉義:濤石文化。
吳瓊恩(2006)。新公共管理。臺北:智勝文化出版社。
吳瓊恩(2002)。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尚靜琦(2006)。以核心能力為基礎之訓練需求評估:以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為例。T&D飛訊,第44期。
林明池、楊振昇、江芳盛譯(2000)。組織行為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林美妘(2005)。訓練需求評估、訓練成效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林凱雯(2008)。臺北市立圖書館志工之教育訓練需求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胡龍騰(2011)。客製化自選或全套式課程?高階文官培訓中訓練需求評估與課程設計之聯結。人事月刊,第52卷,第8期,頁47-54。
胡龍騰(2011)。客製化自選或全套式課程?高階文官培訓中訓練需求評估與課程設計之聯結。人事月刊,第52卷,第8期,頁47-54。
施能傑(2002)。績效導向理念應用於公務人員訓練規劃之研究。臺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委託報告。
孫本初等(2001)。公務人員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臺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委託報告。
孫本初(2013)。新公共管理。臺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孫本初(2004)。從人力資源發展觀念論高階文官培訓制度之設計原則。考銓季刊,第39期,頁36-46。
孫本初、趙美珍、劉奕宏(2012)。我國地方機關中高階主管培訓之探析-標竿學習的觀點。人事月刊,第320期,頁53-65。
孫本初、黃煥榮、蔡志恒(2011)。我國中央政府中高階公務人員訓練之績效評估-以專業核心能力為基礎。T&D 飛訊季刊,第19
期,頁28-41。
馬志光(2002)。訓練需要評估,信報專欄︰「工」於心計。九十七年度訓練計畫書。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處編印,頁4。
許世雨等譯(1997)。人力資源管理。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許南雄(2011)。人力資源管理-政府與企業機構人力管理新趨勢。臺北:五南圖書公司。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許濱松(1991)。人事行政。臺北:中華電視台教學部。
黃英忠(2003)。人力資源管理。臺北:三民書局。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金貴(1999)。人力資源發展的新趨向-公務人員職能的提升。公務人員月刊,第40期,頁6-14。
陳建宏(2007)。海岸巡防機關人員職前訓練需求評估-以海巡特考錄取人員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陳思盈(2008)。公部門職業訓練機構受訓學員訓練需求之研究:以泰山職業訓練中心為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陳舒怡(2005)。我國農會人員教育訓練需求分析之研究-以台北縣之農會為。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陳靖綉(2009)。從人事人員觀點來探討我國公務人員訓練需求評估-以臺北市政府為個案研究。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陳薇如(2001)。訓練需求評估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之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張火燦(1996)。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臺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張秋元、陳怡君(2012)。導入多元評鑑技術以建構訓練成效評估機
制基模-100 年度科長級人事人員研習班(中央行政機關班)試辦情形概述。人事月刊,第54 卷,第1 期,頁74-80。
張秋霞(2006)。人事人員教育訓練需求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未出版。
張連發(2003)。知識經濟時代縣市議會議事行政人員核心能力與訓練需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張潤書(1995)。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張瓊玲(2004)。建立績效管理導向之公務人員培訓策略。考銓季刊,第39期,頁47-56。
楊薏霖(2006)。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以臺北縣立殯儀館為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臺北:未出版。
鄭秋菊(2009)。公務人員環境素養及訓練需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未出版。
鄭錫凱等(2003)。政策性公務人員訓練需求分析及訓練規劃之研究。臺北: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委託報告。
黎守明(2000)。訓練經理MANUAL及訓練管理課程。臺北:蓋登氏顧問有限公司。
廖晟堃(2005)。以工作分析為本位的訓練需求評估。T&D飛訊,第30期。
劉慈(2013)。多元職能評鑑,強化人力資本-以「專員級人事人員進階職能培訓系統」為例。人事月刊,第320期,頁50-53。
蔡良文(2010)。人事行政學-論現行考銓制度。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簡建忠(1994)。績效需求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簡建忠(1995)。人力資源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簡建忠(2011)。人力資源管理-以合作觀點創造價值。臺北:前程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Brown Judith(2002),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A must for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training program.
Goldstein,I.L.(1986),Training organizations: Needs 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cation.2 nd ed.Pacific Grove,Calif.:Brooks-Cole.
Holton III , E. F., Bates, R. A. & Naquin, S.S.(2000).Large-scale performance-driven training needs assessment : A case study.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Mitchell, E. J. & Hyde, A. C.(1979).Training demand assessment :Three case studies in planning traing program.
Patton, W. D., & Pratt, C.(2002). Assessing the training needs of high-potential managers.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9921073 10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2107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475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
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
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