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65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451/144438 (79%)
造访人次 : 51272678      在线人数 : 8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658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58


    题名: 以艷為史:以《隋煬帝艷史》為主的小說現象考察
    Add glamour into history: novel investigation, center on “Sui Yang-Ti Yen-Shih”
    作者: 陸琬綿
    贡献者: 高桂惠
    陸琬綿
    关键词: 《隋煬帝艷史》
    重寫

    歷史演義
    人情小說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3-09-03 11:46:18 (UTC+8)
    摘要: 以皇帝作為描寫主角的小說,通常分為偏向傳奇軼聞或發跡變泰的歷史演義或英雄演義式小說,以及強調縱慾描述的艷情小說兩種,《隋煬帝艷史》在前人的研究中卻無法被歸類至任何一種當中,有的研究者視其為歷史演義,有的研究者卻認為不可忽視其人情世態的描寫,為歷史與人情二者合流後的作品,本論文即從此根基出發,試圖呈現小說中的獨特意涵。

    筆者從《隋煬帝艷史》對於歷史資料與筆記小說的重寫情況切入,觀察小說特質如何轉化介入歷史題材,在通俗化的過程中吸引讀者的目光。論文第二章書名的「艷」字出發,以「重寫」的觀點釐清「艷」、「奇」等小說素材在《隋煬帝艷史》中如何被突顯與呈現,第三章則分析《隋煬帝艷史》如何沾染人情小說的元素以及對煬帝形象的塑造,第四章則探究歷史與小說間的關係,並以《隋煬帝艷史》及多部與隋煬帝相關的歷史演義小說作比較,觀察其間的關係。
    A novel which takes emperor as a leading role is usually be sorted into two groups, an interesting episode or a legend and a novel emphasizing indulging in sensual pleasure. However, “Sui Yang-ti Yen-Shih” can not be classified into any kind of type above in previous research. Some researchers take “Sui Yang-ti Yen-Shih” as a historical story, but some think that the depiction in sentiment and life is not allowed to negle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former discussion, and attempts to present unique meaning of novel.

    Starting from rewrit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short stories, we observe that how the character of novel is added into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how the author attracts readers in popularization process. The second section of our research starts from the title “yen,” and in the view of “rewrite,” we discuss how the glamorous and odd characters in “Sui Yang-ti Yen-Shih” is emphasized and presented. We analyze how “Sui Yang-ti Yen-Shih” touches sentimental factors, and how it builds the image of emperor, Sui Yang-ti,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is paper. The fourth section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novel, and compare “Sui Yang-ti Yen-Shih” with other historical novels about Sui Yang-ti.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一) 史書

    (周)《春秋左氏傳注疏》,《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第三二冊經部春秋類》,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86。
    (唐)李延壽著:《北史》,簡體字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2000。
    (唐)李延壽著:《南史》,簡體字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2000。
    (唐)魏徵著:《隋書》,簡體字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2000。
    (後晉)劉昫等箸:《舊唐書》,簡體字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2000。
    (宋)歐陽脩、宋祁等箸:《新唐書》,簡體字本二十四史,中華書局,2000。
    (宋)司馬光原著:《資治通鑑》,文白對照資治通鑑,中國文史出版社。
    (宋)司馬光原著:傳世藏書:《資治通鑑》,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臺灣商務,1988。

    (二) 小說

    (南宋)劉義慶:〈大業雜記〉,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小說叢書之二五朝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76),頁1-6。
    (唐)顏師古:〈隋遺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小說類》,據民國16年武進陶氏影印宋咸淳刻百川學海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1995),頁601-604。
    〈海山記〉,作者不詳,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合編之《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成都:巴蜀書社,2000),頁583-587。
    〈迷樓記〉,作者不詳,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合編之《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成都:巴蜀書社,2000),頁588-590。
    〈開河記〉,作者不詳,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編委會、四川大學圖書館合編之《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成都:巴蜀書社,2000),頁591-596。
    (明)徐昌齡:《如意君傳》,台北:雙笛,1994.11。
    (明)吳門徐昌齡:《如意君傳》,《思無邪匯寶》,第24冊,台北:大英百科公司,1995。
    (明)齊東野人:《隋煬艷史》,台北:雙笛,1994.11。
    (明)齊東野人:《隋煬帝艷史》,《罕本中國通俗小說叢刊第壹集》,王以招主編,台北,天一,1974.9。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古本小說叢刊》第十八輯,古本小說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齊東野人著,蕭相愷校點:《艷史》,《明代小說輯刊》第三輯第二冊,侯忠義主編,四川:巴蜀書社,1993。
    (明)袁于令評改,李又文、曾良校點:《隋史遺文》,《明代小說輯刊》第三輯第二冊,侯忠義主編,四川:巴蜀書社,1993。
    (明)羅貫中著,沈伯俊、王益仁校點:《隋唐兩朝史傳》,《明代小說輯刊》第三輯第一冊,侯忠義主編,四川:巴蜀書社,1993。
    (明)馮夢龍著,楊家駱主編:《喻世明言》,台北:鼎文書局,1978.4。
    (明)馮夢龍著,楊家駱主編:《警世通言》,台北:鼎文書局,1977.11。
    (明)馮夢龍著,楊家駱主編:《醒世恆言》,台北:鼎文書局,1978.11。
    (明)馮夢龍著,廖吉郎校注:《醒世恆言》,台北,三民書局,2007.1。
    (明)凌濛初著,劉本棟校注,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2007.6。
    (明)凌濛初著,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2007.8。
    (明)周清原著,周楞枷整理:《西湖二集》,北京:人民文學,1989。
    (明)天然癡叟著:《石點頭》,台北:廣文,1980。
    (明)徐如翰:《雲合奇蹤》,上海:上海古籍,1994.11。
    (清)禇人穫著,高陽校閱,陳曉林策劃主編:《隋唐演義》,台北:風雲時代,1987.7。
    (清)抱甕老人輯:《繪圖今古奇觀》,濟南:齊魯書社,1985。
    (清)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2000.1。

    (三) 其他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9。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毛詩鄭箋》,台北:學海出版社,2001。
    費振剛、胡雙寶、宋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1993.4。
    (漢)揚雄:《法言》,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97。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12。
    (明)陸紹衍著,鄭志明導讀:《醉古堂劍掃》,台北:金楓,1986。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1冊,卷14,台南:莊嚴文化,1995。
    (明)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明)馮夢龍:《情史類略》,湖南:岳麓書社,1984.4。
    (清)乾隆敕撰:《四庫全書總目》,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
    (清)李漁:《李漁全集》第十卷《李笠翁批閱三國志(上)》,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1990。

    二、 現代專著

    (一) 中文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隋煬帝艷史》相關研究

    王以炤:《王以炤存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無出版項)。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1981.2。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1994。
    石昌渝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8.12。
    朱一玄、寧稼雨、陳桂聲編著:《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學,2005.12。
    江蘇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7。
    李時人、魏崇新、周志明、關四平:《中國古代禁毀小說漫話》,上海:漢語大詞典,1999.4。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台北:建宏,1996.2。
    紀德君:《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3。
    ───:《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11。
    孫一珍:《明代小說的藝術流變》,成都:四川文藝,1996.10。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1983.7。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1996.1。
    張廷興:《中國古代艷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2008.4。
    許麗芳:《傳統書寫之特質與認知──以明清小說撰者自序為考察中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12。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2000.10。
    ──────────,北京,人民文學,2007.4。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湖北:武漢大學,2003.7。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1997.6。
    ───:《隋唐演義系列小說》,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12。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下冊》,莊嚴出版社。
    謝選駿:《神與神話》,台北:聯經,1988.3。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1995.6。

    其他相關研究

    丁峰山:《明清性愛小說論稿》,台北:大安,2007.6。
    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台北:學生書局,2001。
    ───:《晚明閒賞美學》,台北:學生書局,2000.4。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8。
    王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1。
    王子今:《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王止峻:《中國文化小說與史事》,台北:憲政論壇社,1979.2。
    王步貴:《神秘文化:讖緯文化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1。
    王定璋:《白話小說-從集體流傳到作家創作的社會圖卷》,廣西:廣西師範大學,1999.7。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84.7。
    王進祥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卷)》,台北:漢京文化,2004.1。
    王爾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1997年。
    ───:《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史稿》,北京:中國文聯,1997.11。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王瓊玲:《清代四大才學小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2009.8。
    申丹:《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5。
    曲德來:《漢賦綜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8。
    何滿子:《中國愛情小說中的兩性關係》,上海:上海書店,1999.3。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1978。
    吳康:《中國古代夢幻》,湖南:湖南文藝,1992.6。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9。
    ───:《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2007.8。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李孝悌:《中國的城市生活》,台北:聯經,2005。
    李希凡:《論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形象》,上海:上海文藝,1961。
    李忠明:《十七世紀中國通俗小說編年史》,安徽:安徵教育出版社,2003.3。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艷情小說文化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5.6。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台北:麥田,2001.9。
    李翠瑛:《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台北:萬卷樓,2002.1。
    李劍國、陳洪主編:《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2007.6。
    ───:《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1984.5。
    李澤厚:《美學論集》,台北:三民書局,1996.9。
    周先慎:《明清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周建渝:《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1998。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圖書,1989.3。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
    林辰:《明末清初小說述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神怪小說史》,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98.12。
    ───編:《明清小說論叢》,春風文藝,1986。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2003。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2004.2。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1985。
    俞汝捷:《仙鬼妖人—志怪傳奇新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9。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1983.5。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胡家祥:《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2000.5。
    胡滄澤:《隋煬帝傳》,台北:國際翻譯社,1993。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1994.2。
    苗壯:《才子佳人小說史話》,遼寧:遼寧教育,1992。
    孫遜、孫菊園:《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明清小說叢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天津: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徐志平、黃錦珠:《明清小說》,北市::黎明文化出版,1997。
    袁剛:《隋煬帝傳》,台北:商務印書館,2005。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台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6。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2005.9。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2005.9。
    崔永清編:《海峽兩岸明清小說論文集》,河海大學,1991。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臺北:雲龍,1991.2。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3。
    張須:《通鑑學》,台北:聚珍書屋,1984.8。
    張火慶:《古典小說的人物形象》,台北:里仁,2006.9。
    張秀民著、韓琦增訂:《中國印刷史(插圖珍藏增訂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張國星主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1993.3。
    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等著:《中國印刷通史》,台北: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2005.4。
    許麗芳:《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1。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4。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
    陳大康:《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12月。
    ───:《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0。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7。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8。
    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陳益源:《小說與艷情》,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8。
    陳國軍:《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1。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探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出版,1996。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台北:五南,1993。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2008.10。
    程毅中:《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費振鐘:《墮落時代》,台北:立緒文化,2002.5。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5。
    黃毅、許建年:《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上海:復旦大學,2008.4。
    黃霖:《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4。
    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5.11。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
    萬光治:《漢賦通論(增訂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0。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2。
    董國炎:《明清小說思潮》,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3。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2002。
    齊裕焜:《中國歷史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劉敏:《天道與人心:道教文化與小說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2。
    劉瑛:《唐代傳奇研究》,台北:聯經,2006.8。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1。
    ───:《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1998。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大安,2004.11。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事業,1992.1。
    ───:《歷史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3。
    歐麗娟選注:《唐詩選注》,台北:里仁,2001.9。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鄭淼:《中國旅遊發展史》,長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上海:上海書局,1990。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2004.9。
    鄭鐵生:《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研究》,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10。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鄧紹基、史鐵良主編:《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山東:齊魯書社,1997.11。
    ───輯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唐宋傳奇集》,北京:人民文學,1999。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2。
    應錦襄、林鐵民、朱水涌:《世界文學格局中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1997.11。
    薛亮:《明清稀見小說匯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9。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察》,台北:里仁,2003.1。
    韓南:《中國小說白話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5
    羅綱:《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譚帆:《中國雅俗文學思想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12。
    譚邦和:《明青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2006.12。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11。
    龔鵬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8。
    寗宗一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2。

    (二) 外國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加〕卜正民(TimothyBrook)著、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2004。
    〔加〕史蒂文.科恩(Steven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M.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
    〔奧〕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著,張愛卿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胡桃木文化,2006.10。
    〔奧〕弗洛伊德(SigmundFreud)著,汪鳳炎、郭本禹等譯:《精神分析新論》,台北:胡桃木文化,2006.11。
    〔美〕艾梅蘭(MaramEpstein)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荷〕米克‧巴爾(Mieke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英〕佛斯特(EdwardMorgan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1。
    〔英〕約翰.伯格(John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
    〔德〕哈伯瑪斯著,曹衛東、王曉玨、宋傑杰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2。
    〔美〕浦安迪(AndrewH.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11。
    〔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3.6。
    〔法〕雅克.勒高夫等著,桃蒙、李幽蘭編譯:《法國當代新史學》,台北:遠流,1993.9。
    〔美〕華萊士‧馬丁(Martin,W.)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德〕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2。
    〔美〕魯賓孫(JamesHarveyRobinson)著,何炳松譯:《新史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5.1。
    ﹝法﹞熱拉爾‧熱奈特等著,閻嘉編:《文學理論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
    〔美〕羅伯特.R.馬格廖拉著,周正泰審譯:《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結構出版群,1989.5。

    三、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隋煬帝艷史》相關研究

    于志斌:〈論《隋煬帝艷史》的主題思想〉,《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頁42-47。
    王亞婷:〈《隋煬帝艷史》研究綜述〉,《文學評論》2008年第9期,頁11-12。
    李正心:〈《隋煬帝艷史》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讀〉,《大眾文藝(文史哲)》2009年第8期,頁136-138。
    〔日〕河野真人:〈『隋煬帝艶史』に於ける『隋遺録』『海山記』『開河記』『迷楼記』の襲用について〉,《中国文学論集》第28期,1999.12,頁51-67。
    〔日〕河野真人:〈明清の歴史小説と「艶」の概念について:『隋煬帝艶史』と『隋唐演義』を中心に〉,《中国文学論集》第30期,2001.12,頁34-51。
    馬孟晶:《隋煬帝艷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皋于厚:〈明代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傾向與發展演進〉,《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00.6,頁27-32。
    陳文新:〈論《隋唐演義》的基本品格及其小說史演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6卷第4期,2003年7月,頁463-470。
    曾亞:〈論明清小說中的隋煬帝形象〉,《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2期(總32期),頁161-166。
    彭知暉:〈《隋唐演義》材料來源考辨〉,《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2期(總64期),頁199-210。
    ───:〈論元雜劇中的隋唐故事〉,《中南大學學報》2004.6,頁777-781。
    彭利芝:〈說唐系列小說的產生與隋唐歷史的題材優勢〉,《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總第125期),頁53-56。
    ───:〈試論易代小說與易代時局之關係〉,《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6期,2007.11,頁44-49。
    齊裕焜:〈論隋唐系統小說的演化〉,《明清小說研究》1988第4期(總第10期),頁16-29。
    劉果:〈論明代歷史題材小說真實與虛構觀念的理論與實踐〉,《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3期(總第77期),頁36-44。
    蔡愛國:〈明清歷史演義觀中文史定位之分歧與走向〉,《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4期(總第78期),頁33-37。

    其他相關研究

    〔日〕上田望:〈講史小説と歴史書(1):『三国演義』,『隋唐両朝史伝』を中心に〉,《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30冊,1996.3,,頁97-180。
    〔美〕何谷理:〈明清文人小說中的非因果模式及其意義〉,收入樂黛雲、陳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頁477-496。
    D.佛克馬著,范智紅譯:〈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文學評論》1999年第6期。
    于興漢、李曉明:〈試論中國古代小說批評中的「史家意識」〉,《山西師大學報》第22卷第2期,1995年5月。
    卞良君、于春梅:〈明清小說中的政德觀〉,《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134-139。
    文革紅:〈才子佳人小說流行現象分析〉,《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1期(總第71期),頁32-378。
    王三慶:〈從市場經濟看明代小說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第十五集》,台北:學生書局,2000.9。
    王日根:〈試論明清文化的世俗化〉,《社會科學輯刊》1993年第1期。
    王亞婷:〈《隋煬帝艷史》研究綜述〉,《文學評論》2008年第9期,頁11-12。
    王煥然:〈讖緯的流行及其對漢賦的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23卷第5期,2002年9月,頁54-56。
    王壽南:〈無限制權力的誘惑-中國人的皇帝夢〉,《歷史月刊》第227期,2006年12月號,頁58-63。
    王翠紅:〈略論唐前志怪小說創作與史傳的關係〉,《文學評論》2008年第11期,頁10-11。
    王璦玲:〈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劇之言情內涵及其所生之審美構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八期,2001.3,頁139-188。
    ───:〈論明末清初時事劇之現實意識與歷史書寫〉“ChinneseCultur,PastandPresent:AnInternatiaonalConferenceinCommenmorationofProfessorFredericW.Mote”,發表於「中國文化研究的傳承與創新:紀念牟復禮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11,中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聯合主辦。
    ───:〈導言:有關「明清敘事理論與敘事文學」研究之開展──從近年敘事學研究之新趨談起〉,「新知與舊學-明清續是理論與敘事文學」專題論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頁113-126。
    朱占青:〈神秘感:古代神怪小說的文化心理基礎〉,《天中學刊》第22卷第6期,2007.12,頁77-79。
    ───:〈神秘感的強化、宗教的弱化——論古代神怪小說的歷史變遷〉,《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27卷第5期,2007.10,頁77-81。
    ───:〈論神秘感影響下神怪小說的創作心理與接受心理〉,《江西社會科學》2007.4,頁79-83。
    朱崇儀:〈大觀園作為女性空間的興衰〉,《中外文學》第22卷第2期,1993.7。
    吳秀明:〈文化轉型語境中的歷史敘事與本體演變〉,《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2年1月,頁62-68。
    吳智和:〈明人山水休閒生活〉,《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6,頁101-129。
    宋莉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頁116-125。
    巫仁恕:〈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9。
    李裴:〈歷史與小說──對「歷史小說」概念的一種理解〉,《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第1期。
    李少雍:〈中國古代的文史關係——史傳文學概論〉,《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頁4-17。
    李孝悌:〈十八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3分,2001.9,頁543-595。
    ───:〈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課題〉,發表於「多元視野中的中國歷史——第二屆中國史學」國際會議,北京:清華大學,2004年8月22-24日。
    李志宏:〈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範式建構的意義及其原型意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8期第2卷,2005年9月,頁25-62。
    李育紅:〈從新歷史主義看史傳與中國古典小說的親和性〉,《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5.11,頁18-20。
    李忠昌:〈論歷史演義小說的歷史流變〉,《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5期(總第94期),頁139-145。
    李建東:〈敘事文學的先聲──論“野史雜傳”向小說的過渡〉,《學術論壇》2003年第1期(總第156期),頁91-94。
    李家紅:〈全知觀點與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明清小說研究》1990年第1期。
    李根亮:〈因神奇而美麗——評志怪神魔小說的獨特審美特徵〉,《開封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頁8-12。
    李舜華:〈從經濟因素看明中葉小說的接受層〉,《社會科學》2001年9月。
    李豐楙:〈神魔敘事與暴力神話──明清小說的敘事學〉,「新知與舊學-明清續是理論與敘事文學」專題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6.11.16。
    ───:〈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新知與舊學-明清續是理論與敘事文學」論壇論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頁147-158。
    李艷梅:〈從中國父權看《紅樓夢》的大觀園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二集,1996.8。
    周蜀蓉:〈試探中國「女禍」之源〉,《史學月刊》1991年第四期,頁1。
    忠昌:〈論中國古代小說的續衍現象及成因〉,《社會科學輯刊》第六期,1992年6月。
    林小燕:〈明代後期小說傳播對朝廷禁令的突破〉,《中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3期,頁63-65。
    邵明珍:〈小說觀念的「史性因子」與小說批評的「史學尺度」〉,《社會科學戰線》1990年第1期。
    段春旭:〈論隋唐系統小說續書的再續〉,《科教文匯》,2006.12,頁221。
    紀德君、洪哲雄:〈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時間處理藝術〉,《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頁114-120。
    紀德君:〈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讀〉,《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1期(總第67期),頁93-105。
    ───:〈”按鑑”與歷史演義小說文體之生成〉,《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頁110-122。
    ───:〈”通鑑”類史書:中國講史小說之前源〉,《社會科學》2003年第8期,頁112-117。
    ───:〈才子形象模式的文化心理闡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頁110-118。
    ───:〈才子佳人小說婚姻模式的特徵和成因——兼評其進步意義和歷史局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80-85。
    ───:〈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獻疑〉,《學術研究》2005年第11期,頁135-140。
    ───:〈古代長篇小說章回體制形成原因及過程新探〉,《江海學刊》1999年第4期,頁164-169。
    ───:〈明代”通鑑”類史書之普及與”按鑑”通俗演藝之興起〉,《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9月第7卷第5期,頁62-66。
    ───:〈明代歷史演義小說生成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總第144期),頁80-86。
    ───:〈明代歷史演義小說的文體創作特徵〉,《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12月第16卷第4期,頁80-85。
    ───:〈明清小說家的”演義”觀與創作實踐〉,《文史哲》1999年第1期,頁78-82。
    ───:〈明清時期讀者對通俗小說編創之影響〉,《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總第91期),頁6-16。
    ───:〈明清歷史演義小說中明君形象的審美文化意義〉,《齊魯學刊》2001年第3期(總第162期),頁78-83。
    ───:〈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敘事聚焦藝術〉,《學術研究》,2000.12,頁137-141。
    ───:〈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編創方式及其演變〉,《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頁163-168。
    ───:〈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藝術流變(續)〉,《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2期,頁38-54。
    ───:〈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的藝術流變〉,《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1期,頁14-32。
    ───:〈明清歷史演義小說結構論〉,《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4期,頁129-137。
    ───:〈從歷史演義看古代小說章回體式的形成原因及成熟過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17-20。
    ───:〈試論《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綱目》與”按鑑”演義小說之關係〉,《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2期,頁11-18。
    ───:〈試論明清時期歷史小說家的悲劇意識〉,《河北學刊》1997年第6期,頁65-69。
    ───:〈論明清歷史演義小說作家的創作思想〉,《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頁54-60。
    ───:〈論明清歷史演義作家的創作動機〉,《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2期,頁134-139。
    ───:〈歷史演義小說人物性格特徵的審美文化探因〉,《學習與探索》2000年第4期,頁116-120。
    胡衍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12),頁113-140。
    夏云:〈論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怪誕之美〉,《南昌高專學報》2008年第6期(總第79期),2008.12,頁38-41。
    孫書磊:〈略論大眾審美與古代藝人的歷史劇創作〉,《淮海工學院學報》,2004.4,頁16-19。
    浦安迪:〈中西長篇小說文類之重探〉,收錄於鄭樹森等著:《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1986.9),頁171-196。
    ───:〈談中國長篇小說的結構問題〉,收錄於葉維廉等著:《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7),頁277-287。
    袁剛:〈君王的比較和隋煬帝的事功與暴政〉,《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02年5月,頁44-48。
    ───:〈暴君隋煬帝評價的論辯──關於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7,頁21-28。
    馬幼垣著,姜台芬譯:〈唐人小說中的實事與幻設〉,收於侯健編:《國外學者看中國文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馬得禹:〈讖緯思想源流及其在《搜神記》中的體現〉,《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62-67。
    高玉海、婁秀榮:〈明末清初的小說續書理論〉,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第28卷(總第121期)。
    高桂惠:〈畫蛇添足:續集、接續、重寫以及中國小說”Snakes’legs:sequels,continuations,rewritings,andChinesefiction”〉,《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書評》第27期,2005.9,頁317-322。
    ───:〈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大學學報》2008,頁129-165。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6,頁5-41。
    張虹:〈中國古典通俗小說與商品經濟〉,《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2期,頁111-119,91。
    張世君:〈《紅樓夢》的園林藝趣與文化意識〉,《紅樓夢學刊》1995年第2輯。
    張祝平:〈明代艷情小說的發展與朱熹的淫詩說〉,《書目季刊》30卷第2期,1996.9。
    曹萌:〈論中國古代小說審美中的尚補史思想〉,《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01,頁85-89。
    陳遼:〈論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結構的嬗變〉,《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
    陳文新:〈論《隋唐演義》的基本品格及其小說史演義〉,《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6卷第4期,2003年7月,頁463-470。
    陳金風、段少京:〈隋煬帝與江南〉,《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第17卷(總69期),64-68。
    陳維昭:〈因果、色空、宿命觀念與明清長篇小說的敘事模式〉,《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89,頁61-66。
    ───:〈明清小說人物塑造的基本模式〉,《明清小說研究》1989年第4期(總第14期),頁14-25。
    ───:〈論歷史演義的文體定位〉,《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1期(總第55期),頁33-45。
    陳憲年:〈商品經濟中的文藝創作個性問題〉,《江海學刊》1996年第2期。
    黃強:〈明清小說多續書原因新探〉,《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2期(總第84期)頁5-18。
    黃大宏:〈”二度創作”文本的主題與小說本事研究──以《拍案驚奇》卷一本事為中心〉,《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3期(總第73期)頁201-212。
    ───:〈中國古代小說重寫結構型本事的四種基本模式〉,《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441-448。
    ───:〈重寫:文學文本的經典化途徑〉,《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93-98。
    楊朝立:〈由「雜史小說」到「歷史演義」──試探歷史小說的分期與演變〉,《中國文化學報》第5期,2000年3月。
    萬晴川:〈明清小說序跋的廣告藝術〉(《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5月第29卷第2期),頁62-68。
    雷勇:〈《隋唐演義》與《紅樓夢》〉,《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頁114-120。
    ───:〈明末清初世情小說對才女命運的觀照與反思〉,《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總第10期)。
    ───:〈明末清初的才女崇拜與才子佳人小說的創作〉,《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2期(總第32期),頁145-154。
    ───:〈從蕭后形象看《隋唐演義》的創作傾向〉,《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月第25卷第1期,頁16-20。
    劉正平:〈”窮神變,測幽微”:傳奇志怪小說創作的宗教情懷〉,《杭州師範學院院報(醫學版)》2006年第6期,頁403-408。
    劉書成:〈論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跨類型現象〉,《社科縱橫》1993年第1期。
    劉國平:〈史傳文學之理論建構—史傳文學如何可能〉,《國文學誌》2005年12月13期,頁54-74。
    劉淑娟:〈略論明代小說批評理論〉,《吳鳳學報》第14期,頁251-271。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簡論〉,收入《古典小說筆記論叢》,天津:南開大學,1985。
    歐陽健:〈融渾信美兩大要素的歷史小說–明清「志傳」、「演義」綜論〉,《社會科學研究》1991年第5期。
    潘知常:〈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的美學風貌〉》,《社會科學輯刊》第六期,1986。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社科版》2001年1月,頁118-124,130。
    蕭兵:〈中國古典小說的典型群〉,《明清小說研究》第1集,1985年。
    謝桃坊:〈中國市民文學受眾心理分析〉,《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
    ───:〈中國白話小說的發展與市民文學的關係〉,《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3期。
    韓震:〈關於三大歷史概念的哲學思考〉,《求是學刊》28卷第1期,2001.1。
    韓云波:〈歷史敘事與中國古典小說的興起〉,《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1月,頁140-145。
    瞿林東:〈說野史〉,《齊魯學刊》2000年第1期(總第154期),頁52-58。
    顏采容:《明清時期出版與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中心》,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魏崇新:〈一陰一陽之謂道──明清小說中兩性角色的演變〉,《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
    譚帆:〈「奇書」與「才子書」——對明末清初小說史上一種文化現象的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03.11。
    邊家珍:〈兩漢之際的讖緯略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頁113。
    蘇曉:〈通俗文學閱讀過程中的受容與受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蘇建新、陳水雲:〈才子佳人小說新界說〉,《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1期(總第75期),頁14-23。
    饒德江:〈中國古代傳記文學文化論〉,《武漢大學學報‧社科版》1991年第4期。
    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分(下)〉,《歷史月刊》1998年1月,頁94-106。
    ───:〈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分(上)〉,《歷史月刊》1997年12月,頁90-97。

    四、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念西:《資治通鑑的史觀——以北魏為例(西元二六一到五三四)》,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4。
    王愛華:《《豔異編》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白素鐘:《《三言》中才德觀研究—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8。
    江昌倫:《「二拍」重寫《夷堅志》故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7。
    何秀娟:《晚明文人對小說性質的認識》,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1。
    李建華:《隋煬帝散論》,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李艷梅:《《三國演義》與《紅樓夢》的性別文化初探--以男情女義為核心的考察》,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1。
    林興龍:《論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兼論隋煬帝》,雲南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8。
    邱韶瑩:《馮夢龍《情史類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7。
    金惠經:《李卓吾及其文學理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5。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1。
    徐淑卿:《漢代皇帝的感情生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徐祥益:《從「讖應」論明代神魔小說》,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1。
    徐曉瑩:《晚名曲論主情思想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翁文信:《《姑妄言》與明清性小說中的性意識》,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6.。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6。
    張百裕:《《徐霞客遊記》山水美學及其敘事表現研究》,南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5。
    張宏庸:《兩拍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6。
    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5。
    張韶砡:《湯顯祖文學理論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12。
    張穗芳:《馮夢龍「情史概略」情論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6。
    曹鈺:《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怪誕美》,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
    梁芳蘭:《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與豔情小說之性別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1。
    許玉薇:《明清文人的才女觀—以《西青散記》與賀雙卿為例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6。
    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陳楊:《漢神學政治與雜記體志怪小說的形成》,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3.4。
    陳怡如:《魏晉南北朝豔情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陳俊宏:《呂天成《繡榻野史》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陳思齊:《毛本《三國演義》敘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陳福智:《明代歷史章回小說序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錦萍:《明清小說序跋研究-以六大小說為主》,私立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6.5。
    陶臘紅:《隋唐故事的演變與古代歷史小說的文體獨立意識》,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4。
    傅耀珍:《明代艷情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6.7。
    喻緒琪:《明末清初世情小說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6。
    曾軼靜:《隋唐至明末隋煬帝題材小說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5。
    游淑如:《《歷代賦彙》中的神話典故引用研究——以天象、禎祥、仙釋類為範圍》,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7。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3.5。
    黃文成:《六朝志怪小說夢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黃明莉:《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黃蘊綠:《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私立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5。
    劉文元:《六朝志怪鬼神故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06.1。
    劉恆興:《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劉素梅:《南朝宮體文探賾》,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8。
    劉慎元:《明清豔情小說的繼承、呈現與影響》,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靜怡:《「豔而人情」的話本小說》,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歷史演義:文體生發與虛實論爭》,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潘玉薇:《人物‧情‧花園:從「才子佳人」到《紅樓夢》》,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7。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蔣淑婷:《馮夢龍的情教觀—以《情史》為中心的考察》,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2007.7。
    鄭安芸:《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司馬遷《史記》「愛奇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6。
    鄭美惠:〈創業英雄趙匡胤的故事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鄭媛元:《《金瓶梅》敘事藝術》,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蕭佩瑩:《唐傳奇人物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蕭玲英:《讖緯思想對漢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6。
    蕭家怡:《隋煬帝及其文學》,佛光大學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6。
    賴志鈞:《《三國演義》史傳敘事模式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7。
    謝超凡:《褚人穫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謝靜宜:《褚人穫《隋唐演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簡郁昕:《性靈與山水的邂逅—袁中郎遊記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6。
    顏采容:《明清時期出版與文化—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中心》,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蘇美璇:《晚明文人旅遊生活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02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0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00201.pdf1197KbAdobe PDF2178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