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59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45903      在线人数 : 93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595


    题名: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
    A Study of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between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hip
    作者: 袁光華
    贡献者: 朱新民
    袁光華
    关键词: 冷戰時期
    圍堵政策
    軍事互信機制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
    日期: 2012
    上传时间: 2013-09-02 17:37:24 (UTC+8)
    摘要: 一、冷戰時期的兩岸關係發展,受到美國圍堵政策的戰略利益與美中交往下經濟考量的影響,不同時期的兩岸互動關係相當程度反映出當時國際和區域環境的變化。冷戰之後,亞太區域環境,尤其是亞太安全環境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就是美國在亞太區域的單極主導地位。
    二、1987年11月2日,政府正式宣布,基於傳統倫理及人道立場的考量,允許臺灣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為兩岸互動關係開創一個新的里程碑。但兩岸長期封閉隔閡的大閘,卻隨著探親政策的開放,兩岸之間的交流便起了急遽的變化,使得兩岸關係不再限於單獨探親旅遊,而衍生至經貿、體育、法律、政治等等各層面的互動。
    三、自中國大陸建政至今,其「統一臺灣」的最終目標,則未曾變更或終止,其中歷經「武力解決」、「和平統一」及「一國兩制」的時期,現今雖海峽兩岸關係重新定位與改善後,中國大陸仍然堅持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尤以1996年的飛彈危機更使得兩岸的敵意加深,為結束兩岸敵對狀態憑添更多的波折。兩岸無法結束敵對狀態,則兩岸根本無法論及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四、政府當前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立場,皆表示時機尚未成熟,但無論從國際環境的趨勢、中國歷史的經驗,與臺灣未來的發展來看,兩岸走向統一的路雖不可期,談判協商曠日費時,在建構和平的過程中,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將是兩岸遲早必須面對的課題。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中文部份
    一、官方出版品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87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出版社,1998年3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89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印,2000年8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印,2002年7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印,2004年12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印,2006年8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印,2008年5月。
    中華民國國防部,中華民國100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編印,2011年7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2000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白皮書,1995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臺灣問題。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
    蔡英文,《中華民國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 我大陸政策內涵及兩岸關係現況》。

    二、專書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良能,《中國大陸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臺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丘宏達、任孝琦主編,《中國大陸談判策略》。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10月。
    包宗和,《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臺北:三民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4月。
    包宗和等,《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0年4月。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臺北:揚智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8月。
    李正中,《論兩岸關係與中國之未來》。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4月。
    李潔明(James R.Lilley)著,張同瑩譯,《臺灣有沒有明天?》。臺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6月。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4月。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臺北,國防大學編印,1993年7月。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臺北,生智文化,2000年。

    三、期刊
    丁樹範,「中國大陸軍事現代化與亞太安全機制」。中國大陸研究,第38期第7卷,1995年7月。
    于有慧,「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年8月。
    王振軒,「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5卷,第7期,2000年1月。
    吳建德,「中國大陸推動軍事外交戰略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3期,2000年3月。
    吳建德,「臺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可行性--信心建立措施的觀點」,國防政策評論第1期,2000年10月。
    吳玲君,「美國對中國大陸升高軍事威脅臺灣之反應」。美歐月刊,第11卷,第4期,1996年4月。
    林正義,《臺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臺北,國策專刊第十一輯,1999年7月。
    林正義,「臺海兩岸『信任建立措施』芻議」,臺北,國防雜誌,第十三卷第十二期。
    張中勇,《以信心為主導的兩岸關係》,臺北,國策研究院網站。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月。
    楊志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臺北,國策研究院網站。
    楊永明、唐欣偉合著,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臺北,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六期,1999年6月。
    三、碩、博士論文
    朱清亮,《兩岸恢復協商策略之研究(1995-1999)》。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任海傳,《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以共同打擊犯罪為例》,臺北,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岳瑞麒,《兩岸建立信心暨安全措施之研究》。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孟熊,《從衝突理論解析兩岸關係發展(1987-2003)》,(臺北,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查重傳,《中國統一問題之研究:兩岸建立共識和平統一之展望》。中國文化大學, 博士論文,1995年。
    郝以知,《推動兩岸信心措施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2003年。
    許舜南,《臺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陳國銘,《由建立信任措施論歐洲傳統武力條約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四、研討會論文集
    丁樹範,「中國大陸對臺政策對兩岸建立互信機制的影響」。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辨,2000年11月。
    田中青,「朝鮮半島局勢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第四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2000年10月。
    田弘茂,序言,《兩岸過度性協議專輯》,(臺北,國策研究院,1999年7月。
    朱雲鵬、譚瑾瑜,《兩岸三通之必要性與急迫性》,(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余永勝,《日覬覦臺灣之心與日俱增,臺海問題日本因素竄升》,新浪網站。
    吳英明、許文英,《非政府組織(NGOs)在人類安全中的角色-多軌外交與全球民主安全》,人類安全與21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9月。
    吳鵬翼,遠景基金會「兩岸政治談判的先決條件─信心建立措施:汪道涵來訪的對策建議」座談會發言紀錄,臺北,1999年2月。
    宋燕輝,「南海地區安全情勢」。2001年臺灣安全展望研討會,臺灣綜合研究院與國際研究所主辦,2001年3月。
    林文程,《我國對過渡性協議的看法與對策》,臺北,國策研究院,1999年7月。
    林文程,「中國大陸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建立信任措施(CBMs)與國防研討會,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1999年6月。
    林哲夫、蔡明憲、蘇煥智,《新環境下臺灣發展的機會與限制》,臺北,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發表論文,1998年。
    潘兆民,《影響兩岸變數分析》,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網站
    顧立民,《中國大陸對臺政策原則對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啟示》,臺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研討會論文,2004年2月。

    五、中文報刊
    人民日報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中時電子報
    自由時報
    青年日報
    星島日報
    聯合報

    貳、英文部份
    一、官方出版品
    “A Concept Paper”, The annexed of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Second ASEAN Regional Forum, Bandar Seri Begawan, August 1, 1995.
    Bandar Seri Begawan, ASEAN Regional Forum,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Bangkok, 25 July 1994.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3rd ASEAN Regional Forum, Jakarta, 1996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March 2000.
    Joint Communiqué of the Twenty-Eighth Seventh 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Bandar Seri Begawan, 29-30 July 1995.

    二、專書
    Ali, Sheikh R., “The Peace and Nuclear War Dictionary”, (Santa Barbara: ABC-Clio, 1989.)
    Boutros Boutros Ghali, “An Agenda for Peace: Preventive Diplomacy, Peace-Making and Peace-Keeping”,(New York: The United Nation, 1992)
    Brown, Seyom. “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War”,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1994.)
    Carter, Ashton B. “2001 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9.)
    Frank W. Moore, “China’s Military Capabilities”, (Cambridge MA.Institute for Defense and Disarmament Studies,2000.)
    Michael Krepon, “A Handbook of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3rd ed., (Washington, DC: The Henry L. Stimson Center, 1998)
    三、期刊、論文
    Amitav Acharya, “Preventive Diplomacy:Concept,Theory, and Strate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eventive Diplomacy for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aipei, August 29-31, 1996
    Allen, Kenneth W.“Military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on Building for a New Millennium ,Illinois: The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cember 1998.
    Desmond, Ball.“A New Era in Confidence Building: The Second-Track Proces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ecurity Dialogue,Vol. 25, No. 2, June 1994.
    Harry Harding,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Vol. 13, No. 3, Fall, 1994
    John Jorgen Holst,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 Survival,Vol.25,No.1 (January/February 1983)
    O`Hanlon, Michael.“Why China Cannot Conquer Taiw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5, No.2, 2001.
    Ralph A. Cossa, “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The CSIS, CSCAP Memorandum ,No.4, 1995.

    四、相關網站
    人民日報網站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網站,http://cgpss.nchu.edu.tw
    中國戰略http://www. chinasi.org.tw/
    中國戰略研究網http://www.futurechina.org/fcn/ideas/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311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html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網站http://www.ndu.edu.tw/
    中華網—中華軍事網頁」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critical2/23/20041227/12033861_1.html
    北京中華網(北京) http://chinese.china.com/zh_cn/
    未來中國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
    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 http://iir.nccu.edu.tw/cscap/c_main.htm
    青年日報網站(北京)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l2/18/20000617.html
    和平論壇網站http://www.peaceforum.org.tw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iir.nccu.edu.tw/
    星島電子報網站http//smartnews.singtao.com/
    美國史汀生中心網站http://www.stimson.org/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資料中心http://ait.irg.tw/ait/tra_c.htm
    美國政府http://www.state.gov/
    美國國防大學http://www ndu. edu./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
    軍事情報兵網站(北京)http://mil.24cc.com/
    國民黨中央委員http://www.kmtpcc.org.tw/news/index.htm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
    解放軍報網路版http://www.pladaily.com.cn/
    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http://www.dsis.org.tw/welcome.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100922002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2200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227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