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尤元奎,2006,〈香蕉產銷失衡 政府束手無策〉,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5/TE-B-095-025.htm,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2(1):71-116。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14:61-96。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陸委會:台灣水果輸銷大陸問題相關說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1956&ctNode=6226&mp=1,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1,〈兩岸經貿統計速報:民國99年12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public/Data/1371044671.pdf,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何斯因,1994,《美國貿易政治》,台北:時英。 朱雲漢,1992,〈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載蕭新煌等人合著,《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139-161,台北:前衛。 冷則剛,2009,〈國家、全球化,與兩岸關係〉,載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141-157,台北:五南。 林向愷,2006,〈過度投資中國對國內社會與經濟的衝擊〉,載群策會編《台灣經濟的迷思與出路》:106-142,台北:群策會。 林政緯,2011,〈台灣農會、派系與地方選舉之關係:以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佳隆,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2(1):117-143。 林祖嘉,2008,《重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台灣未來》,台北:高寶。 余玉賢、彭作奎,1991,〈農復會、土地改革與台灣經濟發展〉,載高希均、李誠主編,《台灣經驗四十年》:130-165,台北:天下。 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刊》,9(2):5-39。 吳介民,1997,〈經貿躍進,政治僵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台灣政治學刊》,1:211-255。 吳玉山,1999,〈台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153-210,台北:五南,修訂版。 ------,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 吳明敏,2006,〈台灣農產品國際行銷的危機和機會〉,財團法人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chinese/page/3/91/825/0,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吳佩賢譯,若林正丈著,2009,《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 吳榮杰、周百隆,2000,〈農會信用部組織與管理之探討〉,《農業金融論叢》,43:1-12。 施政屏,2005,〈台灣農產品出口中國問題與展望〉,「東亞區域與台灣經濟發展」研討會,11月10日,台北:致理技術學院。 高長,2002,《大陸經改與兩岸經貿關係》,台北:五南,修訂三版。 高朗,1997,〈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載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41-75,台北:五南。 徐火炎,2004,〈台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中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11(2):1-39。 耿曙,2005,〈經貿交流的政治影響:中共的對台新政與台灣的兩岸研究〉,《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71:1-6。 ------,2009,〈經濟扭轉政治?中共「惠台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48(3):1-32。 耿曙、林琮盛,2005,〈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關係與台商角色〉,《中國大陸研究》,48(1):1-28。 耿曙、張雅雯,2007,〈舊階級、新政治? 階級分化、保護主義與台灣政黨的社會基礎〉,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與國家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次研討會,11月10日,台北: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 耿曙、陳陸輝,2003,〈兩岸經貿互動與台灣政治版圖:南北區塊差異的推手?〉,《問題與研究》,42(6):1-27。 許文富,2011,〈農產貿易與運銷政策〉,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網站:http://www.rdf.org.tw/policy-10.html,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許嘉猷,1992,〈台灣農民階層剖析〉,載蕭新煌等人合著,《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53-73,台北:前衛。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明通、朱雲漢,1992,〈區域性聯合獨占經濟、地方派系與台灣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77-97。 陳武雄,2006,〈突破小農經營困境--台灣小農企業化的經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2513,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陳武雄,2007,〈政策錯誤造成的農產品生產過剩〉,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3/2513,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陳陸輝、耿曙,2009,〈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載吳玉山、包宗和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163-186,台北:五南。 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年台灣總統大選:經濟交流、武力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16(2):11-22。 陳陸輝、耿曙、黃冠博、涂萍蘭,2009,〈理性自利或感性認同?影響台灣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因素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27(2):87-125。 陳博志,2002,〈避免台灣被中國經濟發展邊緣化的策略〉,《現代學術專刊》,(12):1-18,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 張明瑜,2008,〈農民組織的利史、意義與功能〉,《台灣農業推廣學會通訊》,76:1-6。 張弘遠,2005,〈兩岸經貿關係中國家角色的轉變〉,載陳德昇主編,《經濟全球化與台商大陸投資》:45-90,台北:政大國關中心。 黃冠博,2007,〈「當理性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福、劉華宗,1995,〈農會與地方政治:以台中縣與高雄縣為例〉,《選舉研究》,2(2):63-82。 陸雲,2006,〈1986年以來兩岸農業經貿合作與發展〉,載高希均、李誠、林祖嘉編,《兩岸經驗20年:1986年以來兩岸的經貿合作與發展》:156-179,台北:天下文化。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台北:生智。 童振源,2003,〈中共「十六大」後的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6(2):41-56。 遠見民調,2009,〈「兩岸簽定經濟合作協議與交流、民眾終極統獨觀、馬總統滿意度」民調〉,遠見民調:http://www.gvm.com.tw/gvsrc/200912_GVSRC_others.pdf,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遠見民調,2011,〈「2012年總統大選暨參選人兩岸關係立場」民調 〉,遠見民調:http://www.gvsrc.net.tw/dispPageBox/GVSRCCP.aspx?ddsPageID=POLITICS&&dbid=3234562903,檢索日期:2011年7月29日。 趙永茂,1998,《台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台北:翰蘆。 趙永茂、黃瓊文,2000,〈台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政治科學論叢》,13:165-200。 劉華宗,1994,〈台灣地區農會政治角色之變遷-M鄉農會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美純譯,Barrington Moore, Jr.著,1995,《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Ⅰ》,台北:遠流。 蕭新煌,1992,〈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自主性與資源分配〉,載蕭新煌等人合著,《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9-33,台北:前衛。 羅竹平,2009,〈臺灣水果外銷大陸的產銷機制:ZESPRI or Sunkist?〉,《台大農業推廣通訊》,78:2-16。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香。 二、外文部分 Clark, Cal. 2002 “The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Growing Cross-Strait Economic Integration,” Orbits, 46(4):753-766. Clark, Cal. 2003 “Does European Integration Provide a Model for Modera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ian Affairs, 29(4):195-215.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Row. Gourevitch, Peter. 1978. “The Second Image Reversed: Th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2(4): 881-912. Hirschman, Albert O. et. al. 2004. “Economic Statecraft,” in Edward D. Mansfield e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the Global Economy: 423-425, Cheltenham & Northhampton, MA: Edward Elgar. Hsieh, John Fuh-Sheng. 1995. “Chiefs, Staffers, Indians, and Others: How Was Taiwan’s Mainland China Policy Made?”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137-152, Boulder, CO: Rienner. Katzenstein, Peter. 1976.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Structur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0: 1-45. Keng, Shu; Lu-huei Chen, and Kuan-bo Huang. 2006. “Sense, Sensitiv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s & Studies, 42(2): 23-66. Keohane, Robert. 1984.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rugman, Paul. 1995, “A Reply”, Peace Economic, Peace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 2(4): 26-33. Leng, Tse-Kang. 2002 “Securing Economic Relations across-the Taiwan Strait: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1(31): 261-279. Lin, Jin-Wen. 2000. “Two-Level Games Between Rival Regimes: Domestic Politics and the Remaking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ssues & Studies, 36(6): 1-26. Hiscox, Michael. 2001.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olitical Conflict: Commerce, Coalitions, and Mobili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obert. 1988.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3): 427-460. Rogowski, Ronald. 1989. Commerce and Coalitions: How Tra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s Alignment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0. “Commerce and Coalition: How Tra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 in Jeffry A. Frieden & David A. Lake ed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 318-326, New York: St. Martin’s, 4th. Sears, David O. et al. 1979. “Whites’ Opposition to Busing: Self-interest or Symbolic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1): 369-384. -------. 1980. “Self- Interest vs. Symbolic Politics in Policy Attitude and Presidential Vot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4(2): 670-684. Sears, David & C. L. Funk. 1991. “The role of self-interest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In M. P.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4:1-91. Steve Chan & Cal Clark. 1995. “The Mainland China-Taiwan Relationship: From Confrontation to Interdependence?”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ns: 47-62,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Tanner, Murry Scot. 2007. Chinese Economic Coercion against Taiwan: A Tricky Weapon to Use, Santa Monica, CA. RAND. Wu, Hsin-hsing.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OC-PRC Relations,” Issues & Studies, 31(1):62. Wu, Nai-Th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Zhao, Shuisheng. 1999.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Political Divergence: A Background Analysis of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i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the 1995-1996 Crisis, Shuisheng Zhao ed.,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pp. 2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