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6010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44889      在线人数 : 86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0109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109


    题名: 從族群關係看清代臺灣桃竹苗地區義民信仰區域差異──以清代苗栗堡為觀察中心
    作者: 張正田
    Zhang, Zhengtian
    贡献者: 彭欽清
    Peng, Chin Ching
    張正田
    Zhang, Zhengtian
    关键词: 清代苗栗
    區域史個案研究
    桃竹苗地區
    北臺灣客家史
    客家義民信仰
    族群關係史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3-09-04 15:31:43 (UTC+8)
    摘要: 以往,北臺灣客家史常被視作「鐵板一塊」地論述,而其論述焦點之一往往也著重在枋寮義民信仰,此或會使人以為北臺灣客家人都崇敬義民信仰。然本文從清代北臺灣族群關係史角度,提出以下觀點:
    一、 苗栗義民廟歷史幾與新竹枋寮義民廟同樣悠久,然今日其祭祀圈卻僅三里大,並未如枋寮義民廟般發展為當地一大區域信仰,其主因與清代苗栗堡境的閩客械鬥風氣不發達有關。清代苗栗堡境西側的「北大肚山系」,與東側的「關刀山山脈」,對於當地族群關係演變的意義,在於「北大肚山系」山勢雖不如「關刀山山脈」般險峻,但該山系卻相對使苗栗堡客、閩兩族群的接觸機會,未如枋寮義民祭祀圈十四大庄,或中港堡、吞霄堡、「南桃園東側」等地區來得多,故不易使苗栗堡的客、閩兩族群,發生大規模接觸與衝突的機會。這也造成清代苗栗客家人的族群意識,在林爽文事變後百餘年間,隨世代交替而逐漸降低。是故苗栗義民信仰並未同於枋寮義民信仰般,有因為閩粵械鬥氛圍較濃厚的歷史背景來發展「區隔粵閩」、「強調粵人忠義精神」之族群認同符號,而成為一大區域信仰。
    二、 在清代苗栗義民信仰中,有一重要制度為「苗栗義民祀327位會友」制,其為清代苗栗地方人士,可藉由出資金來加入「苗栗義民祀」會友,且其會友身分不但可世襲,百餘年來又不斷有新會友加入,最終成為清晚期的「苗栗義民祀327位會友」制。又「327會友」制,並沒有歷史需求發展為「區分會友間階級高低」,與重視「神牌位序差異」之模式,「苗栗義民祀327位會友」都在該廟左偏殿,以一面木牌陪祀,即可代表清代苗栗義民廟「327會友」在該廟信仰者心中之歷史貢獻。此外,苗栗義民信仰也主祀真正殉難於林爽文事件的「義士眾姓諸公」、淡水廳幕僚壽同春、與淡水廳同知程峻之模式,也是不同於枋寮義民信仰之處。
    三、 清代苗栗堡西境地勢較為高聳的「關刀山山脈」,在清中期時,隘線分佈於此山脈西麓,故當時該山脈尚是非常重要的「區隔漢原」之地理形勢。但約在清中後期之際,因苗栗客家人往東越過該山脈開墾樟腦利益,也使「後龍溪上游區」,即今獅潭鄉與大湖鄉等地,最終成為客庄。而其中較重要的漢人拓殖勢力,有獅潭、南湖等庄的黃南球勢力,與大湖吳定新家族勢力,以及拓出桂竹林一帶的劉緝光等勢力,而「後龍溪上游區」有無義民信仰,也與這三勢力分佈有關。清晚期的黃南球,其前半生經歷較少與苗栗堡有淵源,双與枋寮義民信仰分佈區域較有關係,故黃南球拓殖出獅潭與南湖二庄後,也在二庄各置一間義民廟,其皆分香自枋寮義民廟,以祀奉死於漢原械鬥的骨骸。而清晚期吳定新家族勢力,雖也為大湖庄帶來義民信仰,但其他大湖庄民不見得都信之。故清代大湖庄民初建大湖義民廟時,很可能已被該庄人視為陰廟,而將該廟設在遠離大湖庄市街中心外的「下坪仔」。又該廟石製主神牌,同時書寫「萬姓同歸.褒忠義民」,是雜揉了枋寮義民信仰,與漢人社會常視為「陰廟」的萬善爺性質。大抵而言,「後龍溪上游區」的獅潭、大湖、南湖等三間義民廟,是双應清晚期當地漢原關
    係緊張下的歷史產物,因此也在清代北臺灣族群關係史的意義上,與本為區隔閩粵為主的枋寮義民信仰有所差異。
    四、 枋寮義民信仰乃清代嘉、道以來,竹塹當地「城╱閩」與「郊╱粵」的閩粵械鬥風氣下之產物,「郊區」的枋寮義民祭祀圈內之粵人,係藉此突顯「粵人忠義於朝」精神,期盼朝廷能對當時弱勢的臺灣粵人聲張正義。而約自嘉、道以降,枋寮義民信仰祭祀圈的粵人,又逐漸透過枋寮義民信仰十四大庄制度,讓該區粵人能被組織於各大庄的公號頭家,與枋寮義民廟方各大姓家族之領導下,以凝聚共同的粵人族群共識與力量,來與淡水廳政經中心在的竹塹城閩人相抗衡。而清代北臺灣閩粵械鬥同樣激烈情況者,至少尚含「南桃園東側」與清代中港堡境內之客庄。可是「南桃園東側」與清代中港堡客家人,一開始並未出現特別崇敬義民信仰的氛圍,至少在中港堡的頭份義民廟方面,該廟乃遲至清代光緒11-13年左右,才由當地客家人自枋寮義民廟分香引進。清代頭分庄客家人引進義民信仰的歷史背景因素之一,自與從嘉、道以降的閩客械鬥風氣氛圍有關,然其引進之時間點之所以遲至光緒朝,則是與金廣福勢力拓墾大隘地區成熟畢,使中港堡與竹塹「郊區」兩地粵庄交通風險相對降低有關。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 未出版史料
    (一) 古文書、碑匾等史料
    1. (清) 乾隆12年(A.D.1747),〈貓閣社總頭目八系米那貓口六 干等立杜賣盡根斷契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藏古文書,原件編號:ET2807。
    2. (清)嘉慶7年(A.D. 1802),〈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學界俗稱「四姓規約」)〉,影本,黃卓權(提供),未刊行。
    3. (清) 道光15年(A.D.1835),〈議約〉,《褒忠亭義民廟祀典簿(一)》影本,(清)林六吉(存).黃卓權(提供),未刊行。
    4. (清) 道光21年,〈敕封粵東義民祠典簿序〉,《褒忠亭義民廟祀典簿(一)》影本,(清)林六吉(存).黃卓權(提供),未刊行。
    5. (清) 同治4年(A.D.1865) ,〈(枋寮)褒忠廟記〉,《褒忠亭義民廟祀典簿(一)》影本,(清)林六吉(存).黃卓權(提供)。
    6. (清) 同治10年,〈同治十年十二月林劉施主暨十三庄內諸紳士同立議約〉,《褒忠亭義民廟祀典簿(一)》影本,(清) 林六吉(存).黃卓權(提供),未刊行。
    7. (清) 同治11年9月,〈立接隘合約字人金合成〉,收錄於《大湖鄉誌》,苗栗大湖:大湖鄉公所,1999,頁140-141。
    8. (清末日初) 明治38年(A.D.1905),〈重建(枋寮)褒忠廟碑記〉,收入《會心室印藏同治乙丑四年端月吉日抄錄契約簿》影本,會心室(印藏).黃卓權(提供),未刊行。
    9. (日)《寺廟調查書.新竹廳(手寫稿)》,無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影印特藏資料,由內文判讀概是1915年後不久所做。
    10. (日)「忠義成欽」匾,苗栗大湖:南湖義民廟(護安祠)庫存匾額,1921年纂刻。
    11. (日)「志冠群英」匾,苗栗大湖:南湖義民廟(護安祠)庫存匾額,1924年纂刻。
    12. (日)「褒忠義民」石碑,苗栗大湖:南湖義民廟(護安祠)壁上石碑,1924年纂刻。
    13. 「(苗栗)義民廟(義塚)古跡」,苗栗:苗栗義民廟正後方石牆面上碑文,1984,6月。
    14. 大湖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印)《大湖褒忠義民廟.革命先烈羅福星烈士簡介》,苗栗大湖,無出版項,由大湖義民廟廟方贈。
    15. 不知撰人,《南湖義民廟沿革》,苗栗大湖:南湖義民廟正面二樓牆上文,不知年代但當在1993年之後。
    16. 不知撰人,《獅潭義民廟簡史》,苗栗獅潭:獅潭義民廟廟方提供,不知年代但當在1994年以後。
    17. 苗栗社寮岡義民祀典,《苗栗義民廟歷史及會友名簿並土地表示書》,苗栗:苗栗社寮岡義民祀典,1946年鉛印本,未刊行,陳運棟氏藏贈。
    18.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謹錄),《苗栗義民廟簡史》,苗栗:苗栗義民廟左側牆面文,1998年正月。
    19. 頭份義民廟第一屆管理委員會,《頭份義民廟記》,纂刻於頭份義民廟牆上石碑,1979年3月。
    (二) 淡新檔案
    1. (清) 咸豐5年,〈銅鑼灣附近佃欠清單〉,《淡新檔案》,案號:17405-004-1。
    2. (清) 咸豐6年,〈芎中七等庄生員劉青史等為人逃隘懸懇恩准給諭戳以專責成事〉,《淡新檔案》,案號:17307-001。
    3. (清) 咸豐9年,〈淡水分府恩為諭飭督帶壯勇隨同拏究事〉,《淡新檔案》,案號:22202-112。
    4. (清) 咸豐11年,〈芎中七石圍牆等庄隘首四和成為懇恩吊銷隘戳以杜越界爭收而安農業事〉,《淡新檔案》,案號:17312-016;與本案其他卷。
    5. (清) 咸豐11年,〈竹南二保隘首張益安暨眾佃鍾永麟吳乾德等僉稟芎中七等庄原隘首邱福興廢弛隘務保舉金福安接充請給示戳由〉,《淡新檔案》,案號:17312-000。
    6. (清) 同治11年,〈竹南二保四湖庄廩生劉廷珍□□□□□疊限抗延懇恩飭差押追統領事〉,《淡新檔案》,案號:21401-003。
    7. (清) 同治11年,〈淡水分府周,造送淡水廳屬各保總理、董事姓名清冊〉,《淡新檔案》,案號:12213-4。
    8. (清) 同治13年,〈書辦熊飛稟明淡水廳同知陳星聚墾業來歷及陳阿琳指東為西瞞抵抗霸情形〉,《淡新檔案》,案號:22501-11。
    9. (清) 同治13年,〈造橋庄監生陳標輝為借名借契無□□業事〉,《淡新檔案》,案號:22501。
    10. (清) 同治7年,〈蛤仔市等庄同治七年分佃欠清單〉,《淡新檔案》,案號:17416-009-1。
    11. (清) 光緒5年,〈後壠新港社屯丁劉什班鍾阿興等為恃勢橫吞串謀盜賣乞拘訊究追事〉,《淡新檔案》,案號:17205-013。
    12. (清) 光緒5年,〈郭金海為踞地欺寡愈佔愈多呈乞飭拘訊究追還事〉,《淡新檔案》,案號,22416-01號。
    13. (清) 光緒5年,〈新港社土目每年現收租佃並用費清單〉,《淡新檔案》,案號:17205-26。
    14. (清) 光緒6年,〈貓裏街監生張瓊榮庄耆陳阿珠等為怒甲扯乙僉懇分別扣除以免株累事〉,《淡新檔案》,案號:17205-29。
    15. (清) 光緒8年,〈臺北府新竹縣竹南二保猫裡出磺坑庄民邱細屘為事經官諭有案可查恩懇乞核案保釋以全蟻命事〉,《淡新檔案》,案號:14408-41;與本案其他卷。
    16. (清) 光緒8年,〈新竹縣正堂徐(錫址)為特飭密查防護事〉,《淡新檔案》,案號:14408-43。
    17. (清) 光緒8年,〈新竹縣正堂徐(錫址)為移請派兵防護事〉,《淡新檔案》,案號:14408-44。
    18. (清) 光緒9年,〈代理新竹縣正堂周為諭飭派丁隨往勘運事〉,《淡新檔案》,案號:14410-18。
    19. (清) 光緒11年,〈謝泰傳為串佃混收挾恨阻撓懇恩諭止拘訊以重隘務而專責成事〉,《淡新檔案》,案號:17327-003-1。
    20. (清) 光緒12年,〈秉爵撫憲劉(銘傳)〉,《淡新檔案》,案號:15110-1。
    21. (清) 光緒14年,〈劉銘傳札飭新竹縣辦理廣泰成墾務事宜〉,《淡新檔案》,案號:17339-21。
    22. (清) 光緒15年,〈大湖廣泰成四界圖〉,《淡新檔案》,案號:17339-79。
    23. (清) 光緒15年,〈新竹縣各堡分區圖〉,《淡新檔案》,案號:11714-10。
    24. (清) 光緒15年,〈臺北府查核新苗分界應以中港大溪為界,飭新竹縣會同苗栗知縣,履勘定界,繪圖具覆〉,案號:11713-3。
    25. (清) 光緒年間,〈光緒元年至五年為止土目解潘鍾侵吞口糧租穀數額清單〉,《淡新檔案》,案號:17205-16。
    二、 網站、已出版史料或專書
    (一) 網站
    1. 「中央研究院GIS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網址: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2. 「內政部臺灣行政區域圖」網站,網址:http://taiwanarmap.moi.gov.tw/moi/run.htm,擷取時間,2010/03/02。
    3.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擷取網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7809&ctNode=1619&mp=346,擷取時間:2008/10/9。
    4.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網址:http://www.nhclac.gov.tw/modules/wap/culture_3.php?id=96,擷取時間,2009/11/2。
    5.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資源中心」網站:網址: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
    6.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網路版」網站,擷取網址:http://citing.hohayan.net.tw/citing_content.asp?id=2488&keyword=%A9m%A4%F3,擷取時間:2010/8/24。
    7. 「臺灣歷史辭典」網站,擷取網址: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20/cca220003-li-wpkbhisdict004591-1345-u.xml,擷取時間:2010/3/22。
    (二) 中文部分
    1.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
    2. (明)羅貫中(原著).饒彬(校訂),《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1989。
    3. (清)丁曰健(輯),《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種,1959。
    4.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
    5. (清)尹士俍(纂修).李祖基(點校),《臺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6. (清)王瑛曾(編著),《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1962。
    7.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
    8. (清)吳子光,《一肚皮集》,臺北:龍文出版、萬億圖書總經銷,2001。
    9. (清)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文獻叢刊第36種,1959。
    10. (清)沈茂蔭(輯).洪燕梅(點校),《苗栗縣志.臺東州采訪冊(合本)》,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
    11. (清)沈茂蔭,《臺灣省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1962。
    12. (清)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總纂),《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
    13. (清)周璽(主修),《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
    14. (清)林師聖,〈閩粵分類〉,錄於(清)陳國瑛(采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1959,頁35。
    15. (清)婁雲,〈莊規禁約〉,收入(清末日初)鄭鵬雲、曾逢辰(輯修).(戰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重輯),《新竹縣志初稿》,卷六,〈文徵〉,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1959,頁234- 235。
    16. (清)陳國用,〈頭分庄義民廟慶成福醮記〉,轉引自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頭份鎮公所,1980,頁258-259。
    17. (清)趙翼,〈平定臺灣述略〉,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海濱大事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13種,1965,頁73-80。
    18. (清)藍鼎元,〈粵中風聞臺灣事論〉,收入《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1958。
    19. (清)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效疏〉,《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1962。
    20. (清)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1957。
    21. (清)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1種,1960。
    22. (清)范咸.六十七(纂修),《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
    23. (清)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1959。
    24. (清)夏獻綸(著),《(光緒)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1959。
    25. (清)乾隆皇帝(五十三年敕撰),《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1961。
    26. (清)陳國用(敬題).收入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頭份鎮公所,1980,頁258-259。
    27. (清)陳培桂(等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
    28. (清)陳國瑛(采集).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1959。
    29. (清)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5種,1962。
    30. (清)陳壽祺(纂).(戰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1960。
    31. (清)黃釗,《石窟一徵》,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據清宣統元年(A.D.1909)重印本影印。
    32. (清)劉良璧.錢洙.范昌治(纂修),《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
    33. (清)蔣毓英(纂),《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34. (清)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35. (清末日初)林百川(等),《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3種,1960。
    36. (清末日初)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37. (清末日初)蔡振豐,《苑裏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48種,1959。
    38. (清末日初)鄭鵬雲、曾逢辰(輯修).(戰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重輯),《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1959。
    39. 丁光玲,《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40.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編),《中國語言地圖集(Language Atlas of China)》,香港:香港朗文出版社(Longman),1987。
    41. 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42. 戶外生活出版社地理臺灣資訊庫,《桃竹苗全覽百科地圖》,臺北:戶外生活出版社,2005。
    43.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
    44. 王東,《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45. 王明柯,《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硏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
    46. 王明柯,《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2006。
    47. 王明柯,《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
    48. 古木賢(主持).陳運棟(總編),《西湖鄉誌》,苗栗:西湖鄉公所,1997。
    49. 司徒尚紀,《廣東文化地理》,廣東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
    50. 古鴻廷.黃書林,《臺灣歷史與文化(三)》,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
    5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4.12。
    52.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53.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苗栗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8。
    54.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55.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00。
    56.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4),1986。
    57.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南天書局,1990。
    58. 周雪香,《明清閩粵邊客家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59. 周錦宏(總編),《苗栗縣獅潭鄉竹木村誌》,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
    60. 周錦宏(總編輯),《2003再現百年客家風雲系列活動――客家先賢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內山開發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
    61. 周錦宏,《貓狸的寶藏:二○○三苗栗縣地方文化館家族巡禮》,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3。
    62. 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社,1996。
    63. 林正慧,《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社.曹永和文教基金會,2008。
    64.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臺北:聯經出版,2000。
    65. 林光華(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01。
    66. 林修澈,《日阿拐家藏古文書》,苗栗: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2007。
    67. 林修澈,《賽夏族的名制》,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68. 林桂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縣竹北:竹縣文化局,2005。
    69. 明新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新埔枋寮義民廟等單位,《義民祭文化學術研討會》,新竹縣:私立明新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2005。
    70. 邱文光(主持).呂榮泉(主編),《苗栗縣地名探源》,苗栗:苗栗縣地名探源編輯委員會,1981。
    71. 邱彥貴.吳中杰,《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72. 邱瑞杰,《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新竹縣文化局,1999。
    73. 施添福(總纂).陳國川.翁國盈(編纂),《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上)╱(下)》,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74. 施添福,《清代在臺灣漢人的祖籍分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7。
    75.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
    76.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77. 洪惟仁,《臺灣河佬話語聲調研究》,臺北:自立晚報出版.聯經總經銷,1987。
    78.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79. 胡家瑜(主編),《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
    80. 苗栗市誌編纂委員會(編).黃鼎松(總主筆),《苗栗市誌(上)》,苗栗市:苗栗市公所,1998。
    81. 苗栗義民廟創建兩佰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苗栗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苗栗:苗栗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1991。
    82. 苗栗縣南湖護安廟管理委員會(製),《護安廟簡介》,苗栗大湖:苗栗縣南湖護安廟管理委員會,2007。
    83. 苗栗縣彭姓宗親會,《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十周年特刊》,苗栗:苗栗縣彭姓宗親會,2002。
    84.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粤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
    85. 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86.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1996。
    87. 張炎憲(主編),《竹塹古文書》,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88. 張致遠,《苗栗縣客家風情》,苗栗:苗栗縣文化觀光局,2007。
    89. 張瑞恭.陳運棟,《賽夏史話――矮靈祭》,桃園:華夏書坊,2000。
    90. 張德南,《鄭吉利號古契約文書研究》,新竹:新竹市立文化局,2007。
    91. 張雙旺(等編輯),《造橋鄉志》,苗栗造橋:造橋鄉公所,2009。
    92. 梁召明(主持).陳運棟(總編纂),《三灣鄉志》,苗栗:三灣鄉公所,2005。
    93. 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2001。
    94. 梁宇元,《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0。
    95. 曹逢甫.蔡美慧(編),《臺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社,1995。
    96. 莊吉發(等著),《義民心、鄉土情:義民廟貳百壹拾週年文史專輯》,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6。
    97. 莊英章(主持),《義魂千秋:義民客家文史系列研討會》,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1998。
    98.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4。
    99.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社區的比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4。
    100. 陳水木.潘英海(編),《道卡斯後壠社群古文書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
    101. 陳水木.潘英海(編),《道卡斯蓬山社群古文書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
    102. 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廣西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103.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臺北:南天書局,1993年2版。
    104.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1987。
    105.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2。
    106. 陳運棟(主編),《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頭份鎮公所,1980。
    107. 陳運棟,《客家人》,臺北:聯亞,1978。
    108. 陳運棟,《臺灣的客家人》,臺北:臺原出版:吳氏圖書總經銷,1989。
    109. 陳運棟文教基金會(編纂),《三灣鄉志》,苗栗三灣:三灣鄉公所,2005。
    110. 彭富欽(主編).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印),《歲次丁丑年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
    111. 彭富欽,《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委會,1995。
    112. 曾桂龍(總編),《獅潭鄉志》,苗栗獅潭:獅潭鄉公所,1998。
    113. 黃卓權(總編輯),《義魄千秋――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新竹:2005褒忠亭義民節委員會,2005。
    114. 黃卓權,《進出客鄉――鄉土史田野與研究》,臺北:南天書局,2008。
    115.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2004。
    116. 黃旺成(修).郭輝(等纂),《臺灣省新竹縣志(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117. 黃芳椿(主持).黃鼎松(總纂),《銅鑼鄉誌》,苗栗銅鑼:銅鑼鄉公所,1998。
    118. 黃鼎松(主編)、宋國英(編纂),《重修苗栗縣志.卷十三.交通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5。
    119. 黃鼎松(主編)、賴典章.劉國賢(等編),《重修苗栗縣志.卷二.自然地理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
    120. 黃鼎松,《先民的足跡――苗栗縣史蹟概覽》,苗栗:苗栗縣政府,1996。
    121. 黃鼎松,《苗栗的開拓與史蹟》,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發行、吳氏總經銷,1998。
    122. 黃鼎松,《重修苗栗縣志.卷八.宗教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
    123. 黃鼎松,《悠悠鄉土情》,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2。
    124.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頁272-274
    125. 黃榮洛,《臺灣客家詞彙.傳說.俗諺由來文集》,新竹竹北:新竹縣文化局,2005。
    126. 黃碧忠(主持).吳兆玉(總編纂),《大湖鄉誌》,苗栗大湖:大湖鄉公所,1999。
    127. 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128. 楊景淋(主修),《竹南鎮志》,苗栗竹南:竹南鎮公所,1982。
    129. 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
    13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9。
    131. 臺灣省文獻會(編印),《新竹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132. 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戰後初)臺灣省苗栗縣志》,苗栗:臺灣省苗栗縣文獻委員會,1968。
    133. 臺灣區鍾姓宗親總會,《鍾姓大族譜》,桃園中壢:百姓族譜社,1999重印版。
    13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臺紀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6種,1947。
    13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海濱大事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13種,1965。
    13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1960。
    13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1種,1963。
    13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1963。
    13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1964。
    14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7種,1964。
    14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淡新檔案選錄.行政編初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95種,1971。
    14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1961。
    14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新竹縣制度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1種,1961。
    14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78種,1963。
    14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壬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研究叢刊第227種,1966。
    14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研究叢刊第31種,1959。
    14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庚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00種,1964。
    14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樟腦》,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14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1963。
    150. 劉平,《被遺忘的戰爭──咸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51. 劉鎮發,《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廣州:學術研究出版社,2001.10。
    152. 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學生書局,2001。
    153.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5。
    154. 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155. 賴澤涵(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2005。
    156. 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印贈),《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九十七年農民曆》,苗栗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08。
    157. 頭份鎮志編纂委員會(編纂),陳運棟(總編),《(新修)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頭份鎮公所,2002。
    158. 謝重光,《客家源流新探》,臺北:武陵出版社,1999。
    159. 謝重光,《閩臺客家社會與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60. 鍾壬壽(主編),《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靑出版社,1973。
    161. 譚偉倫(主編),《粵東三州的地方社會之宗族、民間信仰與民俗(下)》,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2002。
    (三) 日文部分
    1. (日)〈大湖街附近の蕃害詳報〉,《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899年1月14日,2版。
    2. (日)〈太湖の義民廟〉,《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04年9月6日,5版
    3. (日)〈理蕃事業(一)〉,《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4年9月20日,3版
    4. (日)《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5. (日)小川尚義,〈漢民族移住の沿革〉,收入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昭和3年(1928).3月,頁1-2。
    6. (日)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臺灣地形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7. (日)日本樟腦協會(編),《樟腦專賣史》,東京:日本專賣公社,1956。
    8. (日)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4。
    9. (日)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臺灣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
    10. (日)宮崎直勝,《寺廟神の昇天──臺灣寺廟整理覺書》,東京: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1942。
    11. (日)桃園廳(編纂),《桃園廳志》,桃園:桃園廳,1906。
    12. (日)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二)》,新竹:新竹州沿革史刊行會,1938。
    13. (日)飯島典子,《近代客家社會の形成──「他稱」と「自稱」のはざまで》,東京;風響社,2007。
    14. (日)新竹州(編),《新竹州第一統計書》,新竹:新竹州廳,1921。
    15. (日)新竹州(編),《新竹州第五統計書》,新竹:新竹州廳,1927。
    16. (日)新竹街役場(編),《新竹街要覽》,新竹:新竹街役場,1926。
    17. (日)臺灣經世新報社,《臺灣大年表》,臺北:南天出版社復刻本,1994。
    18. (日)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昭和3年(1928).3月。
    19. (日)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第一回事業報告》,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2。
    20. (日)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復刻本,1996。
    21. (日)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諸法規問答錄》,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戸口調査部,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戸口調査部,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藏,無出版年代,但依書中內容判讀,很可能是1905下半年或1906左右。
    22. (日)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23. (日)蔡驎,《汀江流域の地域文化と客家――漢族の多樣性と一體性に關する一考察》,東京:風響社,2005,頁50-54。
    三、 單篇期刊論文
    1. 尹章義,〈臺灣←→福建←→京師──「科舉社群」對於臺灣開發以及大陸關係之影響〉,收入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頁527-583。
    2.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頁30-53。
    3. 尹章義,〈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收入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頁1-29。
    4.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文獻直字》,74,1985.12,頁1-27。
    5. 王明珂,〈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新史學》,4:2(臺北),1993.06,頁95-120。
    6. 王明珂,〈羌族婦女服飾:一個「民族化」過程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4(臺北),1998.12,頁841-885。
    7.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臺北),2002.09,頁583-624,
    8. 王德權,〈「廢郡存州」的再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臺北),2003.05,頁55-91。
    9. 王德權,〈從「罷郡存州」到「改州為郡」――隋代河北政區調整個案研究〉,《師大歷史學報》,26(臺北),1998.06,頁43-93。
    10. 王德權,〈隋代縣級政區的調整――初步的考察〉,《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8: 1(嘉義),1997.12,頁343-380。
    11. 朱政慧.胡逢祥,〈朱(政慧)、胡(逢祥)序〉,王東,《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3。
    12. 吳中杰,〈義民信仰與北臺灣客語分佈格局的形成〉,收入賴澤涵(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出版社,2005,頁229-243。
    13. 吳中杰,〈廣東及浙江畬話之比較研究〉,《清華學報》,31: 4(新竹),2001.12,頁441-458。
    14. 吳學明,〈金廣福大隘地區發展史〉,收入黃卓權(總編輯),《義魄千秋――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新竹:2005褒忠亭義民節委員會,2005,頁35-54
    15. 吳學明,〈客家的地域社會與宗教活動──楊梅地區的土地開墾與義民信仰之歷史考察〉,「客家地方比較研究工作坊研討會」,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2007.10.5,頁1-19。
    16.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2(臺北),頁5-52,1995。
    17. 吳學明,〈閩粵關係與新竹地區的土地開墾〉,《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桃園中壢),1997.06,頁15-19。
    18. 呂嵩雁,〈桃園永定客家話語音的特點〉,曹逢甫.蔡美慧(編),《臺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文鶴出版社,1995,頁55-78。
    19. 李文良,〈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臺北),2003.06,頁141-168。
    20. 李豐楙,〈功在家國,敕封成神〉,收入苗栗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苗栗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1991,頁24-28。
    21. 李豐楙,〈臺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社會:一種社會變遷中信仰習俗的起伏與消失〉,見徐光中(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客家雜誌社,1994,頁217-242。
    22. 阮昌銳,〈義民爺的崇拜及其功能〉,《人文學報》,3(臺北:中華民國人文科學研究會),1978.04,頁165-188。
    23. 周建新.宋德建,〈梅縣松原縣郊王氏宗族與龍源王崇拜〉,收入譚偉倫(主編),《粵東三州的地方社會之宗族、民間信仰與民俗(下)》,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2002,頁362-403。
    24. 林仁煥,〈新埔義民廟在鄉土教育之意義〉,《竹縣文教》,23(新竹),2001.07,頁7-10。
    25. 林正慧,〈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家」關係之探〉,《國史館學術期刊》,10(臺北),2006.12,頁1-61。
    26. 林玉茹,〈閩粵關係與街庄組織的變遷──以清代吞霄街為中心的討論〉,《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2001,頁81-101。
    27. 林吉銘,〈永邑祖考茂前公裔孫河應暨和麟公派下系文〉,「漂泊之格」部落格,擷取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fish-toro/article?mid=14&next=12&l=f&fid=8,擷取時間:2009/7/3。
    28. 林秀幸,〈以社群概念探討祭祀組織和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臺灣客家聚落為例〉,《民俗曲藝》,142(臺北),2003,頁55-102。
    29. 林聖清,〈清代淡水廳竹南一保街庄名的社會空間意涵──試論慈裕宮五十三庄宗教組織的形成〉,《地理研究》,50(臺北),2009,頁21-46。
    30. 林衡道,〈褒忠亭義民廟〉,《臺北文獻直字》,19/20,1971.06,頁138-156。
    31. 邱彥貴,〈從祭典儀式看北臺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收入林光華(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1,頁150-185;或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頁1-47有更詳細版。
    32. 侯怡泓,〈義民廟的社會功能:婚域的探討〉,《人類與文化》,17(臺北),1982.06,頁92-98。
    33.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 1(臺北),2001.10,頁1-39。
    34. 施添福,〈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擷取網址:www.nhlue.edu.tw/~native2/efiles/060601.doc,擷取時間:2007/8/19。
    35. 施添福,〈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收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39-71,1995。
    36. 施添福,〈從臺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1(桃園中壢),1998.10,頁12-16。
    37.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 3(南投),2005.09,頁181-242。
    38.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臺北),頁1-68。
    39. 施添福,〈揭露臺灣島內的區域性:歷史地理學的觀點〉,《中等教育》,45: 4(臺北),1994.08,頁62-72。
    40. 施添福,〈歷史地理學與臺灣史的研究〉,《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4(臺北),1990.03,頁3-9。
    41.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及其人文生態意義〉,《空間》,62(臺北),1994.09,頁104-107。
    42. 洪燕梅,〈(清苗栗縣志)點校說明〉,(清)沈茂蔭,《苗栗縣志.臺東州采訪冊(合本)》,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頁13-15。
    43. 胡家瑜,〈從古文書看道卡斯新港社〉,胡家瑜(主編),《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9,頁17-43。
    44. 胡家瑜.林欣宜,〈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臺大文史哲學報》,59(臺北),2003.11,頁177-214。
    45. 范振乾,〈義民爺信仰與臺灣客家文化社會運動〉,收入賴澤涵(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出版社,2005,頁361-410。
    46. 張正田,〈由清代《苗栗縣志》看清末「苗栗堡」人的族群感與空間感〉,「第三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學會協辦,2009.03.21(臺北);《第三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論文集》,頁321-336。
    47. 張正田,〈從1926年臺灣漢人籍貫調查資料看「臺灣客家傳統地域」〉,「2008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2008.11.30(臺北);《2008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2008.11,頁5.1 -5.26。
    48. 張正田,〈贛州客家初體驗.見聞滿行囊(上╱下)〉,《客家雜誌》(臺北),2009.02,224,頁66-79;╱2009.03,225,頁30-32。
    49. 曹永和,〈臺灣史研究的另一途徑――「臺灣島史」概念〉,《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臺北),1990,頁7-9。
    50.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臺灣文獻》,31: 4(南投),1980.12,頁154-176;/32: 1,1981.03,頁136-157。
    51. 莊吉發,〈從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客家移民與客家義民〉,賴澤涵(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2005,頁13-38。
    52. 莊吉發,〈鄉土情.義民心――清代臺灣義民的社會地位與作用〉,《故宮學術季刊》,19: 1(臺北),2001秋,頁263-293+306。
    53. 莊吉發,〈篳路藍縷──從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粵籍客民的拓墾過程與社區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頁263-284。
    54. 莊英章,〈客家族群歷史與社會變遷的區域性比較研究――族群互動、認同與文化實作〉,《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桃園中壢),2001.12,頁17-22。
    55. 許達然,〈清朝臺灣福佬客家衝突〉,收入古鴻廷.黃書林,《臺灣歷史與文化(三)》,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頁47-123。
    56. 陳淑娟,〈瀕危語言及其語音變化:以臺灣的賽夏語為例〉,《語文學報》,13(新竹),2006.12,頁53-69。
    57. 陳雪娟,〈北臺灣客家義民廟信仰――以苗栗市義民廟為例〉,《史匯》(桃園中壢),頁43-72,2007。
    58. 陳運棟(譯),〈賽夏族的起源〉,張瑞恭.陳運棟,《賽夏史話――矮靈祭》,桃園:華夏書坊,2000。
    59. 陳運棟,〈十九世紀苗栗內山的族群關係――以《淡新檔案》第一七三二二案及第三二六一一案為例〉,《苗栗文獻》,19:33,2005.09,頁22-49。
    60. 陳運棟,〈山城文獻初祖――芸閣山人吳子光舉人〉,《苗栗文獻》,1:15,2001.03,頁80-82。
    61. 陳運棟,〈五十年來的臺灣客家研究〉,《臺灣文獻》,49: 2(南投),1998.06,頁171-189。
    62. 陳運棟,〈苗栗內山製腦事業發展史〉,《苗栗文獻》,19:33,2005.09,頁87-92。
    63. 陳運棟,〈苗栗義民爺之由來與簡史〉,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編印),《歲次丁丑年苗栗義民廟沿革史》,苗栗: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1998。
    64. 陳運棟,〈苗栗縣風土記(上)、(下)〉,《臺灣文獻》,34: 3(南投),1983.09,頁61-91;/34: 4,1983.12,頁59-82。
    65. 陳運棟,〈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8,1993.06,頁90-121。
    66. 陳運棟,〈黃南球先生軼事〉,收入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2004,頁379-383。
    67. 陳運棟,〈黃祈英與黃南球〉,《東海大學歷史學報》,9(臺中),1988.07,頁73-104。
    68. 陳運棟,〈頭份義民廟簡史〉,《頭份義民廟中華民國九十七年農民曆》,苗栗頭份:頭份義民廟管理委員會,2008,頁3-6。
    69. 陳漢光,〈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 1(南投),1972.3月,頁85-104。
    70. 陳漢初,〈石圍牆越蹟通鑑〉,《苗栗文獻》,6,1996.06,頁156-180。
    71. 勞格文(著).鄭瑞貞(譯),〈客家的宗教〉,《民俗曲藝》,120(臺北),1999.07,頁217-225。
    72. 彭富欽,〈苗栗義民廟沿革史〉,收入苗栗義民廟創建兩佰週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苗栗義民廟創建兩佰週年紀念特刊》,頁20-23,1991。
    73. 彭富欽,〈苗栗義民廟建廟兩百週年記盛〉,《苗栗文獻》,7,1992.06,頁105-111。
    74. 彭鈺明,〈彭朝寶公嘗之回顧與展望〉,《苗栗縣彭姓宗親會成立十周年特刊》,苗栗:苗栗縣彭姓宗親會,2002,頁92-93。
    75. 曾鈞敏.林文勝.蕭健雄,〈臺灣地區地下水現況與管理決策支援系統發展〉,《水文地質調查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2003。
    76. 黃志繁,〈建構的「客家」與區域社會史――關于贛南客家研究的思考〉,《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 04(贛州),2007,頁7-12。
    77. 黃志繁,〈誰是客家人?〉,《中國圖書評論》,2008: 03(北京),2008,頁56-59。
    78. 黃見初,〈苗栗縣大湖昭忠塔、卓蘭鎮軍民廟簡介〉,《臺灣文獻》,35: 4(南投),1984.12,頁167-169。
    79. 黃卓權,〈內山開墾史的界定及其族群關係〉,《苗栗文獻》,33,2005.09,頁6-12。
    80. 黃卓權,〈清代北臺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第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陳國彥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臺灣沿山地帶的區域發展: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地理學系區域研究中心,2002,頁24-42。
    81. 黃卓權,〈清代桃竹苗地區內山開墾史的族群關係〉,周錦宏(總編輯),《2003再現百年客家風雲系列活動――客家先賢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內山開發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4,頁149-172。
    82. 黃卓權,〈義民廟早期歷史的原貌、傳說與記載――歷史文本與歷史敘事的探討〉,《臺灣文獻》,59: 3(南投),2008.9,頁89-128。
    83. 黃卓權,〈義民廟沿革及聯庄祭典區概述〉,收入黃卓權(總編輯),《義魄千秋――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新竹:2005褒忠亭義民節委員會,2005,頁12-34。
    84. 黃卓權,〈臺灣內山開發史中的客家人〉,《歷史月刊》,134(臺北),1999.03,頁66-71。
    85. 黃尚煃.張民光,〈苗栗縣境內義民廟設置源起的研究〉,擷取網址:http://miaoli.nuu.edu.tw/MasterAdmin/Academic_forum/Memoir/file/1801.doc?PHPSESSID=16a504b1367abaa9cb6387d2377dbc82,擷取時間:2007/9/7。
    86. 黃富三(撰),〈寶順洋行〉詞條,「臺灣歷史辭典」網站,網址: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20/cca220003-li-wpkbhisdict004591-1345-u.xml,擷取時間:2010/3/22。
    87. 黃鼎松,〈光緒二年的吳阿來事件〉,黃芳椿(主持).黃鼎松(總纂),《銅鑼鄉誌》,苗栗銅鑼:銅鑼鄉公所,1998,頁90-94。
    88. 黃鼎松,〈西湖鄉通俗信仰的調查與研究〉,《苗栗文獻》,10,1995.06,頁178-190。
    89. 黃鼎松,〈苗栗市的民間信仰〉,《苗栗文獻》,13,1998.11,頁117-141。
    90. 黃鼎松,〈從古文書看苗栗市的早期拓殖〉,《苗栗文獻》,13,1998.11,頁99-110。
    91. 黃榮洛,〈有關清代閩粵械鬥的一件民間古文書〉,《臺灣風物》,44: 04(臺北),1990.12,頁139-143。
    92. 馮爾康,〈擬制血親與宗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 4(臺北),頁943-986。
    93. 楊彥杰,〈臺灣北部汀州移民與定光古佛信仰――以淡水鄞山寺為中心〉,收入賴澤涵(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出版社,2005,頁277-306。
    94. 楊聰榮,〈從族群關係史看臺灣客家的分類範疇與獨特性〉,《臺灣史學雜誌》,1(臺北),頁123-141。
    95. 楊鏡汀,〈從「出土」史料探討新竹枋寮義民廟史〉,《臺北文獻直字》,92,1990.06,頁51-66。
    96. 廖幼華,〈三至九世紀鄴城鄰近渠道歷史地理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6: 1(嘉義),1995.12,頁211-233。
    97. 廖幼華,〈丹州稽胡漢化的探討——歷史地理角度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7: 1(嘉義),1996,頁281-313。
    98. 廖幼華,〈正史與地理書中隋唐時期漳河之分流與斷流〉,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頁843-906。
    99. 臺灣風物,〈新竹縣新埔義民廟史〉,《臺灣風物》,21: 2(臺北),1971.05,頁44-45。
    100. 劉天一,〈淺談三山國王與揭西河婆民間信仰〉,收入譚偉倫(主編),《粵東三州的地方社會之宗族、民間信仰與民俗(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法國遠東學院聯合出版,2002,頁197-208。
    101.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事件中的義民問題〉,《臺灣風物》,32: 3(臺北),1982.09,頁3-21。
    102. 潘英海,〈後壠社群的田野調查〉,收入陳水木.潘英海(編),《道卡斯後壠社群古文書輯》,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2,頁24-56。
    103. 潘朝陽,〈大湖地方性的構成-歷史向度的地理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5(臺北),頁1-42,1996。
    104. 潘朝陽,〈石圍墻莊的建莊及其神聖空間〉,《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師大人文教育中心,1995,頁623-636。
    105. 潘朝陽,〈宗教、寺廟、後龍溪谷地通俗信仰的區域特色〉,《地理教育》,6(臺北),頁79-93,1980。
    106. 潘朝陽,〈後龍溪谷地村落民房的形態〉,《臺灣風物》,30: 3(臺北),頁59-117。
    107. 潘朝陽,〈苗栗嘉盛庄村廟的空間配置及其內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6(臺北),頁247-275,1990。
    108. 潘朝陽,〈臺灣關帝信仰的文教內涵――以苗栗區域為例之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8(臺北),頁13-36,1998。
    109. 潘朝陽.池永歆,〈康熙時期臺灣社會文化空間:朱一貴事變為軸的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7(臺北),頁11-44,1997。
    110. 蔡采秀,〈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過程〉,《臺灣史研究》,11: 1(臺北),2004.06,頁1-41。
    111. 蔡懋棠,〈褒忠亭義民廟的拜拜〉,《臺灣風物》,29: 3(臺北),1979.09,頁128-131。
    112. 鄧曉華,〈論客家話的來源——兼論客畬關系〉,《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昆明),頁143-146。
    113. 鄭錦宏,〈鯉魚潭內社潘姓家族〉,《苗栗文獻》,25: 39,2007.03,頁33-40。
    114. 賴玉玲,〈楊梅的義民信仰聯庄與祭典〉,《民俗曲藝》,137(臺北),2002.09,頁165-201。
    115. 賴玉玲,〈義民廟的建立與信仰的傳佈〉,《臺灣宗教研究通訊》,4(臺北),2002.10,頁55-86。
    116. 賴玉玲,〈戰後臺灣義民信仰研究略述〉,《忠心憤發扶社稷,義氣浩流鼎綱常――義民祭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新竹:新竹縣政府.明新科技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2005.09,頁7-30。
    117. 謝俊逢,〈臺灣客家老山歌與賽夏族矮靈祭歌研究〉,《復興崗學報》,43(臺北),1990.06,頁359-384。
    118. 謝穎慧.莊英章,〈出生序、社經地位、婚姻與生育――日治時期竹山、峨眉,和竹北等四個閩客社區的例子〉,《人口學刊》,31(臺北),2005.12,頁41-68。
    119. 鍾靈秀,〈義民廟與地方發展〉,《人類與文化》,17(臺北),1982.06,頁83-91。
    120. 顏俊雄,〈後龍圪仔客家聚落的史料整理〉,2003,「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擷取網址: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7809&ctNode=1619&mp=346,擷取時間:2008/10/9。
    121. 羅烈師,〈義民信仰的傳播與形成――以臺灣平鎮褒忠祠為例〉,收入賴澤涵(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出版社,2005,頁177-197。
    122. 羅烈師,〈管窺江西客家研究未來趨勢――臺灣與粵東的經驗〉,《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 02(贛州),2007,頁2-9。
    123. 羅烈師,〈歷史、記憶與族群:1786年冬季究竟發生什麼事?〉,《客家文化研究通訊》,7(桃園中壢),2005,頁211-229。
    124. 羅肇錦,〈客語祖源的另類思考〉,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頁407-421。
    125. 羅肇錦,〈客語異讀音的來源〉,《臺北師院學報》,7,1994.06,頁305-325。
    四、 學位論文
    1.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2. 江金瑞,〈清代臺灣義民爺信仰與下淡水六堆移墾活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3. 江敏華,〈客贛方言關係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4. 江瑞昌,〈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義民廟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所碩士論文,2004。
    5. 江權貴,〈苗栗市民間宗教之空間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5。
    6. 呂嵩雁,〈閩西客語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7. 李厚忠,〈臺灣永定客話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3。
    8. 李彥霖,〈陂塘到大圳──桃園台地水利變遷(1683-1945)〉,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9. 李逢春,〈苗栗縣山地開發的地理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10. 周怡然,〈終戰前苗栗客家地區鸞堂之研究〉,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1. 林文凱,〈土地契約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6。
    12.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13. 林恩睦,〈清代苗栗大湖地區的土地開發(1861-1895)〉,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4. 林桂玲,〈家族與寺廟――以竹北林家與枋寮義民廟為例(1749-1895)〉,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
    15. 范玉玲,〈義民信仰在頭份地方社會脈絡下的轉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2009。
    16. 徐雨薇,〈永定新舊移民之客家話比較-以楊梅鎮秀才窩與蘆竹鄉羊稠村為例〉,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2008。
    17. 徐啓智,〈新埔褒忠亭義民爺的神格屬性〉,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2001。
    18. 徐煥昇,〈臺灣苗栗通霄客話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19. 張素蓉,〈臺中縣海線地區泉州腔的漸層分布〉,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
    20. 莊芳榮,〈臺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21. 許碧雲,〈頭份永貞宮媽祖信仰的社會文化意義〉,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22. 陳秀琪,〈閩南客家話音韻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23. 陳雪娟,〈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24. 郭慈欣,〈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南投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25. 黃國峰,〈清代苗栗地區街庄組織與社會變遷〉,南投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6. 黃清漢,〈新埔義民廟祭祀圈結構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27. 廖文欣,〈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1684-1990)〉,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
    28. 廖幼華,〈中古前期河北地區胡漢民族線之演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29. 劉慧真,〈清代苗栗地區之族群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30. 潘朝陽,〈臺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31. 賴文慧,〈臺灣汀州客二次移民研究:以苗栗縣造橋鄉平興村謝姓家族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2008。
    32.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33. 謝宏武,〈清代臺灣義民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34. 簡志維,〈清代苗栗大湖墾隘的發展─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
    35. 羅烈師,〈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2153503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503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03101.pdf16491KbAdobe PDF21739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