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份
(一)專書
王泰平主編。《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王瑋主編。《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776-1995》。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王輯思。《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出版社,2001年。
石嵐著。《從千年第一戰談起》。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包爾漢。《新疆五十年》。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
沈明室主編。《新世紀反恐怖大戰》。台北: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社,2002年。
邢廣程。《中國和新獨立的中亞國家關係》。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6。
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星野昭吉。劉小林、張勝軍譯。《全球政治學—全球化進城中的變動、衝突、治理與和平》。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紐先鐘譯。《大戰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黃淑芬譯。Mohan Malik著。《龍困險灘:九一一之後中共之戰術收穫與戰略損失》。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2月。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許雲翔、江佩娟、葉錦娟、劉中文譯。Percy B. Lehning主編。《分離主義的理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張驥。《跨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與對外戰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資訊,1999年。
陳延琪、潘志平主編。《泛突厥主義文化透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葛公尚主編。《當代國際政治與跨國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楊發仁主編。《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研究》。烏魯木齊:新疆社會科學院,1999。
劉達第主編。《中美關係重要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劉漢太、都幸福。《中國打擊東突報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潘志平主編。《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民族和當代民族分立主義》。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潘志平主編。《中亞的地緣政治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潘志平主編。《2003:走出陰霾》。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19
(二)期刊論文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臺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2002年4月,頁137-182。
毛鑄倫。〈911事件相關問題的評析〉。《海峽評論》,第130期,2001年10月,頁21-25。
戎撫天。〈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的影響〉。《台灣綜合展望》,第1期,2001年1月,頁81-85。
安辛哲。〈恐怖主義與游擊戰〉。《警政學報》,第23期,1993年7月,頁421-422。
李正屏。〈美國執行反恐怖主義現況分析〉。《源遠學報》,第11卷,1999年12月,頁15-40。
李華球。〈恐怖主義:文明衝突的深層啟示—美國九一一事件〉。《立法院院聞》,第30卷第3期,2002年3月,頁69-83。
宋以敏。〈美國啟動特殊戰爭後的國際關係〉。《中國評論》,第47期,2001年11月,頁5-8。
周煦。〈新世紀的中(共)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2000年12月,頁69-82。 林文程,〈恐怖主義的特質與反恐怖主義的困境〉。《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0期,2001年10月,頁36-49。
林正義。〈美國因應911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08-127。
林季蓉。〈恐怖主義時代來臨〉。《遠見雜誌》,第185期,2001年11月,頁44-48。
林建財。〈美國、賓拉登、恐怖主義〉。《歷史月刊》,第168期,2002年1月,頁28-33。
林毅明。〈恐怖主義活動的特徵和發展趨勢〉。《憲兵學術季刊》,第35期,1996年11月,頁44-51。
官政哲。〈二十一世紀第一場戰爭-打擊災難性恐怖主義的戰略〉。《警光》,543期,2001年10月,頁18-20。
官政哲。〈反恐怖主義之緊急應變機制與作為—美國緊急應變模式簡介〉。《警光》,544期,2001年11月,頁23-25。
施子中。〈九一一事件對中共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28-176。
帥化民。〈泛恐怖聯盟,全球公敵〉。《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9期,2001年11月,頁217-221。
倪樂雄。〈中美衝突的本源因素及不確定性〉。《二十一世紀》,第67期,2001年10月,頁27-34。
倪世雄、莊建中。〈美中關係發生戰略性變化〉。《中國評論》,第51期,2002年3月,頁14-17。
時殷宏。〈論恐怖襲擊後美國的世界態勢〉。《二十一世紀》,第67期,2001年10月,頁4-7。
徐博東。〈九一一對中美及兩岸關係的影響〉。《中國評論》,第48期,2001年12月,頁65-67。
秦邦九。〈中共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與夥伴外交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1999年9月,頁40-47。
郭震遠。〈九一一後的美國與海峽兩岸關係〉。《中國評論》,第51期,2002年3月,頁10-13。
陳一新。〈伐謀??伐交??伐兵看美國處理九一一危機與反恐戰爭〉。《全球防衛雜誌》,第208期,2001年12月,頁95-99。
陳佩堯。〈安全戰略變化與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中國評論》,第51期,2002年3月,頁6-9。
張中勇。〈美國對恐怖主義的對策〉。《美國月刊》,第8卷第2期,1993年2月,頁101-114。
張中勇。〈論各國反恐怖主義之對策與經驗對我國國境安全維護的啟示〉。《警學叢刊》,第23卷第4期,1993年6月,頁39-62。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1-58。
張平吾、丘臺峰。〈論恐怖主義及其起源與發展〉。《警政學報》,第21期,1992年7月,頁423-441。
張達基。〈全球反恐怖主義的重大轉折點:美國遭遇國際恐怖主義暴力襲擊後的思攷〉。《中國評論》,第46期,2001年 10月,頁19-20。
張毅弘。〈國際恐怖主義—新的戰爭型式〉。《當代》,1991年5月,頁112-117。 張鎮邦。〈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及其當前國際處境〉。《中共研究》,第25卷第3期,1991年3月,頁24-32。
張麟徵。〈驚悚悲痛之餘,美國應如何應對〉。《海峽評論》,第130期,2001年10月,頁17-20。
渚靜濤。〈美國遭受恐怖襲擊的根源何在?〉。《中國評論》,第47期,2001年11月,頁20-22。
鈕先鐘。〈泛論恐怖主義舊經驗與新趨勢〉。《國防雜誌》,第13卷5期,1997年11月,頁15-26。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2-93。
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與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80-83。
楊永明。〈從國際法觀點分析九一一事件影響下的國際安全秩序〉。《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頁59-79。
楊開煌。〈化解恐怖主義之道〉。《海峽評論》,第130期,2001年10月,頁24-25。
熊玠。〈對911恐怖份子襲擊美國的反思與前瞻〉。《海峽評論》,第130期,2001年10月,頁26-27。
熊玠。〈美國開戰後的安全戰略走向〉。《中國評論》,第47期,2001年11月,頁12-17。
趙崇明。〈中共當前國際戰略指導原則之探討-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9期,1999年9月,頁4-17。
鄭瑞耀。〈從911事件看NMD戰略思維〉。《兩岸雙贏》,第33期,2001年10月,頁13-17。
滕晰雲。〈恐怖主義:窮國的不對稱戰爭〉。《全球防衛雜誌》,第207期,2001年11月,頁55-59。
魏艾。〈反恐模糊了上海亞太經合會議的焦點〉。《中共研究》,第35卷第11期,2001年11月,頁22-24。
(三)碩博士學位論文
王婉蘭。〈德國政府反恐活動之研究〉。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王崑義。〈國際恐怖主義與美國的危機決策—一九八六年美國對利比亞的危機行為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1月。
丘臺峰。〈恐怖主義與反恐怖主義〉。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李年財。〈美國全球反恐戰爭戰略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吳瑞麟。〈元代伊蘭教徒在華之活動〉。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沈世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研究:動因及侷限〉。國防管理學院國防科學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0月。
呂松成。〈法國穆斯林市民權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4月。
余苺苺。〈911震盪對中國中亞戰略的衝擊〉。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002 年8月。 孫承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10
夏義明。〈新疆分離主義的研究—維吾爾族分離運動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10
陳嘉猷。〈中共政權「維吾爾自治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陳振農。〈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與反恐發展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科學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明佑。〈土耳其庫德族分離運動之研究(1978-2003)〉。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3月。
陳舜莉。〈中共與中亞國家間安全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之探討〉。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0月。
曹文忠。〈後911全球反恐時代的美國對華政策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張珍瑜。〈民族主義分離運動之比較研究─以南斯拉夫與捷克斯洛伐克為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張念卿。〈伊斯蘭激進主義與國際恐怖活動〉。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1月。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外交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2年10月。
許育嘉。〈中共公安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許乃權。〈冷戰後中共新安全觀與反恐戰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11月。
黃錦彬。〈中( 共) 蘇邊界糾紛之研究--新疆地區之戰略對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黃明瓊。〈清乾隆時期回疆社會與伊斯蘭教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8月。
黃雅蒂。〈新加坡華人穆斯林社群之研究--宗教文化認同之探討〉。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
游寶珠。〈恐怖主義與國際法〉。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曾靖芳。〈民族分離運動的比較研究--以俄羅斯聯邦之韃靼共和國與車臣共和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02年6月。
萬仁政。〈中共中央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董振南。〈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0月。
管麗莉。〈魁北克民族分離運動因素之分析〉。國立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1997年1月。
趙昌倫。〈美國反恐作為之演變〉。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9月。
鄧素貞。〈雷根政府反國際恐怖主義政策之探討〉。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鄭月裡。〈清代中期西北穆斯林的新舊教衝突〉。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劉守仁。〈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2年7月。
潘明諧。〈美國與中國在中亞地區反恐議題的競逐關係〉。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蔡忠誠。〈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俄在中亞的競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12月。
謝政憲。〈晚清經營新疆之研究〉。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謝俊民。〈國際恐怖主義蓋達(AL-Qaeda)組織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8月。
羅素娟。〈阿古柏政權興起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1月。
蕭勇成。〈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的分離運動:以西藏為例(1949-1995)〉。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ali, A. Odasuo, and Gary W. Byrd, Terrorism and the News Media. Jefferson, N.C.: McFarland, 1994.
Brown, Michael E.,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Chan, Henry Y.S, Terrorism and Revolu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1988.
Combs, Cindy, Terro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3rd,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2003.
Freedman, Lawrence, Christopher Hill, and Adam Roberts, eds, Terrorism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6.
Fuller, Graham E., and Frederick S. Starr, The Xinjiang Problem. Central Asia-Caucasus Institut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2003.
Gladney, Dru C., Muslim Chinese: 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Gladney, Dru C., Dislocating China: Muslims, Minorities, and Other Subaltern Subject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Halberstam, David, War in a time of Peace.New York:Scribner, 2001.
Harmon, Christopher C., Terrorism Today. 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 2000.
Kushner, Harvey W., The Future of Terrorism:Violence in the New Millennium. San Francisco:Sage Publications, 1990.
Lambert, Joseph J., Terrorism and hostages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Grotius Publications, 1990.
Lampton, David M. and Richard Daniel Ewing,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aci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rises: Three Case Studies in Post-9/11 Bilater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2004.
Mickolus, Edward F., and Peter A. Flemming, Terrorism, 1980-1987.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1988.
Mickolus, Edward F., and Susan L Simmons, Terrorism, 1992-1995. 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 1997.
Newton, Michael,and Judy Ann Newton, Terro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1800-1959. New York:Garland, 1988.
Pillar, Paul R, Terrorism and U.S.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1.
Poland, James M., Understanding Terrorism:Groups, Strategies, and Responses. New York : Prentice Hall Press, 1988.
Reich,Walter, Origins of Terrorism:Psychologies, Ideologies, Theologies, States of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Starr, S. Frederick, Xing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land. Armonk: M. E. Sharpe, 2004.
(二)期刊論文
Allison, Graham, and Robert Blackwill, “America’s Stake in the Soviet Future, ” Foreign Affairs, Vol. 30, No. 3 (Summer 1991), pp. 53~67. Baker, James,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Vol.70, No.5 (Winter 1991/92), pp. 9~17.
Bassan, Tibi, “The Challenge of Fundamentalism: Political Islam and the New World Disorder,”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 45(1998), pp. 53~67.
Crise, Nur Bilge, and Turan çetiner Yavuz, “Terrorism and the Issu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 Vol. 20, No.1 (2000) , pp. 16~186.
Copeland, Thomas,“Is the‘New Terrorism’Really New?: An Analysis of the New Paradigm for Terrorism,” 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 Vol. 21, No.2 (2001), pp. 60~121.
Cronin, Audrey Kurth, “Behind the Curve: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7, No. 3 (2002/03), pp. 30~58.
Goldberg, Andrew C., “Selective Engament: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in the 1990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15, No. 3(Summer 1992), pp. 165~176.
Hoffman, Bruce, “Rethinking Terrorism and Counterterrorism since 9/11,”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Vol. 25, No. 5(September/October 2002), pp. 245-303.
Heraclides,Alexis, “Secession, Self-Determination and Nonintervention: In Quest of a Normativ Symbiosi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5, No.2(Winter 1992), pp. 399~420. Karner, Christian,“Terror in the Mind of God:The Global Rise of Religious Violence,” Religion, Vol. 36, No. 3(September 2000), pp. 298-300.
Lake, Darren, “Lines of Communication: Alliance Air Strikes Continue to Target Taliban Communication Systems,”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 36, No. 16, (October 17, 2001), pp. 18-26.
Lan,Johnson, and Steve Liesman ,“Sino-Russia Summit: All Talk, No Action,” Wall Street Jounal(Eastern Edition),Vol.230, No.92, November 7, 1997, P.A16.
Medd, Roger, and Frank Goldstei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on the Eve Millennium,”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Vol. 20, No. 3(July- September 1997), Pages 281 - 316.
Merari,Ariel, “Terrorism as a Strategy of Insurgency,”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5, No. 4 (Winter 1993), pp. 213-251.
Mills, Edwin S., “Terrorism and U.S. Real Estat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Vol. 51 (March 2002), pp. 198-204.
Obote-Odora, Alex, “Defining International Terrorism,”Murdoch Univers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Law, Vol. 6, No. 1 (March, 1999), pp. 98-117.
Taylor, David C., “A Reflection on the Recent Terrorism in America,” Epilepsy & Behavior, Vol. 2, No. 6 (December 2001), pp. 516-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