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32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24/144300 (79%)
造訪人次 : 51111851      線上人數 : 87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227


    題名: 護照犯罪防制及處罰之法律問題
    On Legal Issues of Passport Prevention and Penalty
    作者: 陳綺韓
    Chen, Chi Han
    貢獻者: 李聖傑
    陳綺韓
    Chen, Chi Han
    關鍵詞: 護照犯罪
    偽變造護照
    晶片護照
    生物特徵辨識身分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014-01-02 14:32:19 (UTC+8)
    摘要: 護照為一國政府發給其國民持憑在國外旅行之國籍身分證明,也是行使旅外國人及僑民保護的憑證。在全球化影響下,為便利快速通關及防範冒用護照情形,國際民航組織(ICAO)對晶片護照制定全球一致之規範,為提昇護照安全性,歐盟、新加坡等國之晶片護照已儲存指紋作為第二生物特徵,漸為國際趨勢。我國雖已於2008年12月29日配合ICAO規範發行晶片護照,惟因大法官釋字第603號解釋明示個人對其指紋資訊之自主控制,受資訊隱私權之保障,為避免引起國人爭議,我晶片護照僅儲存臉部影像作為生物特徵。
    我晶片護照雖防偽功能強大,惟由於晶片僅儲存臉部影像,辨識身分之誤差率較指紋高出許多,且除首次申請者外,申辦護照得委託代辦,申請人無須親自到場,致人別查核困難,不法集團爰由申辦流程之上游冒辦護照,或由下游冒用他人護照,以買賣護照方式提供罪嫌逃逸、人蛇偷渡、人口販運及洗錢等,護照犯罪態樣已非現行罰則所能完全規範。
    本文研究護照犯罪之防制及處罰涉及之法律問題,分為六章,除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外,第二章首先探討我國護照沿革及護照犯罪保護之法益;第三章續研析護照濫用或犯罪態樣及犯罪手法,並說明現行外交部防制護照犯罪之相關措施;第四章承上章就外交部為防制護照犯罪發行晶片護照之措施,分析晶片護照防偽功能缺失,說明指紋作為生物特徵辨識身分之優點,並探討指紋資訊涉及之權利性質,以及歐盟、德國及法國晶片護照或身分證儲存指紋之相關規定,以為參考;第五章分析我國護照犯罪司法實務及現行罰則問題,並介紹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及日本等國護照犯罪罰則相關規定,以研提對現行護照條例之修正建議;第六章則綜整以上各章研究所得作出結論,並提出建議,俾作為護照條例之修正及後續護照犯罪防制及處罰相關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1.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市:洪葉,1994年。
    2. 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臺北市:瑞興,1996年。
    3. 甘添貴,刑法各論(下冊),初版一刷,臺北市:三民,2010年。
    4. 李惠宗,憲法要義,五版一刷,臺北市:元照,2009年9月。
    5.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下冊),修訂五版,臺北市:林山田發行,2005年9月。
    6.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修訂九版,臺北市:元照,2006年。
    7. 林東茂,刑法綜覽(下篇),六版,臺北市:一品文化,2009年9月。
    8. 俞承修,中華民國刑法分則釋義(上冊),臺一版,臺北市:三民,1956年。
    9. 翁岳生等著,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初版,臺北市:韓忠謨基金會,2000年。
    10.范振水,中國護照,香港:三聯,2004年2月。
    11.張紹勳,研究方法(精華本),臺中市:滄海書局,2004年。
    12.黃仲夫(黃源盛),刑法精義,修訂二版,臺北市:元照,2008年1月。
    13.黃榮堅,刑法的極限,初版,臺北市:元照,1999年。
    14.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2002年。
    15.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二版一刷,臺北市:新學林,2009年8月。
    16.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二版,臺北市,一品文化,2009年9月。
    17.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臺北市:元照,2012年4月。
    18.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六版一刷,臺北市:三民,2008年2月。
    19.韓忠謨(吳景芳增補),刑法各論,增補一版,臺北市:三民,2000年。
    20.鄭爰諏編,刑法集解,七版,上海:世界,1932年11月。

    (二)期刊及專書論文
    1. 王學新,「日治時期臺灣出入境管理制度與渡航兩岸問題」,臺灣文獻(62:3),2011年9月,頁1-54。
    2. 李建良,「戶籍法第八條納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頁38-56。
    3. 李茂生,「再論偽造文書罪中有關有刑偽造以及保護法益的問題」,載:刑事思潮之奔騰—韓忠謨教授紀念論文集,韓忠謨基金會,2000年,頁
    4.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6期,2005年11月,頁222-234。
    5. 李聖傑,「侵害著作權與偽造文書印文罪之法益保護的思考—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六九○九號與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上訴字第二○三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4期,2004年1月,頁238-249。
    6. 吳建浩,「生物辨識技術應用優勢探討」,零組件雜誌,第183期,2007年1月,頁48-50、52-56。
    7. 吳耀宗,「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評最高法院九十一年度台上字第二四三一號裁判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253-266。
    8. 吳耀宗,「代理製作文書與偽造文書罪」,月旦法學教室,第36期,2005年10月,頁69-80。
    9.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保護法益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頁120-141。
    10.吳耀宗『論偽造文書罪之「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一五八二號判決及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頁266-280。
    11.徐正戎,「戶籍法第八條按捺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5期,2005年10月,頁57-81。
    12.張天一,『偽造文書之本質與定位—對「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要件之檢討』,玄奘法律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199-238。
    13.范姜真媺,「按捺指紋與合憲性審查基準—以日本判例、學說為主」,律師雜誌,第311期,2005年8月,頁54-71。
    14.張敦智,「民國時期一紙護照編排設計之研究」,臺灣古文書學會會刊,第7期,2010年10月,頁21-39。
    15.許義寶,「外國人個人資料保護與國家蒐集利用之法律問題研究—以入國與居留為例」,警大法學論集,第19期,2010年10月,頁55-114。
    16.黃榮堅,「圖利罪共犯與身分」,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頁184-191。
    17.黃榮堅,「論偽造文書之行使行為—評九十二年度臺上字第二二九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4期,2004年1月,頁63-80。
    18.詹鎮榮,「請領國民身分證,先捺指紋?」,月旦法學教室,第33期,2005年7月,頁8-9。
    19.葉家瑜,「中華民國身分證與新台幣鈔券及護照上一般文件特徵之辨識」,刑事科學,第60期,2006年3月,頁147-183。
    20.廖福特、翁逸泓,「建構國家收集與留存個人生物特徵資料之底線?—歐洲人權法院S. and Marper v. UK判決評析」,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1日,頁49-64。
    21.劉憶成,『歐盟「護照及旅行證件生物辨識、檢測資料標準規則」之簡介』,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2月,頁25-31。
    22.劉靜怡研究主持,周桂田等協同主持,運用生物特徵辨識身分制度之比較研究,2007年,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23.陳友鋒,「危險的偽造犯」,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0期,2007年1月,頁54-52。
    24.謝孟圜,「我國晶片護照的誕生與展望」,外交部通訊,第27卷第5期,2008年12月,頁10-13。
    25.蔡齊賢,「全民指紋建檔及所衍生之風險管理分析」(下),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7期,2005年7月,頁88-110。
    26.顏厥安,「戶籍法第八條與全民指紋建檔合憲性問題鑑定意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期,2006年2月,頁145-177。
    27.顧振豪,「FRID電子式護照的應用與法律爭議」,科技法律透析,2005年12月,頁8-12。

    (三)學位論文
    1. 李漢強,The Impact of fraudulent passport in 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 crime: A case study of Thailand, 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2. 吳耀宗,偽造文書罪之研究—以我國法與德國法為比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6月。
    3. 林萬芳,台灣與泰國偽造護照罪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4. 顏于嘉,生物特徵與資訊隱私權:從國家利用個人生物特徵辨識人民身分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二、外文資料
    1.Biometrics Deployment of Machine Readable Travel Documents(version 2.0), Technical Report,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TAG/MRTD)15 Endorsed,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May 21, 2004.
    2.Compatibility verification of e-passport for immigration control, Project Report Summary, volumeⅠof Ⅵ,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 of Japan, March, 2006.
    3.Crime of Forging a U.S. Passport,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legalmatch.com/law-library/article/crime-of-forging-a-us-passport.html
    4.DOC 9303 Machine Readable Travel Documents, Part 1, vol.1, approved by the Secretary General and published under his authority,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2006
    5.Doulman, Jane & Lee, David, Every Assistance & Protection:A History of the Australian Passport, the Federation Press, Canberra, 2008.
    6.Hopkins, Richard, An Introduction to Biometrics and Large Scale Civilian Iden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and technology; vol. 13, No. 3(337-363), 1999.
    7.Starnes, Robert W., How Passport and Visa Fraud Relate to Identity Fraud, 31 March 2003,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2001-2009.state.gov/m/ds/rls/rm/19561.htm
    8.Revised Bill of Passport Act Passed by the National Assembly, press release of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Korea, Feb. 26, 2008,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mofa.go.kr/ENG/press/pressreleases/index.jsp?menu=m_10_20&sp=/webmodule/htsboard/template/read/engreadboard.jsp%3FtypeID=12%26boardid=302%26seqno=305923
    9.Study Report on Facial Biometrics for Japanese ePassport, Biometric WG of IC Passport Committee of Japan, March 6, 2012,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biometrics.nist.gov/cs_links/ibpc2012/presentations/Day1/110_sakamoto.pdf
    10.The evolution of the Australian passport,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passports.gov.au/Web/HistoryOfPassports/PassportEvolution.aspx.
    11.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Manual, available electronically at: http://www.justice.gov/usao/eousa/foia_reading_room/usam/title9/crm01524.htm

    三、網站
    1.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
    2.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
    3.日本內閣官房:http://www.cas.go.jp
    4.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5.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http://www.cib.gov.tw
    6.外交部領事事務局:http://www.boca.gov.tw
    7.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
    8.加拿大政府法律網:http://laws-lois.justice.gc.ca
    9.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
    10.美國國務院外交安全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Diplomatic Security, http://www.state.gov/m/ds
    11.美國國務院領事事務局U.S. Department of State, 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 http://travel.state.gov
    12.紐西蘭國會法規網:http://www.legislation.govt.nz
    13.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 http://www.icao.int
    14.德國聯邦法務部Bundesministerium der Justiz, http://www.bmj.de
    15.澳大利亞外交及貿易部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http://www.dfat.gov.au
    16.韓國外交通商部:http://www.mofa.go.kr
    17.蕃薯藤新聞網:http://history.n.yam.com
    18. TVBS新聞網:http://www.tvbs.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98961234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6123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23401.pdf2583KbAdobe PDF2195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