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1/144292 (79%)
Visitors : 50923786      Online Users : 90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594


    Title: 冷戰後中共海權發展與美日亞太地區安全布局
    CPC sea power after the Cold War and the US-Japan Asia-Pacific Development Security layout.
    Authors: 王義之
    Contributors: 邱坤玄
    朱新民
    王高成

    王義之
    Keywords: 地緣戰略
    海洋政策
    海權發展
    海軍現代化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9-02 17:37:24 (UTC+8)
    Abstract:   近年來歐美經濟衰退,亞太地區動盪不安。在冷戰後,亞太地區出現權力真空,給予中共發展空間與機會,引致美國與中共在亞太地區展開版圖大戰,從東海延伸至南海,讓鄰近諸國關係十分緊張;加上北韓核武試爆及發射長程飛彈、日韓為了獨島(竹島)、日俄的北方四島、中日的釣魚臺及東南亞國家的南沙群島主權領土爭議等,讓亞太區域更加詭譎多變。尤其,中共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於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顯示中共已從陸權轉向海權發展,並企圖突破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的圍堵政策,對亞太地區影響甚鉅。
    冷戰後,亞太地區的權力結構已出現變化,相關問題的複雜性已非美國霸權所能獨力管理,面對中共的海權發展及海軍現化所帶來的威脅,美國該如何建立起區域內國家安全合作與戰略布局,已成為美國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而日本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企圖以東南亞為立足點,不斷增強對東協的影響力,並試圖組織以日本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圈,努力謀求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因此,在中共大幅的崛起後,直接影響美日兩國亞太安全布局及海洋戰略。
    值得注意的事,中共海權發展及海軍現代化,雖無法立即擁有與美國海軍相當的能力,但卻使美國更加提高介入亞太安全事務,甚至提出了「亞洲再平衡」政策,促使日本及周邊國家(如印度、臺灣、澳洲、韓國等)等,更密切保持與美國關係,此種發展亦勢將成為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帶來相當程度的影響及昇高軍事武力衝突之危機。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北京:2004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北京:2009年1月2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白皮書》。北京:1998年。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91年國防告書》。台北:國防部,2002年7月。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93年國防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12月。
    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壹百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11年
    日本防衛廳。《1998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1999年2月。
    日本防衛廳。《2003 年日本防衛白皮書》,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台北:2005年3月。
    美國國防部(U.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3年美國國防報告書》,國防大學譯印。台北:2004年12月。
    美國國防部。2006年美國四年期國防報告總報告(Quader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蕭光霈譯。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民國96年5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譯,〈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的危機與契機〉,(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委託研究報告(主持人:宋燕輝/蔡錦玲)。《『日本海洋政策發展與對策』政策建議書》。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2008年,頁94-97。
    二、專書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2004年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4年7月。
    中國軍事科學院編。《世界2003年軍事年鑒》。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2月。
    丹尼‧藍(Denny Lane)、劉戴蒙(Dimon Liu)。《中共軍事現代化》,高一中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7月。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1994年。
    毛澤東。《毛澤東軍事文選第六巻》。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生榮。《黃金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王高成。《交往與促變-柯林頓政府對中共的外交戰略》。臺北:五南,2005年3月。
    王雲五。《雲五科學大辭典第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5月。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立緒文化出版,民國87年。
    平松茂雄。《中國軍事力量》,楊鴻原譯。臺北:凱倫出版社,1997 年 3 月。
    田鎮亞。《中國近代軍事思想》。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2月。
    石家鑄。《海權與中國》。上海:三民書局,2008年。
    朱听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勢出版社,2002年1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2001年10月。
    朱新民。《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臺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朱聽昌、宋德星、汪偉民。《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江謙介。《日本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1997 年 10 月。
    米慶余主編。《國際關係與東亞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頁106。
    伯納德.柯爾(Bernard D.Cole)著,翟文中、羅倩宜譯。《海上長城-走向21世紀的中國海軍》(The Great Wall at Sea: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老戰友文化,2006年2月。
    余炳輝等編譯。《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 5 月。
    吳奇達等譯。《下下一代的共軍》。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呂有生著。《稱霸亞太─新世紀美國亞太戰略大調整》。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2年4月,頁14。
    李世勤。「日本海上自衛隊發展之研析」。龍潭,國防大學,2005年5月8日。
    李長浩譯。〈中共之海權〉。《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77年10月。
    李鵬程。〈毛澤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坤海譯。《中共軍事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199年2月初版。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臺北:揚智文化,1996 年 5 月。
    李登科,劉德海等合著。《國際政治》。臺北:空中大學,1996 年 9 月。
    杜黑(Gen.Gigulio Douhet)。《制空論》。國防大學印。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沈默。《地緣政治》。臺北:中央圖書供應社,1967 年 7月。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現代化中共軍力》,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臺北:2004 年 3 月。
    周煦著。《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臺北:生智出版社,民國88年。
    屈彥遠譯,Nicholas John Sypkman著。《世界政治地理上冊》。臺北:教育部,1984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1997年4月。
    邱榮舉。《學術論文寫作研究》。臺北:翰蘆圖書,2002 年 2 月。
    金德基(Dku-Ki Kim)。《東亞北海軍戰略》,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臺北:2004年9 月。
    施道安(Andrew Scobell) 、伍爾澤(Larry M. Wortzel)。《中共軍力成長》,李育慈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4 年1月。
    柯林斯(Alan Collins)。 《東南亞的安全困境》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臺北:2004 年 6 月。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1年11月。
    美國陸軍學院(U.S Army War College)。《東亞安全挑戰與美軍聯戰新思維》 ,國防大學譯印。臺北:2004 年 6 月。
    唐永勝、郭新寧著。《角逐亞太》。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哥德斯坦(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歐信宏、胡祖慶譯。臺北:雙葉書廊,2003年 7 月。
    席來旺。〈21世紀中國戰略大策劃-國際安全戰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6年9月。
    桃井真。《2001年日本軍力》,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臺北:1999 年 6 月。
    袁方。《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5月。
    馬漢。《海權論》,臺北:國防大學印。
    高希科夫(Admiral Sergi Gorshov),朱成祥譯。《國家海權論》,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74年3月。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 《2003、2004 年戰略安全彙編》 。臺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印,2005 年1月。
    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張樸。〈地略學的理論與實踐〉。《地緣戰略學研究》。臺北:三軍大學印,民國68年2月。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文化,2004 年 6 月。
    陳力。《戰略地理論》。北京:中共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6月。
    陳偉華。《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2003 年 7 月。
    陳梓龍。《新世代解放軍》。臺北:黎明文化出版,2003年8月。
    陸卓明著。《世界經濟地理結構》。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5年版。
    陸俊元。《地緣政治的本質與規律》。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年。
    麥金德(Mackinder)。《歷史的地理軸心》(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臺北:中華戰略學會,民國71年9月。
    傑弗里‧派克(Geoffrey Parker),劉從德譯。《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未來》。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傑佛瑞.提爾(Geoffrey Till)。《21世紀海權,SEAPOWER:A Guid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國防部譯印,民國101年11月。
    程廣中。《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葉至誠等。《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2000年3月。
    葛林(Michael J. Green)、柯羅寧(Patrick M. Cronin)。《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 年 7 月。
    靳懷鵬、劉政與李衛東編。〈世界海洋軍事地理〉。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1年。
    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 年 1 月。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翟文中。《臺灣生存與海權發展》。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7月9日。
    賓尼迪克(Hans Binnendijk)。 《美國軍事轉型》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臺北: 2004 年 9 月。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臺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劉杰、林世華。〈新中國 60 年人民海軍發展戰略的演進及啟示〉。《軍事歷史研究》(上海),2009年第3期,2009年9月。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 7 月。
    劉華清。《劉華清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8月。
    樓耀亮。《地緣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
    戴旭。《2030肢解中國系列•海圖騰》。香港:新點出版公司,2011年。
    薩克宣(Sam C. Sarkesian) 、威廉斯(John Allen Williams)、辛巴拉(Stephen J. Cimbala)。 《美國國家安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臺北:2005 年 1 月。
    龐芙瑞(Carolyn W. Pumphrey)。《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郭家琪、余佳玲、方淑惠、林宜瑄譯。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年 5 月。
    譚門(Ronald L. Tammen)、古格樂(Jacek kugler)等合著。《權力轉移廿一世紀的戰略》,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臺北:2003 年 12 月。
    三、期刊
    丁永康。〈北韓發展核武與大國關係〉。《歐亞研究》第6 卷第 2期。2003 年 2 月,頁 11-13。
    丁樹範。〈中共軍事現代化與亞太安全機制〉。《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7期。1995年 7 月,頁 6-20。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民國92年8月),頁74。
    方金龍譯。〈打造明日潛艦〉。《國防譯粹》第31 卷 12 期。2004 年 12 月,頁104-112。
    方家豪。〈中美蜜月、日本夢魘〉。《海峽評論》,第220期,2009年4月。
    王俊評。「制海權與中國海軍戰略」。《TSSCI期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十一卷第一期,2010年1月,頁149。
    王高成。〈中國發展航空母艦之戰略目標設定〉。《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2010年),頁4。
    王高成。〈對中國突破地緣格局,發展海權的戰略思考〉。《現代艦船》,第06B期(2007年6月),頁7。
    王崑義。〈中共航空母艦的發展與海權爭奪〉。《戰略與評估》,第二卷第三期,2011年8月,頁13-14。
    王衛國。〈剖析美日同盟架構下之日本海軍戰略-從地緣戰略觀點研析〉。《海軍學術雙月刊》,2008年2月13日,頁23。
    白馬。〈中國海軍要走向遠洋〉。《艦船知識》,2007年5月,頁16。
    江暢。〈中共海軍戰略思想演進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2期,民國91年2月,頁25。
    百川。〈中國海軍的發展與建設〉。《遠望》,1999年3月第126期,頁39。
    伯納德.柯爾(Bernard D. Cole)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半世紀後之中共海軍:北京記取之教訓〉。《解放軍75週年之歷史教訓》,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11月,頁183。
    吳建德。〈近年軍事革命論中共海權之發展〉。臺北:空軍學術月刊,第577期,2004年11月,頁45-66。
    吳聲隆。〈21世紀西太平洋島鏈與中共海軍建軍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97年7月,頁124-130。
    呂國雄。〈中共發展攻陸巡弋飛彈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 卷第 2 期。2002年 2 月,頁 58-70。
    宋以敏。〈布希政府對外政策中的亞太安全問題〉。《國際問題研究》第3期。2001年 3月,頁 1-6。
    宋吉峰。〈從柯白海權觀點分析中共海軍戰略發展〉。《國防雜誌》,第27卷第3期,頁74。
    李文志。〈海陸爭霸下亞太戰略形勢發展與臺灣的安全戰略〉。《東吳政治學報》,2001第十三期,頁138。
    李明。〈北韓核武首次六方會談結果初探〉。《歐亞研究》第6卷第9期。2003 年9 月,頁 17-19。
    李蒲。〈六方會談觸動了東北亞區域政治與軍事鬥爭的神經〉。《國防雜誌》第19卷第 2 期。2004 年 2 月,頁 3-18。
    杜映譯。〈中共海權崛起〉。《國防譯粹》第32 卷 3 期。2005年3月,頁92-102。
    汪毓瑋。〈對中共研究美國新軍事變革及其影響之探討〉。《中華戰略學刊》。2004年7月,頁23-47。
    辛本健。〈安全困境、均勢理論與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1年9月,頁24-27。
    易海水。〈中國海軍要控制麻六甲〉。《船艦知識》,第11期(2007年11月),頁26。
    林正義。〈美國重返東亞的意義〉。《臺灣新社會智庫協會》。2010年12月15日,第12期,第4頁。
    林君翰。〈二十一世紀中共海權之發展〉。《海軍學術月刊》。第36卷第10期,民91年10月1日,頁83。
    林賢參。〈中共海權發展戰略與日中東海爭議〉。《戰略與評估》,中華民國國防部編印,2011年第二卷第四期,頁69。
    林麗香,蔡育岱。〈全球政治的結構〉。《國際關係與現勢》,2004年7月,頁89。
    林宗達。〈中國最新核子動力飛彈潛艇探索〉。《全球防衛雜誌,265期》。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有限公司,2006年9月,頁9。
    邵永靈,時殷弘。〈近代歐洲陸海複合國家的命運與當代中國的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上海,第10期,2000年,頁47-52。
    邵永靈、時殷弘。〈近代歐洲陸海複合國家的命運與當代中國的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0年2月),頁47-52。
    邱宏輝。〈大陸長江三角洲發展現況與展望〉。《中共研究》,37卷第10期(2003年10月),頁41。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2。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4月,頁90-102
    施子中。〈中共海軍跨世紀建設與發展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第 36 卷第 10期。2002 年 10 月,頁 63-81。
    胡元傑譯。〈中共、美國與崛起中的日本〉。《國防譯粹》第32卷10期。2005 年10月,頁 55-61。
    唐仁俊。《中共西部大開發及其周邊安全之探討》。台北: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3年7月 ,頁106。
    徐棄郁。〈海權的誤區與反思〉。《戰略與管理》。北京。2003年第5期。頁1。
    徐萬勝。〈日美同盟與日本的軍事大國化傾向〉。《當代亞太》第 4 期。2004 年 4月,頁 10-15。
    時殷弘。〈安全兩難與東亞區域安全體制的必要〉。《戰略與管理》第 4 期。2000年 4 月,頁 87-92。
    區肇威。〈從中共海權戰略檢視航艦發展與未來趨向〉。《戰略與評估》,第三卷第四期,2012年,頁22-24。
    張文木。〈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共國家安全問題〉。《國際政治與安全》,2002年,第3期,頁4。
    張文木。〈經濟全球化與中共海權〉。《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1期,頁86-94。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頁88。
    張彥元譯。〈中共潛艦打先鋒〉。《國防譯粹》第31 卷 1 期。2003 年 3 月,頁 119-127。
    張耀武。〈冷戰后的美日安保體制與臺灣問題〉。 《日本學刊》 ,北京,2001年,第 3期,頁18。
    張蘊嶺。〈如何認識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當代亞太》。2003年第6期,頁4。
    陳子平。〈美國防部2004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中共軍事現代化內涵〉。 《國防雜誌》第 19 卷第 11 期。2004 年 11月,頁 18-30。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7卷3期。1998 年 3月,頁 22。
    陳永康,翟文中。〈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1999年7月,第42卷第7期,頁4。
    陳佩堯。〈亞太安全與中共〉。《東北亞論壇》,2000年11月,頁23。
    陸俊元。〈冷戰後亞太地緣政治格局與中共安全利益〉。《人文地理》,2001年12月,頁70。
    鈕先鍾。〈地緣政治的復活〉。《國防雜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第15卷9期(2000年),頁12-17。
    馮梁、段廷志。〈中國海洋地緣安全特徵與新世紀海上安全戰略〉。《中國軍事科學》,第20卷第1期(2007年第1期),頁23、24。
    黃引珊譯,Richard Halloran著。〈中共軍事戰略與準則〉。《國防譯粹七月號》,2009年7月,頁44。
    楊丹志。〈東亞安全困境及出路〉。《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2003 年 9 月,頁22-27。
    楊永明。 〈2004 年日本防衛白皮書解析〉。《歐亞研究通訊》第 7 卷第11 期。2004 年 11 月,頁 7-10。
    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二卷第四期(2001年10月),頁34。
    楊念祖。〈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研究》 34卷5期。2000 年 5 月,頁 70-86。
    楊國宇。〈當代中國海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頁23。
    粱增慶、龐練恩。〈略論亞太四極〉。《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25-26。
    鄒念祖。〈後冷戰時期亞太地區權力關係之變化-學術座談會〉。《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7期,民國81年7月,頁8。
    廖文中。〈中共空軍戰略及武器裝備現代化概況〉。《中共研究》第34 卷 5 期。2000年 5 月,頁 87-99。
    翟文中。〈從海軍專業評析發展航母的軌跡與得失〉。《尖端科技》,第282期,2008年2月,頁18-21。
    趙國材。〈美日安保條約體系下之非作戰軍事行動〉。《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2002年 6 月,頁 173-177。
    劉榮傳。〈地緣戰略對中國之影響〉。《國防雜誌》。第13卷第9期,頁23。
    劉慶順譯,Mark O.Yeisley著。《兩極體系、代理戰爭,以及中共崛起》。國防譯粹,101年3月,第三十九卷第三期。頁53。
    劉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海洋戰略思想〉,《社科縱橫》。北京。總第27卷第4期。2012年4月,頁39-41。
    劉麗云。〈如何看待冷戰後亞太地區的安全環境及其對中共的影響〉。《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6期,頁51。
    劉從德、吳曉波。〈不變的公式?—哈爾福德‧麥金德對「心臟地帶」理論的三次論證〉。《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40卷5期,2001 年 9月,頁55。
    劉德海。〈最近北韓動向及其對東北亞安全的影響〉。《和平論壇》。中華歐亞基金177會。2002年10月,頁1-2。
    歐陽嘉惠譯,J.Randy Forbes著。〈論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國防譯粹》,第四十卷第二期,2013年2月,第79頁。
    潘世勇。〈就地緣戰略看中共海軍未來發展〉。《國防雜誌》,第二三卷第三期,2008年3月,頁107。
    蔣復華。〈研析中共海軍戰略〉。《海軍學術雙月刊》,第42卷第6期(2008年12月),頁24。
    蔡振新。〈就海洋戰略觀點,論中共遠洋海軍未來之發展〉。《國防雜誌》,第十九卷第九期,2004年9月1日,頁36。
    賴怡忠,〈歐巴馬時代的美國-亞太關係展望〉。《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5卷,第1期,2009年春季號,頁43-79。
    韓永。〈中國第一艘航母誕生記〉。《中國新聞週刊》,第30期,2011年8月15日,頁 25。
    羅伯特。〈和平地理學:21世紀的東亞〉。《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11月,頁69-74。
    蘇長和。〈亞太地區的大國關係〉。《國際觀察》,1998年,第2期,頁34。
    四、碩博士及研討會論文
    冉啟穰。〈中共海軍現代之困境〉,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1月。
    江西元。〈東北亞與區域合作--東北亞多邊安全合作中的美國因素〉,《國際問題論壇》,(北京:2003年4月,第4期)
    吳東林。〈美中互動關係與台灣安全〉。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2001年碩士論文。
    吳聲隆。〈21世紀西太平洋島鏈與中共海軍建軍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97年7月。
    李明。〈北韓核武計畫對朝鮮半島安全情勢之影響〉。《北韓核武問題與東亞區域安全座談會》。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主辦,2003年6月10日。
    沈明室。〈中共積極防禦戰略的根源、演變與傳統〉。《第八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臺北:政治作戰學校,民國94年10月21日。
    林東煥。《冷戰後中共海洋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2月。
    林冠宏。〈冷戰後中日安全戰略關係:認知、政策與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穎佑。〈解放軍海軍現代化下的戰略〉。淡江大學碩士論文,97年1月。
    邱坤玄。「美國的東北亞政策與展望」。遠景論壇座談會。2002年8月14日。
    柯慶昌。〈後冷戰時期中共航空兵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段復出。《中共心時期軍事政策-形成因素、內涵與影響》。臺北:政治作戰學校博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張皖民。〈美印戰略夥伴與中共區域強權之互動〉,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張漢平。〈冷戰結束後中共地緣政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94年1月。
    陳德門。〈從中共海軍戰略發展檢視其現代化〉,臺灣國防安全與海權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1年1月。
    楊念祖。〈中共海軍現代化兵力建設對台海安全的影響〉。《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廖文中主編,臺北:中共研究,民國90年。
    董立文、唐開太。〈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之研究〉,中華歐亞基金會、改革開放論壇聯合研究報告。中華歐亞基金會,2003年11月。
    廖文中。〈中共二十一世紀海軍戰略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中共軍事論文集》。臺北:中共研究,民國90年1月。
    劉劭儀。〈中共海權發展與亞太區域安全-對南海周邊國家爭議之探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99年6月。
    劉榮傳。《地緣戰略對國家安全影響》。三軍大學跨世紀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劉德海、周力行。〈北韓問題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第4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3年10月。
    蔡銘兼。〈中共海軍現代化對亞太安全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鄭慧萍。〈美日安保體制與東北亞安全問題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1999年碩士論文。
    蘇紫雲。〈中共軍力評估-由強兵富國到富國強兵〉。《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2年1月,頁224。
    貳、英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Bush Georg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Department of Defense,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U.S. Department of Defense,January 5,2012.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1,November 25,2012.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3,May 6,2013.
    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6 February 2006.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2001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Washington,D.C.:Department of Defense, September 30, 2001.
    二、專書
    Gill,Bates Taeho Kim. China`s Arms Acquisitions from Abroad, A Quest f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John Dowing , “China Evolving Maritime Strategy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March,1996).
    John Dowing,”China Evolving Strategy,”Jane"s Intellignce Review.(March,1996)
    Julian,S.Corbett,Some Principles of Maritime Strategy.(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1988),p1-12.
    Martin Ira Glassner , Political Geography.Connecticut: John Wiley & Sons,Inc.,1993
    Mulvenon, James C. Soldiers of Fortune: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Business Complex 1978-1998. New York: ME. Sharpe, 2001.
    Nye, Joseph S.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 New York: Longman, 2000.
    Peter Engardio, Amy Borrus, and Joyce Barnathan,“Beijing Is on An ARMS Binge and the Neighors Are Nervous,”Business Week, no.3276 (July 6 1992).
    Roger Cliff, Mark Burles, Michael S. Chase, Derek Eaton, Kevin Pollpeter, Entering the Dragon`s Lair: Chinese Antiaccess Strateg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Monica: RAND, 2007).
    Warren Christopher,“America’s Leadership,America’s Opportunity,”Foreign Policy,No 98(Spring 1995)
    Zhang Wenmu”Sea Power and China’s Strategic Choices,”China Security,Summer 2006.
    三、期刊
    Andrew Mack and Desmond Ball,”The Military Build-Up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cope,Caus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curity”,The Pacific Review ,vol.5,no.3(1992),pp.197-208
    Barry Posen,“Command of the Commons,”Interational security,Vol.28,No.1(Summer 2003),pp.8-9
    Barry R. Posen & Andrew L. Ross, “Competing Visions for U.S. Gran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1, No. 3, Winter 1996/97, p. 7-8.
    Bill Clintion,“US-East Asia strength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Vol.7,No.22(May 1996),pp.261-263
    James A. Baker,“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Foreign Affairs, Vol. 70, Winter 1991/92, pp. 4-5.
    Jervis, Robert .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30, No.2(Jan.,1978), pp.167-214.
    Michael Mastanduno,“Incomplete Hegemony: The United States and Security Order in Asi-a,”in Muthiah Alagappa(ed), Asia Security Order(Standford,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p.150-152
    Nye,Joseph S. Jr. “Strategy for East Asia and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Defense Issue,Vol.10,No.35(March 29,1995), pp.47-51.
    Philip C.Saunders,“A Virtual Alliance for Asian Security,”Orbis,Vo;.43,No.2(Spring 1999),p.247
    President Clinton, “Building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Dispatch, Vol. 4, No. 28, 12 July 1993, pp. 485-488”; “Fundamentals of Security for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Dispatch, Vol. 4, No. 28, 19 July 1993, pp. 509-512.
    Richard J.Ellings and Robert M.Hathaway,eds.,"Round table:Are We Adequately Train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Asia Experts ?"Asia Policy,No.9,Janaury 2010,pp.8
    Young Deng,“Hegemony ,Hegemony,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 Essay in Method,”Millennium,Vol.12,No.2(Summer 1983),pp 162-175
    參、日文部分
    一、專書
    西原正・土山實男共編。〈日米同盟Q&A100〉。(東京:亜紀書房、1998年)、195ページ。
    二、論文及研討會
    高坂正堯〈海洋国家日本の構想〉,『當代日本與中共大陸研討會:臺灣與日本學者的對話』研討會(舉辦日期2010年9月18-19日)論文集,224-250ページ。
    肆、網路部分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央日報:http://www.cdn.com.tw/
    中時新聞網: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http://www.chinamil.com.cn/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http://cnki.csis.com.tw:8808/id.jsp?id=035/
    中國時報系「知識贏家」資料庫:http://kmw.ctgin. Com/
    中國期刊網:http://cjn.csis.com.cn/
    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世界日報:http://www.worldjournal.com/wjindex.php/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自由時報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奇摩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
    青年日報:http://www.youth.com.tw/
    美國之音,http://www.voafanti.com/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http://iir.nccu.edu.tw/
    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
    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新浪軍事網:http://jczs.sina.com.cn/
    新華網:http://www.xinhua.org/
    遠景基金會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8922013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22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28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