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3/144292 (79%)
Visitors : 50946112      Online Users : 86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758


    Title: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
    Advancements and changes on defense line of aboriginal areas during Japanese colonail period(1895-1920)
    Authors: 鄭安睎
    Cheng, An Si
    Contributors: 許雪姬
    鄭安睎
    Cheng, An Si
    Keywords: 理蕃
    蕃界
    探險
    地圖測繪
    隘勇
    隘勇線
    隘勇線推進
    原住民傳統領域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3-09-03 14:03:48 (UTC+8)
    Abstract: 清代臺灣「隘制」的研究成果頗豐,不過多數研究時期集中在光緒朝以前。1895年以後,由於山區勇營撤防,許多番界外已開墾的土地又被原住民搶奪回去,當時稱為「生蕃奪卻地」,一直到明治35年(1902),日本官方才藉由隘勇線的推進,重新形成清末的番界。
    日治來臨以後,初期官方分別透過「撫墾署」來認識與綏撫原住民,接著也透過許多探險隊伍進入山區,掌握與認識生蕃地的情勢,大概從1920年代以後,探勘次數明顯變少,代表日本官方已逐漸掌控原住民。隨著「隘勇線推進」推進政策施行,「蕃地測量」也配合著隘勇線推進與探險隊進行,因此留下《臺灣蕃地地形圖》(1907〜1916)圖集,除了少部分沒有完成測繪外,範圍幾乎涵蓋所有蕃地,是日治山區理蕃重要成果之一。
    日治初期,各地的隘防除位置退卻外,也並未連成一線包圍原住民,直到「南庄事件」(1902)後,日本官方才將隘勇納入警察本署管理,並漸次透過隘勇線推進方式,包圍蕃地,迫使原住民歸順。當時針對「北蕃」的蕃情,隘勇線等級分為三級,藉由警備單位的數量多寡與人員配置來決定等級,也同時反映蕃情。文獻顯示官方規定的隘勇線線幅約有18公尺寬,不過視地形而有所增減;另隘線上有隘路用以巡邏,隘路路幅約90〜120公分寬;警備單位規模由小到大可分為隘寮、隘勇分遣所與隘勇監督所;警備人員則有警部、警部補、巡查、巡查補、隘勇(警手)。另設置通電鐵絲網(鐵絲網)、地雷、木柵等防禦工程,用以包圍與禁止原住民越過隘勇線。
    本文透過大量的田野調查與縝密的史學研究,整理出日治時期的隘勇線推近次數,並利用GIS系統繪製出隘勇線位置。若以推進次數來看:臺北地區有9次、桃園地區有11次、新竹地區有29次、苗栗地區有8次、臺中地區有8次、南投地區有8次、宜蘭地區有16次、花蓮地區有9次、臺東地區有3次。
    依照隘勇線所在位置、隘勇線工事、隘勇線位置與原住民傳統領域之關係、官方理蕃政策的多重影響下。隘勇線的推進可分為六期:一、官、民隘並存與隘勇線退縮時期(1895〜1901),二、小規模整理、恢復清末隘線與納入警察管理時期(1902〜1903),三、大規模隘勇線推進與包圍原住民聚落時期(1904〜1909),可為「大規模隘勇線推進」(1904〜1906)與為「大規模包圍原住民聚落」(1907〜1909)兩階段,四、軍警聯合討伐與隘勇線深入蕃界時期(1910〜1914),五、後隘勇線推進時期(1915〜1917),六、理蕃道路取代隘勇線時期(1918〜1926),進入第六期後,隘勇線也逐漸被理蕃道路所取代,消失在蕃界之中。
    而當時隘勇線所包圍的土地,倘若要從蕃地變成普通行政區,則需有下列四種過程:一、地圖測繪,二、登錄地籍。三、開墾(開發)與移民,四、編入戶口與納稅,不過還得看區域間差異性,順序稍有不同。隨著北邊推進「隘勇線」,南邊設置「蕃務官吏駐在所」,也逐漸把蕃地納入國家行政治理,大概有三種類型:
    一、生蕃地→隘勇線包圍→蕃地行政區化→蕃地(國家所控制)→蕃地行政區。
    二、生蕃地→隘勇線包圍→蕃地行政區化→蕃地(國家所控制)→普通行政區化→普通行政區。
    三、生蕃地→設立蕃務官吏駐在所→蕃地行政區化→蕃地(國家所控制)。

    日治時期「推進隘勇線」被型塑成「可移動式的蕃界」,從早期緩慢、漸進式的變化,演變成「推進隘勇線」來包圍蕃地。山區的蕃界區隔了「民」與「蕃」、「安全」與「不安全」、「普通行政區」與「生蕃地」、甚至是「蕃地行政區」與「生蕃地」,也作為不同人群與異文化的區隔,而後期隘勇線如同利刃般,直接入侵原住民的傳統領域,進而控制原住民。
    雖然1920年代以後,更多的蕃地納編成為普通行政區,隘勇線也逐漸被理蕃道路所取代,但仍然有許多隘勇線轉變成原住民鄉鎮與平地鄉鎮界線,亦或是原住民鄉鎮內之各村界線,這些虛擬的界線,替代實質的隘勇線,繼續存在臺灣的歷史與地理空間之內。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檔案
    (一)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 長野義虎,〈蕃地視察景況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第10冊,第十二門,撫墾類,手抄本,1896/12/29。
    2. 臺灣總督府,〈內訓第一三號隘勇配置ニ關スル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537冊,第13號,1900/02/20。
    3. 臺灣總督府,〈成績優良ノ隘勇蕃界警備ノ巡查補ニ採用スルヲ得ベキ旨通達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280冊,第13號,1907/10/11。
    4. 臺灣總督府,〈自臺東廳拔子庒至南投廳集集街探險調查事項臺東廳屬平田猛復命報告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4691冊,第5號,1902/05。
    5. 臺灣總督府,〈卑南阿緱電線線路調查探險覆命書〉,1902/06/27,卷號不詳。
    6. 臺灣總督府,〈宜蘭管內溪頭番社踏查復命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4625冊,第26號,1900/07/23。
    7. 臺灣總督府,〈指令第一三八號宜蘭廳叭哩沙支廳抵瑤埤瓦□兩派出所ヲ廢シ隘勇監督所設置認可ノ件〉,第4805冊,第35號,1904-02-01。
    8. 臺灣總督府,〈宜蘭廳訓令第十二號配置定員(隘勇線)改正〉、《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472冊,第250號,1909/10/20。
    9. 臺灣總督府,〈宜蘭廳訓令第三十三號隘勇監督所隘勇監督分遣所隘寮及蕃務官吏駐在所並擔任區域別册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631冊,第33號,1910/12/13。
    10. 臺灣總督府,〈南投廳隘勇配置及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750冊,第7號,乙種永久,1902/04/21。
    11. 臺灣總督府,〈苗栗廳訓令第五號隘勇勤務規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835冊,第36號,1903/04/01。
    12. 臺灣總督府,〈苗栗廳訓令第四號隘勇傭使規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835冊,第35號,1903/04/01。
    13. 臺灣總督府,〈桃仔園廳下隘勇監督所以下名稱改稱ノ件同廳長報告〉,第984冊,第9號,1904/08/26。
    14. 臺灣總督府,〈桃仔園廳長稟申ニ係ル隘勇線前進ノ件認可(指令第二七一三號)〉,第4813冊,第5號,1904/01/30。
    15. 臺灣總督府,〈桃園廳下訓令第二十八號發布ノ件報告〉,第1072冊,第46號,1905/09/23。
    16. 臺灣總督府,〈桃園廳下訓令第二十三號發布ノ件報告〉,第1178冊,第19號,1906/04/27。
    17. 臺灣總督府,〈桃園廳下訓令第三十三號發布ノ件報告〉,第1072冊,第50號,1905/11/09。
    18. 臺灣總督府,〈桃園廳訓令第二十四號訓令發布ノ件報告〉,第1178冊,第20號,1906/04/28。
    19. 臺灣總督府,〈桃園廳訓令第三十三號隘勇傭使規程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832冊,47號,1903/10/09。
    20. 臺灣總督府,〈桃園廳訓令第五號發布ノ件報告〉,第1072冊,第24號,1905/02/23。
    21. 臺灣總督府,〈桃園廳廳訓令第二十四號隘勇監督所名稱改稱ノ件報告〉,第1178冊,第20號,1906/04/28。
    22. 臺灣總督府,〈訓令第十二號 隘勇監督所隘勇監督分遣所及隘寮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477冊,第96號,1909/07/16。
    23. 臺灣總督府,〈第一號隘勇監督所隘勇分遣所及隘寮名稱并擔任區域ヲ定スル件〉,第1786冊,第99號,1911/01/06。
    24. 臺灣總督府,〈第一號隘勇監督所隘勇分遣所及隘寮名稱並責任區域改正〉,第1925冊,第76號,1912/10/13。
    25. 臺灣總督府,〈第二十三號隘勇監督所分遣所并隘寮擔任區域表〉,第950冊,第42號,1904/08/31。
    26. 臺灣總督府,〈第八號隘勇監督所隘勇分遣所及隘寮擔任區域ヲ定スル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794卷,53號,1911/05/26。
    27. 臺灣總督府,〈第八號隘勇線警備員配置定員竝蕃務官吏駐在所配置定員ノ件〉,第1474冊,第30號,1909/04/15。
    28. 臺灣總督府,〈第十五號訓令隘勇線配置定員別册改正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530冊,第14號,1909/12/25。
    29. 臺灣總督府,〈第三十號隘勇監督所隘勇監督分遣所及ヒ隘寮名稱並ニ擔任區域〉,第951冊,第48號,1904/08/30。
    30. 臺灣總督府,〈第三號四十四年訓令第八號隘勇監督所以下名稱及擔任區域改正〉,《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932冊,第81號,1912/10/22。
    31. 臺灣總督府,〈第五號隘勇線警備員配置定員改正〉、《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285冊,第185號,1907/03/08。
    32. 臺灣總督府,〈第五號隘勇線警備員配置員改定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472冊,第18件,1909/05/27。
    33. 臺灣總督府,〈第四十二號隘勇監督所隘勇分遣所并隘寮ノ名稱以及擔任區〉,第1255冊,第25號,1906/12/18。
    34. 臺灣總督府,〈新竹廳訓令第二十二號隘勇傭使規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833冊,第51號,1903/04/27。
    35. 臺灣總督府,〈新竹廳訓令第十四號隘勇線警備員配置定員竝蕃務官吏駐在所配置定員ノ件〉,第1410冊,第3號,1908/10/01。
    36. 臺灣總督府,〈隘勇配置ニ關スル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537冊,13號,永久追加,1900/02/20。
    37. 臺灣總督府,〈隘勇傭使規程〉,《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447冊,第27號,1900/3/28。
    38. 臺灣總督府,〈隘勇傭使規程中改正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062冊,第13號,1905/12/09。
    39. 臺灣總督府,〈隘勇增設ニ關スル件設計等臺北、臺中縣及樟腦局ヘ通達〉,《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537冊,15號,永久追加,1900/02/24。
    40. 臺灣總督府,〈臺中廳訓令第二十一號東勢角支廳隘勇線警察官吏及ヒ隘勇配置定員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837冊,62號,1903/07/27。
    41. 臺灣總督府,〈臺中縣增設隘勇ノ件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537冊,第14號,永久追加,1900/03/27。
    42. 臺灣總督府,〈臺中廳訓令第二十三號隘勇傭使規程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837冊,第64號,1903/08/28。
    43. 臺灣總督府,〈蕃地探險技手飯島幹太郎外一名復命臺北縣提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4622冊,第1號,1900/08/01。
    44. 臺灣總督府,〈臺北縣隘勇及警丁廢止並隘勇設置ニ關スル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294冊,第6號,1898/10/15。
    45. 臺灣總督府,〈撫墾署長事務施行標準〉,《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甲種永久保存,第63冊,第11號,1896/10/07。
    46. 臺灣總督府,〈舊招撫局ノ概況(舊臺南縣)〉,《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9807冊,第1號,1898/01/01。
    47.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隘勇監督ニ関スル件 臺中縣報告〉,第94冊,第9號,1896/12/17。
    48.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撫墾局狀況臺北縣報告〉,第35冊,第6號,1895/07/20。
    49. 臺灣灣總督府,〈第十五號四十二年九月訓令第十二號隘勇線配置定員別册改正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1530冊,第14號,1909/12/25。
    50. 橫山壯次郎,〈蕃地探險報告書〉《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4533冊,第23號,1897/03/30。
    51. 磯貝靜藏,〈林杞埔撫墾署七月中事務報告〉,《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民殖731,第14冊,嘉義縣,手抄本,1898。


    (二)官方報紙(縣、州、廳報)
    1. 宜蘭廳役所,〈訓令第16號〉,《宜蘭廳報》(第145號),1917/09/01。
    2. 宜蘭廳役所,〈訓令第16號〉,《宜蘭廳報》(第198號),1905/04/18。
    3. 宜蘭廳役所,〈訓令第21號〉、《宜蘭廳報》(第158號),1904/05/26。
    4. 宜蘭廳役所,〈訓令第22號〉、《宜蘭廳報》(第159號),1904/05/31。
    5. 宜蘭廳役所,〈訓令第23號〉,《宜蘭廳報》(第186號),1918/09/30。
    6. 宜蘭廳役所,〈訓令第24號〉,《宜蘭廳報》(第155號),1917/12/25。
    7. 宜蘭廳役所,《宜蘭廳報》(號外),1902/10/21。
    8. 花蓮港廳役所,《花蓮港廳報》(第124號),1917/05/19。
    9. 花蓮港廳役所,《花蓮港廳報》(第22號),1911/08/25。
    10. 花蓮港廳役所,《花蓮港廳報》(第41號),1914/09/15。
    11. 花蓮港廳役所,《花蓮港廳報》(第45號),1914/10/30。
    12. 花蓮港廳役所,《花蓮港廳報》(第5號),1912/10/22。
    13. 花蓮港廳役所,《花蓮港廳報》(第73號),1916/02/01。
    14. 花蓮港廳役所,《花蓮港廳報》(第98號),1916/10/19。
    15. 花蓮港廳役所,《花蓮港廳報》(號外),1911/03/30。
    16. 阿緱廳役所,《阿緱廳報》(第246號),1917/01/23。
    17. 阿緱廳役所,《阿緱廳報》(第249號),1917/02/12。
    18. 南投廳役所,〈訓令第3號〉、「第四號別冊」,《南投廳報》(第963號),1912/02/15。
    19. 南投廳役所,《南投廳報》(第155號),1914/04/05。
    20. 南投廳役所,《南投廳報》(第5號),1912/08/25。
    21. 南投廳役所,《南投廳報》(第828號),1910/06/17。
    22. 南投廳役所《南投廳報》(第155號),1914/04/05。
    23. 桃仔園廳役所,〈訓令第11號〉、《桃仔園廳報》(第14號),1903/05/16。
    24. 桃園仔廳役所,〈訓令第23號〉,《桃園仔廳報》(第48號),1904/09/14。
    25. 桃園廳役所,〈訓令第38號〉,《桃園廳報》(第88號),1905/12/21。
    26. 桃園廳役所,〈訓令第42號〉,《桃園廳報》(第124號),1906/12/25。
    27. 桃園廳役所,〈訓令第42號〉,《桃園廳報》(第231號),1909/12/15。
    28. 桃園廳役所,〈訓令第5號〉,《桃園廳報》(第168號),1908/03/16。
    29. 桃園廳役所,《桃園廳報》(第80號),1905/10/05。
    30. 高雄州役所,〈訓令〉,《高雄州報》,1920/10/01。
    31. 深坑廳役所,《桃園廳報》(第124號),1906/12/25。
    32. 深坑廳役所,《深坑廳報》(第118號),1908/01/06。
    33. 深坑廳役所,《深坑廳報》(第71號),1904/05/04。
    34. 深坑廳役所,《深坑廳報》(第84號),1905/03/31。
    35. 深坑廳役所,《深坑廳報》(第94號),1906/01/31。
    36.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訓令第4號〉,《新竹州報》(號外),1920/09/01。
    37.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報》(第105號),1921/07/18。
    38.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報》(第198號),1922/05/14。
    39.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報》(第267號),1923/02/20。
    40.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報》(第284號),1923/04/19。
    41.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報》(第50號),1921/02/06。
    42. 新竹州役所,《新竹州報》(號外),1920/09/01。
    43.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20號〉,《新竹廳報》(第398號),1909/12/28。
    44.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10號〉,《新竹廳報》(第42號),1913/03/09。
    45.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11號〉,《新竹廳報》(第12號),1912/10/06。
    46.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12號〉,《新竹廳報》(第183號),1915/06/15。
    47.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13號〉,《新竹廳報》(第272號),1916/10/12。
    48.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15號〉,《新竹廳報》(第495號),1919/07/16。
    49.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1號〉,《新竹廳報》(第444號),1919/01/01。
    50.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1號〉,《新竹廳報》(第453號),1911/01/21。
    51.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22號〉,《新竹廳報》(第405號),1918/08/02。
    52.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30號〉,《新竹廳報》(第448號),1910/12/10。
    53.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3號〉,《新竹廳報》(第462號),1919/03/09。
    54.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4號〉,《新竹廳報》(第532號),1912/02/18。
    55.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7號〉,《新竹廳報》(第314號),1916/06/10。
    56. 新竹廳役所,〈訓令第9號〉,《新竹廳報》(第475號),1919/05/05。
    57.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166號),1904/08/26。
    58.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259號),1906/03/30。
    59.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263號),1906/05/11。
    60.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300號),1907/02/19。
    61.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321號),1907/08/31。
    62.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358號),1908/09/19。
    63.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365號),1908/12/21。
    64.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400號),1918/07/13。
    65.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449號),1910/12/16。
    66. 新竹廳役所,《新竹廳報》(第532號),1912/02/18。
    67. 臺北廳役所,《臺北廳報》(第871號),1910/04/01。
    68. 臺中州役所,〈訓令第19號〉,《臺中州報》,1922/04/01。
    69.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109號),1917/03/20。
    70.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161號),1919/03/31。
    71.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224號),1930/03/27。
    72.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238號),1921/04/01。
    73.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273號),1921/08/15。
    74.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302號),1922/02/07。
    75.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311號),1921/04/15。
    76.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359號),1923/02/01。
    77.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374號),1923/04/15。
    78.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440號),1924/04/10。
    79.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468號),1924/10/15。
    80.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482號),1925/01/12。
    81.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501號),1925/03/26。
    82.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562號),1926/01/31。
    83.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576號),1926/04/07。
    84.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589號),1926/06/01。
    85.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報》(第95號),1916/10/01。

    (四)地方報紙類(臺灣日日新報)
    1.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895-1925)。
    2. 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1895-1925)。


    (五)地圖類
    1. 大湖郡役所,〈大湖郡下隘勇線前進狀況圖〉,《大湖郡下理蕃警察職員殉難者芳名錄》,苗栗:大湖郡役所,1942。
    2. 中央圖書館,《乾隆臺灣輿圖》,臺北:中央圖書館,1982。
    3. 施添福,《日治時代二萬五千分之一臺灣地形圖使用手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4.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文叢第45種。
    5. 陸地測量部,《臺灣全圖》,比例尺1/500,000,明治27年(1894)製作,明治28年(1895)修正。
    6. 臺北州役所,《臺北州管內圖》,臺北:臺北州役所,1920。
    7. 臺北廳,《深坑廳管內圖》(《文山堡圖》)(1901/1902?)。
    8.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管內里程圖》(1919)。
    9. 臺東廳役所《臺東廳管內里程圖》。臺東:臺東廳,1919。
    10. 臺南縣廳,《臺南縣管內全圖》,臺南:臺南縣廳,1901。
    11.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地形圖》(大正12年〜昭和13年【1923〜1938】),日本陸地測量部,比例尺為1/50000,共117張,日日新報社正式對外發行。
    12. 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31年9月(1898)開始作業,歷經6年,到明治37年(1904),始完成測量的《臺灣堡圖》,由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測量,共有466張(含一覽圖一張),比例尺為1/20,000,通稱《臺灣堡圖》(臺灣堡圖的兩萬分之一地形原圖、堡圖原圖),臺灣日日新報社於明治39年(1906)發行。
    13. 臺灣日日新報社,明治40年(1907)開始測量,直到大正5年(1916年)完成的《臺灣蕃地地形圖》,由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與蕃務本署共同測量,共68張地圖,臺灣日日新報社發行。
    14. 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番務掛,《內灣、蘇澳間蕃地豫察圖》,臺北: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1910。


    二、專書
    (一)中文
    1. 三峽鎮公所,《三峽鎮志》,臺北:三峽鎮公所,1993。
    2. 大湖鄉公所,《大湖鄉志》,苗栗:大湖鄉公所,1998。
    3. 六龜鄉公所,《六龜里老照片集Ⅰ》,高雄:六龜鄉公所,2004。
    4.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
    5. 王世慶,《臺灣公私藏古文書》(2),臺北: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1977。
    6. 王學新,《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上、中、下),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
    7. 王學新,《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8. 王學新,《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9.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寫真帖》,臺北、南投: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
    10. 吳振漢,《大溪鎮志》(地理篇、歷史篇、政治篇)(桃園: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04),頁280-281。
    11. 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三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12. 吳萬煌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四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13. 吳學明,《金廣福隘墾研究》(上、下)。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14. 宋建和譯、北埔公學校,《北埔鄉土志》,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6。
    15. 李明賢,《咸菜甕街的空間演變》,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9。
    16.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文獻第29種。
    17. 坪林鄉公所,《坪林鄉志》,臺北:坪林鄉公所,2002。
    18. 林于煒、王良行,《竹東鎮志》(地理篇),新竹,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05。
    19. 林文龍,《吳光亮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20. 林修澈,《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南庄事件:根據《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理解》,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
    21. 南庄鄉公所,《南庄鄉志》(上),苗栗:南庄鄉公所,2009。
    22.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
    23.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24. 夏黎明,《清代臺灣地圖演變史》,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25.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文叢75種。
    26. 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臺灣全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27. 盛清沂,《臺北縣志》,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0。
    28. 連雅堂,《臺灣通史》(卷十五)〈撫墾志〉,臺北:古亭書屋,1973。
    29. 陳志豪,《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30. 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31. 陳金田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二卷上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32. 曾煥鵬,《北埔事件一百週年紀念專刊》,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8。
    33.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4。
    34. 新店市誌編纂委員會,《新店市誌》,臺北:新店市誌編纂委員會,1994。
    35. 新社鄉志編輯委員會,《新社鄉志》,臺中:新社鄉編輯委員會,1998。
    36. 楊南郡譯註,《臺灣百年花火》,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37. 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38. 溫振華,《大茅埔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39. 溫振華,《清代新店地區社會之變遷》,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2000。
    40. 獅潭鄉公所,《獅潭鄉志》,苗栗:獅潭鄉公所,1998。
    41. 廖守臣,《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新專科學校,1984。
    42. 臺灣土地學會、臺灣大學地理資訊學系,《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臺北:臺灣土地學會、臺灣大學地理資訊學系,2003。
    4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八】),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4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縣鄉土史料》(上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4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通志》(卷七─人物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60。
    4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慣習研究會,《臺灣慣習記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4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48.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5,中研院民族所編譯,1996。
    49. 劉克襄,《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50.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臺東:東臺灣硏究會,2008。
    51. 鄭安睎、許維真,《烏來的山與人》,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52. 鄭森松,《竹東鎮志》(歷史篇),新竹,新竹縣竹東鎮公所,2005。
    53.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84。
    54. 魏德文、高傳棋、林春吟、黃清琦,《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1895-1945)》,臺北:南天書局,2008。
    55.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文叢第308種。
    56.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1997。
    57. 藤崎濟之助、林呈蓉譯,《樺山資紀蘇澳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二)日文
    1. 入澤片村(滲),《中央山脈橫斷》,花蓮:東臺灣新報社,1927。
    2. 蘇欽讓編,《三峽庄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1934版。
    3. 北野民夫編、山辺健太郎解說,《臺灣二》(現代史資料22),東京:株式會社みすず書房,1986。
    4.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03,古亭書屋複刻版。
    5. 持地六三郎,《臺灣殖民政策》,日本:富山房,1912。
    6. 梅澤柾,《蕃地作業軌範》,花蓮:作者發行,1919。
    7. 條原哲次郎,《臺灣市街庄便覽》,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2。
    8. 森丑之助,《臺灣蕃族志》,臺北:作者發行,1917。
    9. 新高郡役所,《新高郡管內概況》(二) ,臺北:成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10. 臺中廳蕃務課編《臺中廳理蕃史》,臺中:臺中廳理蕃課,1914。
    11. 臺北州警務部,《臺北州理蕃志》(舊宜蘭廳下編),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3。
    12. 臺北州警務部,《臺北州理蕃志》(舊宜蘭廳上編),臺北:臺北州警務部,1924。
    13. 臺北廳役所,《臺北廳誌》,臺北:臺北廳役所,1919。
    1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4。
    15.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899。
    1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臺灣蕃人事情》,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900。
    17.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臺灣蕃社戶口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2。
    1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授產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2。
    19.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高砂族調查書》(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6〜1939。
    2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全五篇),臺北:臺灣總督府,1918〜1938。
    21.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習一斑》(第一編),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
    22. 藤崎濟之助,《臺灣の蕃族》,東京:國史刊行會,1931。

    三、論文、文章
    (一)中文
    1. 甘國賢,〈苗栗縣墾拓與族群互動之原漢界面歷史空間調查研究〉,臺南: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08,碩士論文未刊行。
    2. 石丸雅邦,〈臺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2008,博士論文未刊行。
    3. 伊凡諾幹,〈日治初期之林野經營與`tayal[msbtunux]qara土地所有的變化〉,《台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
    4. 伊凡諾幹,〈十九世紀末Tayal[msbtunux]之土地制度與聚落(qalang)共同體〉,《「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台灣人類學的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
    5. 吳秉聰,〈日治初期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理蕃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2008,碩士論文未刊行。
    6. 吳建慶,〈日治初期(1895-1903)宜蘭地區的「對蕃」政策〉,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2008,碩士論文未刊行。
    7. 李文良,〈日治時期臺灣林野整理事業之研究-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6,碩士論文未刊行。
    8. 李文良,〈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班,2001,博士論文未刊行。
    9. 汪明輝,〈阿里山鄒族傳統社會的空間組織〉,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9,碩士論文未刊行。
    10. 汪明輝,〈鄒族之民族發展-一個台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建構的社會、空間與歷史〉,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2,博士論文未刊行。
    11. 林一宏、王惠君,〈從隘勇線到駐在所—日治時期李崠山地區理蕃設施之變遷〉,《臺灣史研究》(14卷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頁71-138。
    12. 林欣宜,〈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8,碩士論文未刊行。
    13. 林素珍,〈日治後期的理蕃-傀儡與愚民的教化政策(1930-1945)〉,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03,博士論文未刊行。
    14. 林聖蓉,〈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8,碩士論文未刊行。
    15. 邱正略,〈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系,2009,博士論文未刊行。
    16. 阿部公彦,〈日治初期對於泰雅族的南勢蕃的理蕃事業〉,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2008,碩士論文未刊行。
    17. 施添福,〈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交通的歷史地理考察〉,《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0),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99,頁65-75。
    18. 施添福,〈紅線與藍綠─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1991,頁46-50。
    19. 張宜珍,〈日治時期烏來地區經濟社會的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3,碩士論文未刊行。
    20. 張健輝,〈高雄縣山地鄉的區域變遷歷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6,碩士論文未刊行。
    21. 郭俊麟、鄭安睎,〈原住民傳統聚落與古道數位典藏-兼論調查、研究方法與地理資訊系統的整合〉,《第二屆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2009。
    22. 陳伯炎,〈日治時期官營林業-以八仙山為例(1915-1945)〉,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碩士論文未刊行。
    23. 陳志豪,〈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桃園: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6,已改寫成書出版。
    24. 陳鳳虹、陳志豪、陳家豪、莊建華、許世賢,〈評介黃卓權著《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八期),桃園:中央大學客家學院,2006,頁123-134。
    25. 黃雯娟,〈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4,博士論文未刊行。
    26. 楊慶平,〈清末臺灣的「開山撫番」戰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1994,碩士論文未刊行。
    27. 詹瑋,〈臺北文山地區百餘年來的發展與變遷(1761-1945)〉,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2。
    28. 廖英杰,〈宜蘭近山地區發展過程之研究(1796-1920)―樟腦、泰雅與叭哩沙平原〉。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2,碩士論文未刊行。
    29.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1874-194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5,已改寫成書出版。
    30. 鄭安睎,〈原住民傳統領域變遷初探─以泰雅族屈尺群為例〉,「第五屆人類學相關系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花蓮:東華大學,2003。
    31. 鄭安睎,〈南投縣山區舊社考古遺址調查─以信義鄉為例〉,《2004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295-317。
    32. 藤井志津枝,〈日據前期台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87,博士論文,已改寫成書出版。

    (二)日文
    1. 田原委人子,〈隘勇線小誌〉,《蕃界》(三),臺北:生蕃研究會,1913,頁144-148。
    2. 野呂寧,〈蕃地測量〉,《臺灣時報》,臺北:東洋協會,1910/1,頁15。
    3. 森丑之助,〈ブヌン蕃地及蕃人〉(十篇),《臺灣時報》,東京:東洋協會臺灣支部。
    4. 森丑之助,〈蕃社地名考〉(一〜二),《臺灣時報》,臺北:東洋協會,1910.07、09。
    5.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の友》(第二卷)(第五年一月號),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6/01/01,頁10-11。

    (四)西文資料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2259504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9504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504101.pdf16135KbAdobe PDF2276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