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Babbie, E. (2004).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omont, CA: Wadsorth Publishing Co. Bell, A.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UK: Blackwell.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33, 326-335. Breed, W. (1997).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上網日期: 2011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google.com/books?hl=zh-TW&lr=&id=JV0XQUF-o6gC&oi=fnd&pg=PA107&dq=Breed(1997)&ots=D30mtZZfR3&sig=SGrkxYLhX42hzQpWxxD8JgMMdpQ#v=onepage&q&f=false. Brown, J. D. e. a. (1987). Invisible power:Newspaper News Sources and The Limits of Diversity. Journalism Quarterly, 64, 45-54. Craig, R. L. (2004). Business, Advertising, and the Social Control of New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28, 233-252. Davis, A. (2007). The economic inefficiencies of market liberalization : The case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3, 157-177. Davison, W. P. (1975). Diplomatic reporting: Rules of the Gam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5, 138-146. Doyle, G. (2006). Financial news journalism : A post-Enron analysis of approaches toward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news production in the UK. Journalism, 7, 433-452. Ericson, R. V., Baranek, P. M. & Janet B. L. (1989). Negotiating Control : A Study of News Sources.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Fengler, S., & Ruß-Mohl, S. (2008). Journalists and the information-attention markets : Towards an economic theory of journalism. Journalism, 9, 667-691.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erman, E. S., & Chomsky, N. (1988).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Patheon. Parsons, W. (1989). The Power of the Financial Press: journalism and economic opinion in Britain and America. England: Gower House. Roush, C.(主編)(2011)。《Show Me the Money:writing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tor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London: New Yrok : Routledge。 Shoemaker, 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Soloski, J. (1989). News reporting and professionalism: some constraints on the reporting of the news Media, Culture & Society, 11(2), 207-228. Sway(2010)。《黑心建商的告白》。台北:推手文化。 Tambini, D. (2010). What are financial journalists for ? Journalism Studies, 11, 158-174. Tett, G. (2009). Icebergs and Ideologies: How Information Flows Fuelled the Finanical Crisis. Anthropology News, 10, 6-7. Weaver, D. W., G. C. . (1988). A profile of JMC administrators:Traits, attitudes and values. Journalism Educator, 43, 4-41. Williams, W. S. (1992). For Sale! Real Estate Advertising and Editiorial Decisions about Real Estste New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160-170.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ism Monograph, 127. 中國時報五十年報史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時報五十年》。台北:中國時報。 內政部地政司(2011年7月15日)。〈都市地價指數〉,《都市地價指數》,上網日期:2011年9月16日。取自:http://www.land.moi.gov.tw/chhtml/hotnewsall.asp?cid=102: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台北:亞太。 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1999-2009)。《中華民國廣告年鑑 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2010年9月)。《第22輯中華民國廣告年鑑》。台北: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上網日期:2010年12月28日。取自:http://www.taaa.org.tw/cview.asp?cid=2010103177000&dtype=91。 台灣房地產研究中心(2010年10月)。《國泰房地產指數第三季季報》。台北:政大。上網日期2011年3月4日。取自http://www.housing.nccu.edu.tw/。 江淑琳(2002)。《看懂經濟指標學習地圖》。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何旭初(2007)。〈市場導向新聞學之思維與運作:《蘋果日報》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刊》,11:243-273。 吳佩玲(2005)。《商業化新聞操作下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阮如舫(2005)。《房地產行銷》。台北:五南。 林金池、臧國仁(2010)。〈續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策略─「以合作/非合作」語用原則為例〉,《台大新聞論壇》,9:3-35。 林照真(2005)。〈「置入性行銷」:新聞與廣告倫理的雙重崩壞〉,《中華傳播學刊》,8:27-40。 林麗雲(2008)。〈變遷與挑戰:解禁後的台灣報業〉,《新聞學研究》,95:183-212。 洪子雅(2010)。《企業公關之媒體策略研究 以房仲業之信義、永慶房屋及住商不動產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銀磯(2001)。《中國時報、聯合報版面變遷之比較研究─1988至1998年》。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萍、陳國祥(1987)。《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翁維薇(2000)。《新聞訪問之追問研究──以模糊及迴避回答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耿曙(2004)。《質性硏究中訪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學術硏究與合作委員會。 荊溪人(1991)。《新聞編輯學》。台北:商務。 動腦雜誌社編輯部(2005年6月)。〈台灣媒體廣告營收大調查:報紙篇,報紙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動腦》,66-75。 動腦雜誌社編輯部(2006年5月)。〈台灣媒體廣告營收調查:報紙的未來還是夢〉,《動腦》,60-65。 動腦雜誌社編輯部(2008年4月)。〈500大廣告主排行榜:500大廣告主廣告量縮水〉,《動腦》,95-100。 動腦雜誌社編輯部(2008年5月)。〈遠雄掀起未來宅行銷〉,《動腦》,62-64。 動腦雜誌社編輯部(2008年6月)。〈台灣媒體廣告營收大調查:創意決戰媒體未來〉,《動腦》,42-45。 康照祥(2006)。《新聞媒體採訪寫作》。台北:風雲論壇。 張志鵬(1991)。〈經濟新聞縱橫談〉,收錄於趙立年主編(編),《新聞線上》, 台中: 台中市新聞記者公會, pp. 49-51。 張金鶚(1991)。《建築投資業與建築經理公司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張金鶚(2003)。《房地產投資與市場分析:理論與實務(中篇:房地產市場分析)》。台北:華泰。 張登華、林宜桐(1996)。《房地產廣告企劃戰略》。台北:寶川。 陳培思(2009)。《新聞工作是志業?或跳板?──以報紙財經記者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孝(2003)。《新聞控制與反控制 : 「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台北:五南。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賢恩、張郁敏(2008)。〈政治置入性新聞對新聞可信度之影響〉,《新聞學研究》,95:55-110。 游淑滿、曾明遜(2009)。〈預售屋代銷制度之演變與變遷〉,《土地問題研究季刊》,8:29-40。 黃葳威(1995)。〈自主權與選擇消息來源之偏向〉,收錄於臧國仁(編),《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 台北: 政大, pp. 33-54。 楊士仁(1989)。《透視經濟新聞》。台北:經濟日報。 楊倩蓉(2008)。《財經雜誌新聞置入性行銷報導對記者專業表現的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溫建勳(2007)。《台灣財經記者面臨的利益衝突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方珣(2007)。《新聞訪談之「語用技巧」分析:以「前提」概念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廖世璋(1992)。《虛構的空間文化形式:以1991年臺北市住宅類之預售屋廣告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眞實建構 : 新聞框架的理論觀點》。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臧國仁、蔡琰(主編)(2007)。《新聞訪問 : 理論與個案》。台北: 五南。 劉佩修(2001)。《財經專業報刊金融開放圖像--以《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為例,1990-1999》。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燕南(1999)。《台灣報業征戰縱橫》。北京:九洲。 潘鳳儀(2009)。《台灣報社記者知識管理模型之研究──以財經線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靜(2009年12月1日)。〈台十大民怨都會房價居首〉,《大紀元》,上網日期:2011年2月20日取自:http://hk.epochtimes.com/9/12/11/109953.htm。 蕭蘋(1989)。《環保記者專業意理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應鎮國(2007)。《我在經濟日報的日子》。台北:聯經。 羅文輝、劉蕙苓(2006)。〈置入性行銷對記者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9:81-125。 羅玉潔(2003)。《人脈與新聞:一個社會資本觀點的研究──以傑出財經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兩莎(2008年2月22日)。〈優惠房貸還款困難可延10年〉,《聯合報》,上網日期:2011年9月1日。取自:聯合知識庫。 蘇惠君(2003)。《施惠語言(patronizing speech)在新聞訪談中的運用──再論記者與消息來源之互動》。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蘅(2002)。《競爭時代的報紙:理論與實務》。台北:時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