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317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4/144300 (79%)
Visitors : 51115748      Online Users : 86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3176


    Title: 從歷史制度主義觀點論析教師組織的變遷與發展─從教師會到教師工會
    A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from Teachers Associations to Teachers Unions.
    Authors: 謝榕庭
    Contributors: 魏玫娟
    謝榕庭
    Keywords: 教師會
    教師工會
    歷史制度主義
    Teachers Associations
    Teachers Union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4-01-02 13:30:02 (UTC+8)
    Abstract: 2010年6月23日,立法院修訂《工會法》,解除教師不得籌組工會的禁令,並在2011年5月1日施行,正式開啟教師得以組織工會的新時代。觀察我國教師組織的變遷與發展,受到當時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有其歷史脈絡可循。因此本研究係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探討我國教師組織的背景脈絡,以及從教師會到教師工會的演變歷程,瞭解先前的教師組織如何影響後續教師工會的發展,研究制度與行動者的交互作用,如何形塑教師組織—從教師會到教師工會的發展軌跡,產生制度變遷,進而了解教師工會的運作現況與未來教師組織的路徑走向,並針對12位教師組織的主要幹部與會員,進行深度訪談。根據訪談結果發現:第一、我國教師工會成立的外生動因主要是受政治環境轉變、各方政治角力、教師勞動條件弱化、教師專業地位動搖、其他工會運動及國外教師工會運作經驗的影響;至於內生動因主要是受教師會發展遭遇困境與教師本身自我身分認同轉變的影響。第二、教師會成立後,受到教師支持、《工會法》限縮教師成立工會、教師本身及外界對教師工會的疑慮等影響而造成教師會的路徑依賴現象。第三、教師取得組織工會權的契機是政府通過兩公約的批准案,並得以讓行動者於關鍵時刻修訂《工會法》。第四、我國教師工會目前於協助處理案件、提升教師勞動知能、參與法規修訂與推動、提供會員福利、關懷學生權益及爭取其他團體的支持等面向具有成效。第五、現行教師工會運作上,主要面臨欠缺勞動三權、教師組織競合、基層教師與工會疏離、會務假爭取及代扣會費仍存在缺失、教師對於工會認同感偏低、地方與全國層級教師工會分離、各地方層級教師工會的組織率與運作效率懸殊及受外界質疑等困境。最後,本研究發現,教師工會可朝兼具工會主義與專業主義的方向發展,而在未來有三種可能的發展路徑:一、以教師工會為組織發展的主力,教師會轉型成聯誼性質或教學研究型組織;二、教師會與教師工會兩會並行,相輔相成;三、教師會退場,使教師工會無縫接軌。而現今由於法規上的限制,我國教師組織目前是以教師會與教師工會雙軌並行的運作模式呈現。
    On 23 June 2010, Legislative Yuan amended Labor Union Act to lift a ban against organizing teachers unions which opened the era of unionization of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Taiwan. Adopting the approach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his dissertation seek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specifically the evolution from teachers associations to teachers unions. It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institutional legacies and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actors in induc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that is, transformation from teachers associations to teachers unions. The analysis is based upon secondary literatu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2 dignitaries and members from teachers’ organizations. It is found that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party competitions, exacerbation of teachers` working conditions, ambiguous professional status of teachers, other union movements are exdogenous factors. The arduous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ssociations and the change of teachers’ self-identity appear to be the endogenous factors. The path dependence of teachers associations is accounted for by the general support from teachers for the existing teachers associations, the limitation of Labor Union Act, and the lack of popular support for teachers unions. Being the critical juncture in the process, the government’s approval and legis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ICESCR) lends support to teachers union movement and activist and pressures the legislative body to amend the Labor Union Act. Given that teachers associations continue to exist after the funding of teachers unions, this dissertation ends with pointing out three possible scenarios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teachers organizations.
    Reference: 一、專書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文化。
    王家通,1996,〈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比較教育學分析〉。收錄於中國教育學會等(主編),《師資培育制度的新課題》。台北:師大書苑。頁25-52。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 :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郭承天,2000,〈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收錄於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臺北:中國政治學會。頁171-198。
    薛化元,1990,《教師地位與權利義務》。臺北:國策中心。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新北市:小畢空間出版社。
    衛民、許繼峰,2011〔2006〕,《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第三版)》。新北市:前程文化。
    陳奎熹,2006〔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義彥,2007,〈政治與政治學〉。收率於陳義彥(主編)等編,《政治學》。臺北:五南。頁3-30。
    張慶勳,2011〔2002〕,《論文寫作手冊(第四版)》。臺北:心理。
    舒緒緯,2003,〈台灣地區教師會教育專業權運作之探討〉。收錄於楊深坑等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臺北:高等教育。頁397-426。
    楊國樞,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東華書局。
    薛曉源、陳家剛,2007,《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臺北:五南。
    C. Wright Mills,1951,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B. S. ,1992, Labor relations in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Collier, Ruth Berins and David Collier ,1991, Shaping the Political Arena: Critical Junctures, the LaborMovement and Regime Dynamics in Latin Americ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oodin, R. E. ,1996, Institutions and Their Design. I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edited by R. E. Goodin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3.
    Hall, Peter A., 1986,Governing the Economy: The Poli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Britain and F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essup D. K.,1985, Teachers, unions and change.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Lanenburg, F. C.,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California: Wadsworth.
    Murphey, A.K.2008, Teachers and Their Unions: Why Social Class “Counts”. In The Global Assault on Teaching, Teachers, and Their Unions, edited by M.Compton &L.Weiner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p.75-80.
    March, James G. and Johan P. Olsen., 1989,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North, D. 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s, B. G.,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Pinter Press .
    Steinmo, S., 2008,What i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In 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edited by D. D. Porta & M. Keating.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0-178.

    二、期刊論文
    丁志權,2011,〈我國教師工會集體協商制度議題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03:17-27。
    吳清山,1996,〈教師組織的定位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8:2-8。
    吳清山、林天佑,2002,〈教師工會〉。《教育研究月刊》103,152。
    呂炳寬、張峻豪,2009,〈制度深化或制度演化—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覆議權的比較〉。《臺灣民主季刊》6(4):169-206。
    李德剛,2010,〈歷史制度主義:媒介制度變遷研究的新範式〉。《現代傳播》2:33-36。
    林斌,2003,〈我國教師會發展模式之探討-工會主義與專業主義〉。〈教育資料與研究〉51:61-67。
    林志成,2004,〈教師會組織運作與學校文化〉。《現代教育論壇》10:529-551。
    林清江,1981,〈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集刊》23,99-177。
    林俊賢、黃毅志,2008,〈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客觀階級位置與主觀階級認同: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54(3),99-136。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86-95。
    秦夢群、劉家維,2011,〈教師工會成立發展與相關爭議之探討〉。《教育研究》203:5-16。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論』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16(4),15-44。
    郭諭陵,2007,〈各國的教師組織概況及其政治性〉。《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4:1。
    陳添丁,2006,〈我國教師適用勞動三權之分析〉。《學校行政雙月刊》 42:121-138。
    陳恒鈞、江慧萍,2010,〈樂生事件與新莊捷運線制定之因果關係分析:路徑依賴觀點〉,《東吳政治學報》,28(3),129-185。
    曹仁德、梁忠銘,2002,〈臺灣師資培育制度變遷之考察〉。《臺東師院學報》13:211-240。
    湯梅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組織的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8,15-17。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宗昊,2009,〈政治經濟學分析架構的三項發展〉。《全球政治評論》25:151-196。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145-176。
    黃德祥、林穎欣,2011,〈教師會經驗與教師工會展望〉。《教育研究月刊》203:40-48。
    鄭彩鳳,2003,〈美國教師工會之發展:兼論對台灣組織教師工會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2(6):21-41。
    鄭彩鳳 、林漢庭,2004,〈中小學教師組織工會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7(1),459-491。
    鄭群凱,2012,〈以「火耕農業」政策隱喻模式評析教師成立工會〉。《中等教育 》63(4):133 -141。
    蔡金田,2011,〈從教師組織的發展探究我國教師工會的挑戰與因應〉。《教育研究月刊》203:28-39。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歐用生,2000,〈教師是轉型的知識分子--聲音的「政策」與「教學」〉。《國民教育》41(2):2-10。
    劉春榮,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知覺與教師組織功能需求及關聯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刊》,5,65-122。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劉曉芬,2006,〈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為例〉。《教育政策論壇》。9(2):1-22。
    戴伯芬,2012,〈台灣高教工會實踐:勞動權的省思〉。《台灣社會學會通訊》76:21-28。
    謝俊義,2000,〈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68:1-26。
    羅德水,2012,〈台灣教師工會的挑戰與展望〉。《台灣教育》677:10-17。
    蘇子喬,2010,〈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8 (4 ),147-223。
    Aspinwall, M. D., & Schneider, G.,2000, Same menu, separate tables: The institutionalist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38(1), 1-36.
    Capoccia, Giovanni & Daniel Keleman ,2007, “The Study of Critical Junctures,” World Politics, 59(3), 341~369.
    Gorges, Michael J. ,2001, “New Institutionalist Explan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 a Note of Caution”.Politics,21,137-145.
    Hall, P. A., & Taylor, R. C. R.,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 936-957.
    Immergut, E. 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Society, 26(1), 5-34.
    Krasner, S. D. ,1984, “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2), 223-246.
    Mahoney, James W. ,2000,“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29(4),507-548.
    Mahoney, James W. ,2001, “Path-Dependent Explanations of Regime Change: Central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6(1),111-141.
    March, J. G., & Olsen, J.,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3), 734-749.
    Pierson, P. ,2000, “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三、碩博士論文
    丁慧翔,2011,《我國教師勞動權發展之研究,1949-2011》。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兆基,2002,《組織歷程與教師身分形構:臺北縣教師會研究》。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靜芬,2005,《中學教師對組織工會的認知及參與意向》。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周家弘,2009,《桃園縣公立國小教師角色認知、對教師工會功能看法與其參與教師工會關係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 碩士論文。
    連學淵,2002,《高級中等學校教師對教師會組織功能之認知與期望研究》。彰化:彰師大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麗如,2004,《台灣教師人權運動的興起與政策影響—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嘉義:華南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啟政,2007,《教師對組織教師工會相關問題之看法-以雲林縣國小為例》。臺
    南: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陳明達,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籌組教師工會態度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 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碩士論文。
    陳玉修,2012,《國小教師對教師工會的認知與期望-以新北市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許嘉倩,2006,《我國教師組織立法規劃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傅瑜雯,1993,《我國教師組織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黃曉玲,2008,《屏東縣教師對教師組織工會態度之調查研究》。嘉義:中正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班 碩士論文。
    黃飛臺,2011,《臺灣地區小學教師加入教師工會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碩士論文。
    廖俊仁,2006,《台灣教師人權運動(1987-200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鄭景陽,2011,《學校教師會角色功能、運作情形與轉型發展之研究 : 以新北市為例》。新北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賴怡真,2007,《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遷過程: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嘉義: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饒邦安,2007,《我國教師組織定位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
    蘇船利,2011,《台東縣教師階級意識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博士班 博士論文。

    四、會議論文、研究計畫、政府出版品
    1996年《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沈宗瑞,2004,〈全國教師會之組織、功能與發展:台灣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轉變 之案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呂炳寬,2008,〈台灣第三部門之法制規範: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發表於「華人社會第三部門研究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第
    三部門研究中心主辦, 11月22-23日。
    呂炳寬,2010,〈孫中山、五五憲草與中華民國憲法之制定〉。發表於「孫中山的兩岸遺緒:建國壹百年專題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主辦, 12月30日。
    周志宏,2011,〈教師組織工會後我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教師可能面臨的問題及因應之道〉。發表於政大公企中心「2011 年教師組織工會論壇」,臺北:教育部主辦, 5月16日。
    姜添輝,2003,〈各國教師組織發展取向與教師專業發展〉。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壇「教師會組織與學校行政運作」研討會,嘉義大學,10月15日。
    衛民,2010,〈新《工會法》重要修法內容與勞資關係衝擊之研究〉,社會研099-007號國政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8月24日。
    顧慕晴,2012,〈台灣廉政機關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分析〉。發表於「第八届兩岸四地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成都:四川大學主辦,5月。

    五、網頁資料
    〈教師適用勞動三法後,教育部堅持公立學校雇主為「教育主管行政機關」〉,教育部新聞稿,2011年10月20,
    http://140.111.34.34/main/news/news.php?id=174
    〈教師適用勞動三法後,教育部堅持公立學校雇主為「教育主管行政機關」〉,教育部新聞稿,2011年10月20,
    http://140.111.34.34/main/news/news.php?id=174
    〈一般工會、教師可組工會與現行教師會有那些差異?〉,教師組織工會資訊網,http://140.111.34.42/main/news.aspx?siteid=&ver=&usid=&mnuid=5527&modid=623&mode=&pg=3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06,〈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簡介〉。
    http://forum.nta.org.tw/v362/showthread.php?t=488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10,〈全國教師會為您做了什麼?〉。
    http://forum.nta.org.tw/v362/doc/2010ntaforyou.ppsx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2013,〈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各地方教師會成立時間表〉。
    http://www.nta.org.tw/
    任懷鳴,2006,〈高雄市教師會的成長路〉。《高雄市教師會95學年度暑期幹部研習手冊》。取自:
    http://trdc.kta.kh.edu.tw/achieve/5Study%20Activity/950704.pdf
    任懷鳴,2010,〈從教師會到教師工會〉。《高市勞工季刊》第79期。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alexrhm/25393265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組織部,2012,〈老師,你工會了沒?〉。《全國教師工會會訊》1:16。
    http://www.nftu.org.tw/FileStorage/files/MemberInfo/全國教師工會第1期-網路版.pdf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組織部,2012,〈嘉義市教師職業工會所提首件裁決案達成和解〉。《全國教師工會會訊》1:11。
    http://www.nftu.org.tw/FileStorage/files/MemberInfo/全國教師工會第1期-網路版.pdf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組織部,2013,〈全教總要求落實兩公約,賦予教師工會合理運作空間〉。《全國教師工會會訊》5:1-16。
    http://www.nftu.org.tw/FileStorage/files/MemberInfo/全國教師工會第5期-網路版.pdf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組織部,2013,〈2013 EI組織網絡會議暨拜會美國兩大
    教師工會摘記〉。《全國教師工會會訊》6:1-16。
    http://www.nftu.org.tw/FileStorage/files/MemberInfo/全國教師工會第6期-網路版.pdf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2013,〈全教總會員工會通訊錄〉。
    http://www.nftu.org.tw/Branch/Branch.aspx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2013,〈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大事記〉。
    http://www.nftu.org.tw/Profile/Profile0104.aspx
    吳清山,2011,〈因應教師工會成立的配套措施〉。《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7期。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epaper.naer.edu.tw/index.php?edm_no=17&content_no=387
    李建興,2009,《教師組織工會的趨勢》。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3/5753
    林玉體,1987,〈教師人權宣言〉。《台灣人權促進會會訊》第9期。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e/24/70.html
    教育部,2002,〈教師組織工會問題之研析〉。《教師與教師團體之定位與合理協
    商、協議權》工作小組。取自: http://163.21.249.242/Upload/News/%E6%95%99%E5%B8%AB%E7%B5%84%E7%B9%94%E5%B7%A5%E6%9C%83%E5%95%8F%E9%A1%8C%E4%B9%8B%E7%A0%94%E6%9E%901.htm
    張榮輝,2010,〈校長的小革命:教師法不修 教師將成教育新貴〉。《台灣立報》第9版, 6月22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475
    臺北市萬大國小,1995,〈古往今來〉。《關於萬大》。取自:
    http://www.wtps.tp.edu.tw/about-school/about1.asp
    衛民,1998,〈教師組織類別與功能〉。《高雄縣教師會季刊》。高雄縣:教師
    會。
    http://www.kcta.org.tw/%E5%AD%A3%E5%88%8A/第二期/衛民.htm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0134
    羅德水,2010,〈教育論壇:再答教師工會幾個疑慮〉。《台灣立報》第8版, 6月29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0134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8261001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2610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0101.pdf1515KbAdobe PDF2796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