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637
|
Title: | 電視新聞主播轉職之研究 Researches of Anchorperson’s Career Transformation |
Authors: | 高文音 Kao,Wen Yin |
Contributors: | 陳清河 Chen,Ching Ho 高文音 Kao,Wen Yin |
Keywords: | 電視新聞 新聞主播 轉職 組織因素 TV News News Anchors Transferring System Factor |
Date: | 2013 |
Issue Date: | 2014-02-10 14:46:35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探討,工作十年以上之在職中生代優秀之專業主播,受過高等教育,在新聞界有一定之定位,為什麼選擇轉職?轉職的真正原因為何?本文研究目的有三: 一、瞭解電視新聞主播轉職原因; 二、探討哪些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導致主播轉職; 三、分析主播轉職後之斷層危機。 在瞭解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為何後,分析新聞主播在目前職場環境是否面臨斷層危機,接下來,造成轉職的主要動機。因此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轉職主播對媒體生態環境感到失望; 二、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不認同: (一)外部因素:組織因素的介入 (二)內部因素:自我價值認同不夠 三、實務界的危機:中生代主播式微造成主播界的斷層與人才流失。 本研究係透過深度訪談法,訪問五位已轉職主播與兩位在職主播,進而得到上述研究發現。 The purpose of the subject is to study the real reason why the anchors of TV news reporter who are with higher education and have settled down in the News Fiel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decided to redirect their careers to something else? There are three approaches: 1.Understanding the circumstances of transferring 2.Research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3.Analyzing the risk of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 ligh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cerns, it is the issue that we are confronting against with whether there is a supply shortage in the profession of Anchorpersons and the current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press; subsequently , if might also cause the Anchorpersons’ career transformation. The followings are the disclosures: 1.The disappointment of media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2.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 exchanges: (1) Outside factor: functional involvement (2) Inside factor: higher self-value 3.The risk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disconnection and skill lost in the middle generation of the prime anchors in the TV news field. The above result comes from a constructive interview to five news reporters who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other business fields as well as two from the current news anchors.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王佑驊(2010)。《情緒排毒治百病》。4月版。臺北:方智出版社。 包亞明譯(1997)。《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呂惠敏(2005)。《專業取勝?商業至上?電視臺高階主管對新聞主播角色認知與決策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士勛、徐小青譯(2010)。《單行道‧班雅明作品選》。臺北:城邦出版社。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Robbins, Stephen P著(2002)《Organizational Behavior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事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頁173~175。 李猛、李康譯(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瑞娥(2010)。《生涯規劃:探索生涯開展的學習》。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杜麗芳(1984);轉引自李雅靖、宋怡萱(2005)。《報紙新聞報導的主播形象對觀眾收視行為之影響》。廣播與電視第二十五期。頁59-83。 周談輝(2006)。《生涯規劃發展二版》。臺北:全華圖書出版社。 林信昌、臧國仁。(2000)《新聞從業人員之工作倦怠現象─以臺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新聞學研究第六十三期。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臺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書煒(2008)。《電視新聞主播工作倦怠的成因與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照真〈2009〉。《電視新聞就是收視率商品─對「每分鐘收視率」》的批判性解讀。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九期,頁79-117。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 姜苑文(2003)。《電視新聞記者生涯規畫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晏溶(2006)。《2002~2005年臺灣公益彩券電視廣告之商品形象分析》。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班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班。頁19~21。 班雅明著(2002);張旭東、魏文生譯。《論波特萊爾‧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臺北:臉譜出版社。 高譜鎮(2002)。《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南華大學。2002年第24期。 陳先隆(1995)。《報紙對民選臺北市長候選人的形象塑造: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自立早報為例》。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 陳清河(2003)。《電視節目概論(合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 陳清河(2008)。《後電子媒介時代》,臺北:三民書局。 陳清河(2010)。《臺灣地區電視產業口述歷史及社會變遷調查研究》。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研究計畫。2010年4月至9月。 陳清河(1987)。《電視電影技術研究》。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社。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臺北:遠流出版社。 黃葳威(2003)。《新傳播科技與人際傳播:一個跨文化的觀察》。輔仁大學傳播研究所學術年刊。2003年4月至2004年7月。 黃葳威(2002)。《聲音的所在:透視電臺節目規劃管理》。臺北:道聲出版社。 劉蕙苓(2011)。《新聞,多少錢?!探索置入性行銷對電視新聞的影響》。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劉蕙苓(2011)。《置入性行銷對新聞專業自主的影響:一個動態觀點的探索》。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研究中心。2011年第16卷。 劉蘊儀(2004)。《報紙報導形塑電視新聞主播形象─初探主播明星化》。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刊。2004年第5卷第3期。 劉蘊儀(2004)。《報紙報導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歐懿慧(2005)。《電視新聞主播之工作滿足、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莞瑩(2007)。《資深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處境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蔡筱穎譯(2000)。《布赫迪厄論電視》。臺北:麥田出版社。 鄧尚智(1987)。《「光華雜誌」塑造我國國家形象的研究》。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 盧秀芳(2000)。《盧秀芳談主播幕後》。臺北:希代出版社。 盧非易(1995)。《有線(限)電視無限(線)文化》。臺北:幼獅出版社。 盧聖芬(2006)。《電視記者工作滿意程度與離職意願及行為的關聯性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薛宇珊(2005)。《大學生對電視新聞主播形象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向榮(2004)。《報紙建構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蘇蘅、林書煒、呂惠敏、高明慧、盧聖芬(2009)。《主播解碼:當上主播的第一本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蘇岱崙(2001)。《主播的美麗與哀愁》。快樂工作人cheers雜誌。 二、英文部分 Alan, J. (2003). Anchoring America: The changing face of network news. Chicago and Los Angeles : Bonus Books. Beloff, N. (1976). Freedom Under Foot : The Battle over the Closed Shop in British Journalism. London, Temple Smith. Borden, L.S. (2000). A Model for Evaluating Journalist Resistance to Business Constraints. 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 15 (3) : 149-166.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 room. Social Forces, 33 : 323-325. Brookes, R. (2000). Tabloidization, media panics, and mad cow disease. In C. Sparks and F. Tulloch, (Eds.), Tabloid tales :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 (pp.195-209), Lanham, MD. :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Dimmick, J.W. (1979). The Gate Keeper: Media Organization As Political Coali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 (2) : 203-222. Earl, Babbie (1986).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pp.263-264. Edwards, R.(1979). Contested Terrain. New York : Basic Books. Engwall, Lars (1978). Newspaper Adaptation to a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 a Cas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Drift as Response to Resource Depend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1, 327-341. Foucault, M. (1980a). Power/Knowledge :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 : 1972-1974 (Gordon, Ed) Brighton : Harvester Press. Gitlin, Todd (1985). Inside Prime Time. New York: Pantheon. James G. Webster (2000). Rating Analys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udience Research.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Kim, Bong-Hyun (1995). The Effectiveness of Camouflaged Advertising Format on Audiences with Special Focus on Advertising ,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Alabama: Tuscaloosa.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McManus, J.H. (1994). Market-driven journalism: Let the citizen beware? Newbury Park, CA : Sage. Nimmo, D. & Savage, R. L. (1976).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s. Santa Monica, Californi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Ryan, B. (1991).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perate From of Capitalist Cultural Production. Berin : Walter de Gruyter. Shoemaker, P.J. & Reese, S.D. (1996). Mediation the message. N.Y. : Longman. Smart, B. (1983). Foucault, Marxism and Critique. London : Routledge. Tunstall, J. (1971). Journalists at Work. London : Constable. 三、網路部分 大紀元週報。傳播學者:臺灣電視新聞主播應深化專業涵養。< http://www.epochtimes.com/gb/5/4/3/n876600.htm >。2005/04/03。 傳學鬥電子報。再論主播明星化。< http://twmedia.org/scstw/?p=183 >。2001/11/17。 銘報。2000有線電視蟬聯最常收看的電視節目報導。<http://mol.mcu.edu.tw/search_show.php?enid=6020 >。2000/12/13。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8941016 102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41016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