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97052      Online Users : 84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6010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0105


    Title: 文明論與民族主義:19、20世紀之交中韓兩國的亞洲主義論述
    Civilization and Nationalism : The Discourse of Asianism in China and Korea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uthors: 朴炳培
    Contributors: 劉季倫
    朴炳培
    Keywords: 文明論
    民族主義
    亞洲主義
    中國
    韓國
    Date: 2009
    Issue Date: 2013-09-04 15:30:59 (UTC+8)
    Abstract: 19、20世紀之交,東亞知識文化界對於「亞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國對於「亞洲」論述凸顯出一種「我群本位」的意識型態,同時忽略與我群一起組成東亞的複數「他群」立場。
    中國知識界大體上依據「黃白種戰」論述而提出以漢族為中心的「合種」或「同化」的構想。尤其是,中國革命派接受民族主義思考框架,而建立「將黃帝視為共同始祖」的民族想像。有趣的是,在「文明論」的框架下,漢族似乎以中國國內少數民族和西方之間的中間者角色自居:漢族和中國國內少數民族之間,以漢族佔有文明的優勢作為理由,強調中國內少數民族被漢族同化的必要性,反之,中國和西方之間,中國本身認同西方文明上的優勢,而強調以西方為基準的文明開化。
    另一方面,韓國知識階層,在西勢東漸的情形之下,表現出把韓中日三國看作共同命運體的意識形態。雖然如此,韓國知識階層基本上還是從西方中心的文明論出發,依據西方對於東方的負面形象而重新建立「中國形象」,並將西方描述成理想社會。而這種描述方式,有助於否認中韓兩國之間文明關連性的說法。如此一來,韓國才可以藉此強調「脫離中國」的急迫性與必要性,並走進文明開化的途徑而真正獲得韓國的自主獨立。
    此處,我們不可忽略的是,在21世紀東亞社會裡,仍然存在著這種差別階序格局。即,二次大戰之前,在將領土擴張可以與發展劃上等號的時代,被殖民乃至次殖民國家的韓中兩國,現實上無法打下差別階序格局。但是,冷戰體系崩潰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像韓國與台灣這樣的東亞新興國家,依據經濟發展的成果,表現出要把新世紀視為可以與強國並肩而立的時代,並展現出自國可以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唯一新興強國來迎接的姿態。如韓國政府所提出的「東北亞經濟中心」 與台灣的「南進政策」 就是代表事例,其皆蘊含著「次帝國主義」意向。如此看來,雖然韓國與台灣在近代歷史中長期淪為現代性的受害者,但是,在達成一定的經濟發展之後,反而表現出將經濟影響力擴張到落後地區的欲望,而這些其實正是複製著在文明論結構下所產生的差別主義的階序格局。尤其若以批判的視角去看當前台灣和韓國的社會,我們就可以發現差別主義的階序格局,即當前台灣和韓國社會對外籍勞工與外籍新娘所顯示出的蔑視與壓迫姿態即可窺見。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若以「繁榮與發展」為目標來推動東亞合作,地域內的合作必然減少民族主義對外部的抵抗力,其結果可能不是促進解放,而是增強了支配效果的空間。正因如此,以東亞經濟發展為目的的東亞共同體構想,也許會造成地域內先進國家與後進國家之間的不平等經濟關係。
    如果我們不能消除上述的這些束縛,那麼存在於東亞各地域內與地域之間的矛盾、對立以及差別化,恐怕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解決了。
    Reference: 壹、 中日文資料

    一、 專書
    1. ﹝明﹞嚴從簡著,《殊域周咨錄》,余思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院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卷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院編,1972。
    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晟文化出版公司,1997。
    4. 宋恕,胡珠生編,《宋恕記》,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5. 汪榮祖,《章太炎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1991。
    6. 周佳榮,《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香港:商務印書館,1985。
    7. 哈爾特穆特‧凱爾伯樂著,柯燕珠譯,《歐洲人談歐洲:十九與二十世紀歐洲自我認識的形成》,台北:左岸文化,2005。
    8. 唐才常,《覺顛冥齋內言》,台北:文海出版社,1958。
    9. 孫中山,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等編,《孫中山全集》第5卷、第6卷,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10. 孫寶瑄,《忘山盧日記》,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 康有為著,張岱年主編,鄺柏林選注,《大同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12.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台北:時報文化,2009。
    13.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台北:經世書局,1981。
    14. 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1冊、第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5.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市:行人,2006年。
    16.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7. 章太炎,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
    18. 愛德華‧W‧薩義德(Edward W. Said)著,王宇根譯,《東方學》(Orientalism),北京:三聯書店,2000。
    19. 卡爾‧瑞貝卡著,高瑾等譯,《世界大舞台: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中國的民族主義》(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原文:Rebecca E. Karl, Staging the world : Chinese nationalism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Durham [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 濱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と近代アジ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21. 羅森等編,《早期日本游記》,王曉秋點、史鵬校,長沙:長沙人民出版社,1983。
    22. 譚嗣同,蔡尙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
    23. 嚴復著,王栻編,《嚴復集》,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24. 坂元ひろ子,《中國民族主義の神話》,東京:岩波書店,2004。

    二、 論文
    1. 白永瑞,〈世紀之交再思東亞〉,《讀書》,第8期(北京,1999年)。
    2. 白永瑞,〈“東洋史學”的誕生與衰退──東亞學術制度的傳播與變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9期(台北,2005年9月)。
    3. 白永瑞,〈和平想像力的條件與界限:東亞共同體論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6期(台北,2007年6月)。
    4. 古田博司,〈東アジア中華思想共有圈の形成〉,收入駒井洋編,《脱オリエンタリズムとしての社会知―社会科学の非西欧的パラダイムの可能性》(ミネルヴァ書房,1998年)。
    5.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台北,1997年12月)。
    6. 沈松僑,〈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臺北,2000.06)。
    7. 沈松僑,〈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兼輪民族主義的兩個問題〉,《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3期(台北,2002年12月)。
    8. 孫江,〈中國人的亞洲自畫像〉,《書城》, (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8月)。
    9. 孫隆基,〈清季民族主義與黃帝崇拜之發明〉,《歷史研究》,第3期(北京,2000)。
    10. 孫歌,〈亞洲論述與我們的兩難之境〉,《讀書》,第2期(北京,2004年)。
    11. 孫歌,〈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0期(台北,2008年6月)。
    12. 黃自進,〈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9(臺北,2003.03)。
    13. 彭英明,〈關於我國民族概念歷史的初步考察〉,《民族研究》,1985年2期。
    14. 楊瑞松,〈爾有黃禍之先兆,爾有種族之勢力:「黃禍」與近代中國國族共同體想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台北,2006年11月)。
    15. 葛兆光,〈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台大歷史學報》,第30期(台北,2002年12月)。
    16. 裴京漢,〈從周邊看的孫中山〉,「近代中國國家的形塑:領導人物與領導風格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南投埔里: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中正文教基金會、國立國父紀念館、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孫中山紀念圖書館文教基金會,2007年12月15-17日。
    17. 韓錦春、李毅夫,〈漢文『民族』一詞的出現及其初期使用情況〉,《民族研究》,1984年2期。
    18. 坂元ひろ子,〈章炳麟の個の思想と唯識佛教──中國近代における萬物一體論の行方〉,《思想》,747號(東京,1986)。

    三、 雜誌

    1. 陳獨秀,〈人種差別待遇問題〉,《每週評論》,12號(1919年3月9日)。

    四、 網路資料
    1. 《李大釗文集》網站:http://cpc.people.com.cn/BIG5/69112/71148/71165/,擷取日期2010/8/1。

    貳、 韓文資料

    一、 專書
    1. 丁若鏞著,朴錫武、丁海廉廉編譯,《茶山論說選集》,首爾:現代實學社,1996。(정약용 저, 박석무‧정해렴 편역, 《다산논설선집》, 서울 : 현대실학사, 1996.)
    2. 白永瑞,《東亞的歸還》,首爾:創批,2000。(백영서, 《동아시아의 귀환》, 서울 : 창비, 2000.)
    3. 白永瑞、崔元植編,《東亞人的「東洋」認識:19、20世紀》,首爾:文學與知性社,1997。(백영서‧최원식 엮음, 《동아시아인의 ‘동양’인식 : 19-20세기》, 서울 : 문학과 지성사, 1997.)
    4. 朴殷植著,檀國大學校附設東洋學研究所編,《朴殷植全書》,上冊,首爾:檀國大學校出版部,1975。(박은식 저, 단국대학교 부설 동양학 연구소 편, 《박은식전서》상권, 서울 : 단국대학교 출판부, 1975.)
    5. 朴露子,《你們的大韓民國》,首爾:韓民族新聞社,2001。(박노자, 《당신들의 대한민국》, 서울 : 한겨레신문사, 2001.)
    6. 李光麟,《韓國開化思想研究》,首爾:一潮閣,1979。(이광린, 《한국개화사상연구》, 서울 : 일조각, 1979.)
    7. 李完宰,《初期開化思想研究》,首爾:民族文化社,1989。(이완재, 《초기 개화사상 연구》, 서울 : 민족문화사, 1989.)
    8. 金喜坤,《中國關內韓國獨立運動團體研究》,首爾:知識產業社,1995。(김희곤, 《중국관내 한국독립운동단체 연구》, 서울 : 지식산업사, 1995.)
    9. 金珉煥,《開化期民族報紙的社會思想》,首爾:羅南,1988。(김민환, 《개화기 민족지의 사회사상》, 서울 : 나남, 1988.)
    10. 禹晳熏,《土包子的帝國主義》,首爾:蓋馬高原,2008年。(우석훈, 《촌놈들의 제국주의》, 서울 : 개마고원, 2008.)
    11. 兪吉濬著,兪吉濬全書編纂委員會,《兪吉濬全書》,第1卷,首爾:一潮客,1995。(유길준 저, 유길준전서 편찬위원회 편, 《유길준전서》1, 서울 : 일조각, 1995.)
    12. 兪吉濬著,許敬震譯,《西遊見聞》,首爾:西海文集,2004。(유길준 저, 허경진 역, 《서유견문》, 서울 : 서해문집, 2004.)
    13. 孫禎睦,《韓國開港期都市社會經濟史研究》,首爾:一志社,1982。(손정목, 《한국 개항기 도시 사회경제사 연구》, 서울 : 일지사, 1982.)
    14. 高柄翊,《東亞史的傳統》,首爾:一潮閣,1976。(고병익, 《동아사의 전통》, 서울 : 일조각, 1976.)
    15. 國家報勳處、光復會編,《21世紀與東洋和平論》,首爾:國家報勳處,1996。(국가보훈처‧광복회, 《21세기와 동양평화론》, 서울 : 국가보훈처, 1996.)
    16. 閔斗基,《中國近代史研究》,首爾:一潮閣,1973。(민두기, 《중국 근대사 연구》, 서울 : 일조각, 1973.)
    17. 閔斗基,《與時間的競爭:東亞近現代史論集》,首爾:延世大學出版部,2001。(민두기, 《시간과의 경쟁 : 동아시아 근현대사 논집》, 서울 : 연세대학교 출판부, 2001.)
    18. 裴京漢,《孫文與韓國:中華主義與事大主義之交叉》,首爾:Hanul Achademy,2007年。(배경한, 《손문과 한국 : 중화주의와 사대주의의 교차》, 서울 : 한울 아카데미, 2007.)
    19. 鄭玉子,《朝鮮後期朝鮮中華思想研究》,首爾:一志社,1998年。(정옥자, 《조선후기 조선중화사상 연구》, 서울 : 일지사, 1998.)
    20. 獨立紀念館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所編,《島山安昌浩資料集》,第1卷,天安:獨立運動史研究所,1990。(독립기념관 한국 독립운동사 연구소 편, 《도산 안창호 자료집》1, 천안 : 독립운동사 연구소, 1990.)
    21. 韓永愚,《韓國民族主義歷史學》,首爾:一潮客,1994。(한영우, 《한국 민족주의 역사학》, 서울 : 일조각, 1994.)
    22. 權錫奉,《清末對朝鮮政策史研究》,首爾:一潮閣,1986。(권석봉, 《청말 대조선정책사 연구》, 서울 : 일조각, 1986.)

    二、 論文
    1. 朴英宰,〈清日戰爭〉,收入國史編纂委員會編,《韓國史:清日戰爭與甲午改革》40(果川市:國史編纂委員會,2000)。(박영재, 〈청일전쟁〉, 국사편찬위원회 편,《한국사 : 청일전쟁과 갑오개혁》40, (과천 : 국사편찬위원회, 2000).)
    2. 朴賢謨,〈勢道政治期(1800-1863)朝鮮的對外政策研究〉,《國際政治論叢》,第44輯4號(首爾,2004年)。(박현모, 〈세도정치기(1800-1863) 조선의 대외정책 연구〉, 《국제정치논총》제44집4호(서울, 2004).)
    3. 朴鴻圭,〈17世紀德川日本的華夷問題〉,《韓國政治學會報》,第35輯4號(首爾,2001年12月)。(박홍규, 〈17세기 덕천일본에 있어서의 화이문제〉, 《한국정치학회보》제35집4호(서울, 2001년12월).)
    4. 李光麟,〈開化期韓國人的亞洲聯帶論〉,《韓國史研究》,第61、62合輯(首爾,1998年10月)。(이광린, 〈개화기 한국인의 아시아 연대론〉, 《한국사연구》제61‧62합집(서울, 1988년10월).)
    5. 李萬烈,〈開化期言論與中國:以梁啟超為中心〉,收入韋庵張志淵先生紀念事業會篇,《韓國近代言論的再照明》(首爾:Communication Books,2001年)。(이만열, 〈개화기 언론과 중국 – 양계초를 중심으로〉, 위암 장지연 선생 기념사업회 엮음, 《한국 근대 언론의 재조명》 (서울 :커뮤니케이션북스, 2001).)
    6. 車泰根,〈‘中國’的視角:朝鮮、大韓帝國還有‘日本的朝鮮’〉,《中國學論叢》,第16集(首爾,2003年)。(차태근, 〈‘중국’의 시각 : 조선, 대한제국 그리고 ‘일본의 조선’〉, 《중국학논총》제16집(서울, 2003년).)
    7. 辛勝夏,〈睨觀申圭植與中國革命派人的關係─以流亡初期為中心〉,收入中國學論叢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學論叢:金俊燁敎授華甲紀念》(首爾:中國學論叢刊行委員會,1983)。(신승하, 중국학논총 편찬위원회 편,〈예관 신규식과 중국 혁명당인과의 관계 – 망명 초기를 중심으로 -〉, 《중국학논총 : 김준엽교수 화갑기념》(서울 : 중국학논총 편찬위원회, 1983).)
    8. 金正起,〈清的朝鮮宗主權問題與內政干涉〉,《歷史批評》,季刊3號(首爾,1988年冬季號)。(김정기, 〈청의 조선종주권 문제와 내정 간섭〉, 《역사비평》계간3호(서울, 1988년 겨울호).)
    9. 金正起,〈清的朝鮮政策(1876-1894)〉,收入韓國歷史研究會編,《1894年農民戰爭研究》第3卷(首爾:歷史批評社,1993)。(김정기, 〈청의 조선정책(1876-1894)〉, 한국역사연구회 편,《1894년 농민전쟁 연구》3 (서울 : 역사비평사, 1993).)
    10. 金基赫,〈李鴻章與清日戰爭──外交的背景之考察〉,收入翰林大學校亞洲文化研究所編,《清日戰爭的再照明》(春川:翰林大學校出版部,1996)。(김기혁, 〈이홍장과 청일전쟁──외교적 배경의 고찰〉, 한림대학교 아시아문화연구소 편, 《청일전쟁의 재조명》(춘천 : 한림대학교 출판부, 1996).)
    11. 姜英心,〈申圭植的生涯與獨立運動〉,《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第1集(天安:獨立紀念館韓國獨立運動史研究所,1987)。(강영심, 〈신규식의 생애와 독립운동〉, 《한국 독립운동사 연구》1(천안 : 독립기념관 한국 독립운동사 연구소, 1987).)
    12. 柳長根,〈清末改革家的殖民主義──以龔自珍的西域建省論為中心〉,《大丘史學》,第69輯(大丘,2002年.11月)。(유장근, 〈청말 개혁가의 식민주의──공자진의 서역 건성론을 중심으로〉, 《대구사학》69(대구, 2002년 11월).)
    13. 柳長根,〈東亞近代史與中國之位相〉,收入白永瑞等編,《從周邊看的東亞》(首爾:文學與知性社,2004)。(유장근, 〈동아시아 근대사와 중국의 위상〉, 백영서 등 엮음, 《주변에서 본 동아시아》(서울 : 문학과 지성사, 2004).)
    14. 酒井直樹著,李圭洙譯,〈誰是亞洲人〉,《國民主義的Poiesis》(首爾:創批,2003)。(사까이 나오끼 지음, 이규수 옮김, 〈누가 아시아인인가〉, 《국민주의의 포이에시스》(서울 : 창비, 2003).);(原文:酒井直樹,〈誰が‘アジア人’なのか〉,《世界》,2001年1月號 (東京,2001年)。)
    15. 崔然植,〈朝貢體制的變動與朝鮮時代中華─事大觀念的屈折〉,《韓國政治學會報》,第41輯第1號(首爾,2007年春季)。(최연식, 〈조공체제의 변동과 조선시대 중화─사대관념의 굴절〉, 《한국정치학회보》41-1 (서울, 2007년 봄).)
    16. 崔碩莞,〈日本政府的東亞秩序再編政策與清日戰爭〉,《東洋史學研究》,第65期(首爾,1999年)。(최석완, 〈일본정부의 동아시아질서 재편 정책과 청일전쟁〉, 《동양사학연구》65(서울, 1999년).)
    17. 黃東淵,〈亞洲主義與民族主義之交叉〉,《中國現代史研究》,第7期(首爾,1999年)。(황동연, 〈아시아주의와 민족주의의 교차〉, 《중국현대사연구》7(서울, 1999년).)
    18. 鄭容和,〈從周邊看的朝貢體制〉,收入白永瑞等編,《東亞的地域秩序》(首爾:創批,2005)。(정용화, 〈주변에서 본 조공체제〉, 백영서 등 엮음, 《동아시아의 지역질서》(서울 : 창비, 2005).)

    三、 報紙
    1. 《大韓每日申報》(漢城,1904-1910)
    2. 《東亞日報》(京城,1924)
    3. 《皇城新聞》(漢城,1898-1910)
    4. 《獨立新聞》(漢城,1896-1899)

    四、 網路資料
    1. 《朝鮮王朝實錄》網站: http://sillok.history.go.kr/main/main.jsp,擷取日期2009/2/13。

    參、 英文資料

    一、 專書
    1. Andre Schmid, Korea between Empires, 1895-1919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
    2.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f the Orij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 revised edition, London: Verso, 1991.
    3. Frank Dikötter,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Ivan Hannaford, “Rac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in the West”.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6.
    5. Michael Robinson, Culture Nationalism in Colonial Korea, 1920~1925 . Sea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8.
    6. Partha Chatterjee, Nationalist and the Colonial World: A Derivative Discourse. London: Zed Books, 1986.
    7. Paul A. Cohen,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8. 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9. Stefan Tanaka, Japan`s Orient : 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二、 論文
    1. Dirlik,Arif,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Question of Orientalism,” in History and Theory, 35:4 (Dec. 1996).
    2. Dirlik,Arif, “Global Modernity? – Modernity in an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 i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6:3 (2003).
    3. Duara,Prasenjit. “The Discourse of Civilization and Pan-Asianism,” Journalof World History, Vol.12, No.1 (Spring. 1996).
    4. Duara,Prasenjit. “Transnationlism and the Predicament of Sovereignty: China, 1900-45,” The American Histical Review, Vol.102, No.4( 1997).
    5. Em,Henry. “Minjok as a Modern and Democratic Construct: With a Focus on Sin Ch’aeho’s Historiography,” in Gi-wook Shin and Michael Robinson, eds. Colonial Modernity in Korea (Cambridge, N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6. Sautman,Barry. “Myths of Descent, Racial Nationalism and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Frank Dikötter, ed. The Construction of Racial Identities in China and Jap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5153024
    98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302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302401.pdf1938KbAdobe PDF270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