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73914      Online Users : 9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602


    Title: 911事件後我國反恐機制作為之探討-以國軍反恐部隊為例
    The Study of ROC`s Anti-terrorism After 911
    Authors: 羅吉權
    Contributors: 朱新民 博士
    羅吉權
    Keywords: 恐怖主義
    反恐機制
    911事件後
    國軍反恐部隊
    運動安全
    Terrorism
    Since the September 11th Attack
    Ani-Terrorism
    Military Ani-Terrorism Force
    Sport Security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9-02 17:39:12 (UTC+8)
    Abstract: 自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各國對恐怖主義的危害威脅感大幅提升,因而對恐怖主義的鑽研、反制也逐漸成為維護國家安全作為之焦點。隨著21世紀全球化地球村的演進資訊交通一日千里,然恐怖份子透過現代科技的助力,其破壞性更具爆炸性,手段也更加極端,並且已有能力從「戰術層次」的破壞提升至「戰略層次」的侵略,使國際社會不得不以反恐的角度,重新檢視區域安全的健全。
    儘管各界對恐怖主義有不同的觀點,其所構成的威脅、恐懼、傷害,與損失是有目共睹的;從恐怖份子的觀點來看,其目的並不在於求戰爭勝利,亦不在殲滅敵人,而是打擊對方民心士氣、引起世人注目來達到其政治上之訴求。故反恐最新概念是沒有國境之分、地域之分,更沒有平、戰時之分或主、客體之分。
    我國政府基於國際反恐意識、國家安全、兩岸關係、治安需要等因素,除法務部研擬「反恐怖行動法草案」及國家安全局亦有「特種勤務條例」相關法令之局部作為外,行政院國土安全辦公室亦整合跨部會等單位制訂相關反恐法條、機制與作為,欲強化我國反恐能力,建立預防為上的維安策略。
    本文的研究重點在於經歷過911事件後,美國雖多次執行反恐行動,尤其在2011年5月2日,美軍海豹精英部隊在巴基斯坦亞波特巴德所執行的「海王星之矛行動」(Operation Neptune`s Spear),成功擊斃了賓拉登告一段落,然事實上,恐怖主義活動在國際間仍繼續蔓延。而我國在反恐的整備規劃上反恐機制中,國軍的反恐任務部隊在遂行反恐作戰中是否能橫向聯繫與警政、國安單位無縫接軌密切配合,殊值探討,另亦藉探討國軍反恐部隊之指揮機制、情報整合、打擊部隊、武器裝備編裝及戰備訓練等作為所建立之(C4ISR)即指揮、管制、通信、資訊、情報、監視、偵察等在反恐作為上,是否能順暢運用。
    最後對政府現行國土安全與反恐對策提出需優先辦理之建議事項。尤其國內近期所發生之高鐵及立委服務處預謀爆炸案及美國波士頓馬拉松賽爆炸案後,對於我國2017年將舉辦的世界大學運動會,大型賽事活動,層級必須提升至國家安全層次,在以往各項此類活動均由地方政府配合警政、國安團體共同組成維安專案團隊,期盼能納編國軍反恐部隊,共同扮演國家安全守護神角色。
    Since the 911 attacks, many countries was threatened by the danger of terrorism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errorism and counter-terrorism are gradual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With tremendously progressing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of globalization in 21 century, the terrorists’ destructions are more explosive through the help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means are also more extrem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ready had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invasion to “strategy level” from the destruction of “tactics level”, mak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ve to look over again region is safe and sound with the angle of the anti-terrorism.
    Despite all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terrorism, it’s obvious that the threat, intimidation, injury, and losses posed by i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errorists, its purpose is not to seek victory in the war, nor to destroy the enemy, while striking people morale, causing the world to achieve its political demand. Thus, the latest concept of the anti-terrorism does not have the difference of border, region and even peacetime and wartime.
    Based on our government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national security, cross-straits relations, public security needs and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developing『anti-terrorist actions Act』,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Bureau has also『security detail regulation』as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Homeland Security Office of Executive Yuan is also integrated other uni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anti-terrorism law, mechanisms and 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anti-terrorism capacity, Homeland Security Office established prevention as prior to other strategi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experienced 911 incident,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repeatedly conducted anti-terrorism operations, especially in the May 2, 2011, U.S. Navy Seal conducted Operation Neptune’s Spear, abbottabad, Pakistan, successfully killed bin Laden, As matter in fact, terrorism activities still continue spreading internationally. In our country, anti-terrorism mechanism in anti-terrorism preparedness plan, can armed force’s anti-terrorism task forces carry out counter-terrorist operations with the police or National Security Unit closely? That is what we need to consider. Meanwhile, we also need to consider that command system、intelligence integration、strike forces、table of equipment and combat readiness of counter-terrorism troops as well as so-called (C4ISR), which is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s, computer,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reconnaissance. Is it possible to work smoothly.
    Finally, regarding current government’s homeland security and counter-
    terrorism policy come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about giving priority. Recently, Taiwan occurred high-speed rail, legislators Service was premeditated bombings and bomb attacked in Boston Marathon in particular, our country will host the 2017 World University Games, huge sports events, so national security level must be raised than usual. Previously, like huge sports events usually protected by local government、polices and national security units. Hence, I look forward to incorporation armed forces counter-terrorism task forces, as the patron saint of national security roles together.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丹尼斯‧匹茲奇維克斯(Dennis Piszkiewicz)。《恐怖主義與美國的角力(Terrorism’s War with America:A History)》,方淑惠譯。台北市:國防部部辦室,民國96年1月
    台灣環境及災害政策學會。《美國政府跨部會反恐怖行動作業計畫-中文譯本》。台北:內政部消防署,2002年12月。
    亞瑟‧漢尼克(Arthur S. Hulnick)。《情報與國土安全(Keeping VS Safe:Secret Intelligence and Homeland Security)》,蕭光霈譯。台北:國防部部辦室,民國95年10月。
    邱吉鶴、卜正球、黃宏光。《反恐怖危機處理機制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民國91年12月。
    國家安全局主編。《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二輯)》。台北:國家安全局,民國91年12月。
    國家安全會議主編。《2006國家安全報告(2008修訂版)》。台北:國家安全會議,民國97年3月。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編印。《「美國九一一事件」專題研究論文》。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民國91年6月。
    國防部憲兵司令部頒行。《憲兵反恐佈行動教範(第二版,100年修訂)》,台北:國防部憲兵司令部,民國100年11月。
    國防大學編輯。《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10月。
    詹姆士.史密斯(James M. Smith)、威廉.湯姆斯(William C. Thomas)編。《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The Terrorism Threat and U.S. Government Response: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謝豐安、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1年5月。

    (二)中文專書
    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冊(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李美華等譯。台北:時英,民國87年2月。
    Jonathan Barker著。《誰是恐怖主義:當恐怖主義遇上反恐戰爭》。張舜芬譯。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丁渝洲主編。《台灣安全戰略評估(2003-2004)》。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3年5月。
    王逸舟。《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
    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
    王鳳鳴、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指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反恐怖政策與措施》。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8月。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反恐怖研究中心。《各國及聯合國反恐怖主義法規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9月。
    艾德華.尤爾登(Edward Yourdon)著。《驚爆資訊戰-911事件對資訊科技的影響(Byte Wars:the impact of September 11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凱文譯。台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2002年12月。
    伊恩.萊塞(Lan O. Lesser)等著。《反新恐怖主義(The New Terroris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8年11月。
    沈明室主編。《新世紀反恐怖大戰》。台北:軍事迷文化事業,2002年5月。
    李慧智。《反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周碧松、張召忠。《明天我們安全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邱伯浩。《恐怖主義與反恐》。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06年11月。
    胡聯合。《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6月。
    陳明傳、駱平沂。《國土安全導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2010年7月。
    許綬南。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三)中文期刊論文
    王崑義。〈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九一一事件以後臺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基金會季刊》,3卷2期。民國91年4月,頁137-184。
    王崑義。〈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的危機建構與台灣的戰略選擇〉。《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2期,2003年4月,頁61-108。
    朱劍明。〈處在全球反恐戰爭中我國應有的機制〉。《警光》,557期。民國91年12月,頁31-33。
    江啟臣。〈APEC架構下反恐議題發展之研析〉。《政治科學論叢》,25期。民國94年9月,頁29-66。
    沈明室。〈國軍在反恐怖主義攻擊的角色〉。《國防雜誌》,17卷12期。民國91年6月,頁69-92。
    李華球。〈美國「911」事件─恐怖主義的深遠危害〉。《國防雜誌》,17卷11期。民國91年5月,頁16-28。
    李雙伍。〈當前國際恐怖主義的新特徵〉。《軍事文摘》,2003年第3期。2003年3月,頁76。
    汪毓瑋。〈國際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刑法相關問題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九十二年春季刊。民國92年4月,頁63-96。
    林正義。〈美國因應九一一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1期。民國91年1月,頁108-127。
    林泰和。〈國際恐怖主義研究-結構、策略、工具、資金〉。《問題與研究》,2008年,頁119-149。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7卷第8期。民國87年8月,頁19-20。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4卷1期。民國91年1月,頁1-58。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4卷2期,2001年。
    過子庸。〈911事件後恐怖份子運用科技進行恐怖活動之探討〉。《前瞻科技與管理》,2010年11月,頁59-74。
    楊明杰等。〈恐怖主義根源探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54-62。
    蔡育岱。〈蓋達組織與賓拉登年代恐怖活動之概況回顧〉。《全球政治評論》第35期,2011年7月,頁13-18。
    蔡明彥。〈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頁31-43。

    (四)碩博士論文
    李旺湘。《我國反恐行動之情報作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阮春潭。《911後的美國反恐作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7月。
    何雍堅。《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台北衛戍區反恐作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7月。
    周正民。《大陸偷渡人民與國家安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陳振農。《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與反恐發展之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陳雙環。《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1月。
    許經澤。《從九一一事件論美國國土安全部及我國反恐組織建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許榮泰。《國際反恐政策與作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張文賢。《中共新安全觀之實踐-論上海合作組織》。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6年6月。
    張豪傑。《憲兵與國家安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5年7月。
    鄧玲礽。《人質危機處理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簡嘉宏。《冷戰後世界秩序重建的新思維:恐怖主義之觀點》。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劉必棟。《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危機處理與相關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2年1月。
    (五)研討會論文
    朱蓓蕾。〈從國土安全論美國緊急應變機制之變革〉,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民國96年12月7日,頁19-42。
    明居正。〈九一一事件與我國反恐策略〉,「全球反恐戰略」研討會。外交部外交事務協會主辦,民國91年12月26日。
    張中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安全的啟示〉,台灣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2002年10月20日,頁4-1-4-34。
    張文廣、李照德。〈憲兵對「反恐」之認知與角色扮演〉,國家安全與憲兵任務學術研討會。憲兵學校主辦,民國92年7月28日,頁1-37。
    許義寶。〈論反恐法治與禁止入國條款〉,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民國96年12月7日,頁159-188。
    董立文。〈解析國土安全概念-國土與安全如何銜接〉,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民國96年12月7日,頁3-18。
    鄧子正。〈恐怖主義活動與災害現場管理〉,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民國96年12月7日,頁101-119。
    顏志榮。〈台灣國土安全之決策分析〉,國土安全學術研討會。民國96年12月7日,頁43-58。
    蘇進強。〈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機制〉,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2年10月20日,頁1-29。
    蘇顯星。〈台灣反恐怖行動相關法制立法過程探討〉,第八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民國101年12月3日,頁1-18。
    (六)網際網路文獻
    1. 官方網站
    《內政部消防署》http://www.nfa.gov.tw/
    《內政部警政署》http://www.npa.gov.tw/
    《立法院》 http://www.ly.gov.tw/
    《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行政院》http://www.ey.gov.tw/
    《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http://www.nicst.nat.gov.tw/group/application/nics/index.php
    《法務部》http://www.moj.gov.tw/chinese/c_index.aspx
    《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國家安全局》http://www.nsb.gov.tw/
    《國家資通安全應變中心》 http://www.ncert.nat.gov.tw/infosec/data.asp

    2. 一般網站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台灣智庫》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全球反恐行動》http://hk.news.yahoo.com/fc/news_fc_in1bomb.html
    《美國參考:美國國務院》http://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homepage.htm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research-3-3.htm
    《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
    《聯合國》http://www.un.org/chinese/

    二、外文部分
    (一) 英文專書
    Combs, Cindy C.(1997).Terrorism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Hoffman, Bruce (1998).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erro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Holms, John Pynchon (1994). Terrorism. New York: PINNALE BOOK.
    Laqueur, Walter (1997). Terroris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Nacos, Brigitte Lebens(1994). Terrorism and the Med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Pearson, Frederin S., and J. Martin Rochester(199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Global Condi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2nd e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Rapoport, David C. (1999) Encyclopedia of Violence, Peace, and Conflict: Terrori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Schmid, Alex P., and Ronald D. Crelinsten(1993). Western Responses to Terrorism. Frank Cass & Co., Oregon.

    (二) 英文期刊
    Abrahms, Max(2006).Why Terrorism Does Not Work. International Security,31(2),43-78.
    Arreguin-Toft, Ivan(2005).How the Weak Win Wars: the Theory of Asymmetric Conflic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omberg, S. Brock, Gregory D. Hess,Akila Weerapana(2004).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errorism.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4,463-478.
    Burgoon, Brian(2006).On Welfare and Terror-Social Welfare Policies and Political-Economic Roots of Terrorism.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50(2),176-203.
    Cronin, Andrey Kurch(2002).Behind the Curve-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error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27(3),30-58.
    Cronin, Andrey Kurth(2002).Rethinking Sovereignty: American Strategy in the Age of Terrorism.Survival,44(2),119-139.
    Haider-Markel(2006).Can we Frame the Terrorist Threat? Issue Frames, the Perception of Threat, and Opinions on Counterterrorism Policies.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18,545-559.
    Hoffman, Paul(2004).Human rights nod Terrorism.Human Rights Quarterly,26,932-955.
    Homer-Dixon, Thomas(2002).The Rise of Complex Terrorism.Foreign Policy,128,52-62.
    Johnston, R. Barry,Oana M. Nedeleseu(2006).The Impact of terrorism on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13(1),7-25.
    Jurith, (Ed)(2003).Acts of Terror, Illicit Drugs and Money Laundering.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11(9),158-162.
    Kydd, Andrew H.,Barbara F. Walter(2006).The strategies of Terror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31(1),49-80.
    Piazza, James A.(2006).Rooted in Poverty?: Terrorism, Po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leavages.Terrorism nod Political Violence,18,159-177.
    Raphaeli, Nimrod(2006).Financing of Terrorism: Sources, Methods, and Channels.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15(4),59-82.
    Rapoport, David(2001).The Fourth Wave: September 11 in the History of Terrorism.Current History,419-424.
    Schmid, Alex(2004).Frameworks fur conceptualizing Terrorism.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16(2),197-221.
    Wolfendale, Jessica(2007).Terrorism, Security, and Else Threat of Counterterrorism.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30,75-92.

    (三) 網際網路文獻
    《APEC官方網站》http://www.apecsec.org.sg/
    《牛津研究團體(Oxford Research Group)》http://www.oxfordresearchgroup.org.uk/
    《反恐部落格(Counter-terrorism Blog)》http://counterterrorismblog.or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http://www.cicir.ac.cn/tbshome/default.asp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
    《外交政策研究中心(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http://www.fpri.org/pubs/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http://www.foreignaffairs.com/
    《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http://www.cfr.org/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http://www.brookings.edu/
    《打擊恐怖主義中心(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http://www.ctc.usma.edu
    《北約官方網站》http://www.nato.int/docu/speech/2002/s021003e.htm
    《亨利‧傑克遜協會(The Henry Jackson Society)》http://www.henryjacksonsociety.org/
    《和平與衝突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http://www.ipcs.org/
    《美國白宮網站》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恐怖主義研究網站》http://www.yale.edu/lawweb/avalon/terrorism/terror.htm
    《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http://www.heritage.org/
    《美國國土安全防衛部》http://www.whitehouse.gov/deptofhomeland/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美國聯邦緊急管理局》http://www.fema.gov/library/terror.htm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
    《政治暴力與恐怖主義國際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olitical Violence and Terrorism Research)》http://www.pvtr.org
    《恐怖主義研究中心》http://www.terrorism.com/index.shtml
    《國際反恐怖主義政策協會》http://www.ict.org.il/
    《國際反恐政策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unter-Terrorism)》
    《國際關係與安全網絡(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ecurity Network)》http://www.isn.ethz.ch/
    《詹斯頓基金會(The Jamestown Fundation)》http://www.jamestown.org/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ttp://www.rsis.edu.sg/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協會(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http://www.aspi.org.au/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http://www.csis.org/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http://www.csis.org/
    《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english/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100981016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8101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76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