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61/144987 (79%)
Visitors : 51988396      Online Users : 8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454


    Title: 吳濁流的大陸經驗及其相關作品研究
    Study of Wu Cho Liu`s Mainland China experience and its influenced on his works
    Authors: 白筱薇
    Bai, Hsiao Wei
    Contributors: 吳佩珍
    Wu, Pei Chen
    白筱薇
    Bai, Hsiao Wei
    Keywords: 大陸經驗
    大陸新報
    胡志明
    南京汪精衛政府
    Date: 2013
    Issue Date: 2013-11-01 11:37:55 (UTC+8)
    Abstract: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1937-1945)中,因為日本政府所倡導的「戰爭動員」等政策與台灣所具備的地理位置優勢,台灣逐漸成為中日戰爭中協助日本政府的「協力者」。當時部分台籍作家,在這段時間中曾因各種原因,選擇前往大陸生活。這群擁有大陸經驗的作家皆是出生於日本殖民時期(1985-1945),受日式教育的「日語世代」。他們對於中國大陸的印象大多建立在長輩傳達的觀念,模糊卻帶有憧憬。他們前往大陸後,心中的中國印象與實際接觸的大陸事物之間產生了落差。因此他們對於中國大陸的觀感或是戰後(1945-)強調的「祖國」認同感受,比起未離開過台灣的作家們顯得更為深刻且不同。

    本文以吳濁流1941年至1942年之大陸經驗為例。透過戰前報紙《大陸新報》、戰前作品《南京雜感》與《胡志明》,觀看吳濁流的大陸生活。並透過戰後初期小說《波茨坦科長》及戰後回憶錄《無花果》與《台灣連翹》中涉及大陸經驗的內容,釐清大陸經驗「再現」於作品中的含意。以期檢視吳濁流前行研究的缺漏,補足這段研究者忽略的大陸經驗。
    Reference: 一、吳濁流文本
    吳濁流,《夜明け前の台湾》(台北市:學友書局,1947年6月14日)。
    呉濁流,〈臺湾文学の現況〉,《雄鶏通信》第五巻第一号(東京:雄鶏社,1949年1月),頁14。
    吳濁流,《藍園集》(苗栗:英才印書局,1949年8月20日)。
    呉濁流,《アジヤの孤児》(東京都:一二三書房,1956年4月15日)。
    呉濁流,《歪められた島》(東京都:ひろば書房,1957年6月1日)。
    吳濁流,《風雨窗前》(苗栗:文獻書局,1958年5月12日)。
    吳濁流著,楊召憩譯,《孤帆》(高雄市:黃河出版社,1959年6月)。
    吳濁流著,傅恩榮譯,黃渭南校閱,《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南華出版社,1962年6月)。
    吳濁流,《談西說東》(台北市:臺灣文藝雜誌社,1969年4月)。
    吳濁流,《泥濘》(台北市:林白出版社,1971年11月1日)。
    呉濁流,《夜明け前の台湾──植民地からの告発》(東京都:社會思想社,1972年6月15日)。
    呉濁流,《泥濘に生きる──苦悩する台湾の民》(東京都:社會思想社,1972年11月30日)。
    呉濁流,《アジアの孤児──日本統治下の台湾》(東京都:新人物往来社,1973年5月25日)。
    吳濁流,《吳濁流選集(小說)》(台北市:廣鴻文出版社,1966年12月)。
    吳濁流,《吳濁流作品集(1)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市:遠行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吳濁流,《吳濁流作品集(3)波茨坦科長》(台北市:遠行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吳濁流,《吳濁流作品集(4)南京雜感》(台北市:遠行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吳濁流,《吳濁流作品集(5)黎明前的台灣》(台北市:遠行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吳濁流,《吳濁流作品集(6)台灣文藝與我》(台北市:遠行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3月)。
    吳濁流,《無花果》(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8年8月)。
    彭瑞金編,《吳濁流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吳濁流,《台灣連翹》(台北市:草根出版社,1995年7月)。
    錢鴻鈞編,黃玉燕譯,《吳濁流致鍾肇政書簡》(台北市:九歌出版社,2000年5月)。
    吳濁流著,黃玉燕譯,《亞細亞的孤兒》(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年)。
    吳濁流,《胡志明》、《ポツダム科長》複刻本。河原功主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集成30:吳濁流作品集》(東京都:綠蔭書房,2007年6月)。

    二、報紙、雜誌
    金丸裕一監修,《大陸新報》複刻本(東京都:ゆまに書房,1939-1945年)。
    黃宗葵主編,《臺灣藝術》(台北市:臺灣藝術社發行,1940-1943年)。
    黃克正發行,黃金穗主編,《新新》第一期至第八期(台北市:新新月報社,1945年11月20日-1947年1月5日)。《新新(覆刻版)》(台北市:傳文文化出版社,聯經出版社總經銷,1995年)。
    《臺灣文藝》(台北市:臺灣文藝雜誌社,1964-1976年)。
    《廣東迅報》(廣東:廣東迅報社,1942年10-12月、1943年5-12月、1944年1月)。

    三、專書

    (中文)
    高蔭祖編,《中華民國大事記》(台北市:世界書局,1957年10月10日)。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一)》(台北市:三民書局,1970年7月三版)。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二)》(台北市:三民書局,1970年7月三版)。
    蔣永敬,《胡志明在中國:一個越南民族主義的偽裝者》(台北市:傳記文學出版社,1972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桂崇基著,沈世平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2月)。
    呂新昌,《鐵血詩人吳濁流:吳濁流的奮鬥人生》(台北市:臺灣文藝出版;聯臺文物發行,1984年初版)。
    黃美真,張云編,《汪精衛集團投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蔡德金編註,《周佛海日記(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7月)。
    陳鐵健等編,《瞿秋白研究文集》(北京:中共黨史料出版社,1987年12月)。
    雷鳴著,葉參、陳邦直、黨庠周合編,《民國叢書第一編88 歷史‧地理類 汪精衛先生傳 鄭孝胥傳》(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第一版)。
    彭瑞金編,《鍾理和集》(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初版)。
    周永祥,《瞿秋白年譜新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8月)。
    蔡德金,王升編著,《汪精衛生平紀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
    《口述歷史第五期─日據時期台灣人赴大陸經驗》(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1994年6月30日)。
    《口述歷史第六期─日據時期台灣人赴大陸經驗》(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1995年7月30日)。
    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3月)。
    鍾理和,《夾竹桃》(高雄:派色文化,1997年)。
    楊碧川編,《臺灣歷史辭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一刷)。
    許俊雅,《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市:南天書局,1997年10月)。
    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編,《張深切全集(卷1)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台北市: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
    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編,《張深切全集(卷11)北京日記‧書信‧雜錄》(台北市:文經出版社,1998年1月)。
    垂水千惠著,凃翠花譯,《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98年2月)。
    陳義芝主編,《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年12月)。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市:揚智,1998年5月)。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台北:國史館,1999年初版)。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0年)。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
    張炎憲、翁佳音合編,《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0年7月)。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張堂錡審訂,《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上冊》(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林柏燕主編,《吳濁流百年誕辰紀念專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年12月)。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25日)。
    梁華璜,《台灣總督府的「對岸」政策研究─日據時代台閩關係史》(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3月)。
    王克文,《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台北:國史館,2001年12月)。
    林莊生、葉光南、葉芸芸主編,《葉榮鐘全集6─葉榮鐘日記(上冊)》(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3月31日),頁175、205、218-222。
    中村孝志著,卞鳳奎譯,《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4月)。
    梁華璜,《臺灣總督府南進政策導論》(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年1月)。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台北市:允晨文化,2003年2月)。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台北市:海峽學術,2003年)。
    呂新昌,《吳濁流及其小說創作理念》(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年3月)。
    張良澤編,《王詩琅選集第八卷─臺灣人物表論》(台北市:海峽學術,2003年6月)。
    湯淑敏、蔣兆年、葉喃主編,《瞿秋白研究新探》(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藍博洲編,《吳濁流的西湖歲月》(苗栗:苗栗縣西湖鄉公所,2004年3月)。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5年3月增訂二版)。
    竹內好著,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市:三聯書店,2005年3月)。
    甘懷真、貴志俊彥、川島真編,《東亞視域中的國籍、移民與認同》(台北市: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12月)。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1月二版)。
    荊子馨(Leo T.S. Ching)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卞鳳奎,《日據時期台灣籍民在大陸及東南亞活動之研究(1895-1945)》(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5月)。
    張靜茹,《上海現代性‧臺灣傳統文人──文化夢的追尋與幻滅》(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稻鄉出版社印行,2006年9月)。
    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第四冊》(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
    張小紅,《左聯與中國共產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陳萬益主編,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 (中文卷)第五冊 評論集 》(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1月)。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增訂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增訂版(上)》(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增訂版(下)》(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諫山春樹著,日本文教基金會譯,《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台北市:英堂,2007年8月)。
    何義麟,《日本語在台灣.韓國.沖繩做了什麼?》(台北市:致良出版社,2008年2月)。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8年8月)。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再版)。
    石一寧,《真實的追問──吳濁流的文學‧思想‧人格》(台北市:人間出版社,2008年10月)。
    胡俊熊,《胡志明生平考》(台中市:白象文化出版社,2008年11月)。
    陳紅旗,《中國左翼文學的發生1923-1933》(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康來新、許秦蓁合編,《劉吶鷗全集:增補集》(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10年7月)。
    阮斐娜著,吳佩珍譯,《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南方及台灣殖民地文學》(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10年9月)。
    封德屏總策畫,張恆豪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2】吳濁流(一九○○~一九七六)》(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3月)。

    (日文)
    台湾総督府警務局編,《台湾総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 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台湾社会運動史》(台北市:南天書局,1939年7月初版)。
    尾崎秀樹,《旧植民地文学の研究》(東京都:勁草書房,1971年6月30日)。
    《朝日新聞社史(大正‧昭和戰前篇1912-1945)》(東京:朝日新聞社,1995年7月25日)。
    秦郁彥編,《日本官僚制総合事典1868-2000》(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年11月1日)。
    本庄比佐子,內山雅生,久保亨編,《興亜院と戦時中国調查》(東京都:岩波書店,2002年11月28日)。
    西野嘉章編,《プロパガンダ1904-1945新聞紙‧新聞誌‧新聞史》(東京都:東京大学総合研究博物館,2004年5月14日)。
    古厩忠夫,《日中戦爭と上海、そして私──古厩忠夫中国近現代史論集》(東京都:研文出版,2004年9月10日初版一刷)。
    加藤聖文、谷ヶ城秀吉,《台湾総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第10巻第113第124号/昭和十六年一月~六月》(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5年3月24日)。
    高綱博文編,《戦時上海──1937~45年》(東京都:研文出版,2005年4月5日初版一刷)。
    中島利郎編,《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6月)。
    河原功,《翻弄された台湾文学──検閲と抵抗の系譜》(東京都:研文出版,2009年)。
    今井武夫,《日中和平工作 回想と証言1937-1947》(東京都:みすず書房,2009年3月25日)。

    四、期刊論文、單篇論文
    宋冬陽,〈朝向許願中的黎明──試論吳濁流作品中的「中國經驗」〉,《文學界》第10 期(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4年5月),頁127-146。
    黃娟,〈再讀「亞細亞的孤兒」〉,《文學界》第13期(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5年2月),頁162-174。
    李獻璋編,《王詩琅先生信札集─其所反映的光復初期生活》,《臺灣風物》第三十五卷第三期(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5年9月30日),頁71-98。
    黃得時,〈日據時期臺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錄〉,《文訊》第21期(台北市:文訊月刊雜誌社,1985年12月),頁58-64。
    梁華璜,〈「善鄰會設立計畫書」─台灣總督府之南侵計畫〉,《臺灣風物》第三十四卷第四期(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85年12月31日),頁63-74。
    林衡哲,〈從吳濁流的文學作品看二二八事件〉,收於陳芳明主編,《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台灣人國殤事件的歷史回顧》(台北市:前衛出版社,1989年7月15日),頁161-177。
    林柏燕,〈吳濁流的大陸經驗〉,封德屏主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頁334-357。
    林慶彰,〈當代文學禁書研究〉,封德屏主編,《50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灣文學出版》(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文訊雜誌社編印,1996年6月),頁193-216。
    藍建春,〈胡太明的祖國經驗──《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國族想像、瓦解與再擬構〉,《水筆仔:台灣文學研究通訊》第二期(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4月),頁4-19。
    河原林直人著,鍾淑敏譯,〈關於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之檔案〉,《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6期(1998年9月),頁128-138。
    陳昭瑛,〈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儒學思想〉,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市:正中書局,2000年3月初版),頁289-320。
    李郁蕙,〈呉濁流『アジアの孤児』論─その地政学的配置とジェンダ─〉,《日本台湾学会報》第二号(東京都:日本台湾学会,2000年4月),頁13-24。
    廖炳惠,〈旅行與異樣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中外文學》第29卷2期 (2000年7月),頁288-312。
    吳叡人,〈意志之碑──為二二八事件五十四週年而寫〉,《聯合文學》第十七卷第六期(台北市:聯合文學雜誌社,2001年4月),頁97-103。
    劉孝春,〈試論《亞細亞的孤兒》〉,洪宜勇主編,夏潮聯合會、台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2月),頁357-377。
    洪英雪,〈論二二八小說的對話性〉,《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年12月),頁168-187。
    趙夢雲,〈「中日文化協會」に関する初歩的な考察──上海分会を中心に〉,《植民地文化研究:資料と分析(第4号)》(2005年7月),頁225-239。
    歐宗智,〈吳濁流身分認同的心靈轉折──合讀《無花果》與《台灣連翹》〉,《臺灣文學評論》第6卷第3期(2006年7月),頁21-27。
    洪英雪,〈一個歷史,各自解讀──二二八小說及其相關作品選集的多元論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期(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10月),頁287-323。
    吳叡人,〈他人之顏:民族國家對峙結構中的「皇民文學」與「原鄉文藝」〉,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企畫編輯,《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6年),頁257-309。
    河原功,〈吳濁流《胡志明》研究〉,《台灣文學學報》第十期(台北市: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秀威科技出版,2007年6月),頁77-110。
    張惠珍,〈紀實與虛構:吳濁流、鍾理和的中國之旅與原鄉認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29-66。
    王學新,〈南進政策下的籍民教育(1895-1937)〉,《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四期(2007年12月),頁97-131。
    陳室如,〈日治時期台人大陸遊記之認同困境:以連橫《大陸遊記》與吳濁流《南京雜感》為例〉,《人文研究學報》第41卷第1期(台南:國立臺南大學,2007年),頁33-50。
    陳芳明,〈吳濁流的自傳體書寫與大河小說的企圖〉,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07年),頁243-262。
    彭瑞金,〈解讀《亞細亞的孤兒》〉,《文學台灣》第68期(高雄市:文學台灣雜誌社,2008年10月),頁37-46。
    豊田周子,〈『胡志明』から『アジヤの孤児』へ--その改編をめぐって〉,《東洋文化研究》12号(東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2010年3月),頁33-65。
    崔末順,〈日據末期小說的「發展型」敘事及人物「新生」意義〉,2011年3月20日宣讀於「台韓青年學者工作坊──日本帝國文學與文化領域的重層移動」,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舉辦。
    戴國煇著,林彩美譯,〈吳濁流的世界〉,封德屏主編,《戴國煇全集15【人物與歷史卷】》(台北市:文訊雜誌社,2011年4月),頁133-163。
    戴國煇,〈我與吳濁流的交誼和他的墨寶〉,封德屏主編,《戴國煇全集18【採訪與對談卷一】》(台北市:文訊雜誌社,2011年4月),頁247-251。

    五、碩博士論文
    林長河,《戰前日本南進政策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1月)。
    翟筱芸,《呉濁流文學の研究─日本統治時代中国人作家の民族意識の考察を中心にして》(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12月)。
    何義麟,《皇民化與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臺灣的教育與教化運動》(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葉瓊霞,《王詩琅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褚昱志,《吳濁流及其小說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5月)。
    朱家慧,《兩個太陽下的台灣作家── 龍瑛宗與呂赫若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台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林秀萍,《二十世紀上海租界文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李郁蕙,《台湾の日本語文学研究─脱周縁化の軌跡─》(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日本言語文化教育學專攻博士論文,2000年3月)。
    鄭麗玲,《臺北帝國大學在殖民地的建立與發展──以臺北帝國大學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4月)。
    徐千惠,《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
    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邱麗敏,《二二八文學研究──戰前出生之台籍作家對「二二八」的書寫初探》(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台湾人日本語作家の軌跡》(日本:關西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文學專攻博士論文,2004年9月)。
    徐吉村,《地下戰場:戰時重慶國民政府與汪政權的暗鬥》(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林瑛琪,《夾縫中的文化人──日治時期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
    陳室如,《中國近代域外遊記研究(1840-1945)》(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盧欣怡,《吳濁流小說中的臺灣社會》(台北市: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1月)。

    六、網路資料
    山本武利,〈朝日新聞は自らの戦争責任をさらに検証すべし〉,2011/04/12檢索自http://www.yomiuri.co.jp/adv/wol/opinion/society_110328.htm

    20世紀メディア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20th Century Media,〈朝日新聞の中国侵略〉,2011/04/25檢索自
    http://www.waseda.jp/prj-m20th/magazine/magazine4/asahi.html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97159010
    10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9010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臺灣文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901001.pdf3174KbAdobe PDF2139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