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369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4/144300 (79%)
Visitors : 51145205      Online Users : 85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693


    Title: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研究
    Authors: 陳可馨
    Contributors: 廖棟樑
    陳可馨
    Keywords: 陳祚明
    《采菽堂古詩選》
    古詩選
    選本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2-10 14:53:19 (UTC+8)
    Abstract: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乃明清古詩選本中重要且具特色的一部,其中多達十幾萬字的評點分析細緻入微,不僅為珍貴的古代文學批評資料,且其中許多論析已成今日文學史定見。本論文對《采菽堂古詩選》進行全面而細膩的分析探究。緒論首先省思前行學者相關研究成果,也簡要介紹陳祚明生平與著作,並說明《采菽堂古詩選》編排體例與解說方式。由於陳祚明選詩與評說有寬鬆不一的雙重標準,故本論文論述亦拆分選詩及評說兩層次。第二章討論《采菽堂古詩選》選詩部分,剖析陳祚明選詩原因、選詩原則,並藉統計方式呈現詩歌收選情形。第三章以下則分析與闡發《采菽堂古詩選》評說內容。第三章解說《采菽堂古詩選》評議方式與角度,包含採用的評議態度、使用的評議手法,並說明選定情、辭、情辭中介三項評議角度。第四章到第七章,分別就主題論、體製與朝代論、詩人論與作品論各方面展開討論。主題論關注仿擬、詠物、景致、情景交融等議題。體製與朝代論分辨短章與長篇、樂府與古詩的差別,並依朝代順序說明漢魏、六朝及唐代詩歌風格。詩人論著眼於譬喻式解說手法、關懷詩人情意與寓意、重視語言藝術三個層面,作品論則集中討論〈古詩十九首〉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兩作品。第八章解說陳祚明於《采菽堂古詩選》帶入的個人印記,包含個人感受、帶入訓戒指導意味及意圖刪改或續寫古詩的意圖。第九章結論,前半部歸納整理《采菽堂古詩選》推崇的手法與喜愛的風格,後半部則說明《采菽堂古詩選》對後代的影響。
    Reference: 一、專書
    1.古籍
    ﹝清﹞陳祚明《稽留山人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影印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清雍正刻本,集部第233冊。
    ﹝清﹞陳祚明評選,李金松點校:《采菽堂古詩選》(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魏﹞何晏等注:《論語注疏二十卷》,《重刊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魏﹞阮籍著,鍾京鐸注:《阮籍詠懷詩注》,臺北:學海出版社,2002年。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晉﹞陶淵明著,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南朝宋﹞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南朝齊﹞謝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說:《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梁﹞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梁﹞沈約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梁﹞蕭統選輯,﹝唐﹞李善注釋:《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
    ﹝梁﹞蕭繹著,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梁﹞鍾嶸著,曹旭集注:《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許逸民校點:《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梁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李延壽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清守山閣叢書本。
    ﹝後晉﹞劉昫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李昉等奉勑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宋﹞秦觀著,徐培均笺注:《淮海居士長短句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收於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明﹞胡應麟:《詩藪》,收於毛俐編纂:《胡應麟詩話》,又收於吳文智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惟訥:《古詩紀》,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9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葉燮:《原詩》,清康熙葉氏二棄草堂刻本。
    ﹝明﹞謝榛著,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清﹞文廷式:《純常子枝語》,民國三十二年刻本。
    ﹝清﹞毛先舒:《詩辯坻》,收於郭紹虞選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王士禛:《帶經堂集》,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書堂刻本。
    ﹝清﹞王士禛:《漁洋詩話》,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3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士禛選,聞人倓箋:《古詩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王嗣槐:《桂山堂詩文選》,清康熙青筠閣刻本。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四部叢刊景清康熙本。
    ﹝清﹞宋琬著,辛鴻義、趙家斌點校:《宋琬全集》,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清﹞汪琬:《堯峰文鈔》,四部叢刊景林佶寫刻本。
    ﹝清﹞汪榮寶著,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沈德潛著,馮保善注譯:《古詩源注譯》,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清﹞阮元:《兩浙輶軒録補遺》,清嘉慶刻本。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論語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清﹞周容:《春酒堂詩話》,收於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杭世駿:《道古堂全集》,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緖十四年汪曾唯修本。
    ﹝清﹞施念曾編:《施愚山先生年譜》,收於陳祖武先生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室輯:《清初名儒年譜》(第七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清﹞施閏章:《學餘堂文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施閏章:《學餘堂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施閏章:《學餘堂詩集》,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施閏章:《蠖齋詩話》,收於丁福保编:《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計東:《改亭詩文集》,清乾隆十三年計璸刻本。
    ﹝清﹞孫治:《孫宇台集》,清康熙二十三年孫孝楨刻本。
    ﹝清﹞徐乾學:《憺園文集》,清康熙刻冠山堂印本。
    ﹝清﹞張之洞著,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章藻功:《思綺堂文集》,清康熙六十一年刻本。
    ﹝清﹞陳子龍著,王英志輯校:《陳子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清﹞陸圻:《威鳳堂文集》,清康熙刻本。
    ﹝清﹞嵆曾筠:《(雍正)浙江通志》,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4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惲敬:《大雲山房文稿》,四部叢刊景清同治本。
    ﹝清﹞萬斯同:《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錢澄之:《客隱集》,收於《田間詩文集》,清康熙刻本。
    ﹝清﹞譚宗浚:《荔村草堂詩鈔》,收於《過庭集上》,清光緖十八年廖廷相羊城刻本。
    ﹝清﹞譚獻著,范旭倫、牟曉朋整理:《復堂日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李楁:《(民國)杭州府志》,民國十一年本。
    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楊鍾羲:《雪橋詩話》,民國求恕齋叢書本。
    雷家驥:《孔雀東南飛箋證》,臺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 
    2.現代論著
    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
    王力堅:《南朝的唯美詩風: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兵:《清人選清詩與清代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鄔國平、王鎮遠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瑤:《王瑤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鍾陵:《中國中古詩歌史──四百年民族心靈的展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鍾陵:《文學史新方法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
    王巍:《建安文學研究史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石觀海:《宮體詩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向麗頻:《南北朝至初唐五言律詩格律形成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朱自清:《朱自清序跋書評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頁244。
    朱雅琪:《大小謝詩之比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朱麗霞:《明清之交文人游幕與文學生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何成邦:《陸機詩歌的語言風格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
    何詩海:《魏晉六朝文體與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小如等編著:《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吳承學:《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世英、陳水雲:《清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李春祥主編:《樂府詩鑑賞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國熙:《庾信後期文學中鄉關之思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李劍波:《清代詩學話語》,長沙:岳麓書社,2007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學海出版社,1984年。
    尚小明:《清代士人遊幕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孫立:《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馬大勇:《清初廟堂詩歌集群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探索》,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庭銀輯釋:《方志所見文學資料輯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愛波:《西晉士風與詩歌──以「二十四友」研究為中心》,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
    莫礪峰:《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昌明:《六朝文學的「感官」試驗》,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衍著,錢仲聯編校:《詩品平議》,《陳衍詩論合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陳渤海,蔣哲倫主編,劉誠著:《中國詩學史‧清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臺北:萬卷樓圖書,1991年。
    陶文鵬、韋鳳娟主編:《靈境詩心──中國古代山水詩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書局,1982年。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黃卓越:《明代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楊松年:《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楊松年:《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年。
    葉嘉瑩:《阮籍詠懷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0年。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葉慕蘭:《庾信年譜新編及其詩歌析論》,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
    葛曉音:《八代詩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趙以武:《陰鏗與近體詩》,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趙永紀:《清初詩歌》,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趙敏俐:《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明昌:《謝靈運山水詩藝術美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蔣寅:《金陵生小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蔣寅:《清代詩學史》(第一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鄧新華:《中國古代接受詩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鄧新華:《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鄭子運:《明末清初詩解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諶東飈:《顏延之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賴力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錢鍾書:《七綴集》,臺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錢鍾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社,1990年。
    謝正光,佘汝豐:《清初人選清初集匯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韓勝:《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魏耕原:《謝朓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譚帆:《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譚獻著,范旭倫、牟曉朋整理:《復堂日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美﹞孫康宜著,鍾振振譯:《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二、 單篇論文
    1.期刊
    ﹝日﹞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第6卷第4期(1977年9月),頁24-54;第6卷第5期(1977年10月),頁113-131。
    丁寧:〈試析杜詩沉鬱頓挫的藝術構成〉,《榆林高專學報》(綜合版)1995年第3期,頁13-17。
    王力堅:〈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情景理之間的關係〉,《國文天地》第14卷第1期(1998年6月),頁46-49。
    王令樾:〈古詩十九首管窺─上─〉,《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7期(1988年6月),頁275-313。
    王令樾:〈古詩十九首管窺─下─〉,《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8期(1989年6月),頁165-201。
    王兵:〈古代文學選本批評效能的影響因素〉,《滁州學院學報》第12卷第4期(2010年8月),頁21-23。
    王兵:〈清詩選本與清代宗唐詩學──論宗唐派清詩選本的批評意識與實踐〉,《文與哲》第17期(2010年12月),頁383-426。
    王兵:〈論古代文學選本的批評機制與理論價值〉,《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頁65-68。
    王兵:〈論清代清詩選本的分期及其特徵〉,《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2期(2011年1月),頁185-203。
    王運熙、鄔國平:〈漢樂府風格論〉,《楚雄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4期,頁66-77。
    王運熙:〈總集與選本〉,《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5期,頁75-81。
    王曉芳:〈略論吳均體〉,《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2期,頁28-33。
    田彩仙:〈六朝「白紵舞歌辭」的發展及審美價值〉,《文藝研究》2006年第8期,頁98-103。
    仲瑤:〈論杜甫對庾信詩歌「樸拙」一面的接受〉,《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頁111-114。
    朱雅琪:〈六朝遊仙詩之時空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6期(2008 年4月),頁27-56。
    朱雅琪:〈繁華都城生活中的市井美學──吳歌子夜歌群的審美意識〉,《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頁355-372+608-609。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情景關係試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2年3月),頁91-106。
    吳大順,吳昀珊:〈論樂府古題〈豫章行〉及其流變〉,《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頁16-19。
    吳小平:〈論秦嘉、徐淑的五言贈答詩〉,《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48-53。
    吳可:〈嵇康四言詩源於「國風論」〉,《古代文學名作欣賞》第23期(2010年8月),頁20-25。
    吳幸姬:〈從阮籍「詠懷」詩論文學與意義治療〉,《華梵人文學報》第5期(2005年7月),頁63-93。
    吳明益:〈從詩史觀到理想典律──王漁洋擇定選集所映現的詩歌觀點與意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頁113-135。
    吳翊良:〈殘山剩水話南朝──南明遺民詩中的「南朝想像」(1644~1662)〉,《國文學報》第14期(2011年6月),頁257-291。
    呂光華:〈論清人古詩選集對鍾嶸《詩品》的接受與批評──以王夫之《古詩評選》與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為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4期(2012年6月),頁1-30。
    呂寅尪:〈鮑照對李白和杜甫詩歌的影響〉,《文史哲》1999年第5期,頁118-125。
    呂興昌:〈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第6卷第7期(1977年12月),頁86-115。
    宋亞莉:〈樂府歌詩〈相逢行〉東晉南朝演變考〉,《東方論壇》2011年第2期,頁78-84。
    宋雪玲:〈《采菽堂古詩選》編選之隱形標準〉,《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92-97。
    李永賢:〈論清初詩歌選本中的詩學反思〉,《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4期(2012年7月),頁135-139。
    李金松、陳建新:〈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考述〉,《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2期,頁61-67。
    李思華:〈〈孔雀東南飛〉之人物對話賞析〉,《名作欣賞》2011年第23期,頁11-13。
    李清筠:〈三曹樂府詩中的神仙世界〉,《國文學報》第28期(1999年6月),頁153-175+177。
    李惠綿:〈詩歌/劇曲敘事視角之差異──〈孔雀東南飛〉的抒情性與戲劇性〉,《美育》第147期(2005年9月),頁76-84。
    李靜:〈關於清初「燕臺七子」的幾個問題〉,《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08年第1期,頁28-29。
    肖鷹:〈以情為本:明代意象理論的轉換〉,《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頁124-130。
    周遠斌:〈晚明文學娛情觀簡論〉,《齊魯學刊》2003年第6期,頁25-27。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師生:〈「孔雀東南飛」的再研討(下)〉,《中國文化月刊》第10期(1980年8月),頁145-170。
    林秀蓉:〈「孔雀東南飛」的對話表現〉,《中國語文》第516期(2000年6月),頁76-82。
    侯雅文:〈論晚清常州詞派對「清詞史」的「解釋取向」及其在常派發展上的意義〉,《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183-222。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清華學報》第23卷第1期 (1993年3月),頁1-30。
    孫洪明:〈淺析漢樂府民歌與古詩十九首的異同〉,《東岳論叢》1990年第3期,頁100-102。
    徐豔:〈寓奇險於古樸的語言追求──「吳均體」內涵考辨〉,《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第4期,頁34-39
    馬大勇:〈論施閨章的「清正」詩風〉,《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1期(2003年1月),頁82-86。
    馬行誼:〈試論阮籍著作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衝突〉,《臺中教育大學學報》第20卷第1期(2006年6月),頁31-52。
    馬海英:〈陰鏗詩歌的時代特質〉,《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頁105-109。
    高建新:〈陰鏗山水詩略論〉,《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07年3月),頁42-45。
    宿巋嵐:〈論何遜詩歌美學風格的價值和歷史地位〉,《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1年6月),頁311-314。
    張中來:〈詩歌意境的「虛」與「實」〉,《濰坊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2期,頁75-79。
    張文勳:〈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概述〉,《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1-9。
    張兵:〈明清易代與清初遺民詩〉,《江海學刊》2000年第2期,頁149-154。
    張俠生:〈釋「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頁76-77。
    張紅麗:〈淺談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虛實妙用〉,《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3期(2011年7月),頁49-51。
    張鈞莉:〈從遊仙詩看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的性格與風格〉,《中外文學》第20卷第5期(第233期)(1991年10月),頁95-121。
    張節末:〈謝靈運山水詩的成因及其美學分析〉,《漢學研究》第28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41-72。
    張學民、董曉鴻:〈樂府舊題〈自君之出矣〉詩話〉,《中學語文》2006年第6期,頁48。
    張瓊:〈女性尊嚴的悲歌──從敘事視角看〈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價值〉,《語言學刊》2008年第11期,頁100-102。
    張耀元:〈略論〈白馬篇〉的詩歌藝術美〉,《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第690、694 卷第7-8期(2012年7-8月),頁187-189。
    曹道衡:〈論江總及其作品〉,《齊魯學刊》1991年第1期,頁89-94。
    許雲和:〈漢鼓吹鐃歌第十八曲〈石榴〉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6期(11月),頁87-90。
    陳怡良:〈建安之傑,下筆琳琅──試探曹植生平際遇之逆轉及其對詩歌創作之影響〉,《成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8年5月),頁1-58。
    陳怡良:〈謝靈運山水詩的創作背景及其作品中的色彩美〉,《成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7年5月),頁187-227。
    陳怡良:〈謝靈運的審美素養及其山水詩的藝術美〉,《成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5年7月),頁111-146。
    陳思齊:〈論謝靈運山水詩的描寫藝術〉,《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66期(2007年3月),頁28-42。
    陳胤瑾:〈以「情」為幟率性張揚──論晚明情感美學的現代意義〉,《安徽文學》2008年第8期,頁120-121。
    陳斌:〈清初詩文選家陳祚明及其《采菽堂古詩選》〉,《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2期,頁90-95。
    陳斌:〈陳祚明交游及《采菽堂古詩選》編選意圖考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總第144期),頁152-157。
    陳斌:〈論清初陳祚明對〈古詩十九首〉抒情藝術的發微〉,《中國韻文學刊》第20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3-18。
    傅正谷:〈〈西洲曲〉:南朝樂府民歌的夢幻傑作──關於〈西洲曲〉的新審視和新結論〉,《名作欣賞》1996年第5期,頁28-32。
    彭鴻程:〈試論陸雲的文學創作〉,《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頁142-144。
    景獻力:〈陳祚明詩論的「泛情化」傾向〉,《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頁62-66。
    曾毅:〈陳祚明西晉詩歌批評論略〉,《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0期(2011年10月),頁28-31。
    黃偉倫:〈物感與情景交融之辨──一個歷史與邏輯並觀的考察〉,《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1期(2010年12月),頁153-190。
    楊淑華:〈中國傳統詩選集的「典律」交替──以「古詩選」為探討核心〉,《臺中師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147-165。
    楊瑟恩:〈郭璞遊仙詩析論〉,《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頁223-244。
    葛曉音:〈論漢樂府敘事詩的發展原因和表現藝術〉,《社會科學》1984年第12期,頁64-69。
    董連祥:〈江總的詩歌創作及其與前後代詩人創作的比較〉,《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99年第2期,頁30-36。
    賈林成:〈謝靈運山水詩美學成就管窺〉,《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頁64-67。
    管遺瑞:〈淺談杜詩結構的頓挫美〉,《杜甫研究學刊》1997第2期,頁21-25。
    趙桂芬:〈吳歌西曲的女性書寫特徵〉,《東海中文學報》第20期(2008年7月),頁105-132
    劉慧珠:〈阮籍〈詠懷詩〉的隱喻世界──以「鳥」的意象映射為例〉,《東海中文學報》第16期(2004年7月),頁105-142。
    樊寶英:〈選本批評與古人的文學史觀念〉,《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頁46-51。
    蔡秀采:〈從溝通分析理論談《孔雀東南飛》悲劇之成因〉,《景文學報》第21卷第1期(2011年4月),頁107-120。
    蔡愛芳:〈何遜詩的「清省」〉,《名作欣賞》2007年第2期,頁15-17。
    蔡瑜:〈重探謝靈運山水詩──理感與美感〉,《臺大中文學報》第37期(2012年6月),頁89-91+93-127。
    蔣寅:〈一個有待於重新認識的批評家──陳祚明的先唐詩歌批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183期(2011年5月),頁90-97。
    蔣寅:〈在傳統的闡釋與重構中展開──清初詩學基本觀念的確立〉,《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頁159-170+206-207。
    蔣寅:〈清代詩壇對明代詩學的反思〉,《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頁108-120+160。
    鄭淑玲:〈從漢初四言詩對傳統的繼承論其對漢魏四言詩之影響〉,《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4卷第2期(2011年9月),頁1-33。
    鄭婷尹:〈陳祚明之情辭觀及其評謝靈運詩中之情〉,《成大中文學報》第41期(2013年6月),頁147-188。
    魯迅:〈選本〉,《群言》1997年第11期,頁17。
    蕭馳:〈南朝詩歌山水書寫中「詩的空間」的營造〉,《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0期(2012年3月),頁1-40。
    蕭馳:〈後謝靈運時代的「風景」──以鮑照、謝朓為例〉,《漢學研究》第30卷第2期(2012年6月),頁33-70。
    蕭馳:〈從實地山水到話語山水──謝靈運山水美感之考掘〉,《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7期(2010年9月),頁1-50。
    駱水玉:〈論魏晉詩歌中的遊仙意識〉,《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1期(1998年6月),頁99-115。
    戴麗珠:〈漢樂府詩與曹植樂府詩的比較〉,《靜宜人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頁111-116。
    謝元雄:〈羈旅無儔匹,俛仰懷哀傷──論阮籍五言〈詠懷詩〉中的孤獨與追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6期(2006年10月),頁171-189。
    謝永攀:〈吳均與「吳均體」〉,《文史知識》2003年第4期,頁64-69。
    簡秀娥:〈阮籍〈詠懷詩〉隱逸思想之探析〉,《嶺東學報》第17期(2005月6月),頁131-165。
    顏崑陽:〈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第29期(2009年10月),頁55-102。
    魏耕原、魏景波:〈南齊文運轉關與謝朓詩風新變──兼論大小謝詩風的因革嬗變〉,《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02年),頁37-43。
    羅春蘭:〈詞人解撰〈河清頌〉──杜甫對鮑照的接受〉,《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48-153。
    蘇怡如:〈形似的美典──論謝靈運山水詩〉,《東華漢學》第6期(2007年12月),頁81-130。
    蘇慧萍:〈阮籍生命美學的思想〉,《嘉大中文學報》第2期(2009年09月),頁329-362。
    鐘翠紅:〈側艷與悲涼交織的詩歌旋律——江總詩歌研究〉,《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30-34。

    2.論文集論文
    ﹝日﹞松浦友久:〈作為詩語的「怨」與「恨」〉,蔣寅編譯:《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頁252-267。
    王文顏:〈孔雀東南飛試析〉,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頁143-160。
    余寶琳:〈詩歌的定位──早期中國文學的選集與經典〉,樂黛雲、陳玨選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254-284。
    李金松:〈論《采菽堂古詩選》中的詩學批評〉,徐中玉、郭豫適主編:《中國文論的情與體: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二十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175-194。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轉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頁1-57。
    高莉芬:〈〈孔雀東南飛〉中的人物對話〉,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編:《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政大中文系出版,1999年,頁67-96。
    高莉芬:〈賦對謝靈運山水詩創作技巧之影響〉,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6年,頁27-62。
    黃景進:〈詩之妙可解?不可解?──明清文學批評問題之一〉,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頁1-45。
    廖棟樑:〈六朝詩評中的形象批評〉,《文學評論》第八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4年,頁19-100。
    廖棟樑:〈滋味:以味論詩說初探〉,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頁95-125。
    蔡英俊:〈「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編:《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頁67-96。
    鄭毓瑜:〈再評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比興、物色」與「形似」:由文心雕龍看「情景交融」論的雛形〉,呂正惠、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學批評》第一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頁309-318。
    顏崑陽:〈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頁211-254。

    三、 學位論文
    文若蘭:《馮惟訥《古詩紀》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芳:《清前謝靈運詩歌接受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張歡:《陳祚明與《采菽堂古詩選》研究論略》,漳州:漳州師範學院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符明娟:《施愚山詩學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暑期碩士專班,2006年。
    陳宇舟:《清初國朝六家詩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古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景獻力:《明清古詩選本個案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鄭佳倫:《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之詩觀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顏芳美:《魏晉南北朝擬作組詩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8151002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00201.pdf3876KbAdobe PDF2919View/Open
    100202.pdf3876KbAdobe PDF2122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