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專書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 項飈,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三聯書店,2000)。 韓嘉玲,「城市邊緣的另類學校—打工子弟學校生存與發展機制」,中國民辦教育組織與制度研究(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頁1~9。 王滌,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調查與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第二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中文期刊 韓嘉玲,「流動兒童的教育與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北京社會科學(北京),第四期(2007年4月),頁98~102。 韓嘉玲,「北京市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青年研究(北京),第八期(2001年8月),頁1~7。 趙樹凱,「邊緣化的基礎教育—北京外來人口子弟學校的初步調查」,管理世界(北京),第五期(2000年5月),頁70~78。 張秋凌,「流動兒童發展狀況調查—對北京、深圳、紹興、咸陽四程式的訪談報告」,青年研究(北京),第九期(2003年9月),頁11~17。 雷世平,「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研究」,湖南社會科學(湖南),第五期(2005年5月),頁145~149。 周佳,「隨遷兒童義務教育政策的演進」,中國教師(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20~22。 邱小健,「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研究—教育財政的角度」,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河北),第八期(2009年8月)。 孫紅玲,「淺論轉型時期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問題」,教育科學(遼寧),第一期(2001年1月),頁4~6。 范先佐,「流動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當代教育論壇(湖南),第四期(2005年4月),頁24~29。 項繼權,「農民供子女教育:政策選擇與制度保障—關於農民供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分析及政策建議」,華中師範大學學報(湖北),第三期(2005年3月),頁2~11。 夏焰、林群,「推行教育券制度保障流動學童接受義務教育」,湖北社會科學(湖北),第三期(2005年3月),頁152~154。 劉朝暉、蔣志宏,「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問題探析」,現代教育科學(長春),第十期(2005年10月),頁1~3。 郭良春、姚遠、楊變云,「公立學校流動兒童少年城市適應性研究—北京市JF中學的個案調查」,中國青年研究(北京),第九期(2005年9月),頁50~55。 李曉巍、鄒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學校與打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適應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教育(北京),第九期(2009年9月),頁81~86。 藺秀云、方曉義、劉楊、蘭菁,「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係及其心理機制」,心理學報(北京),第十期(2009年10月),頁967~979。 藺秀云、王碩、張曼云、周翼,「流動兒童學業表現的影響因素—從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學習投入角度分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41~47。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與流動兒童城市適應關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北京),第五期(2009年5月),頁25~32。 袁曉嬌、方曉義、劉楊、藺秀云、鄧林園,「流動兒童社會認同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教育研究(北京),第三期(2010年3月),頁37~45。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北京市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城市生活適應性調查報告」,中國青年研究(北京),第六期(2007年6月),頁64~69。 陶紅梅、許燕、張小方、顧莉莉、洪金俠,「北京打工子弟學校與公立學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中國特殊教育(北京),第九期(2004年9月),頁86~91。 鄧泓、屈智勇、張秋凌,「我國九城市流動兒童生存和保護狀況調查」,青年研究(北京),第一期(2004年1月),頁1~13。 劉霞、申繼亮,「流動兒童的騎士歸因傾向及其對情感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誌(北京),第八期(2009年8月),頁599~608。 呂紹青、張守禮,「城鄉差別下的流動兒童教育—關於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調查」,戰略與管理(北京),第四期(2001年4月),頁95~108。 周敏、林閩剛,「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北京),第3期(2004年3月),頁36-46。 趙定東、許洪波,「關係的魅力與移民的社會適應:中哈移民的一個考察」,市場與人口分析(北京),第4期(2004年4月),頁22-46。 王春光,「溫州人在巴黎:一種獨特的社會融入模式」,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6期(1999年6月),頁106-119。 王春光,「流動中的社會網絡:溫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動方式」,社會學研究(北京),第3期(2000年3月),頁109-123。 王春光,「移民的行動抉擇與網絡依賴—對溫州橋鄉現象的社會學透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北京),第3期(2002年3月),頁52。 項飈,「社區為何—對北京流動人口聚居區的研究」,社會學研究(北京),第6期(1998年1月),頁54-62。 王漢生、劉世定、孫立平、項飈,「浙江村:中國農民進入城市的一種獨特方式」,社會學研究(北京),第1期(1997年1月),頁56-67。 張文宏、阮丹青、潘允康,「天津農村居民的社會網」,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二期(1999年2月),頁108-118。 張文宏、阮丹青,「城鄉居民的社會支持網」,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三期(1999年3月),頁12-24。 邊燕杰、張文宏,「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二期(2001年2月),頁77~89。 邊燕杰,「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三期(2004年3月),頁136~146。 邊燕杰,「中國城市的職業、階層和關係網」,開放時代(廣州),第四期(2005年4月),頁98~118。 翟學偉,「社會流動與關係信任—也論關係強度與農民工的求職策略」,社會學研究(北京),第一期(2003年1月),頁1~11。 徐林林,「北京市打工子弟學校的生存狀況淺析」,中國教師(北京),第九期(2009年9月),頁28~29。 季蕾,「媒體在社會政策演變過程中的角色初探—對2006年打工子弟學校取締行動報導的個案研究」,中國出版(北京),第一期(2009年1月),頁26~29。 張俊良、黃必富,「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探析」,農村經濟(四川),第十一期(2004年11月),頁79~81。 劉學東,「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學報(蘭州),第3期(2010年3月),頁41~ 48。 蔣華,「農民工子女學校的政策變遷」,民辦教育研究(北京),第五期(2005年5月),頁76-80。 付耀華,「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問題及對策分析」,西安社會科學(西安),第一期(2011年2月),頁85-87。 華譽馨、米熱依古麗、李晨,「進城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調查研究—基於濟南市初級中學個案調查」,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8年4月),頁85-90。 黃家淑、王凡榮,「無奈的抉擇:農民工非正是關係網絡的建構—以滬Z農貿市場經營戶為例」,商業文化(北京),第一期(2011年1月),頁55-56。 周大平,「接納農民工子女:城市普九的大趨勢」,河南教育(河南),第一期(2003年1月),頁8-9。 王義,「城市農民工自組織的社會資本分析及其構建研究」,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11年2月),頁5-7。 周大鳴、劉育萍,「社會網絡與農民工投資型輸出—以佛山攸縣人挖機經濟為例」,第一期(2011年1月),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頁42-48。 王雲建,「他們在艱難中前行—關於北京石景山區18所打工子弟學校現狀的調查」,教育雙週刊(北京),第一期(2006年1月),頁15-21。 周佳,「隨遷兒童義務教育政策的演進」,中國教師(北京),第三期(2009年3月),頁20~22。 王傳瑜,「規範簡易農民工子女學校管理亟需實質性政策」,現代教育論叢(北京),第七期(2009年第7期),頁90~93。 張偉,「一所打工子弟學校的危機與希望」,中國經濟週刊(北京),第九期(2010年9月),頁34~35。 張興杰,「農民工子弟學校教師現狀與管理對策研究—基于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的調查分析」,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湖北),第二期(2009年2月),頁77~81。 李雷,「農民工子弟學校校長領導困境探究」,現代中小學教育(北京),第二期(2009年2月),頁1~7。 吳霓,「民辦農民工子女學校設置標準的政策困境及解決措施」,教育研究(北京),第一期(2010年1月),頁23~28。 報刊、雜誌 汲傳排、周奇,「中共北京市委關於率先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意見」,北京日報(北京),2008年12月30日。 劉昊,「六十所打工子弟自辦校可獲市區財政補貼」,北京日報(北京),2009年2月14日。 郭愛悌,「北京朝陽區啟動26平方公里土地儲備」,京華時報(北京),2009年7月19日。 周繼堅,「大望京模式創造城鄉一體化奇蹟」,公益時報(北京),2009年7月22日。 王鐵軒,「上海市農民工同住子女免費義務教育比例提高至92.7%」,文匯報(上海),2009年11月6日。 馬暉,「流動兒童生根政策〉,21世紀經濟報導(廣州),2009年12月14日。 韓嘉玲,「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生存現狀應受關注」,北京青年報(北京),2010年1月9日。 朱磊,「42萬來京打工子弟接受公辦學校義務教育」,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1月30日。 李文蕊,「30多所打工子弟學校拆遷,北京萬名學生面臨失學」,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2月24日。 程丹,「北京打工子弟學校拆遷,校長攜煤氣罐求補償」,中國新聞社(北京),2010年5月1日。 網路資源 張鉈,「北京常住人口高達1755萬人」,新華網(北京),2010年1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1/21/content_12852655.htm 司馬言,「漂泊的學校」,中國財富網(北京),2010年7月16日。 http://www.zgcaifu.com/web/xincaifu/20100716/1262.html 黃浦區教育局,「2008年度外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工作總結與思考」,黃浦教育(上海),2008年11月28日。 http://www.hpe.sh.cn/ShowNews.asp?ArticleID=43801 英文專書 Loury, G.(1977). “A Dynamic Theory of Racial Income Differences.” In Women, Minorities,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eds. P. A. Wallace and A. M. LaMond. Lexington, MA: Heath. Tilly, C.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 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 Massey, D. S. (1987). Return to Aztlan : the social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from western Mexico.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golis, M. L. (1994). Little Brazil : an ethnography of Brazilian immigrants in New York C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urand, J. and D. S. Massey (1995). Miracles on the border : retablos of Mexican migrants to the United State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Portes, A. (1995). The economic sociology of immigration : essays on networks, ethnic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Fukuyama, F. (1995). Trust :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Free Press. Lin, N., K. S. Cook, et al. (2001). Social capital :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英文期刊 Massey, D. S., J. Arango, et al. (1993).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 a Review and Appraisal."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9(3): 431-466. Massey, D. S., L. Goldring, et al. (1994). "Continuities in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 an Analysis of 19 Mexican Commun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6): 1492-1533. Massey, D. S. and Kristin E. E.(1997) “What’s Driving Mexico-U.S. Migration? A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 1997. pp. 939-999. Massey, D. S. and K. E. Espinosa (1997). "What`s driving Mexico-US migration? A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policy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2(4): 939-999. Yuen-Tsang, W.K.A.(1997), Towards a Chinese Con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on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of Chinese Working Mothers in a Beijing Neighborhood. U.K.: Ashgate Publishing Co., 265 pp.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4, pp. 6. Tamar D. W. (1998) “Weak Ties, Strong Ties: Network Principles in Mexican Migration” Human Organization, Vol. 57, No. 4. Lai, Gina. (2001),“Social Support Networks in Urban Shanghai.”, Social Networks (23). pp74. Lee, R. P. L. , Denching R., Gina Lai, Yingkeung Chan and Yusheng Peng, (2001), “Composition of Support Networks in Hong Kong and Beijing.” Press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unbelt Social Network Conference, 25-28 April 2001, Budapest, Hungary. pp. 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