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69586      Online Users : 94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65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55


    Title: 臺灣客家採茶戲之發展及其文本形成研究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Hakka Tea-Picking Opera and its text formation
    Authors: 蘇秀婷
    Contributors: 鄭榮興
    蔡欣欣

    蘇秀婷
    Keywords: 客家採茶戲
    幕表戲
    定本戲
    劇目
    黃天敏
    曾先枝
    Hakka tea-picking opera
    Scenario drama
    Standard drama
    Repertoire
    Tien-Ming Huang
    Xian-Zhi Zeng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3-09-03 11:45:43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台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及其文本形成為題,針對客家採茶戲的「劇目形成」、「文本型態」、「劇本改編」進行文學向度的考察。
    一、劇目的形成與發展
    自從1910年代客家三腳採茶戲發展為改良採茶戲之後,演出場域歷經「內台」、「外台」、「電台」、「文化公演」、「電視台」等不同的表演場域。由於每個場域的性質使然,而有不同的劇目產生、類型的形成,以及表演風格等。
    二、文本型態的考察
    探討採茶戲常見的兩種文本類型「幕表戲」與「定本戲」,考察文本的特徵及結構、導演的說戲、演員的即興演出,以及民間戲班對於「幕表戲」與「定本戲」的運用。
    三、特定作品的跨場域改編
    選取黃天敏的內台戲《太平天國》,討論由「定本戲到幕表戲」的改編歷程。以及曾先枝三齣公演代表作《三娘教子》、《李阿三嫁母》、《緣訂三生》,討論「幕表戲到定本戲」的改編歷程。
    The study using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tea-picking drama and its text formation as the topic aims at the repertoire formation, text types, and opera revision as the aspects of literature to review.
    I.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pertoire:
    The Hakka three-role tea-picking drama has developed as the improved tea-picking opera since the 1910s, the different performing field has experienced of indoor, outdoor, radio station, cultural performance, and TV station, and so on. Due to the impact on each field, there is different generation of repertoires, the formations of types, and performing style, etc..
    II. The review of text types:
    It discusses of two frequently shown text types in the tea-picking opera: scenario drama and standard drama to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s of text, the director’s explanation of the story, the player’s improvisation, and the folk theatrical troupe’s the applications of scenario drama and standard drama.
    III. The revision of drama in cross-field theatre
    There are selected of indoor Taiwan directors’ revised course, Tien-Ming Huang’s discussion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from standard drama to scenario drama and Xian-Zhi Zeng’ three represented publications, the discussions of Third Madame educates her son, A-San Li’s remarried mother, and Fate for three lifetimes from scenario drama to standard drama.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籍&方志
    陸人龍(明),《型世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珍本古籍叢刊1」,1992。
    夢覺道人、西湖浪子輯(明),《三刻拍案驚奇》,輯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1990。
    高拱乾(清),《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文獻叢刊第65種,康熙35年(1696)初版,1957-1961重刊。
    李漁(清),《閒情偶記》,輯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七),中國戲曲研究院,1980。
    黃世仲著(清),王俊年校點,《洪秀全演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羅貫中原著(明)、吳小林校注,《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連橫,《台灣通史》(1945年初版),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1。
    連橫,《雅言》臺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66種1933年著。1962重刊。
    范揚坤等編纂《重修苗栗縣志》卷二十九《表演藝術志》,苗栗:苗栗縣政府,2007。
    黃銀煌編纂,《苗栗縣誌卷四.文化建設誌》苗栗:苗栗縣政府,1983。

    近人專著
    〔美〕J.希利斯.米勒,《小說與重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美〕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2000。
    〔美〕浦安迪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安祈,《當代戲曲(附劇本選)》,台北市:三民書局,2002。
    王謹,《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1961。
    呂福祿口述、徐亞湘編著,《長嘯—舞台福祿》,台北市:博揚文化,2001年。
    李惠綿,《元明清戲曲搬演論研究—以曲牌體戲曲為範疇》,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2002。
    邱坤良,《陳澄三與拱樂社—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1。
    邱春美,《台灣客家說唱文學「傳仔」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林曉英、范揚坤,《亂彈樂師的秘笈:陳炳豐傳藏手抄本》,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
    林曉英、蘇秀婷,《兩台人生大戲—劉玉鶯與曾先枝》,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11。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范揚坤,《雙桂長春:王慶芳生命史》,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
    徐亞湘,《客家劇藝留真:台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7。
    -----,《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出版社,2000,
    -----,《母女同行—阿玉旦、黃秀滿的客家戲曲人生》,桃園市:桃縣文化局,2011。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徐進堯,《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台北市:育英出版社,1984。
    高宣揚,《布爾迪厄》,台北市,生智,2002。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
    黃竹山、馮俊杰編著,《六十種曲評註》,長春:吉林出版社,2001。
    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北京:中國戲曲出版社,1992。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台北:風雲時代,2006。
    陳龍廷,《台灣布袋戲發展史》,台北市:前衛,2007。
    梁瓈尹,《臺灣日日新:老藥品的故事》,台北:台灣書房,2007。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台北:國家出版社,2002。
    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許雪姬編,《台灣歷史辭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市:聯經,1980。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蔡欣欣,《台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台北:里仁,2006。
    鄭榮興,《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縣,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1。
    ------,《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由苗栗陳慶松家族的民俗曲藝探討之》
    鄭榮興總編纂,《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
    鄭榮興、劉美枝、蘇秀婷,《客家八音金招牌—陳慶松》,台北:時報,2004。
    鄭榮興、蘇秀婷、陳怡君《賴碧霞民歌藝術》,台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10。
    薛宗明,《台灣音樂辭典》,台北,台灣商務,2003。
    蘇秀婷,《台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2005。

    期刊論文
    〔日〕風山堂,〈俳優與演劇〉《台灣慣習》第一卷第三號,1901。
    〔日〕上山儀作,〈台灣劇に對する考察〉《台灣警察協會雜誌》93(1925年3月),頁86-101。
    文際平,〈黃世仲小說觀念芻論〉,《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24卷3期,2006年5月。
    石婉舜,〈殖民地版新派劇的創成—「臺灣正劇」的美學與政治〉,《戲劇學刊》,12期,2010年7月,頁35-69。
    ------,〈「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159期,2008年3月。
    羽石,〈霜重色愈嬌—閩劇《丹青魂》晉京側記〉,《劇本》,11期,1992年,頁57-58。
    何義麟,〈日治時期臺灣廣播事業發展過程初探〉,《臺灣史蹟》,36期,頁212-225。
    李元貞,〈中國古典戲劇中劇本結構與舞台空間運用的關係〉,《幼獅文藝》,52卷5期,1980年11月,頁30-40。
    林鶴宜,〈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和法則〉,《成大中文學報》,16期,2007年4月,頁171-200。
    -----,〈歌仔戲「活戲」劇目研究:以田野隨機取樣為分析對象〉,《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2007年5月25-27日,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輯入《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傳統藝術中心,2009年8月,頁259-292。
    -----,〈「做活戲」的幕後推手:台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所,創刊號,2008年1月,頁221-251。
    -----,〈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機制和養成訓練〉,《東西對照與交軌:2010NTU劇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10月30日-31日。
    吳永藝,〈權威心態與求道人生--《丹青魂》的創作體會〉,《戲曲藝術》,1期,1993年,頁45-46。
    邱坤良,〈「內台戲」的劇本創作與舞台演出—以拱樂社為例〉,《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民間藝術-生態與脈落》,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出版,初版,1999年,頁5。
    周信芳〈談談連台本戲〉,《周信芳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頁344-345。
    范揚坤,〈文獻中所見的客家採茶戲史料與分別的一個初步探討〉,輯入《苗栗縣客家戲曲發展史》,苗栗市: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9。
    ------〈改良採茶與採茶改良〉,《台灣戲專學刊》,第9期,2004年7月,頁263-284。
    ------〈以《陳炳豐手抄本》為起點:抄本與北管亂彈〉,輯入林曉英、范揚坤合著,《亂彈樂師的秘笈:陳炳豐傳藏手抄本》,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5。
    涂公卿,〈丹青劇作簡評〉,《藝術論壇》,1998年3期,頁43。
    夏志清作,陳次雲譯〈戰爭小說—中國演義小說之一種〉,《純文學》,第3卷第1,(1968年1月,頁174-196。
    郭漢城,〈喜脈案的喜劇衝突與諷刺手法〉,《中國戲劇》,2期,1986年,頁11-12。
    陳運棟,〈從九腔十八調談到何阿文〉,收入《客家民間文學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頁48-55。
    郭延禮,〈黃世仲的小說理論及其在中國近代小說理論史上的地位〉,《齊魯學刊》,2002年第二期,頁59-65。
    張俊卿,〈由才子佳人戲看民間與文人創作的互滲與分野〉,《戲劇理論縱橫》,323期,2010年第4期,頁47-72。
    歐陽予倩,〈談文明戲〉,《歐陽予倩全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蔡欣欣,〈催化與自發:新世紀臺灣歌仔戲的新戲路〉,《民俗曲藝》,155期,2007年3月:頁111-150。
    ------,〈花燈姻緣茶山情〉,《表演藝術雜誌》,78期,1999年6月,頁45-47。
    蔡振家,〈亂彈、採茶兩下鍋的傳統料理—榮興劇團《喜脈風雲》的音樂設計〉,《戲劇學刊》,第二期,2005年7月,頁309-311。
    ------,〈青春版客家戲: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大宰門》〉,《中華戲劇學會文藝會訊》,第二期,2005年。
    鄭榮興,〈臺灣客家採茶戲唱腔初探—以採茶腔〈平板〉為例〉,《戲曲學報》,第6期2009年12月,頁141-172。
    關尚智,〈《型世言》對原始素材之改寫與加工—以第三回為例〉,《台北技術學院學報》,第30卷第2期,1997年9月,頁237-249。
    劉南芳,〈當今台灣歌仔戲改編的挑戰:從即興到定本〉,《戲劇學刊》,第4期,95年7 月,頁105-131。
    劉美枝,〈台灣客家小調曲目初探〉,輯入許常惠、鄭榮興總編纂,《茶鄉戲韻—海峽兩岸傳統客家戲曲學術交流研討會實錄》(南投市:省文化處,1999),頁118-170。
    蘇秀婷,〈採茶戲《緣繫元夕-花燈緣》中的民俗景致〉《客家》,221期,2008年11月,頁68-69。
    -----,〈新月娥歌劇團與陶三春反關〉,《客家》,218期,2008年8月,頁20-25。
    -----,〈採茶戲《金龜記》劇目研究—兼論採茶戲與亂彈戲的交流、借引〉,《台灣音樂研究》,第10期,2010年6月,頁81-106。
    -----,〈《糶酒》與《扛茶》、《拋茶》—一段客家三腳採茶戲變遷歷程考察〉,《戲曲學報》,第6期,2009年9月,頁173-202。

    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林幸慧,〈《申報》戲曲廣告所反映的上海京劇發展脈絡:1872-1899〉,清大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張清發,〈明清家將小說研究〉,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二)、碩士論文
    江彥瑮,〈臺灣客家戲劇團之經營管理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2007。
    何東錦,〈台灣客家改良戲唱腔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3年演出之《錯沒錯》為例〉,臺北市:東吳大學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2004。
    李珮君,〈現今台歌仔戲劇本之研究舉隅〉,高雄市: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玉如,〈跨場域舞台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臺北市:台大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7。
    高美瑜,〈戰後初期上海來台京班研究—以張家班為論述對象〉,臺北市: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徐敬堯,〈龍鳳園戲劇團研究—兼論台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與演變〉,北縣: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高嘉謙,〈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南投: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陳芝后,〈台灣客家戲受京劇影響之研究—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為例〉,宜蘭市: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雨璋,〈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賣茶郎之研究〉,臺北市:師大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劉祐成,〈戰後「改善民俗運動(1945-1990)」之探討〉,台中市: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怡安,〈歌仔戲古路戲劇目的敘事程式與變形程式探論〉,臺北市: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五、工具書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uans, 韋氏音樂詞典Stanley Sadie ed.London:Macmillan;New York:Grove’s Dictionaries of Music Publisher Led.,1993.
    Gerald Prince,”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敘事學詞典,Aldershot,[England] :Scolar Press,1988,c1987.
    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陳秀芳編,《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台中:臺灣省文獻會,1980。

    六、報告書
    李國俊、徐亞湘,《桃園縣四平戲調查研究》,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7。
    徐亞湘,《桃園縣本土戲曲、音樂團體調查計劃報告書》,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4月。
    徐亞湘主持,《桃園縣傳統表演藝人口述歷史暨生命史研究及出版計畫》,桃園市:桃園縣文化局,2010年3月-2011年3月。

    七、劇本及影音出版品
    (一)、劇本/影音資料
    《太平天國》手稿(十本),1955年。黃天敏抄寫、提供。
    《太平天國》DVD,1990年(未出版),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李阿三嫁母》劇本,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2001年版(未出版)
    《緣訂三生》手稿(初稿),曾先枝提供。
    《緣訂三生》修訂稿,「榮興劇團」印刷校對本。曾先枝提供。
    《機房》曾文桂抄本第十一號,流水編頁第73b-79頁,數位電子檔引自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

    (二)、出版品
    傳統客家戲曲《錯冇錯》音樂CD, 苗栗: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4。
    傳統客家戲曲《大宰門》上下集CD,苗栗: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5。
    客家大戲《羅芳伯傳奇》DVD,苗栗: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2006
    客家採茶大戲《緣訂三生》DVD,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2007。
    鄭榮興編著《三腳採茶唱客音:傳統客家三腳採茶戲串戲十齣》,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演出,《牡丹風華—廖瓊枝歌仔經典折子回顧DVD》,台北: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2008年。
    曾先枝、鄭榮興《客家大戲選讀:三娘教子》台北:國立台灣戲曲學院,2004。
    陳守敬,《紅顏密諜》,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錢德蒼編撰、汪協如點校,《綴白裘》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
    張伯謹編《國劇菁華》,台北市: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1985。
    八、報紙
    〈禁採茶戲〉,《台灣日日新報》,第五版第63 號,1898 年7 月19 日。
    〈採茶戲之盛行〉《台灣日日新報》,第六版第8616 號,1924年5月12日。
    〈演改良戲〉《台南新報》1923.03.29 第五版 第7572號。
    〈地方通信.朴子〉,引自《台南新報》1936.01.24,第八版,第12233號。
    〈嘉義通信,淫戲宜禁〉,引自《台南新報》1924.07.09 第五版 第8040號
    〈舊城特信,速演採茶戲〉,引自《台南新報》1925.07.17 第五版 第8413號
    〈是是非非〉,引自《台灣日日新報》1924.10.16 第四版 第8773號。
    〈楊梅,戲劇好評〉,刊載於《台南新報》 1936.02.16 第八版 第12256號
    〈戲言(二).觀劇之方法〉《漢文台灣日日新報》,明治三十九年(1906)十二月十一日,第2585號。
    〈改善陋俗統一拜拜,北區昨開座談會,決定五項執行原則,吳主席作剴切指示〉《聯合報》1952年8月19日,第二版。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501
    99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15150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50101.pdf2281KbAdobe PDF21628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