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64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4/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27215      在线人数 : 90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641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41


    题名: 風俗與法律:十七世紀中國的男風與男風論述
    Customs and Laws: “Pederasty” and its Discourses in 17th Century China
    作者: 范育菁
    Fan, Yu Ching
    贡献者: 邱澎生
    Chiu, Peng Sheng
    范育菁
    Fan, Yu Ching
    关键词: 男風
    男風論述
    男色
    雞姦
    男子之間性行為
    日期: 2009
    上传时间: 2013-09-03 10:52:44 (UTC+8)
    摘要: 明中葉以來,海外貿易興盛帶來白銀流入,無論在經濟、社會層面都造成變化,崇尚奢侈風氣在各層面都有僭越的現象,良賤不易分別,使士人尚雅俗之辨。十六世紀以來的社會經濟轉變,與明清易代的政治變局,清朝政府面對晚明以來的社會情勢,制定政策以安定時局,在制度、法律方面有所承襲和更動,想要重建社會秩序。在規範男子之間性行為方面,清朝承襲明代規範男子之間性行為的想法但概念有所不同。本文想要討論明清政府對於男色規範的轉變,並想運用文學作品、筆記等不同類型的文本,討論這些作者如何論述和書寫男色。
    本文主要運用文學作品、筆記與司法文書,討論明清的男色論述,分析其中對於侵入者與被侵入者的書寫,以及書寫中呈現的刻板描述。明清男色書寫有典型的描寫,侵入者通常為社會地位高的年長者,被侵入者相對社會地位較低的年幼者,書寫會著重在被侵入者容貌身段的描寫,運用女性化的詞語來形容被侵入者。侵入者與被侵入者關係書寫,類似於男女之間的模式,這種典型的書寫和類比的情況也呈現在法律規範。這些論述並不表示實情,而是當時人對於男色現象的理解與認定。
    明清對於男色進行規範和討論,皆視侵入行為是一種汙染的概念,乾隆年間法律修訂,將男子之間性行為視為姦罪一種,在法律規範和概念上,被侵入者與被害女性雷同程度隨著時代變遷有所加深,書寫中將被侵入者等同女性的情況更明顯和明確,形成一種現象,雖然這些被侵入者生理性別是男性,但在書寫中呈現的價值觀或描述方式,等同於女性的存在。男色論述隨著時代與社會變化,有所轉變與更動。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史料

    1.《內閣漢文黃冊》,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微縮膠捲
    2.丁若鏞,《與猶堂叢書》,首爾:民族文化推進會,2002,
    3.不著編人,《大清法規大全》,臺北:宏業出版社,1972,據清宣統間政學社石印本影印。
    4.不著編者,《駁案新編 三十二卷 續編七卷》,第7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本。
    5.元‧李好古,《張生煮海》,收入:明‧臧懋循輯,《元曲選》,臺北:中華書局,1966。
    6.西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
    7.宋,陶穀,《清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8.宋‧周密,《癸辛雜誌》,北京:中華書局,1997。
    9.宋‧周密,《癸辛雜誌》,北京:中華書局,1997。
    10.宋‧陶穀,《清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11.宋‧竇儀等撰,《宋刑統》,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12.明‧天然癡叟著,《石點頭等三種》,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清同仁堂刊本。
    13.明‧文翔鳳,《皇極篇》,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叢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明萬曆刻本。
    14.明‧王肯堂原釋,清顧鼎重輯,《王儀部先生箋釋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據清康熙30年(1691)顧鼎刻本影印。
    15.明‧田藝蘅撰,《留青日札》,卷3,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據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3年徐懋升重刻本。
    16.明‧吳玄,《眾妙齋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
    17.明‧李清,《折獄新語》,收入:楊一凡、徐立志主編,《歷代判例判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據明崇禎年間刻本點校),第四冊。
    18.明‧李陳玉,《退思堂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崇禎刊本,1990)。
    19.明‧李贄輯,笑笑生增訂,哈哈道士較閱,《山中一夕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據明刻本影印。
    20.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21.明‧京江醉竹居士 浪編,《龍陽逸史》,收入陳慶浩、王桂秋主編,《思無邪匯寶》,第5冊,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 1994,據明刊本校定。
    22.明‧祁彪佳,《莆陽讞讀》,收入:楊一凡、徐立志主編,《歷代判例判牘》,第6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據明末刊本點校),
    23.明‧芙蓉主人輯,情癡子批校,《癡婆子傳》,收入:陳慶浩、王桂秋主編,《思無邪匯寶》,第24冊,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4,據乾隆刊本為底本校定。
    24.明‧冒日乾,《存笥小草》,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明末鈔本複印。
    25.明‧桃源醉花主人,《別有香》,收入:陳慶浩、王桂秋主編,《思無邪匯寶》,第8冊,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4,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劉世德藏本複印。
    26.明‧張肯堂,《 辭》,臺北:學生書局,1970,據明崇禎年間刊本複印。
    27.明‧張楷《律條疏義》,收入:楊一凡編,《中國律學文獻》,第3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嘉靖23年黃巖符驗重刊本。
    28.明‧張應俞,《杜騙新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明萬曆存仁堂陳懷軒刊本。
    29.明‧曹煜,《繡虎軒尺牘》,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傳萬堂刻本影印。
    30.明‧莊啟元,《漆園卮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 莊嚴文化, 1995,據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明萬曆刻本景印。
    31.明‧醉西湖心月主人著,且笑廣芙蓉僻者評,般落天不不山人參,《宜春香質》,收入陳慶浩、王桂秋主編,《思無邪匯寶》,第7冊,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4。
    32.明‧錢春,《湖湘五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明萬曆42年1614刊本。
    33.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偉文出版社,1977。
    34.明‧蘇茂相輯,郭萬春註,姜黎豔點校,《新鎸官板律例臨民寶所載審語》,收入:楊一凡、徐立志主編,《歷代判例判牘》,第4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金閶振業堂刻本點校。
    35.明‧蘇茂相輯,潘士良較,郭必昌訂,郭萬註,張鐘福刊,《臨民寶鏡》,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5年潘士良序刊本。
    36.張偉仁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明清檔案》,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6-1995。
    37.清‧王廷掄,《臨汀考言》,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清康熙刻本。
    38.清‧朱弘祚,《清忠堂撫粵奏疏十四卷清忠堂署理總督奏疏一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據清康熙刊本複印。
    39.清‧吳下阿蒙,《斷袖篇》,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據香豔叢書版影印)
    40.清‧吳壇著,馬建石、楊育裳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據光緒12年刊本點校)
    41.清‧吳壇著,馬建石、楊育裳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42.清‧李漁,覺世裨官編次,睡鄉祭酒批評,《連城壁》,收入: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以日本尊經閣文庫的刻本為底本點校。
    43.清‧李漁著,覺世裨官編次,睡鄉祭酒批評,《無聲戲》,收入: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以日本尊經閣文庫的刻本為底本點校。
    44.清‧李漁編,《資治新書》,收入:國家圖書館影印室編,《明清法治史料輯刊(第一輯)》,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康熙年間刻本。
    45.清‧沈之奇,懷校鋒、李俊點校,《大清律輯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6.清‧沈家本,沈厚鐸主編,《沈家本未刊稿七種》,收入: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丙編,第3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7.清‧凌銘麟,《新編文武金鏡律例指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6,康熙27年1688刻本。
    48.清‧剛林、吳達海等奉敕纂,《大清律附》,收入:楊一凡, 田濤主編 ; 戴建國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第五冊,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順治2年奏定。
    49.清‧祝慶祺編,潘文舫、徐諫荃新增,《刑案滙覽 正編六十卷, 卷首一卷, 卷末一卷, 總目一卷, 續編十六卷, 總目一卷, 新增十六卷, 目錄一卷》,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據光緖12年(1886)上海圖書集成局仿袖珍板影印。
    50.清‧袁枚,《子不語》,收入:清‧袁枚,王英校點校,《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51.清‧袁枚,鍾明奇校點,《續子不語》,收入:清‧袁枚,王英校點校,《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52.清‧薛允升,懷效鋒、李鳴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3.清‧薛允升著,黃靜嘉點校,《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54.清‧韓世琦,《撫吳疏草》,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據康熙5年1666刻本影印。
    55.漢‧劉向集錄,《戰國策‧魏策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二) 專著

    1.中日文專著

    1.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方駿、王秀麗、羅天誘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2.三木聰、山本英史、高橋芳郎編,《傳統中國判牘資料目錄》,東京:汲古書院,2010。
    3.毛文芳,《物‧觀看‧性別:明末清初書寫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1。
    4.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5.布迪 (Derk Bodde) 、莫里斯 (Clarence Morris),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6.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編、崔瑞德(Denis Crispin Twitchett)編,張書生譯,謝亮生校,《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8.吳存存,《明清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9.吳承明,《中國的現代化:市場與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10.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7。
    11.李中清、王豐著,陳衛、姚遠譯,《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北京:生活‧新知三聯書店,2000。
    12.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那思陸,《明代中央司法審判機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那思陸,《清代中央審判司法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5.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16.施瞱,《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同性戀書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高彥頤( Dorthy Ko)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18.高彥頤( Dorthy Ko)著,苗廷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19.高彥頤著,苗廷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0.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著,李零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1.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庄、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2.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23.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4.張杰,《趣味考據:中國古代同性戀圖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
    25.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26.曹樹基,《中國人口史‧明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7.曹樹基,《中國人口史‧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8.傅衣凌主編,楊國楨、陳支平著,《明史新編》,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29.黃宗智、尤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0.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9。
    31.楊一凡、寺田浩明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丙編第4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2.蒲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3.趙靜,《修辭學視閾下的古代判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
    34.劉愫貞,《判詞與體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
    35.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所,1992。
    36.鄭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7.賴淑娟,《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收入: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臺北:花木蘭文化,2008。
    38.戴順居,《明代的強盜案件 : 判牘中所反映的民間社會治安問題》,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5。
    39.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陳蘇鎮等譯,《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
    40.羅竹風編,《漢語大詞典》,臺北:東華書局,1997。

    2.英文專書
    1.Bret Hinsch.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 The Males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2.Craig Clunas,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Originally publishe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3.Keith McMahon, Causality and containment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Leiden: New York: E.J. Brill, 1988.
    4.Martin W. Huang, 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Martin W. Huang,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6.Matthew H. 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Robert Hegel and Katy Carlitz, editors,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8.Robert Hegel E., The nov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1.
    9.Robert J. Antony, Like froth floating on the sea : the world of pirates and seafarers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Berkeley, Calif. :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2003.

    (三) 論文

    1.中日文論文

    1.Robert J. Antony(安樂博),〈犯罪或受害者:試析1795年至1810年廣東省海盜集團之成因及其成員之社會背景〉,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集,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所,1999,439-451。
    2.Thomas Buoye著,邱澎生譯,〈司法檔案以及清代中國的法律、經濟與社會研究〉,《法制史研究》,4(臺北,2003.12): 217-243。
    3.夫馬進,〈晚明杭州的城市改革與民變〉,收入:林達‧約翰遜(Linda Cooke Johnson)主編,成一農譯,《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0-96。
    4.王振忠,〈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1(臺北,2000.6): 163-185。
    5.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食貨月刊(復刊)》,2:11(臺北,1973.2): 1-10。
    6.王鴻泰,〈明清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中國史學》,16(京都,2006.10): 83-100。
    7.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於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73-123。
    8.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22:1(臺北,2004.9): 69-97。
    9.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新史學》,7:4(臺北,2006.12): 73-143。
    10.王豐、李中清,〈摘掉人口決定論的光環──兼談歷史人口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歷史研究》,2002:1(北京): 55-61。
    11.王躍生,〈18世紀中國婚姻論財中的買賣性質及其對婚姻的作用〉,《中國經濟史研究》,1(北京,2001.3): 62-81。
    12.全漢昇、王業鍵,〈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臺北,1961.7)): 139-181。
    13.成令方,〈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臺北,1993.6): 217-240。
    14.艾爾曼(Benjamin Elman),〈金錢萬能:明清間中國帝制晚其的商業、經典與品味〉,《中國史研究》,2009:4(北京): 157-171。
    15.吳志鏗,〈淸代的逃人法與滿洲本位政策〉,《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4(台北,1996.6): 77-143。
    16.吳瑞元,〈古代中國同性情慾史的研究回顧與幾個觀點的批評〉,收入: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159-197。
    17.吳瑞元,〈古代中國同性情慾史的研究回顧與幾個觀點的批評〉,收入: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159-197。
    18.巫仁恕,〈就法論法:明代地方政府的司法審查〉,中國法制史學會92年度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http://saturn.ihp.sinica.edu.tw/~AdjTP/WuOnLocalJudicialReview.pdf,拮取時間:2009/02/26
    19.李中清、王豐、康文林,〈中國歷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義──兼評黃宗智等對彭慕蘭《大分流》一書的批評〉,《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4(北京): 86-95。
    20.村上正和,〈明末清初における士大夫の俳優扶養と雍正帝の芝居政策──近世中囯における社會的結合の一側面〉,《東洋學報》,89:1(東京,2007.6): 25-52。
    21.谷井陽子,〈明律運用の統一過程〉,《東洋史研究》,58.2(東京,1999.9): 250-293。
    22.谷井陽子,〈做招から叙供へ―明清時代における審理記録の形式―〉,收入:夫馬進編,《『中国明清地方档案の研究』平成9~11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国際学術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京都: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2000),57-86。
    23.和田正廣,〈明代科許制度の科目の特色──判語の導入をめぐって〉《法制史研究》,43(東京,1993): 271-309。
    24.岸本美緒,〈「秩序問題」與明清江南社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1(臺北,2001.9): 50-58。
    25.岸本美緒,〈明代の社会集団と『賤』の観念〉,收入:井上徹、塚本孝編,《東アジア近世都市における社会的結合:諸身分・諸階層の存在形態》,東京:青文堂,2005,3-44。
    26.岸本美緒,〈冒捐冒考訴訟與清代地方社會〉,收入: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9,145-173。
    27.岸本美緒,〈後16世紀問題與清朝〉,《清史研究》,2(北京,2005.5): 81-92。
    28.岸本美緒,〈雍正帝の身分政策と國家體制──雍正五年の諸改革を中心に〉,收入中國史學會編,《中国の歴史世界--統合のシステムと多元的発展》,東京:東京都立大学出版会,2002,269-300。
    29.岸本美緒,李季樺譯,〈妻可賣否?──明清時代的賣妻、典妻習俗〉,《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225-264。
    30.林麗月,〈風俗與罪愆:明代的溺女記敘及其文化意涵〉,收入:《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1-24。
    31.林麗月,〈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臺大歷史學報》,33(臺北,2004.6): 133-160。
    32.邱德亮,〈嗜癖文化:論晚明文人詭態的美學形象〉,《文化研究》,8(臺北,2009,春): 61-100。
    33.俞彥娟,〈從婦女史和性別史的爭議談美國婦女史研究之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9(臺北,2001.8): 207-234。
    34.唐澤靖彥,〈帝政後期中国における話しことばの効用(1)官話の社会的役割〉,《中国哲學研究》,10(東京,1996.9):105-147。
    35.唐澤靖彥,〈從口供到成文記錄:以清代案件為例〉,收入:黃宗智、尤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80-107。
    36.唐澤靖彥,〈清代における訴状とその作成者〉,《中國:社會と文化》,13(東京,1998.6): 306-330。
    37.唐澤靖彥,〈清代告訴状のナラティブ──歴史学におけるテクスト分析〉,《中國:社會と文化》,16(東京,2001.6): 2-17。
    38.唐澤靖彥,〈話すことと書くことのはざまで──清代裁判文書における供述書のテクスト性〉,《中國:社會と文化》,10(東京,1995.6): 212-250。
    39.唐澤靖彥,牛杰譯,〈清代的訴狀及其制作者〉,《北大法律評論》,10.1(北京,2009.1): 25-44。
    40.徐泓,〈幸生聖明極盛之世──16、7世紀中國的社會與經濟〉,《故宮文物月刊》,9:7(臺北,1991.5): 47-52。
    41.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上)〉,《大陸雜誌》,78:1(臺北,1989.1): 26-37。
    42.袁書菲,〈規範色慾:十七世紀的男色觀念〉,收入:張宏生主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380-389。
    43.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1(2009.3): 181-215。
    44.張偉仁,〈歷史語言研究所現存清代內閣大庫原藏之明清檔案〉,《國史館館刊 復刊》,20(臺北,1996.6): 335-348。
    45.曹樹基、陳意新,〈馬爾薩斯理論和清代以來的中國人口──評美國學者近年來的相關研究〉,《歷史研究》,2002:1(北京): 41-54。
    46.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劉宗靈、鞠北平譯,馬釗校,〈印刷術的世界:書籍、出版文化和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史林》,2008:4(北京): 1-19。
    47.許檀,〈岸本美緒評清代物價史研究現狀〉,《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3(北京): 153-160。
    48.陳意新、曹樹基,〈尊重中國人口史的真實──對《摘掉人口決定論的光環》一文之回應〉,《學術界》,2003:3(合肥): 116-132。
    49.黃小榮,〈明清民間公共知識體系、傳播方式與自身建構──以明清曲本為材料〉,《中國史研究》,2007:3(北京): 111-126。
    50.楊國禎,〈明季奴變考〉,收入:楊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209-236。
    51.蒿峰,〈試論明代的奴僕制度〉,《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1(煙台): 89-94。
    52.潘光旦,〈中國文獻中同性戀舉例〉,收入:藹禮士著,潘光旦譯注,《性心理學》,上海:三聯書店,2006,358-360。
    53.鞏濤著,徐悅紅、劉雅玲譯,〈求生──論中華帝國晚期的司法欺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8.4(呼和浩特): 38-43。
    54.濱島敦俊,〈明代的判牘〉,《中國史研究》,1996:1(北京): 111-121。
    55.欒成顯,〈岸本美緒著《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變動》評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1(北京): 152-154。
    56.欒成顯,〈明清文書檔案反映的農民家庭規模〉,《中國人口科學》,2006:1(北京): 78-85。

    2.英文論文

    1.Dian Murray, “The practice of homosexuality among the pirates of lat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y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time history, IV, no.1(June.1992): 121-130
    2.Giovanni Vitiello ,“The Forgotten tears of the lord of longyang: Late Ming Stories of Male Prostitution and Connoisseurship,” in Meyer, Jan A.M. De and Engelfriet Peter M. eds, Linked Faiths: essays on Chinese religion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onor of Kristofer Schipper,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00),pp.227-247.
    3.Giovanni Vitiello, “Exemplary Sodomites: Chivalry and Love in Late Ming Culture.” Nan Nü, 2.2 (Fall 2000): 207-258
    4.Giovanni Vitiello, “The Dragon’s Whim: Ming and Qing Homoerotic Tales from the Cut Sleeve.” T’oung Pao, 78 (1992): 341-372
    5.Matthew H. Sommer, “Dangerous males, vulnerable males, and polluted males: the regulation of masculinity in Qing dynasty law”, in Brownell, Susan and Jeffrey N. Wasserstrom eds., Chinese Femininities / Chinese Masculinities: A Reader, 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p.67-88.
    6.Keith McMahon,” Eroticism in Late Ming, Early Qing Fiction: The Beauteous Realm and The Sexual Battlefield,” T`oung Pao, 73.4/5(1987): 217-264
    7.Michael Szonyi, “The Cult of Hu Tianbao and the Eighteenth-Century Discourse of Homosexuality,” Late Imperial China, vol.19, N0. 1(June, 1998): 1-25.
    8.Sophie Volpp ,“Classifying Lust: The Seventeenth-Century Vogue for Male Lov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1(June,2001):77-117.
    9.Vivien W. Ng ,”Ideology and Sexuality: Rape Laws in Qing China ”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1(Feb.,1987): 57-70.

    3.博碩士論文
    1.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吳振漢,〈明代奴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1982。
    3.蕭涵珍,〈晚明的男色小說:《宜春相質》與《弁而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4153021
    9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15302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02101.pdf2359KbAdobe PDF2425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