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372
|
Title: | 兩岸電視劇合拍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影響 TV drama co-produ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nd its impact on local TV workers |
Authors: | 簡旭伶 |
Contributors: | 劉昌德 簡旭伶 |
Keywords: | 台灣 中國 合拍 電視劇產業 影視工作者 Taiwan China Co-production TV drama industry TV workers |
Date: | 2010 |
Issue Date: | 2013-09-05 14:32:26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和中國電視劇產業合作狀況,以及深入理解從解嚴初期至今,兩岸電視劇交流無論是法規或產業的變化對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勞動條件和創作自主性的影響。本文援引Ryan(1992:108)對文化生產的概念,將台灣影視工作者,據其不同的生產位置分成「創意階段」和「再製階段」工作者,分別探討其勞動條件的變化。最後,再回歸兩岸合拍電視劇之政策,企圖給予台灣合拍電視劇之政策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在兩岸電視劇的合作模式從「中國協拍,台灣主導」轉而變成「中國主導,台灣委製」的情況,而這樣的變化使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勞動處境顯得更為嚴苛。兩岸開放初期,中國電視劇製作業未臻成熟,使無論是創意或再製階段的台灣影視工作者在中國皆有較佳的工作機會與酬勞;然而,隨著中國電視劇產業的成長,投入於電視劇之製作費用明顯高於台灣時,台灣影視工作者的工作機會漸受限於中國市場的需求。在酬勞上,因中國資方會比照台灣電視劇製作費用來衡量,使得台灣影視工作者的酬勞漲幅低於中國影視工作者。
在創作自主上,本研究發現中國電視劇政策上的變化,對兩岸合作電視劇無論在人員選用和劇本安排上皆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因為台灣缺乏鄉土劇和偶像劇以外劇種的生存空間,使得出走到中國的台灣影視工作者選擇服膺於中國電視劇的生產邏輯,傾向不牴觸中國當前的社會文化脈絡,如:台灣電視製作團隊為了通過中國官方的審批制度,製作出分別討好海外與中國市場之不同版本的電視劇。
綜合上述,兩岸電視劇產業呈現「中國大而台灣弱」的景況,台灣影視人才、技術外移中國的結果可能使台灣影視產業面臨「產業空洞化」的危機。因此,建議政府應有黃金時段限播外片之政策,建立良善的獎勵與輔導機制,例如:影視基金的規劃與落實。如此才有機會吸引台灣影視工作者回流,增加本地影視工作者之工作機會和多元劇種的生存空間。 Increasingly, seeing as domestic TV market shrank could leave local TV drama workers jobless, Taiwan TV workers chose to develop their career within larger market. Due to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similarities, Chinese vast market becomes the best choice for Taiwan TV workers who are looking for new opportunities.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TV drama coope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and to review two side’s TV drama co-production policies from 1988 until now, and to figure out the impact of the two side’s TV drama industrial change on Taiwan television workers which involve labor condition and creativity autonomy. According to Ryan (1992:108)’s conception, the essence of the organiz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corporate production systems is divided into two distinct stages: creation and reproduction. Therefore, the definition of television workers includes creation stage workers and reproduction stage workers.
A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the rise of China TV drama industry has changed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n the past, China was represented as the assi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TV dramas production. Recently, China holds the initiative completely from research and pre-production stage to post-production stage. This situation forces the labor of Taiwan TV drama facing the more stringent labor condition. Compare to the initial Taiwan -China TV drama co-production period, Taiwan television labors’ wages do not grow. Even more, Taiwan reproduction stage workers facing the crisis of jobless in TV drama co-production model.
Although the creative stage labors still have the advantage of job opportunities in Taiwan-China TV drama co-production, their creativity autonomies are limited by china’s censorship regime. For example, Taiwan TV production team might produc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drama products catering to overseas markets and Chinese censorship required.
In conclusion, to prevent the crisis of Taiwanese TV drama industrial hollowing-out effect such as the emigration of talent and technology. The study recommends our government mus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henomenon through prime time broadcast restrictions and audio-visual fund. |
Reference: | 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王小涵(1966)。〈漫談電視劇─兼及台視電視戲劇的演播〉。《廣播與電視》,4:85~102。 方志民(2006)。《國際企業管理:建構全球營運優勢》。台北:前程文化出版。 文建會(2009.10)。《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行動計畫98-102年》。臺北:文建會、經濟部、新聞局。 王鑫(2008)。《文化經濟一體化環境下,電視劇產業化發展策略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碩士論文。 尹鴻(2001)。〈意義、生產與消費─當代中國電視劇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現代傳播》,4:1-7 尹鴻、于恒(2010)。〈回顧與展望:節點上的中國電視〉。《廣電時空》,2:34-36。 田易蓮(2001)。《兩岸電視劇由抗爭到交流的歷史社會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田濤(2010)。〈電視劇限播令 是危機,還是契機?〉,《廣告人》,5:44。 行政院新聞局(2005)。《兩岸大眾傳播交流現況與發展》。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7)。《96年電視事業(含無線、衛星及有線)產業調查研究(總論)》。台北:鄭自隆等人。 行政院新聞局(2008a,未出版)。《兩岸電影片、電視劇合拍或合資之現況、展望及我之因應策略研究案》。台北:陳清河等。 行政院新聞局(2008b,未出版)。《台灣影音產品開拓大陸市場研究》。台北:陳清河等。 肖凭、張文藝(2010)。〈電視產業生態環境的創新機制研究─以「電視湘軍」為例〉。《湖南宮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十卷2期,頁32-33。 吳秀瑾(2007)。〈身體在世:傅柯與布爾迪厄身體觀與和施為者之對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75-117。 咼娜(2008)。《我國電視劇產業鏈結構及整合研究》。湖南大學應用經濟系碩士論文。 李勇(2006)。《初探台灣電視戲劇製作團隊西進之策略與組織運作》。世新大學傳管所在職班碩士論文。 李春梅(2008)。《中國電視劇產業競爭力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李金銓(2003)。《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高世威(2001)。《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政治大學廣電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圖書。 單琳琳(2008)。《中國電視劇播出市場探析》。同濟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 張時健(2005)。《台灣節目製作業商品化歷程分析:一個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考察》。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2007.11.08)。《兩岸合拍電視劇將享受大陸產電視劇同等待遇》。上網日期:2010年06月10日,取自: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11/08/20080222194524360233.html 黃暖雲(2006)。《台灣偶像劇之優勢資源與產製策略分析》。中正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翰(2006)。〈中國大陸電視產業政策之發展趨向與外資進入模式〉,《資訊社會研究》,10:265-303。 馮建三(2007)。〈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7:119-139。 馮建三、翁秀琪、羅世宏、魏玓、程宗明(2008)。〈數位匯流後之傳播內容監理政策研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上網日期2011年6月22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08120/633_8571_081209_1.pdf 傳學鬥(2009,未出版)。《「傳學鬥暑期訪調:編劇不能寫的故事」訪調逐字稿記錄》。 趙雅麗(1998)。〈政治主導下兩岸電視文化互動的迷思〉,《新聞學研究》,57:51-75。 趙怡、劉立行(2009)。《兩岸影視產業整合與互惠合作:目標與方法》,臺北:國家政策基金會。上網日期:2010年03月17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2/6239 葉至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高鼎文化出版社。 劉幼琍(2005)。〈兩岸廣電媒體交流〉載於《兩岸大眾傳播交流現況與發展》。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劉現成(2001)。《華人傳媒產業分析》。臺北:亞太圖書。 劉現成(2004)。《跨越疆界─華語媒體的區域競爭》。臺北:亞太圖書。 陳光興(1994)。〈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149-222。 陳曉洲、王昀(2010.07)。〈城鄉觀眾電收視特徵比較〉。《收視中國》,頁04-12。北京市: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 賴以瑄(2007)。《彈性的生產與認同:鑲嵌在冷戰東亞與文化位階中的「合拍劇」》。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非易(2003)。〈歐盟之影視政策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三十八屆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國外短期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收錄於「電影資料庫」網站:http://cinema.nccu.edu.tw。7-121。台北:台灣社會研究。 蔡秀玲(1999)。《無線電視台八點檔連續劇行銷研究--以「台灣廖添丁」「還珠格格二」「土地公傳奇」「狀元親家」為研究對象》。政治大學廣電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玓(2006)。〈合製文化:反思全球化的合製〉,《新聞學研究》,89:127-164。 蔡慶同(2008)。〈文化工業與全球化: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國家與社會》,4:101-132。 羅世宏(2008.09.14)。《振興台灣影視 需要兩手策略》。上網日期:2011年6月22日,取自http://nccwatch.org.tw/node/24786
英文文獻
Carrie Tarr(2007). Transnational identities, Transnational Space: West African in Paris in contemporary French cinema. Contemporary France, 15(1): 65-76. Du Gay, P., Hall, S., Janes, L. , Mackay, H., & Negus, K. (1997).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London: Sage. Day, W. W. (2007). Commodification of Creativity: Reskilling Computer Animation Labor in Taiwan. In Catherine McKercher & Vincent Mosco(Eds.)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anham, MD:Lexington Books。 Hoskins, C., McFadyen, S., Finn, A., Jankel, A.(1995).Film and Television Co-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Canadian-European Exper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0(2): 221-243. Jackel Anne(2007). The Inter/Nationalism of French Film Policy. Modern & Contemporary France. 15(1): 22-36. John McMurria (2009). Moby Dick, cultural policy and the geographies and geopolitics of cultural lab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2(3): 237-256. Li, Zeng (2008). Global imaginary, local desire: chinese transnational serial drama in the 1990s.In Zhu, Keane & Bai (Eds.).TV drama in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61-72. Murdock, G. (1996). Trading places: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o-production. In S. Blind & G. Hallenberger (Eds.), European co-productions in television and film. Heidelberg: Universitatsverlag C.Winter, pp. 103-114. Negus, Keith (2002). The 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nduring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al Studies, 16(4): 501-515. Negus, Keith (2002). Identities and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aesthetic economies. In Du Gay, Paul and Pryke Michael (Eds.) Cultural Economy: Cultural Analysis and Commercial Life .London: Sage, pp. 115-131. Mitchell, Tony (ed.) (2002). Global Noise - Rap and Hip Hop outside the USA. Wesleyan: Wesleyan UP. Pendakur, M. (1990). Canadian Dreams & American Control.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Ryan, B. (1991). Making capital from culture: the corporate form of capitalist culture productio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Rachel Parker & Oleg Parenta (2009). Multi-level order, friction and contradiction: the evolution of Australian film industry poli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5(1): 91-105. Ruoyun, Bai (2008). “Clean Officials,” Emotional Moral Community, and Anti-corruption Television Dramas. In Zhu, Keane & Bai (Eds.).TV drama in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47-60. Will Higbee(2007). Locating the postcolonial in transnational cinema: the place of Algerian Émigré Directors in Contemporary French Film. Media & Contemporary France, 15(1): 51-64. Dan Schiller(1996). Theorizing communication: A History.《傳播理論史:回歸勞動》。馮建三、羅世宏譯,2010。台北:五南出版。 Hardt, M. & Negri, A. (2000). Empire. 《帝國》。韋恩、李尚遠譯。 Hesmondhalgh(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文化產業》。廖珮君譯,2006。台北:韋伯文化。 Miller, Toby & Yudice, George (2002). Cultural Policy.《文化政策》。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Tomlinson, J.(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文化帝國主義》。馮建三譯,1994。台北:時報文化。 Tomlinson, J.(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最新文化全球化》。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台北:韋伯文化。 Webster(1995).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資訊社會理論》。馮建三譯,1999。台北:遠流出版。
報章雜誌與網站資料
工商時報(2009.05.15)。《兩岸合拍電視劇 擬開放試辦1年》,A20版。 王麗霞(2010)。〈2010年省級衛視覆蓋盤點〉。《廣告人》,128-129。 民生報(1989.04.18)。《台灣地區電影﹑電視﹑廣播及其他視聽業者﹐今起提出申請報備﹐即可赴大陸進行拍攝》。10版,影劇新聞。 民生報(1989.05.01)。《北平專訪系列四之一:大陸電視還落在時代之後 盼望台商去投資 兩岸節目能「交流」》,10版。 民生報(1990.01.10)。《戲劇大陸熱 寒風吹不冷》。12版,電視資訊。 民生報(1990.05.09)。《彼岸宣布「保護政策」設定連續劇「進口」配額戲劇節目 大陸市場遠景到頭都成空》。12版,電視資訊。 民生報(1990.10.20)。《海峽兩岸看電視拍攝戲劇 我們效率較高 演員實力 大陸棈兵不少》,12版。 民生報(1990.10.25)。《中共公布6注意事項規範電視攝製事宜 業者赴大陸拍節目要小心》。10版,影劇新聞。 民生報(1993.02.11)。《大陸藝人忙與台港合作 劉曉慶獨辭片約改經商》,30版。 民生報(1994.01.20)。《演員工會要依法討回公道》。10版。 民生報(1996.02.07)。《岸影視交流 開放三通 法條大幅修改後 大陸電影 電視 錄影節目正式解禁》。10版,影視新聞。 民生報(2000.08.24)。《好戲價到自製劇篇 CABLE戲劇向錢看 成本大曝光 有線台作戲要土又要省》。CS1版。 星報(2000.08.24)。《伴阮過一生改朝換代 陳昭榮 收視強心針》。5版。 星報(2000.09.07)。《批文政策緊縮 綺雲格格不敵紅色戀人 台灣製作單位跨海拍戲嚴重受挫 愛用國貨 大陸藝人紅不讓》,12版。 星報(2000.09.08)。《你有政策 我有對策 偷拍成風 邊拍邊等批文 腦筋急轉彎 台灣劇組且戰且走》,12版。 星報(2000.12.25)。《三立片庫有譜 培養本土偶像 志取台灣傑尼斯》,10版。 聯合報(1990.11.01)。〈台視決評估大陸拍戲必要性〉。30版,綜藝新聞。 聯合報(1992.02.10)。《連吃了兩次閉門羹 林福地才打進中視》。23版。 聯合報(1993.04.27)。《猛龍渡海 尖兵出馬 搶攻進大陸 揚起新旗幟 五大王牌製作人 他們昨天齊聚一堂,交換心得建立共識》,21版。 聯合報(1993.07.03)。《赴大陸採訪拍片 新法公布 除去了矛盾之處 實際內容無太大動》,22版。 聯合報(2000.08.29)。《對大陸死心 台灣劇投奔網路》,26版。 聯合報(2007.08.01)。《批文沒過 超級男女上檔叫停 華視改上孫協志「魔劍」 傳因台星太多卡住大陸批文 周雅芳否認 》,D5版。 聯合報 (2009.04.17)。〈「神醫大道公」投資高達1億8千萬預計6月在台取景〉。D1版。 聯合報(2010.04.13)。〈偶像劇假合拍大陸不准了 男女主角皆台星…以後難囉 影視交流愈做愈小〉,C2版。 聯合晚報(1989.01.29)。《南觀眾知我心 台視連續劇 大陸電視黃金檔》,08版。 聯合晚報(1989.04.13)。《台灣連續劇大陸最愛 熱情影迷表達心意 隔海捎信》,08版。 聯合晚報(2009.07.21)。〈兩岸首合拍 民視廈門廣電牽手廈門廣電集團:與多家電視台談過,但跟民視最投契,兩岸合拍戲劇有如神助〉。A13版。 Europa官方網站 http://europa.eu/legislation_summaries/audiovisual_and_media/l24101_en.htm NOWSNEWS(2009.04.17)。《三台8點檔颳韓流 王偉忠:混蛋!怕熱就不要進廚房》。上網時間:2011年1月10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9/04/17/340-2437877.htm Screen Australia網站http://www.screenaustralia.gov.au/coproductions/changes2010.asp TVBS(2006.01.10)。《研議八點檔禁播外片 姚文智挨轟》。上網日期:2011年6月9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jean20060110120033 三立電視台網站http://beta.iset.com.tw/portal/about.html 今周刊(2011.03.21)。《收視冠軍「犀利人妻」的幕後推手 犀利製作人王珮華 用赤裸人性征服三百萬人》。上網日期2011年6月12日,取自:http://magazines.sina.com.tw/magazine/article/7054.html 中國時報(2009.09.14)。《柴智屏合拍劇卡批文 小豬檔期亂》。上網日期2010年6月12日,取自: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12009091400015,00.html 公視午間新聞(2009.07.12)。《八點檔多是外來劇 傷害本土文化》。上網時間:2011年1月10日,取自:http://dailynews.sina.com/bg/tw/twfinance/pts/20090711/2138465595.html 百度百科網站http://baike.baidu.com/view/1689583.htm 行政院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8408&ctNode=6625&mp=1 法源法律網http://db.lawbank.com.tw.ezproxy.lib.nccu.edu.tw:8090/FLAW/FLAWDAT0801.asp?lsid=FL016599&ldate=19931008 東方早報(2010.06.10)。《上視節熱議兩岸合拍劇 柴智屏大吐苦水限制太多》。上網時間2010年6月12日,取自http://ent.qq.com/a/20100610/000008.htm 南方都市報(2010.11.03)。《柴智屏報轟兩岸合拍劇:演員戲分比例限制不妥》。上網日期2011年4月18日,取自:http://ent.qq.com/a/20101103/000056.htm 趙佳美(2009.11.18)。〈兩岸合拍劇正風行 登黃金檔爭食戲劇大餅〉。《非凡新聞周刊》,188期。上網日期:2010年01月20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22208 衛視傳媒(2010.11.15)。《關於加強對聘請港、澳、台從業人員參與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管理的通知》。上網日期2011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sat-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25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7451017 99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451017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101701.pdf | | 974Kb | Adobe PDF2 | 151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