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88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92/144379 (79%)
造訪人次 : 51230652      線上人數 : 89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宗教研究所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882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882


    題名: 天台智顗之止觀與智的現象學
    Tientai Zhiyi’s Phenomenology of Meditation and Awakening
    作者: 李子圓
    Li, Zin Yuan
    貢獻者: 林鎮國
    Lin, Chen kuo
    李子圓
    Li, Zin Yuan
    關鍵詞: 天台智顗
    止觀
    佛教現象學
    胡塞爾
    智慧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3-09-03 16:26:48 (UTC+8)
    摘要: 本文以「天台智顗之止觀與智的現象學」為標題,鋪展天台智顗哲學的「智的現象學」,並以檢視天台智顗所提出的「止觀」方法為入手。藉由開顯天台智顗哲學,如何透過「止觀」實證方法,彰顯智顗對實相的態度,期盼能從現象學的角度,解讀天台智顗哲學中的「一念心」與「實相」,或是與現實世界的互動關係,借以勾勒出所謂「智的現象學」之雛型。

    天台智顗與現象學之關連。擬先討論,釐清天台智顗哲學與胡塞爾現象學的理論概念思想,並著重於早期的胡塞爾現象學之核心理論;天台智顗哲學部分,鎖定於智顗的《摩訶止觀》為主,並從《摩訶止觀》來深入探討天台智顗的佛教哲學思想。希望能藉此相互借鑒、相互補充,以為「智的現象學」,透過天台哲學所提供的「止觀」方法,去實踐獲得智慧,得以如實的認識真理。

    最後,借以兩者對真理的理解態度:佛教欲達到開悟、覺的境界(解脫),開顯實相,而現象學則企圖回歸到事物本身的呈顯,依此為兩者相互對話的基礎。天台宗與胡塞爾現象學共同追求一套理論方法,來開顯真理之契機相合,並討論佛教真理與方法間的問題,試圖藉由「現象學方法」概念之啟發,透過不同脈絡中的實踐哲學,揭示更多樣的哲學方法,達至真理之境,以顯現天台宗智顗之「智」的現象學。
    參考文獻: 一、佛教典籍
    《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長阿含經》(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大正藏》卷1,
    經號:1。)
    《雜阿含經》(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卷2,
    經號:99。)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8,
    經號:245。)
    《菩薩瓔珞本業經》(姚秦‧竺佛念譯,《大正藏》卷24,經號:
    1485。)
    《大智度論》(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卷25,經號:1509。)
    《佛地經論》(唐‧玄奘譯,《大正藏》卷26,經號:153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玄奘譯,《大正藏》卷27,經號:
    1545。)
    《阿毘達磨俱舍論》(唐‧玄奘譯,《大正藏》卷29,經號:1558。)
    《成唯識論》(唐‧玄奘譯,《大正藏》卷31,經號:1585。)
    《攝大乘論》(陳‧真諦譯,《大正藏》卷31,經號:159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唐‧良賁述,《大正藏》卷33,
    經號:1709。)
    《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智者述、灌頂記,《大正藏》卷33,
    經號:1716。)
    《大乘義章》(遠法師撰,《大正藏》卷44,經號:1851。)
    《二諦義》(隋‧吉藏撰,《大正藏》卷45,經號:1854。)
    《摩訶止觀》(隋‧智者述、灌頂記,《大正藏》卷46,經號:1911。)
    《止觀輔行傳弘決》(荊溪‧湛然,《大正藏》卷46,
    經號:1912。)

    二、工具書

    慈怡主編
    1988初版 《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
    丁福保編
    1989 《丁福保大辭典》,台北:天華出版。
    藍吉富主編
    199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
    塚本善隆編
    1974 《望月仏教大辞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
    中村元
    1981 《佛教語大辭典》,東京:東京書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09光碟版 CBETA電子佛典,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三、專書
    (一) 中文

    Paul L. Swanson著,史文、羅同兵譯
    2009 《天台哲学的基础:二諦论在中國佛教中的成熟》,大陸:上海古籍出版,2009。
    Robert 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
    2004 《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
    1989 《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
    尤惠貞
    1993 《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文津出版社。
    1999 《天台哲學與佛教實踐》,南華大學出版。
    王雷泉譯
    1997 《摩訶止觀─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34》,台北:佛
    光文化事業。
    1998 《摩訶止觀》,佛光山文化事業。
    田村芳朗、梅原猛,釋慧嶽譯
    1988 《天臺思想》,收入於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30冊,台中:華宇出版社。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
    1998 《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慧炬出版社。
    牟宗三
    1976 《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3 《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7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0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吳汝鈞
    1988 《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 《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文津出版。
    1996 《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8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文津出版。
    1999 《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2 《法華玄義的哲學與綱領》,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2 《唯識現象學》(一)(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呂澂
    1974 《佛教研究法》,台北:華嚴蓮社。
    1991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濟南市:齊魯書社。
    李世傑著
    1984 《印度部派佛教哲學史》,臺北 : 彌勒。
    李四龍著
    2001 《智顗思想與宗教佛教的興起》,高雄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
    2003 《天台智者硏究:兼论宗派佛教的兴起》,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李志夫
    1986 《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
    1997 《法華玄義研究》,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2001 《摩訶止觀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
    林鎮國
    1999 《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立緒出版。
    胡塞爾(Husserl, E.)著,李幼蒸譯
    1995 《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第一冊,《純粹現象學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胡塞爾(Husserl, E.)著,倪梁康、張廷國譯
    2005 《生活世界的現象學》,上海譯文出版社。
    胡塞爾(Husserl, E.)著,倪梁康譯
    1986 《現象學的觀念(五篇講座稿)》,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2000 《邏輯研究》、兩卷三冊,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5 《現象學的方法》,上海譯文出版社。
    倪梁康
    2004 《現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7 《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北京:三聯書店。
    2007 《意識的向度——以胡塞爾為軸心的現象學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倪梁康(編)
    2000 《面對實事本身——現象學經典文選》,東方出版社。
    倪梁康注、譯
    2005 《新譯玄奘〈八識規矩頌〉》,臺北:三民書局。
    倪梁康選編
    1997 《胡塞爾選集》,兩卷本,上海三聯書店。
    張曼濤
    1978 《俱舍論研究》(現代佛學叢刊22),台北:大乘文化。
    1979 《天台學概論》(現代佛學叢刊55),台北:大乘文化。
    1979 《天台宗之判教與發展》(現代佛學叢刊56),台北:大乘文化。
    1979 《天台思想論集》(現代佛學叢刊55),台北:大乘文化。
    陳堅
    2005 《無明即法性―天臺宗止觀思想研究》,台北:法鼓文化。
    郭朝順著
    2001 〈試論智顗「觀心釋」的詮釋學意〉,《現代學會年會: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
    2004 《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里仁書局。
    2006 〈天台智顗中道圓融思想之文化哲學義涵〉,《第三屆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大學: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中心。
    2007 〈從《摩訶止觀》「十境」論天台智顗的身心觀—禪觀者對身心的詮釋〉,《跨文化視野下的東亞宗教傳統》,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討會論文。
    2009 〈天台智顗詮釋理論的架構〉,《南華大學第五屆比較哲學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
    智旭
    1993 《教觀綱宗》 釋義紀、講錄、科釋合刊,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湯用彤
    1983 《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
    1998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懺華
    2000 《佛教各宗大綱》,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新田雅章著,凃玉盞譯
    2003 《天台哲學入門》,東大出版社。
    楊白衣
    1998 《俱舍要義》,台北:佛光文化。
    楊惠南
    1988 《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圖書。
    1989 《吉藏》,台北:東大圖書。
    1995 《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
    1997 《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圖書。
    藍吉富
    1993 《隋代佛教史述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 《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圖書。
    鎌田茂雄著,轉瑜譯
    1989 《天台思想入門》,高雄:佛光出版社。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
    1998 《中國佛教史》,新文豐。
    釋印順
    1981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1 《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2 《空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3 《華雨集》第四冊,台北:正聞出版社。
    釋恆清
    1997 《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
    釋聖嚴
    1994 《禪與悟》,東初出版。
    2002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台北:法鼓文化。
    釋演培
    1971 《俱舍論頌講記(上、下)》,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釋慧嶽
    1995(1974年初版) 《天臺教學史》,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釋曉雲
    1987 《天台宗論集》(第一輯),原泉出版社。
    1997 《佛教論文集》,原泉出版。
    釋諦觀
    1997 《天台四教儀》-集註、集解、備釋合刊,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釋靜權
    1987 《教觀綱宗科釋》,蓮因寺大專齋戒學會。
    1993 《天台宗綱要》,佛教出版社,中國佛教文物印經會。

    (二) 日文

    大野栄人
    1994 《天台止観成立史の硏究》,京都市:法藏館。
    天台大師研究編集委員會
    1997 《天台大師研究:天台大師千四百年御遠忌記念》,天台大師研究編集委員會,東京都:天台學會。
    安藤俊雄
    1973 《天台學:根本思想とその展開》,京都:平樂寺。
    平井俊榮
    1990 《三論教学の研究》,東京都:春秋社。
    司馬春英
    2003 《唯識思想と現象学:思想構造の比較硏究に向けて》,東京都 :大正大学出版会。
    石津照璽
    1981 《天台実相論の研究》,東京都:創文社。
    池田魯参
    2001 《摩訶止観研究序説》,京都:大東出版社。
    佐藤哲英
    1961 《天台大師の研究:智顗の著作に關する基礎的研究》,京都:百華苑。
    1981 《續.天台大師の研究:天台智顗をめぐる諸問題》,京都:百華苑。
    星川啟慈
    1992 《悟りの現象學》,京都市:法藏館。
    関口真大
    1969 《天台止觀の研究》,東京都:岩波書店。
    塩入良道先生追悼論文集刊行会編集
    1991 《天台思想と東アジア文化の研究:塩入良道先生追悼論文集》,塩入良道先生追悼論文集刊行会編集,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
    新田雅章
    1981 《天台實相論の硏究》,京都:平樂寺書店。
    1988 《天台學入門》,東京:第三文明社。
    櫻部建、小谷信千代、本庄良文著
    2004 《俱舎論の原典硏究:智品定品》,東京都:大蔵出版。


    (三) 西文

    Lusthaus, Dan
    2002 “Buddhist Phenomenology: A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of Yogācāra Buddhism and the Ch’eng Wei-shih lin”, USA: RoutledgeCurzon 2002.
    Smith, David Woodruff
    2007 Husserl, RoutledgeCurzon 2007.
    Zahavi, Dan
    2003 “Husserl’s Phenomenology,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Fa Qing
    2001 “The Development of Prajñā in Buddhism From Early Buddhism to the Prajñāpāramitā Syste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arvāstivāda Tradition”,University of Calgary:2001三月。
    Mohanty, Jitendar Nath
    1992 Reason and Tradition in Indian Thought: An Essay on the Nature of Indian Philosophical Thinking,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J. Kitayama (北山淳友)
    1992 Metaphysik des Buddhismus: Versuch einer philosophischen Interpretation der Lehre Vasubandhus und seiner Schule, Stuttgart: Verlag von W. Kohlhamer 1934.
    Kantor, Hans-Rudolf
    2000 “Zhiyi’s (538-597) Recep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of Dilun Teaching”,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Leide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June 2000.
    Lin, Chen-kuo
    2008 “Phenomenology of Awakening in Zhiyi`s Tientai Philosophy”, Annual Meeting,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Neal, Donner and Daniel B., Stevenson
    1993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 a study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Chih-i`s Mo-ho chih-kuan. Honolulu,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Paul L., Swanson
    1989 Foundations of T`ien-T`ai philosophy : the flowering of the two truths theory in Chinese Buddhism. Berkeley, Calif. : Asian Humanities Press 1989.
    Robert, Sokolowski
    2000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3.
    Wu, Ju-Chün
    1993 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ādhyamika. Honolulu, Hawaii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四、學術論文

    古天英
    1989 《智顗《摩訶止觀》之研究》,文化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吳宜芳
    1993 《智者「三諦圓融」思想之探微》,文化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
    林志欽
    1999 《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
    許國華
    1995 《天台圓教與佛性思想之研究》,政大哲研所,碩士論文。
    陳相仲
    2002 《天台圓教觀心哲學之義理與實踐》,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東明
    2002 《天台智顗《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釋大睿
    1997 《天台懺法之研究》,中華佛研所,碩士論文。
    2000 《天台懺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仁宥(李秋奉)
    2002 《攝論宗思想之研究─以心識說為中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如戒(陳文光)
    2007 《吉藏的二諦與三諦思想探討—兼論智顗的二‧三諦思想》,台北: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釋妙璋
    2000 《《摩訶止觀》十乘觀法之研究 以「觀不思議境」為主》,南華大學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期刊/專書論文
    (一) 中文

    Kern, I.(耿寧)
    1995 〈從現象學的角度看唯識三世〉,《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一輯,上海譯文出版社,頁351-363。
    Kern, I.(耿寧),陳永革譯
    1994 〈試論玄奘唯識學的意識結構〉,《禪學研究》,第二輯,頁124~135。
    王惠昕
    1994 〈智者大師早期止觀架構之基礎 -- 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的「四禪」為中〉,載於《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3期,頁61~88。
    冉雲華
    1990 〈從智顗的《摩訶止觀》看中華佛教對印度禪學的吸收與改造模式〉,《中華佛學學報》,3期。
    李四龍
    1998 〈以現象學方法分析佛教中觀學到唯識學的過渡〉,《哲學雜誌》第一卷第二期,哲學雜誌編會,頁173-215。
    李志夫
    1983 〈天台宗之理事觀〉,載於:《華岡佛學報》,6期。
    林志欽
    1999 〈天台對南北朝判教說之判攝〉,《哲學與文化月刊》297,第廿六卷第二期,頁168-179。
    2001 〈天台智顗教觀思想體系〉,《中華佛學研究》第五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205-232。
    2003 〈天台別圓二教之三觀說〉,《人文學報》創刊號,真理大學人文學院出版,頁67-85。
    2004 〈試論印順法師對天台宗之評斷〉,《人文學報》第二期,真理大學人文學院出版,頁55-83。
    2005 〈天台別圓二教觀法之比較—兼論三種止觀〉,《玄奘佛學研究》第二期,玄奘大學發行,頁173-215。
    倪梁康
    2007 〈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誤析〉,《讀書》,第一期。
    2007 〈唯識學中‘自證分’的基本意蘊〉,載於:劉國英、張燦輝[編],《現象學與人文科學(3)——現象學與佛家哲學專輯》,臺灣: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 〈關於佛教量論中遮遣問題的幾點思考——從現象學的角度看〉,載於:《邏輯學研究》,年,第1輯(創刊號)。
    2008 〈最終意識與阿賴耶識——對現象學與唯識學所理解的深層心識結構的比較研究〉,載於:《漢語佛學研究》,第1輯(創刊號)(即將出版)。
    2008 〈客體化行為與非客體化行為的奠基關係問題——從唯識學和現象學的角度看〉,載於:《哲學研究》,第十二期(即將出版)。
    陳英善
    1994 〈天台智者大師修學心路歷程之探索〉,《獅子吼月刊》,33期。
    1995 〈《摩訶止觀》、《釋禪》、《小止觀》之比較〉,《諦觀》,80期。
    1996 〈評(從「法性即無明」到「性惡」〉,《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期。
    1998 〈慧思與智者心意識說之探討〉,《中華華學學報》,11期。
    2004 〈天台圓頓止觀「事修˙理觀」雙重奏—以《摩訶止觀》為主〉,《圓光佛學學報》,圓光佛學研究所出版,第9期。
    郭朝順
    1992 〈智者的圓頓思想〉,《中華佛學學報》,5期。
    2001 〈佛教哲學的方法論/佛教哲學的基本類型與論述方法〉,《正觀雜誌》,16期。
    2001 〈從《法華玄義》所引重要經論看智者大師的思想結構〉,《世界中國哲學學報》,3期,頁93~120。
    2004 〈天台智顗「觀心法門」的詮釋學意涵〉,《華梵人文學報》,3期,頁35~74。
    2008 〈天台中道佛性思想與文化價值世界之安立〉,《玄奘佛學學報》,10期,頁81~114。
    湯銘鈞
    1998 〈對真如的認識與言說—天臺宗、三論宗與慈恩宗二諦論的詮釋〉,《正觀雜誌》第42期,頁223-257。
    楊惠南
    2001 〈智顗的「三諦」思想及其所依經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頁67~109。
    劉宇光
    1995 〈唯識哲學的現代研究 一個方法論上的初步反思〉,《哲學雜誌》,14期。
    蔡瑞霖
    1991 〈世親「識轉變」與胡塞爾「建構性」的對比研究--關於唯識學時間意識的現象學考察〉,《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頁147~184。

    釋真定(吳鴻燕)
    2008 〈天台縱橫觀與圓觀之關涉初考〉《圓光佛學學報》,圓光佛學院出版,第12期。
    釋慧嶽
    1979 〈天台大師的三諦三觀思想〉,《海潮音雜誌》。
    釋曉雲
    1984 〈般若思想與中國禪〉,載於:《華梵佛學年刊》,2、3期合刊。
    1984 〈般若對人性的轉化與慧命開顯〉,載於:《華梵佛學年刊》,2、3期合刊。

    (二) 日文

    山口弘江
    2008 〈天台智顗の地論四宗義批判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6卷2號 ,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 ,pp.187~706。
    大野栄人
    1990 〈天台文献にみられる吉蔵以前の三論教学〉, 《三論教学の研究》,東京都:春秋社,319-344。
    木村周誠
    2005 〈空と假- 天台大師における「假名」理解の二重性について-〉,《大正大学綜合佛教研究所》 第二十七號,東京:大正大学綜合佛教研究所,pp.136~163。
    吉村誠
    2009 〈天台文献に見られる地論・摂論学派の心識説-智顗と湛然の著作を中心に-〉,《印度学仏教学研究》57卷2號 ,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pp.184-189。
    早川 進
    1976 〈識と実存との等価性に関する考察 唯識現象学試論(第一報)〉,《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48(24-2) 大谷大学における第二十六回学術大会紀要(二),pp.219-222。
    池田魯参
    1970 〈天台智顗の止観論〉,《印度学仏教学研究》37(19-1) 花園大学における第二十一回学術大会紀要(一),pp.251~254。
    1973 〈天台学から円頓の観念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3(22-1) 九州大学における第二十四回学術大会紀要(一),pp.307~310。
    1982 〈天台智顗の地論摂論学につい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60(30卷-2號) 同朋学園における第三十二回学術大会紀要(二),pp.43-48。
    西 義雄
    1957 〈止観と智〉,《印度学仏教学研究》10(5-2) 立正大学における第七回学術大会紀要(二),pp.1~12。
    佐藤哲英
    1976 〈天台大師の教相論について-関口博士の所論関連して〉,《印度学仏教学研究》25卷1號 ,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 , pp.55-61。
    林 善信
    1976 〈摩訶止観に於ける四種三昧の一考察〉,《印度学仏教学研究》49(25-1) 愛知学院大学における第二十七回学術大会紀要(一),pp.208~210。

    青木隆
    1997 〈天台大師と地論宗教学〉,《天台大師研究:天台大師千四百年御遠忌記念》,天台大師研究編集委員會, 東京都:天台學會,pp. 245~267。
    野本覚成
    1976 〈二つの三種三観〉,《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25卷1號 ,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 ,pp.134-135。
    福田雅人
    1991 〈天台智顗の二諦說の特色〉,《天台思想と東アジア文化の研究 : 塩入良道先生追悼論文集》,塩入良道先生追悼論文集刊行会編集,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7-38。
    1997 〈天台大師の実相論の特色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特に「三諦偈」の解釈関連して〉,《天台大師研究:天台大師千四百年御遠忌記念》,天台大師研究編集委員會編,東京都:天台學會,pp. 341~354。
    関口真大
    1976 〈天台大師教学の綱要〉,《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25卷1號,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pp.47-54。
    鹽入良道
    1957 〈三諦思想の基調としての假〉,《印度学仏教学研究》 5卷2號 ,東京:日本印度学仏教学会 ,pp.438~447(110~119)。




    (三) 西文

    Kern, I.(耿寧)
    1988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 Vol. 19, No. 3, p. 282-295.
    KL., Dhammajoti(法光)
    2006 “Sarvāstivāda, Dārṣṭāntika, Sautrāntika and Yogācāra — Some Reflections on Their Interrelation”,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Journal of the centre for Buddhist Studies SRI LANKA VOLUME IV, 2006:2006),pp.184~214。
    Paul L., Swanson
    2000 “Dandala, Dharani, and Denaril- A T’ien-t’ai Perspective on The Great Vaipulya Dhāraṇī Sūtra”,Buddhist Literature,(Bloomington : East Asian Studies Center, Indiana University, [2000]:2000),pp.197~233。
    2003 “Ch`an and Chih-kuan- Tien-t’ai Chih-i`s View of “Ze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Lotus Sutra”,《天台學報》,(東京:天台學會:平成十五年特別號[2003]),pp.143-164。
    Plamen, Gradinarov
    2005 “Husserl and Yogacara: Book Review on Buddhist Phenomenology”, Indo-Pacfic Journal of Phenomenology,(Online Open Access Journals: Vol.5, Edition 1, [April 2005]:2005),pp.1-10。
    S. A., Shaida
    2005 Some features of Husserl’s Life-world,Indi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Publications,(Pune:University of Poona V.32 no.3 [2005,7月]:2005,7月),pp.219~230。
    Surya Kanta, Maharana
    2006 On consciousness: Load Buddha and edmund Husserl,Indi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Publications,(Pune:University of Poona V.33 no.2 [2006,4月]:2006,4月),pp.171~185。
    倪梁康
    2004 “Self-Consciousness (Svasamvittibhaga) and Ego-Consciousness (Manas) in Yogacara Buddhism and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in: D. Carr/Cheung, Ch-F. (EDS), Space, Time, and Culture,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Boston/Londo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6156009
    9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600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宗教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600901.pdf8321KbAdobe PDF296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