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179
|
Title: | 排灣族Mamazangiljan制度及其部落變遷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stitution of Mamazangiljan In Paiwan Society |
Authors: | 張金生 Chang, Jiunn Yih |
Contributors: | 張駿逸 童春發 Chang, Jiunn Yih Tung, Chun Fa 張金生 Chang, Jiunn Yih |
Keywords: | mamazangiljan 排灣 頭目 部族 宗譜 mamazangiljan Paiwan Paiwanese chieftain tribe, genealogy |
Date: | 2012 |
Issue Date: | 2014-01-02 13:30:43 (UTC+8) |
Abstract: | 「mamazangiljan」家族是排灣族傳統生活的中心,更是歷史共同記憶的來源,在日常言談中,在互相介紹之餘,總會聊起彼此是屬於哪一家 mamazangiljan,因為mamazangiljan 的家氏,是代表他自身以及他所屬人民生活的中心,舉凡宗教祭儀、婚喪喜慶、政治與生計活動均與密不可分,mamazangiljan更是集體的象徵,對外代表家族或聚落至上榮耀。 本研究係以重建排灣族歷史為目的,試圖依靠部落口傳與文獻資料來耙疏整理排灣族mamazangiljan 的宗支系譜關係,雖然遭遇到文獻支離,耆老記憶有限及版本多元的困難,筆者仍努力尋找與釐清其內部關係。在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排灣族mamazangiljan 的制度與宗支關系,深受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異和變遷。其一是排灣族在歷史發展中與周邊族群的互動關係,與周邊族群長期涵化(acculturation)的結果,形成排灣族的五大部族。研究中,筆者特以地理居中的Cimo(箕模)部族為基幹,追尋宗支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其二是近代國家力量的介入。在此,筆者描述了排灣族納入國家體制後,種種國家力量的介入與取代現象,以及該力量如何造成mamazangiljan 制度的崩潰,在理解此一歷史過程後,進一步探索文化復振,重現排灣族傳統制度的可能性。 “Mazazangiljan” family is not only the center of the traditional Paiwanese life, but also the source of the common memory of the history of the clan. When Paiwanese people introduce themselves, they will usually indicate which Mazazangiljan they affiliate with. The Mazazangiljan is the center of its affiliated people’s life activities, such as religious rituals, wedding ceremonies, politics, as well as livelihood. Furthermore, Mazazangiljan is the symbol of the group. It represents the honor of the clan, or the hamle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rebuild the Paiwanese history. It attempted to make use of oral data and printed documents, and then to systemize the lineages of the Paiwanese Mazazangiljans. There were a number of obstacles to the study, such as incomplete documents, loss of memories by the elders, and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memories. Nevertheless, the writer sought to investigate and examine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Mazazangiljan’s lineages.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writer found out that the Paiwanese Mazazangiljan system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Mazazangiljans’ lineages had been influenced and altered by two major factors. First, dur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fter a long time of interaction and acculturation with its neighboring tribes, the Paiwanese tribe branched into five groups. The writer used the Cimo group, which is geographically at the center of the five groups, as a central base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of and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groups. Second, it is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tate. The writer describes how the Mazazangiljan system collapsed after the Paiwanese group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tate. The writer further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of resurrecting the culture and rebuilding the traditional Paiwanese system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s history. |
Reference: | 參考書目(以姓氏筆劃排列) 一 中文部分 王甫昌 2002〈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收於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台灣社會 學刊第一至第五期》,台北市: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 王貴 2002《排灣:拉瓦爾亞族部落貴族之探源》,台北市:稻香。 王家祥 1996《小矮人之迷》。台北市:玉山。 中國民族學彙編 1986《民族學研究第八輯》,北平市:民族。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 2007〈屏東縣遺址補調查暨數位化保存計劃研究報告〉屏東市:屏東縣政府。 內政部委託單位;尹建中執行 1994《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市:台灣大 學人類學。 內政部民政司、台灣省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 1995《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屏東:台灣省原住民文化園區、博創。 石磊 1964《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村捱排灣族的家庭制度》。南港:中研院民族學研 究 所第十八期。 1971《筏灣: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台北市;精華。 1997〈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台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的兩種類型〉,台 北:台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座談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8〈「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在台灣之實踐〉,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 參考書目 頁460 委員會。 台灣省原住民文化發展協會 1995《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台北市:博創印藝。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8〈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在台灣之實踐報告〉,台北市;原住民族委 原員會。 台灣省文獻會 1997《台東縣鄉土史料》,台北市:台灣省文獻會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999《台灣原住民族起源神話與傳說比較研究》,台北市:原民會。 李光周 尹中建中 1996《墾丁史前住民與文化》,板橋市:稻鄉。 李亦園 1956 《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探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筱峰 1999《台灣史100 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市:玉山。 李敏津 2010《從粒線體DNA 的分析看排灣族箕模群的來源》,花蓮:慈濟大學人類 發展所人類學祖碩論。 林金砲 2001《恆春阿美遷徙史暨重點家族生命史》,台北市:原民會原住民自助文 化研究成果高級班論文報告。 林衡立 1955〈排灣族的團主制度與貴族階級〉,《台灣文獻第六卷》第四期,台中縣: 台灣省政府。 吳燕和 1993 《台東縣太麻里溪流域的東排灣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 , 台北市:大裕彩印刷。 高德義 參考書目 頁461 1994〈邁向多元一體的族群關係:原住民基本政策的回顧與展望〉,《民族政 策與社會發展》,台北市:永望。 2000〈原住民族政治發展政策評估:國際人權觀〉,黃樹民•章英華主編,《台 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8〈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排灣族及 雅美族個案〉,台北市:原民會。 2009《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花蓮:東華大學。 高業榮 1985 年〈排灣族的五年祭〉,《山地文化第五期》,南投:山地文化建設協會。 1997《台灣原住民藝術》,台北市:台灣東華。 胡台麗 1998〈儀式與影像研究的新面向:排灣古樓祭儀活化文本的啟示〉,《中研院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6 期春季,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許功明;柯惠譯 1898《排灣族古樓村的祭儀與文化,台北市:稻鄉。 徐雨村 2006《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東市:台灣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 郭弘斌 2001《荷據時期台灣史記》,台北市:台原。 黃樹民 1998〈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成果報告〉,收於台灣原住民族 生存發展協會,《全國原住民族政策高峰會議》,台北市:台灣原住民 族生存發展協會。 2008〈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之變遷與現況〉,《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 研究計劃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原住民民族生存委員會。 陳國強 1999《百越族與台灣原住民》,台北市:幼獅。 參考書目 頁462 郭秀岩 1984〈山地行政業務〉,南投:台灣省訓團山地鄉綜合服務台工作人員講習 班第一期。 黃宣衛 2005《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 北市:南天。 2008〈台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成果報告〉,台北市:台灣原住 民族生存委員會召開全國原住民族高峰會議資料。 黃文一 2004〈排灣族原住民部落階級結構的演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碩論。 黃叔璥 1957〔1724〕《台海使槎錄》,台北市:台灣銀行。 黃應貴 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 章英華、林季平 2008〈台灣原住民的遷移與社會經地位之變遷〉,台北市:台灣原住民 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研究計劃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曹永和 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 2000《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許功明 1991〈排灣族古樓村頭目系統來源與承繼之口傳〉,南港:中研院民族學研 究所彙編第4 期。 屠繼善 1960《恆春縣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參考書目 頁463 1960《台東州采訪冊》。 陳孟鈴 1992〈當前山胞政策〉,南投:台灣省訓團山青幹部研討會第二期。 陳奇祿 1978〈台灣排灣群諸族木雕標本圖錄〉,《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 二種,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陳其南 1998《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台北市:允晨文化。 童春發 2000《台灣原住民史排灣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 張金生 2002《新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歷史,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碩論》, 2003《排灣族部落踏查實錄》,台東縣:國家文教基金會計畫補助成果報告 書。 2003《排族的源流》,台東縣:國家文教基金會計畫補助成果報告書 書。 2005〈排灣族箕模(Cimo)〉人溯源之源究,《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十九 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6《台東縣達仁鄉傳統領域踏查史錄》,台東縣達仁鄉:台東縣達仁鄉公 所。 葉神保 2002〈排灣族caqovoqovolj(內文)社群遷徙與族群關係的探討〉,花蓮:國立 東華大族研所碩論。 2011《凝聚:安朔(aljungic)部落宗史家譜》,台東縣:台東縣達仁鄉生活美學 參考書目 頁464 協會。 蔡光慧 1998《排灣族原住民部落社會的建立與族群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德瑪拉拉德‧貴 2002《排灣:拉瓦爾亞族部落貴族之探討》,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蔡明璋 1984〈台灣山地社會選舉參與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 論。 蔡瑞明 1984〈台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論。 劉義榮 1960〈社區研究實習報告: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社說〉,《區研究與實習:雅 美族之神話與傳》,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系49 年大學部畢業生。 劉還月 1996《馬卡道誌》,屏東:鳴聲。 劉昌益 2002《台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館。 廖秋娥 2001〈台東縣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系博論。 蔣斌 1980〈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兼論人類學方法的特色〉, 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論。 1983〈台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第五十五期,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 參考書目 頁465 1987〈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與人權現況〉,中國人權協會,《台灣土著的傳統社 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市:大佳。 潘英海 1998〈區域研究在平埔族群研究上的意義〉,潘英海、劉益昌收於編者,《平 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文獻會。 潘 英 1998《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台北:台原。 潘立夫 2004《排灣族歷史之研究》,屏東市:書稿未出版。 1995《排灣族採訪冊》,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6《排灣文明探討》,屏東市:屏縣文化。 衛惠林 1956〈台灣土著社會的二部組織〉,《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二期,台 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1958〈台灣土著社會的世系制度〉。南港: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第五期。 1960〈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五 期,台北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5〈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國立台灣大學考古學刊》第 25╱26,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藤井志津枝 1989《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台北市:國立台灣師大博士論文。 譚昌國 2003〈歷史書學寫、主體性與權力:對「排灣人寫排灣族歷史的觀察與反 思」〉,《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9 期》,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 2007《排灣族》,台北市:三民。 二 譯文部分(以姓氏筆劃排列) 川上和一原著;台灣省文獻會編譯, 參考書目 頁466 1993〈台東恆春二廳轄區內調查書(續前)〉,《台灣慣習記事原住民篇》,台中 縣:台灣省政府。 小島由道、小林保祥原著;黃又新譯 1921∕1984《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五卷之四》,未出版 。 大塚久雄原著;于嘉雲譯 1999《共同體的基本理論》,台北縣:聯經出版。 中村孝志原著;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4〈荷蘭時代的台灣番社戶口表,刊於1994.3.31 台灣風物44 卷1 期。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台灣土著祭儀及歌舞民俗活動之研究文獻彙編:排灣族歲時祭儀》, 南投:台灣省政府民政廳。 尤利安‧弗拉季米羅維奇原著;莫西科科學出版社譯 1973《民族與民族學》,北京市:莫西科科學。 台灣總都府警務局原著;徐永福、林義夫譯 1936-1937《高砂族調查表:蕃社概況》,未出版。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 1996a《台灣踏查日記(上)》,台北市:源流。 1996b《台灣踏查日記〈下〉》,台北市:源流。 艾瑞克‧霍布斯邦著;李金梅譯 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宋建和等譯 1999《理蕃志稿》,台北市:台灣省政府。 台灣慣習研究會原著;台灣省文獻會譯編 1993《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 第七卷》, 南投市:台灣省政府。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陳金田譯 1999《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志稿第二卷》,南投:台灣省 文獻會。 參考書目 頁467 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調查原著;楊南郡譯註 2011〔1935〕《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全二冊》,台北 市;原民會、南天。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 ;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1《原住民族主權:國家及國族的深思》,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原 會。 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03〔1920-192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南港:中 研院民族所。 2004〔1920-192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三冊》,南港:中 研院民族所。 2004〔1920-1921〕《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四冊》,台北: 中研院民族所。 2004〔1920-1921〕《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五冊》, 南港: 中研院民族所。 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原著;薛化元、劉燕儷編譯 1997〔1936〕《台灣先民的遺跡》,台北:稻香。 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研院民族所編譯 2011〔1938〕《高砂族調查書:蕃社概況》,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江樹生譯註 2003《熱蘭遮城日誌》,台南市:南市府。 宋文薰譯 1955《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台北市;台灣省政府。 佐山融吉原著;余萬居譯註 1983〔1913-1921〕《蕃族調查報告書:排灣族、獅設族書稿》,台北市: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參考書目 頁468 松澤員子原著;張燕秋等譯 1986〈東部排灣族之家與親族:ta-djaran〈一條路〉之觀念為中心〉收於黃 應貴編,《台灣土著社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 196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源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宮本延人原著;魏桂邦譯 1992《台灣原住民族》,台中市:晨星發行 班納迪克‧安德森原著;吳叡人譯 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 宮本延人著 1934 台灣排灣族的五年祭,台北:於台灣人文(1) 發表。 黃秀敏譯 1993《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篇》,台東市:藝城。 1999《熱蘭遮城日記二、三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 12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 2000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源流。 愛德華•豪士原著;陳政三譯 2003《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台北市:原民文化。 Harolid R‧lsaacs 著;鄧伯梡宸譯 2004《族群》,台北縣:立緒文化。 爾•金里卡原(Will Kymlicka)著;鄧紅風譯 2004《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意、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台北縣:左 岸;遠足等文化。 Alex Callinicos 原著;萬毓澤譯 2007《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台北市:群學。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22595051 1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9505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505101.pdf | 9671Kb | Adobe PDF2 | 8474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