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961/144987 (79%)
Visitors : 51992248      Online Users : 44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803


    Title: 社區發展集體行動與誘因導入-以宜蘭縣冬山鄉珍珠社區為例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llective action and incentive injectig-a case study of Jenju Community in I-lan
    Authors: 陳秉宏
    Chen, Bing Hong
    Contributors: 顏愛靜
    Yen, Ai Ching
    陳秉宏
    Chen, Bing Hong
    Keywords: 社區發展
    社會資本
    集體行動
    誘因排擠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al capital
    collective action
    incentive crowding-out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3-09-03 14:48:29 (UTC+8)
    Abstract: 台灣的社區發展推行至今,從傳統由上而下的硬體支持,轉為時下由下而上的全方位發展。社區自主發展是自發性的治理行動,藉由信任、溝通、相互尊重等意識建構當地的社會網絡雛形,進而累積龐大的社會資本,以為社區發展的基礎。社區發展並非是終點,而是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於社區發展的集體行動過程中,需提供相當的誘因以維持集體行動的運行。
    然而,依台灣社區發展推行至今的經驗觀之,不少案例顯示政府機構所提供的誘因機制,經常排擠了地方社區的自發性集體行動以及自主制度的建立。這樣的結果推翻了以往「引進物質性誘因以激勵合作行為時,既有存在的非物質性誘因並不會受到影響」的假設。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珍珠社區案例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方式,檢視珍珠社區於社區發展過程中,外部各項誘因的挹注對社區發展歷程產生的排擠效果,包括影響社會網絡的強健與社會資本的積累。研究成果發現,一旦涉及利益分配,不同誘因類型間的排擠效果愈明顯。同時,容易造成不同參與者間的信任網絡的崩解、裂痕,進而削弱原有設區社會資本的存量。
    惟誘因導入對於維持社區發展的集體行動持續不衰實有舉足輕重之影響,故結合案例觀察成果,誘因導入社區發展之集體行動需建立於下列前提:1.培養社區認同、調整社區願景、消弭宗教衝突以充實社區社會資本2.進行跨區整合,減低對政府的依賴 3.建立獎懲及監督機制,減少搭便車情形4.領導者風範的調整與包容或可促進社區發展持續有效的集體行動運作,達成社區永續發展的目標。
    Taiwan`s community development carrying out until now,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infrastructure which leads from the traditional government, transfers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self-development is the spontaneous government motion, because of the trust, communication, mutual respect etc. which constructs local the social network and accumulate social capital. Becaus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to maintain collective action continually needs provide suitable incentive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Taiwan, many cases demonstrated a phenomenon: incentives that government provides usually crowds out the community collective actions and establish independent system. Such result has overthrown the assumption : to encourage cooperation actions by lead in incentives, the existence of non-material incentives will not be affected.
    In view of this, a case study of Jenju Community, we will survey the crowding-out effect which injecting external incentives during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clude strong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accumulation. Research found that when it comes to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crowding-out effect betwee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centives is more apparentl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likely to cause network of trust between different actors collapse of cracks, which would weaken the existing stock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community.
    However, incentive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to collective action has a significant continuing decline of the real impact, Therefore, the results observed with the case, incentives for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to the need to establish the following premise:1. to enrich social capital by foster community identity, community vision to adjust, to eliminate the religious conflict. 2. for cross-integration, to reduce dependence on government. 3. the establishment of incentive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s to reduce the free rider situation. 4. leadership style and tolerance of adjustment.
    This may facilitate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collective ac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objectives.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王榮文,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出版社。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42(5):139-163。
    王振寰、王瑞琦、陳永生主編,2010,『兩岸鄉村發展與農村治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古曉燕,1998,「共同資源管理之研究:三民與烏來河川魚類保育組織之個案」,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官大偉,2002,「原住民保留地共有制施行基礎—公共資源自主治理模式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江鳴益,2001,「公私合夥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以台北永康與宜蘭白米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江明修,2004,「充實社會資本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之專題研究報告。
    江大樹,2005,「生命共同體的永續發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評析」。論文發表於<2005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台北,民國94年10月1-2日。
    朱立君,2003,「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吳采璋,2008,「社區集體行動與社區領袖:花蓮縣二個社區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花蓮。
    李瑞娥、張倩肖,2006,「集體行動的邏輯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當代財經』,11:5-9。
    李惠斌、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開,2007,「社會資本、市民社會與政府治理:發展知識經濟治理機制之探討」,『國家與社會』,2:171-213。
    李聯康,2007,「都市中的保育行動:以富陽公園與巴克禮公園的社區參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易駿,2008,『當代社區工作-計劃與發展實務』,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李永展、徐志山、陳佳霙,2005,「如何落實民眾參與理念—以社區營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1:215-229。
    李其芳,2006,「社區方案推動對社會資本創造之影響-以南投縣桃米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沈德修,2007,「社區組織對外行銷能力之研究-以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推行地方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沈嘉玲,2002,「宜蘭的落後與發展-地方自主觀點的反思」,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周思萍,1996,「台灣社區發展政策演變之研究:論國家對社區發展的介入」,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周家華,1985,「民生主義社會政策:社區發展中推展老人福利措施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林沛瑤,2005,「集體行動的困境與策略-以大陸配偶運動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玉燈,2006,「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與其社會資本關係之研究-以宜蘭蘇澳鎮白米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台中。
    林佩璇,2006,「以社會資本理論探討影響社區產業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八翁社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2。
    林南,2005,『社會資本』,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宜蘭縣政府,2006,『劉縣長守成施政八年紀實』,宜蘭:宜蘭縣政府
    施國隆,2002,「社區營造文化政策永續發展可能性之探討」,私立世新大學社會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施添福,1996,『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孫煒,2004,「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20:141-166。
    涂志明,2004,「民眾參與農村社區實質環境營造之個案研究:東石鄉船仔頭與水上鄉頂塗溝」,東海大建築學系碩士論文:台中。
    徐震,2004,「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面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22-32。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許志瑋,2008,「社區生態旅遊之社會資本形成與關聯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屏東。
    許文傑,2009,『地方治理、發展與政治-宜蘭經驗之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張詠羚,2006,「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發展-以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倡導「林邊溪右岸聯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張力亞,2006,「社區營造網絡治理中信任機制建構之研究-以桃米生態村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南投。
    張峻豪,2010,「社區意識與基層民主:台灣社區發展的路徑依賴研究」。論文發表於<能知的公民?民主的理想與實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台北,民國99年10月26日。
    張連亨,2006,「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總體營造的角色與功能-以雲林縣斗六市八德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陳其南,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工作手冊』,台北:伯創印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賡堯,1998,『文化、宜蘭、游錫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蕙欣,2004,「社區之參與傳播研究-以宜蘭縣珍珠社區發展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香妃,2006,「從集體行動看社區意識與管理制度對公寓大廈對公寓大廈管理維護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蓓倫,2006,「社區組織間資源網絡關係對社區發展影響-以高雄縣六龜鄉中興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陳永慶,2006,「台灣休閒農業中民宿產業的研究-以宜蘭縣冬山鄉珍珠社區為例」,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碩士論文:宜蘭。
    陳香妃、張金鶚、葉毅明,2007,「從集體行動看社區意識與管理制度對公寓大廈管理維護之影響-管理維護客觀績效與社區主委主觀滿意度分析」,『都市與計畫』,34(2):139-163。
    梁敏捷,2007,「論人類集體行動困境中的倫理超越」,『南京林業大學學報』,7(3):37-41。
    彭毓文,2007,運用社會資本對推動社區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湯京平,2001,「民主治理與環境保護-從中埔慈濟案例檢視我國資源回收的政策體系」,『台灣政治學刊』,5:178-217。
    湯京平、黃詩涵,2009,「公共政策如何瓦解社區發展的集體行動:在地治理的政治與制度分析」。論文發表於<兩岸農村治理與鄉村發展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台北,民國98年4月24日至25日。
    黃源協、劉素珍,2009,「社會資本對台灣社區發展之政策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48:155-192。
    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台大社工學刊』,19:87-132。
    黃錦峰,2005,「社區總體營造的衝突解析-以宜蘭縣村里型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黃素娥,2003,「冬山鄉珍珠村聚落生活空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佳青,2004,「珍珠社區發展協會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黃詩涵,2008,「社區總體營造的集體行動永續性:橙花鄉明星社區的目標發展與政府介入的政策角色」,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嘉義。
    楊以曼,2005,「社區總體營造之關鍵成功因素分析—宜蘭珍珠社區個案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基隆。
    董國禮,2007,「作為經濟社會學議題的集體行動-從Olson到Coleman」,『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1-9。
    劉如倫,2004,「台灣地方派系與社區營造-以嘉義縣東石鄉船仔頭和永屯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嘉義。
    劉俊麟,2005,「社區自治與漁村永續發展-以卯澳社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劉泳驛,2006,「社會資本與社區營造-以彰化縣永樂社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鄢桃生,1977,「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兼論多元主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蔡育軒、陳怡君、王業立,2007,「社區發展協會、選舉動員與地方政治」,『東吳政治學報』,25(4):93-135。
    盧禹璁,2005,「社會資本的分散與整合」,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
    謝碧瑩,2003,「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謝妙勤,2006,「保育優先的成果與困境:苗栗縣河川生態保育協會之集體行動與制度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蕭欣怡,2006,「宜蘭社區營造的回顧與前瞻-永續發展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南投。
    戴興盛,2007,「反思經濟誘因、自然保育與集體行動」,『環境教育研究』,5(1):1-39。
    戴興盛、謝妙勤,2007,「保育為先:苗栗後龍溪區域性河川-保育之集體行動與制度分析」,『地理學報』,48:67-86。
    顏愛靜、孫稚堤,2008,「原住民地區共用資源自主治理之研究—以馬里克彎河域的護魚行動為例」,『地理學報』,52:53-91。
    顏愛靜、羅恩加、陳胤安,2009,「誘因排擠與原住民部落農業之發展-以台灣新竹尖石鄉石磊部落為例」。論文發表於<2009年第七屆土地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台北,民國98年9月18日。
    蘇霈蓉,2006,「山地社區在自然資源管理的角色-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鎮西堡及新光部落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蘇麗瓊、田基武,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之介紹」,『社區發展季刊』,107,5-21。
    外文參考文獻
    Alder. P. & Kwon S.W.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 17-40.
    Coleman, James.(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112.
    Dawes, R. M.(1973), “The commons dilemma game: an N-Person mixed-motive motive game with a dominating strategy for defection”, ORI Research Bulletin, 13: 1-12.
    Dawes, R. M.(1975), “Formal models of dilemmas in social decision making. ” In: Kaplan, M. F. and Schwartz (eds), Human Judg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es: Formal and Mathematical Approach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87-108.
    Frey, Bruno S., and Felix Oberholzer-Gee.(1997). “The Cost of Price Incent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otivations Crowding-Ou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 (4): 746-755.
    Frey, Bruno S., and Reto Jegen.(2001). “Motivation Crowding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15 (5): 589-611.
    Hardin, G. (1968),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 1243-8.
    Hodgson, Geoffrey(2002),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An Agenda for Future Theoretical Research, ”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13:111-127.
    Knoke, David. (1988).“Incentive in Collective Action Organization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3(3):311-329
    Lam, W. F. (1996).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public agencies and coproduction: A study ofirrigation association in Taiwan. World Development, 24(6):1039-1054.
    Olson, Mancur Jr.(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eter B. Clark , and James Q. Wilson(1961), “Incentives Systems:A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6 (2):129–66
    Porter, L. W., and E. E. Lawler.(1968). 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 Homewood Ill: Irwin-Dorsey.
    Putnam, D. Robert.(1995),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American prospect(13), 35-42.
    Wilson, James Q. 1995. Political Organiz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oolcock, Michael and Deepa Narayan (2000), “Social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 Vol. 15 No. 2, pp.225-249.
    網頁參考文獻
    社區發展季刊:http://sowf.moi.gov.tw/19/cdj.htm
    宜蘭縣社區營造電子報:http://epaper.society.org.tw/index.php?id=45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http://www.jenju.org.tw/
    台灣社造聯盟:http://47go.org.tw/
    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www.cca.gov.tw/business.do?method=list&id=5
    珍珠社區發展協會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jenju/blog?st=c&p=1&w=1740117
    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10/45.htm
    生命共同體的永續發展:「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政策評析:
    http://capstaipei.org.tw/2005/2005%E8%AD%B0%E7%A8%8B.htm
    翁徐得教授「尋找農村社區生命力-農村重建的經驗思考」http://www.ntcri.gov.tw/files/10-4.pdf
    黃文彥(2006),合作與參與:社區發展的困境與策略。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15/31.htm
    黃錦峰(2008),宜蘭縣社區營造的軌跡-一場社會運動的檢視與價值論述,「宜蘭縣社區營造電子報」,第9607期。http://epaper.society.org.tw/index.php?id=45
    蔡必焜、王俊豪(2003),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概念探討與議題研究,http://www.extension.org.tw/book/01_92-3.1.doc。
    簡輝勝(2009),從歐美社區自主審視我國社區發展,http://www2.thu.edu.tw/~politic/downlord/document/97IImasteragenda/A2.pdf。
    Teles, N.(2007), Motivations and Incentives: from the “crowding-out effect” to “peer-production,” Submitted by chaves on 24 July, 2007. http://www.dime-eu.org/working-papers/wp11/motivations-and-incentive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6257007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700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700701.pdf28528KbAdobe PDF287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