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16
|
Title: | 清末民初列強京津駐軍研究(1900-1928) The Changing of Foreign Garrison in Northern China : 1900-1928 |
Authors: | 李柄佑 LEE, PINGYU |
Contributors: | 唐啟華 李柄佑 LEE, PINGYU |
Keywords: | 外國駐軍 使館區 京津地區 外交 辛丑和約 |
Date: | 2012 |
Issue Date: | 2013-09-02 16:37:43 (UTC+8) |
Abstract: | 近代國家組成的四要素為:人民、土地、政府和主權 ,領土主權乃神聖不可侵犯,一個國家為了捍衛自己的人民與主權衍生出國防武力,但是近代中國卻因為條約體系的畸形發展,在20世紀初被列強以保護外交官及僑民人身安全為由,強行取得了「在華駐軍權」。在中國的土地上駐紮外國軍隊,功能可分為五項:一是確保北京使館區與各地領事館的安全、二是確保租界和租借地的安全、三是確保條約通商口岸的安全、四是確保交通幹線(水陸航運和鐵路沿線)的安全、五是確保外國在華產業安全。此外,列強駐軍因其地點和條約的保障,逐漸發展成一股左右中國政治局勢發展的特殊力量 。 然而列強駐軍他國並非在中國特有的現象 ,同時間的日本、埃及和暹羅 都有相似的案例,但因《辛丑和約》 為多國協議,簽署國均有權派駐軍隊,多國同時駐紮確是在中國特有之現象。雖依條約在華駐軍國有十一國,但限於語言使用和檔案開放程度,本文將主要以英美日三國駐華軍隊為研究主體。清末以降,由於地方勢力抬頭,使得民國初期呈現各地大小軍閥割據的局面,大小內戰頻繁地發生,以保護僑民人身安全為主旨的外國駐軍在面對這些內戰時,如有波及數省或外人既得利益者,公使團和領事團經常以義和團時期所採取的強硬態度處理,為防動亂擴大而增派駐華軍隊,甚至動用武力介入。由於歐美媒體對於義和團事件的報導與宣傳有渲染和誇大,使得列強認定其利益禁不起再一次的衝擊,再加上駐軍主要任務即是保護其在華利益,自然對北京政府採取強硬的態度,以條約體系和在華武力為後盾,取得對其最有利的局面。民國建立後,為求列強對新政權的承認和支持,將清朝的所有條約一律繼承;《辛丑和約》所規定的駐紮範圍原限定北京城的使館區和京津鐵路沿線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的規定不斷地被擴大解釋,使得各國駐紮在中國的軍隊從原有的華北地區,擴大至華東、華中和東北地區。
面對駐軍權侵害了中國的主權和國防安全,尤其主要軍力駐紮於北京和天津一線,中國政府不能置之不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召開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中國代表就已提出撤退所有駐華的外國軍隊與巡警,但和會最終並未處理中國的希望條件;兩年後在華盛頓會議(Washington Conference, 1921.11-1922.02)期間,中國代表向第八次太平洋遠東委員會提案要求全面撤除駐華各類軍警,表明中國政府已經能提供各國僑民人身財產的安全保障;雖會議最後做成決議書表明願意將此權利撤廢,但對於此報告,相關國家存有自由取捨之權,諸國仍以各種理由刁難中國,駐軍權依舊被保留下來 。從此處看似乎列強為保護其利權而立場一致,但實質上最主要的三個國家英美日在華軍事武力即存在許多角力與制衡的問題,除了對華動武增兵標準不同以外,英美面對日本不斷強化駐兵感到相當大的疑慮和恐懼,一方面是語言隔閡、另一則是日方不太願意被英美干涉或合作;甚至美國軍事情報處(U.S. Military Intelligence Division)還曾於1920年代提出「ABC」合作概念,即是美(America)、英(British)、中(China)聯手合作抗衡日本 。
同時由於北京政府在袁世凱過世以後,就未能有效控制全國,讓外交事件更加棘手;地方的軍閥混戰波及外人聚集較多之地,列強對外交部施壓,外交部面對地方勢力的作為無力管束,反而引起民間強烈的民族主義與反帝國主義輿論;讓政府面臨內外兩難的困境。北京政府並不想挑起更大或更強烈的衝突,但是溫和緩進的政策經常使國內輿論陷入抨擊政府無能之態。更因為駐軍問題並非單純外交事件,外交部經常必須和陸軍部、交通部、京師衛戍單位、地方交涉署和地方政府共同處理,各部會之間的折衝也是一大挑戰;中國如此,駐軍國在派駐單位和本國單位之間亦非鐵板一塊,國內單位、駐華使領和駐軍之間經常有意見相左的情況,不同的立場所持的態度和利益觀點也不一樣,如何從中取得最大的共識亦是本研究計畫中的一環。 |
Reference: | 中文部分 史料、檔案資料 《日本外交文書》,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 《密大日記》,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 《義和団関係北支駐屯軍隊関係》,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一輯-辛亥革命)》,(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南京臨時政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北洋政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政府檔案》,(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 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天津文史資料選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天津鐵路分局路史編輯委員會編,《天津鐵路分局志( 1881-1990 ) (上下冊)》,(天津:天津鐵路分局路史編輯委員會,2003) 北洋政府外交部《外交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外務部《外交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 李毓澍、林明德編,《中日關係史料:一般交涉(民國元年至五年)》(下),(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來新夏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北洋軍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林明德編,《中日關係史料:軍事外交交涉(1918-192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胡濱譯,《英國藍皮書有關辛亥革命資料選譯》(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4) 孫瑞芹編譯,《德國外交文件有關中國交涉史料選譯》(全三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 章伯鋒編,《北洋軍閥》(第五冊),(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郭洪茂 、李 力編,《近現代日本涉華密檔‧陸軍省卷(1872—1945)》,(北京:線裝書局,2012) 陳春華等譯,《俄國外交文書選譯-有關中國部份(1911.05-1912.05)》,(北京:中華書局,1988) 鄒念之編譯,《日本外交文書選譯-關於辛亥革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報紙和雜誌 《申報》(1900-1928) 《民立報》 《民國日報》 《外交報》 《大公報》(天津、長沙) 《國聞周報》 《天津益世報》 《京報》
專書 (美)阿靈敦、(英)盧因森著,趙曉陽譯,《尋找老北京》,(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美)惠頓著、丁韙良譯、何勤華點校,《萬國公法》,(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于能模,《中外條約彙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川島真著、田建國譯,《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馮玉祥日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中華民國史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天津通志.租界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編,《北洋軍閥史料》(黎元洪和徐世昌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編,《秘笈錄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天津居留民団編,《天津居留民団二十周年記念誌》,(天津:東華石印局,1930) 日本外交史辭典編纂委員會,《日本外交史辭典》,(東京:大藏省印刷局,1981)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著,《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譯稿》第五輯(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一卷第一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 王立誠,《中國近代外交制度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 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北京:三聯書店,2005) 王建朗,《中囯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建朗、金光耀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第二冊),(北京:三聯書店,1982) 北京政府外交部編,《外交文牘.華盛頓會議案》,收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政府檔案》(第80冊),(北京 : 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 古野直也,《天津軍司令部:1901-1937》,(東京都 : 囯書刊行会,1989) 古蓚孫,《乙丑軍閥變亂紀實》,(北京:中華書局,2007) 外交部編印,《中外條約輯編》,(臺北:外交部,1953年初版,1963年增編再版)。 石源華,《中華民國外交史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安井三吉,《柳条湖事件から盧溝橋事件へ : 一九三〇年代華北をめぐる日中の対抗》,(東京都:研文出版,2003) 朱文原等編,《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台北:國史館,2012) 池井 優,《近代日本外交のあゆみ》,(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2006) 米慶餘,《日本近現代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吳淑鳳等編,《國史紀要(一):元年~十年》,(臺北:國史館,2012) 坂野正高,《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李育民,《近代中國的條約制度》,(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李恩涵,《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李雲漢,《盧溝橋事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 杜贊奇(Prasenjit Duara),《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汪壽松等編、倪瑞英等譯,《八國聯軍佔領實錄-天津臨時政府會議紀要(上下)》,(天津:天津 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沈長仁編,《三一八慘案資料滙編,(北京:新華書店,1985) 周利成、王勇則編,《外國人在舊天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周鯁生,《國際法》(上),(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河北省地方誌辦公室點校,《河北通志稿》,(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金問泗,《從巴黎和會至國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3) 阿爾弗雷德.考尼比斯(Alfred Emile Cornebise)著.劉悅譯,《扛龍旗的美國大兵-美國第十五步兵團在中國(1912-1938)》,(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俞辛焞,《辛亥革命時期的中日外交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姚斌,《拳民形象在美國 : 義和團運動的跨國影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 姜克夫編,《民國軍事史》(第一卷),(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威羅俾(Westel W. Willoughby),《外人在華特權和利益》,(北京:三聯書店,1957) 柯文(Cohen, Paul A.)、杜繼東譯,《歷史三調 : 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 唐啟華、岡本隆司、林孝庭、廖敏淑等編,《中國外交史三語辭典》(中英日對照),(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 徐永昌,《徐永昌將軍求己齋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 馬士(H. B. Morse),《遠東國際關係史》,(上海:上海書店,1998) 馬建標,《衝破舊秩序:中國對帝國主義國際體系的反應(1912-192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77) 張復合,《北京近代建築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事日志》(上下),(台北:正中書局,1963) 郭廷以編,《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一和第二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陳三井,《中國躍向世界舞台: 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臺北:秀威資訊,2009) 陳海濱等編,《列強在中國的租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 陳體強,《中國外交行政》,(昆明:商務印書館,1943) 傅啟學,《中國外交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曾鯤化編,《中國鐵路史》,收入《中華民國史史料四編》,冊79和80,(揚州:廣陵書社,2010)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 : 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10) 費成康,《中國租界史》,(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2) 馮玉祥,《我的生活-馮玉祥自傳》,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 黃光域編,《近代中國專名翻譯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雷穆森(O.D. Rasmussen)著、許逸凡譯,《天津租界史(插圖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劉利民,《列強在華租借地特權制度硏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劉敬忠、田伯伏,《國民軍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劉鳳翰,《武衛軍》,(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横浜開港資料館編,《横浜英仏駐屯軍と外国人居留地》,(東京都 : 東京堂出版, 1999) 應俊豪,《「丘八爺」與「洋大人」—國門內的北洋外交研究(1920-1925)》,(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9) 應俊豪,《公眾輿論與北洋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硏究》,(臺北:政大歷史系,2001) 應俊豪,《外交與砲艦的迷思:1920年代前期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與列強的因應之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繆荃孫等編,《光緒順天府志》(四),(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薛典曾、郭子雄(編),《中國參加國際公約彙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韓玉辰,《關於李景林與國民軍》,收入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51輯),(北京:中華書局,2007) 關捷編,《日本與中國近代歷史事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櫻井良樹,《辛亥革命と日本政治の變動》,(東京都:岩波書店,2009)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龔建玲等,《圖說中國鐵路史話:圖說民國鐵路》,(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期刊論文 川島真,〈20世紀以來中國外交史研究:以日本為中心〉,《社會科學研究》,01(北京,2011),頁134-144。 川島真,〈二十世紀初期的國權收回過程—從中華民國外交檔案來探討〉,收入於《近代中國與世界—第二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卷),(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頁570-599。 川島真,〈從廢除不平等條約史看「外交史」空間〉,《近代史學會通訊》,16(臺北,2002.12),頁11-14。 牛大勇、陳長偉,〈北伐時期列強對華政策研究評介〉,《歷史研究》,05(北京,2005),頁158-170。 王成勉,〈美國軍方對華態度溯源〉,《近代史研究》,2(北京,2012),頁88-99。 王建朗,〈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史考察〉,《歷史研究》,05(北京,1997),頁5-19。 王建朗,〈北京政府參戰問題再考察〉,《近代史研究》,04(北京,2005),頁1-31。 王斌,〈試論國奉戰爭中的天津之戰〉,《軍事歷史研究》,2008:1(北京,2008),頁86-94。 呂芳上,〈北伐期間英國增兵上海與對華外交的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7(臺北,1997.6),頁186-229。 李嘉谷,〈沙俄與天津都統衙門〉,《近代史研究》,2(北京,1982),頁307-313。 來新夏,〈北洋時期的三次軍閥戰爭〉,《社會科學戰線》,2008:9(北京,2008),頁237-248。 武月星,〈日本華北駐屯軍及其侵華行徑〉,《近代史研究》,4(北京,1990),頁201-215。 唐啟華,〈「北洋外交」研究評介〉,《歷史研究》,287(北京,2004.2),頁99-113。 唐啟華,〈由中英外交檔案看北洋外交(1912-1928)〉,《興大歷史學報》,09(台中,1998.6),頁199-206。 唐啟華,〈清末民初中國對海牙保和會之參與〉,《政大歷史學報》,23(臺北,2005),頁45-90。 唐啟華,〈論“情勢變遷原則”在中國外交史的運用〉,《社會科學研究》,03(北京,2011),頁135-147。 夏敏,〈北洋政府時期的地方警政建設〉,18:6《江蘇警官學院學報》,(南京,2003),頁120-124。 馬勇,〈中英開平煤礦權利糾紛的再認識:以嚴復為中心〉,收入於《近代中國與世界—第二屆近代中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二卷),(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頁186-210。 章玉和,〈北京使館界之沿革〉,3:4《中和月刊》,(北平,1942),頁16-35。 森 悅子,〈天津都統衙門について : 義和團戰爭後の天津行政權返還交渉を中心に〉,《東洋史研究》,47:3(京都府,1988),頁314-343。 黃文德,〈北京外交團的發展及其以條約利益為主體的運作〉,《歷史研究》,2005:3(北京,2005),頁97-114。 萲伯,〈國民之恥辱與犧牲〉,《國聞周報》,3:11(上海,1926),頁8-9。 潘家德,〈試論近代外國駐華軍隊與治外法權〉,《中華文化論壇》,2001.4(成都,2001),頁77-82。 蔡振豐,〈中國收管德奧使館衛隊及軍械之研究(1917-1922)〉,收入周惠民主編,《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運用》,(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頁88-110。 藤井升三撰,曲建文譯,〈圍繞大沽事件的日中關係(續)——中國國民革命的一個側面〉,《民國檔案》,1992:3(南京,1992),頁133-139。 藤井升三撰,曲建文譯,〈圍繞大沽事件的日中關係——中國國民革命的一個側面〉,《民國檔案》,1992:2(南京,1992),頁129-133。 蘇小東,〈溫樹德與渤海艦隊〉,《民國春秋》,01(南京,1998),頁25-27。 櫻井良樹,〈辛亥革命のインパクトと日本〉,收入辛亥革命百周年記念論集編集委員会編,《総合研究-辛亥革命》,(東京都:岩波書店,2012) 龔德柏,〈日本駐兵中國與中國之安危〉,《國民外交雜誌》,1.1(上海,1922),頁25-50。
碩博士論文 盧高,《漢口外國駐軍研究(1842-1937)》,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1。 張北根,《1919至1921年間英國與北京政府的關係》,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系博士論文,2001。 朱大偉,《英國外交戰略和英日同盟的興衰》,華中師範大學國際關係史碩士論文,2007。 彭菊華,《從門戶開放照會至九國公約-1899~1922年美國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國際關係史碩士論文,2009。
外文部分 史料、檔案資料》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I,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World War. Series E, Asia, 1914-1939 / editor, Ann Trotter.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F.O.371, General correspondence, Political, China(1905-1940) [microform] HANSARD 1803–2005, the Official Report of debates in Parliament. http://hansard.millbanksystems.com/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 The Cabinet Papers(1915-1982), CAB, The National Archive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National Archives No.329.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 1910-1929.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National Archives No.339.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political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China, 1910-1929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National Archives No.341.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lating to political relations be tween China and other states, 1910-1929.
專書 Iriye, Akira, After Imperialism: The Search for a New Order in the Far East, 1921–1931 , (Chicago: Imprint Publications, 1990) Harfield, Alan, British and Indian armies on the China coast, 1785-1985.(London : A. and J. Partnership, 1990) Brooks, Barbara. Japan`s Imperial Diplomacy: Consuls, Treaty Ports, and War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0) M. Biggs, Jr., Chester, The United States marines in North China, 1894-1942,(Jefferson, N.C. : McFarland & Co. Publishers, c2003) Twitchett, Denis. Fairbank, John K.,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1, (London:Cambridge Uni. Press, 1983) C. Dixon, Joe, The American military and the Far East :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Military History Symposium,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 1980.) Kawakami, K. K. Japan`s Pacific policy, especially in relation to China, the Far East, and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New York:E. P. DUTTON & COMPANY, 1922) Lau, Kit-ching Chan, Anglo-Chinese Diplomacy 1906-1920: In the Careers of Sir John Jordan and Yuan Shih-kai,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78) H. Hunt, Michael, 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Moser, Michael J. & Yeone Wei-Chih, Foreigners within the gates : the legations at Peking, (Chicago, Ill. : Serindia, 2006) Bickers, Robert, Britain in China : community, culture and colonialism 1900-1949,(Manchester, U.K. ; New York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 New York : Distributed exclusively in the USA by Palgrave, 1999) Paine, S.C.M., The wars for Asia, 1911-1949,(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Ichihashi, Yamato, Washington Conference and After:A History Surve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8)
報紙和雜誌 《北華捷報》(North-China Herald) 《京津泰晤士報》(Peking and Tientsin Times) 《泰晤士報》(The Times)
期刊論文 Marjorie Dryburgh, "Japan in Tianjin: Settlers, State and the Tensions of Empire before 1937", (Seattle: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2007 )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9153010 1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301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010101.pdf | 3283Kb | Adobe PDF2 | 1319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