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1. 王叢桂,(1993),工作目的價值變遷的探討,「測驗與輔導」,119,P.2435-2437。 2. 行政院主計處,(2000b),台灣地區中高齡者就業狀況分析,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3. 行政院主計處,(2004c),人力運用調查,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4. 行政院主計處,(2000a),88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狀況分析,臺北:行政院主計處。 5. 林錫山主編,(2002年6月),社會福利政策及立法,台北:立法院法制局,第1版。 6. 吳鐵雄、李坤崇、劉佑星與歐慧敏,(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7. 莊慧玲,(1995),高齡人力資源與部分時間工作之研究,一九九五老人學學術研究年鑑,p.49-62 8. 黃同圳,(1993),青年勞工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向心力之研究,行政院青輔會研究計劃。 9. 黃文三,(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值觀 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10.陳秉璋、陳信木(1993),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P.303。 11.業至誠,(2001),社會學概論,台灣:揚智。 12.劉真如譯 (Peter F. Drucker 原著),(2003),下一個社會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台北:商周。
(二)期刊 1. 王叢桂,(2002),價值觀的形成與變遷,應用心理研究,第24期,P.14-78。 2. 王麗容,(2001),婦女就業之檢視與政策建議-以再就業為例,就業與訓練,第19期,P.27-32。 3. 行政院經建會,(2005), OECD 對部分會員國之高齡化及就業政策之建議,中華民國 臺灣地區就業市場情勢月報,第5期,P.22~26。 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8),高齡化時代的來臨—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就業問題與因應 策略台灣勞工,第15期,P.4-11。 5. 成之約,(2007),中高齡人力資源運用的探討,台灣勞工,第5期,P.8-17。 6. 成之約,(1998),中高齡勞工就業的障礙與突破:兼論我國中高齡勞工就業促進 政策,1998年12月3日國立中正大學主辦「中高齡就業促進研討會」資料。 7. 余坤東、曹忠毅,(1998),船員職業之就業選擇行為研究,海運學報,第6期,P.39-54。 8. 吳聰賢,(1983),農村青年職業興趣、工作價值與職業選擇關係研究,台北:行政院青 年輔導委員會。 9. 袁志晃,(1982),國中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就、地區之比較,輔導學報,第24期,P.163-183。 10.莊慧玲、徐美,(2002),失業經驗與其特徵對再就業之影響兼論失業給付之效果,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2社會問題研討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四期第二次調查資料分析」,中央研究院主辦,2002年9月27、28日。 11.莊修田,(2002)室內設計業者工作價值觀、專業成諾、工作投入與改行傾向關係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夏季號第2卷第2期P.3。 12.郭芳煜,(2005),目前中高齡者就業問題與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110 期。 13.郭振昌,(2006),從中高齡者人力運用-談就業服務法中禁止年齡歧視之規定,臺灣勞 工雙月刊,第2期,P.20-27。 14.郭玲惠, (1997),論勞工退休金制度,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P.351-367。 15.陳銘宗、劉兆明(1998),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第4期, P.73-103。 16.郭淳芳,(1999b),促進中高齡就業,充分運用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發展月刊,第141 期,P.1-7。 17.張順發,羅希哲,(2005),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14期,P.79-111。 18.張順發、羅希哲(2005),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14期,P.79-111。 19.楊國樞,(2002),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20.鄭津津,(2002),建立年齡歧視法制以保障中高齡者就業權利之研究,政大勞動學報, 第12期,P.395-424。
(三)碩士論文 1. 白錫欽,(2006),中高齡失業者之研究:擴大公共服務就業計畫的反思,南華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P.38。 2. 朴英培,(1988),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韓國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3. 李鴻昌,(2005),角色衝突與組織承諾:工作壓力之中介效果及工作價值觀之干擾效果,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P.25。 4. 李華璋,(1994),大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李景明,(2003),刑事偵查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P.13。 6. 卓政良,(2002),專業警察工作偏好差異之比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 余靜佳,(2002),企業僱用與中高齡勞工就業傾向特性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17-18。 8. 林佳玟,(2008),我國中高齡勞工失業問題及輔導政策之研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論文,P.68-71。 9. 吳婉華,(2006),傳統產業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歷程之研究—以成衣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P.24-42。 10. 耿靜宜,(1999),非自願性與自願性失業者「尋職行為」之比較—以臺北地區為例,中央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1.席榮維,(2007),國民中小學校長工作價值觀、重要他人支持、自我效能感對其工作 選擇的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P.24-42。 12.徐嘉璘,(2007),中高齡工作者再就業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玄奘大學成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P.60-65。 13.莊惠敏,(2001),醫院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基督教醫院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14.陳俊州,(2003),應徵者特性對工作選擇行為之影響:以階段性縮減探討兩階段決策,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P.10。 15.陳俊復,(2002),高雄市尋職者結構與尋職意向之研究,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6.曾惠珠,(2003),加油站工讀生特質及工作選擇要素,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 文,P.42-43。 17.黃韋萱,(2006),華人工作價值觀與工作偏好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4-15。 18.張鈺琁,(2008),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工作滿足之關係研究─以金融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P4。 19.張舒雄,(2003),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特性與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認知對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P.5-10。 20.董秀珍,(2002),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1.鄭韻玫,(2001),中年生涯轉換者工作價值觀轉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22.鄭美玲,(2005),我國就業年齡歧視與制定特別法保護之必要性,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P.46。 23.霍祥雲,(2002),工作價值觀、領導型態、工作滿足與自覺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內政部老人安養護機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4.廖仁傑,(1999),台灣地區高齡就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25.盧昱瑩,(2006),年齡歧視為中高齡勞工就業殺手?,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P. 10-13。 26.蔣震夷,(2000),以「公共職業訓練」促進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謝函融,(2005),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程度對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P.5-7。 28.劉淑瀅,(1985),價值澄清團體經驗對師專女生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29.韓美齡,(2005),建教合作學生就讀因素、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關係─以一所私立高級職業學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P.55。 30.簡茂雄,(2003),工作意義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1.蘇慧萍,(2004),醫療業知識員工工作價值觀、激勵公平性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網路部分 1.薛承泰,當前中高齡就業困境與因應,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89/R/SS-R-089-002.HTM, 瀏覽日期:99年11月28日。
三、外文部份 1. Amabile,T. M.,Hill,K. G.,Hennessey,B. A.& Tighe,E. M.,(1994).,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 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6(5),P.950-967. 2. Barber A. E. (1994), Recruiting employees: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Thousand Oaks. 3. Behling, O., Labovitz, G.,& Gainer, M. ,(1968).,College recruiting: A theoretical base,Personnel Journal, 47, P.13-19. 4. Cherrington, D. J.,(1977), The values of younger workers,Business Horizons, 20 (6),P.18-30. 5. Carrington, J.,(1993),Wage Loss for Displaced Workers:Is It the Firm That Matter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8 , P.435-461. 6. Catberine. D. F.,(1990), Crafting Secure Retirement, HR Magazine. 7. Dose、J. J.(1997), Work val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 to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70,P.219-240. 8. Deci,E. L.& Ryan,R. M.,(1985).,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New York: Plenum Press. 9. Geib、A. E.、& Lueptow、L. B.(1998), Sex、Gender Stereotypes、and Work,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P.243-246. 10. Henderson, G. H. (1985), Dimensions of lif, Ohio,South-Western, P.31-53. 11. Hales, L.W.,& Hartman, T. P. (1978),Personality, sex, and work valu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7, P.16-21. 12. Hale, Noreen,(1975), The Older Worker:Effective Strtegies for Mangagement anf Human Resiurce Mangagement,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13. Judge、T. A.、& Bretz、R. D.,(1992).,Effect of work values on job choice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7(3),P.261-271. 14. Jurgensen,C.E.,(1978),“Job preferences :What makes a job good or bad?”,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3):P.267-276. 15. Kilmann,R.H.,Saxton,M.J.,& (1985),Gaining Control of the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6. Loughlin, C. & Barling. J., (2001), Young workers’s work values , attitudes, and behaviou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4,P.543-559. 17. Lincoln, J.R.& Kalleberg, A.L., (1990), Culture,control,and commitment, Cambridge , M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Lodahl,T. M.& Kejner,M.,(1965),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job involvemen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49(1),P.24-33. 19. McDonald,P.,&Gandz,J. (1992).Identification of values relevant to business resear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 P.217-236. 20. Norton,B.,(1987), Why Preserve Natural Varie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1. Parsons,T,&Shiles,E.A.(1951).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2. Pounder, D. G., & Merrill, R. J., (2001), Job desirability of the high school principalship: A job choice theory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7(1), P.27-57. 23. Pryor,R. G. L.,(1987),Work aspect preference scale(WAP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2(3),P.426-433. 24. Podgursky, Michael and Paul Swaim,(1987),Duration of Joblessness Following Displacement, Industrial Relations,26(3), P.213-226. 25. Qunit, E. D. & Kopelman, R. E. (1995), The Effect of job search behavior and vocational self-concept crystallization on job acquisition: is there an interaction?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2(2), P.88-96. 26. Robbins,S.P.(1992),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rentice Hall Internayional. 27. Robbins,S. P.,(199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8. Super,D.E.(1970),Work Values Inventory,Boston,MA:Houghton -Quarterly. 29. Susman, G. I.,(1973), Job enlargement: Effects of culture on worker responses, Industrial Relations, 12,P.1-15. 30. Stumpf, A., Stephen M. Colarelli, and Karen Hartman,(1983),Development of the career exploration survey (CE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2,P.191-226. 31. Tom, V. R. (1971),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images in the recruiting proc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6, P.573-592. 32. Vodanovich, S, J., & Kramert, T, J.(1989),An examination of the work values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37(4),P.365-374. 33. Weber, M.,(1930),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Scribner.于曉、陳維綱譯,(199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唐山。 34. Young, I. P., & Heneman, H. G. ,(1986), Predictors of interviewee reactions to the selection interview,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19(2), P.2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