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45767      Online Users : 9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41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15


    Title: 梁武帝的析州政策與國家統治
    The Zhou-Separation Policy and State Domanition of Emperor Liang-Wu
    Authors: 林牧之
    Contributors: 王德權
    林牧之
    Keywords: 梁武帝
    蕭梁
    析州政策
    州級政區
    地方勢力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9-02 16:37:32 (UTC+8)
    Abstract: 本文以梁武帝統治年間(502-549)實行的析州政策為線索,探討梁武帝時國家對地域統治政策的變化,以及與國家制度變革的關連。
    蕭梁乃是繼立東晉宋齊立國於江南之政權。東晉成立之初本為流寓政權,在經過東晉到宋齊的整合,逐步走向土著化。反映在地方行政區劃,便是僑置政區的實土化。宋孝武帝成立王畿、分割荊州,便是南朝國家強化中央權力的手段。
    析州政策主要實行的地域,分部在江淮之間、西南(四川)與嶺南三大區。這三大析州地區又可以分為兩種置州類型:1.與北魏接壤型,2.開發型。江淮之間與西南地區北境均與北魏接壤,為攏絡當地地方勢力而設。至於在西南邊區與嶺南地區的開發型置州,則是為鞏固交通線、鎮撫當地土豪,並加強對此地物資調度的掌握。蕭梁對開發型地區的統治,是以國境北方出身的將領率所部南下鎮守行政據點的型式,以一種「類殖民」的方式進行統治。至於州政區相形穩定的太湖流域與閩浙、江西地區,前者所重在穩定、深化地方控制,後者則是地處邊陲、控制不易,因此並未析州。
    梁武帝在位40年間,州數膨脹四倍,有別於東晉宋齊由流寓政權走向土著政權的國家整合方向,蕭梁以行政體系上層的州作為調整主體。因應著北魏置州的變革,蕭梁亦置州作為政治號召,同時也配合國內的官制改革,將州官納入官品序列之中,這也是梁武帝實現「官=士」國家官制中的一個側面。
    Reference: 參考書目
    (一)史料
    1.後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2.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
    3.南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4.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5.陳‧顧野王(著),顧恒一、顧德明、顧久雄(輯注),《輿地志輯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北齊‧魏收,《魏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7.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8.唐‧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9.唐‧姚思廉,《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10.唐‧令狐德棻,《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11.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
    12.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
    13.唐‧許嵩,《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宋‧司馬光(纂),《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15.清‧朱銘盤,《南朝梁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清‧朱銘盤,《南朝陳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校點),《廿二史考異(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大清一統志(全十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9.清‧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全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
    20.開明書局編,《二十五史補編(全六冊)》,臺北:開明書局,1967。
    21.張舜徽(主編),《二十五史三編(全九冊)》,長沙:岳麓書社,1994。
    (二)近人專著
    1.大川富士夫,《六朝江南の豪族社會》,東京:雄山閣,1987。
    2.川本芳昭,《魏晉南北朝時代の民族問題》,東京:汲古書院,1998。
    3.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小嶋茂稔,《漢代國家統治の構造と展開》,東京:汲古書院,2009。
    5.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6.中村圭爾,《六朝貴族制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87。
    7.中村圭爾,《六朝江南地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6。
    8.万昌華,《秦漢以來地方行政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0。
    9.王謹,《魏晉南北朝州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10.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安田二郎,《六朝政治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03。
    12.牟發松,《湖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13.牟發松,《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4.李文才,《南北朝時期益梁政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5.胡阿祥,《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16.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板橋:稻鄉出版社,2001。
    17.汪清,《兩漢魏晉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18.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臺北:臺大出版中心,1985。
    19.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20.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中國行政區劃沿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21.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22.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
    23.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4.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全二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5.張小穩,《魏晉南北朝地方官等級管理制度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6.陳金鳳,《魏晉南北朝中間地帶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7.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8.章義和,《地域集團與南朝政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29.陶新華,《魏晉南朝中央對地方軍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30.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人と社會》,東京:研文出版,1985。
    31.窪添慶文,《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32.渡邊信一郎著,徐沖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北京:中華書局,2008。
    33.楊恩玉,《治世盛衰:「元嘉之治」與「梁武帝之治」初探》,濟南:齊魯書社,2009。
    34.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
    35.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
    36.窪添慶文,《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3。
    37.閻步克,《品位與職位》,北京:中華書局,2003。
    38.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北京:中華書局,2008。
    39.韓樹峰,《南北朝時期淮漢迤北的邊境豪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40.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41.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
    42.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6。
    43.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4.嚴耕望(遺著),《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
    (三)期刊、專書論文
    1.川合安,〈「宋書」と劉宋政治史〉,《東洋史研究》61-2(東京:2003.9),頁43-55。
    2.川合安,〈北魏‧孝文帝の官制改革と南朝の官制〉,昭和62・63年度特定研究報告書。
    3.小尾孝夫,〈劉宋孝武帝の對州鎮政策と中央軍改革〉,《集刊東洋學》91(2004),頁40-60。
    4.小尾孝夫,〈東晉時期晉陵郡域內無實土僑郡太手、僑縣令與僑民關係考論──以僑民的役、征役、稅租負擔問題為重點的重新考察〉,收入《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卷):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54-173。
    5.戶川貴行,〈劉宋孝武帝の戶籍制度改革について〉,《古代文化》59:1(東京:2007),頁123-137。
    6.戶川貴行,〈劉宋孝武帝の礼制改革について─建康中心の天下観との関連からみた─〉,《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36(福岡:2008),頁68-87。
    7.戶川貴行,〈東晉南朝における天下觀について──王畿、神州の理解をめぐって〉,《六朝學術會報》10(東京:2009),頁35-49。
    8.中村圭爾,〈六朝時代福建の陳氏について〉,收入谷川道雄編,《中國邊境社會の歷史的研究》,昭和63年研究成果報告書,1989,頁38-53。
    9.中村圭爾,〈南朝國家論〉,收入岩波書店編,《岩波講座世界歷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東京:岩波書店,1999,頁205-225。
    10.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頁281-322。
    11.王延武,〈豫州蠻和田益宗──《魏書‧田益宗傳》讀後〉,收入谷川道雄主編,《地域社會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東京:玄文社,1989,頁187-194。
    12.王德權,〈從「廢郡存州」到「改州為郡」〉,《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6(臺北:1998),頁43-93。
    13.王德權,〈從「漢縣」到「唐縣」──三至八世紀河北縣治體系變動的考察〉,《唐研究》5(北京:1998),頁161-217。
    14.王德權,〈「廢郡存州」的再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臺北:2003.5),頁55-91
    15.王德權,〈士人、鄉里與國家──古代中國國家型態下士人性質的思考〉,《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頁1-68。
    16.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262-295。
    17.田餘慶,〈暨艷案及相關問題〉,《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296-327。
    18.田餘慶,〈北府兵始末〉,《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頁328-375。
    19.朱大渭,〈南朝少數民族概況及其與漢族的融合〉,《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402-436。
    20.朱大渭,〈關於唐寓之起兵的性質〉,《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437-456。
    21.佐竹靖彥,〈唐代四川地域の社會變貌とその特質〉,《東洋史研究》44:2(東京:1986.9),頁1-39。
    22.佐竹靖彥(著),寧映霞(譯),〈宋代福建地區的土豪型物資流通和庶民型物資流通〉,《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99-215。
    23.呂春盛,〈三國時代的山越與六朝的族群現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3(臺北:2005),頁1-26。
    24.呂春盛,〈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獠族」與西南土著社會的變遷〉,《成大歷史學報》35(臺南:2008),頁51-80。
    25.吳修安,〈梁唐之際浙南的土豪酋帥初探──兼論浙南早期之地方大族〉,《早期中國史研究》1(臺北:2009),頁237-256。
    26.吳修安,〈從豪族到姓望:梁唐福建沿海地方大族的演變〉,收入甘懷真主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頁303-342。
    27.吳成國,〈劉宋「分荊置郢」與夏口地位的躍升〉,《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31:6(武漢:2004.11),頁671-675。
    28.吳慧蓮,〈東晉南朝時期嶺南地區的土豪酋帥及其與中央政府的關係──附論陳霸先崛起的原因與背景〉,《淡江史學》5(臺北縣淡水:1993.6),頁17-33。
    29.吳慧蓮,〈梁武帝的地方政策與梁陳變局〉,《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8,頁105-131。
    30.岡部毅史,〈梁陳時代における將軍號の性格に関する一考察─唐代散官との関連から─〉,《東洋學集刊》79(東京:1998),頁20-43。
    31.何德章,〈宋孝武帝上台與南朝寒人之得勢〉,《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41-52。
    32.何德章,〈論梁陳之際的江南土豪〉,《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53-72。
    33.何德章,〈釋「荊州本畏襄陽人」〉,《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311-319。
    34.何德章,〈北魏太和中州郡制改革考釋〉,《魏晉南北朝史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338-345。
    35.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頁27-79。
    36.侯旭東,〈北魏「三長制」四題〉,《中國史研究》(北京:2002年第4期),頁33-46。
    37.侯旭東,〈地方豪右與魏齊政治──從魏末啟立州郡到北齊天保七年併省州郡縣〉,《中國史研究》(北京:2004年第4期),頁53-80。
    38.施和金,〈隋代行政區劃制度改革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續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39.後藤均平,〈交州土著刺史─4‧5世紀の越南〉,《歷史學研究》394(1973.3),頁1-8。
    40.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26。。
    41.唐長孺,〈九品中正制度試釋〉,《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81-121。
    42.唐長孺,〈士人蔭族特權和士族隊伍的擴大〉,《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64-78。
    43.唐長孺,〈北魏的青齊土民〉,《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93-123。
    44.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24-141。
    45.唐長孺,〈魏晉州郡兵的設置和廢罷〉,《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42-151。
    46.唐長孺,〈王敦之亂與所謂刻碎之政〉,《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52-168。
    47.曹文柱,〈關于東晉南朝時期的「土斷」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1980年第6期),頁18-25。
    48.野田俊昭,〈南朝士庶區別をめぐって〉,《東方學》63(1982),頁1-14。
    49.野田俊昭,〈南朝の官位をめぐる一考察〉,《九州大学東洋史論集》,15(1986.12),頁22-44。
    50.野田俊昭,〈南朝の郡太守の班位と清濁〉,《史淵》127(1990),頁77-110。
    51.許倬雲,〈西漢政權與地方勢力間的交互作用〉,《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頁453-482。
    52.許倬雲,〈三國吳地的地方勢力〉,《求古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頁561-586。
    53.陳奕玲,〈考議魏晉南朝的將軍開府問題〉,《西安教育學院學報》(西安:1999年第2期),頁54-57。
    54.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金明館叢稿初編》,臺北:里仁書局,1981,頁48-68。
    55.陳連慶,〈東晉南朝胡越出身將帥考〉,《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長春:1983年Z1期),頁22-32。
    56.陳琳國,〈論南朝襄陽的晚渡士族〉,《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1991年第4期),頁20-27。
    57.陳蘇鎮,〈南朝散號將軍制度考辨〉,《史學月刊》(1989年第3期),頁30-33。
    58.張澤洪,〈魏晉南朝蠻、僚、俚族對南方經濟發展的貢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88-94。
    59.森正夫(著),馬一虹(譯),〈中國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會視角〉,收於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499-524。
    60.勞榦,〈北魏州郡志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2(臺北:1961),頁181-238。
    61.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62.越智重明,〈南朝州鎮考〉,《史學雜誌》62:12(東京:1953),頁14-30。
    63.越智重明,〈東晉の貴族制と南北の「地緣」性〉,《史學雜誌》67:8(東京:1958),頁37-62。
    64.越智重明,〈魏晉南朝の板授について〉,《東洋學報》45:1(東京:1962),頁1-39。
    65.越智重明,〈南朝の國家と社會〉,收入《岩波講座世界歷史5──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II》,東京:岩波書店,1970,頁157-197。
    66.渡邊信一郎(著),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收入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363-409。
    67.萬繩楠,〈論黃白籍、土斷及其有關問題〉,《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頁274-287。
    68.鄭欣,〈唐寓之暴動的性質〉,《魏晉南北史探索》,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頁121-129。
    69.蔡宗憲,〈中古明氏家族的遷徙與發展〉,收入甘懷真主編,《身分、文化與權力:士族研究新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70.稻葉弘高,〈南朝に於ける雍州の地位〉,《集刊東洋學》34(東京:1976),頁1-15。
    71.濱口重國(著),黃正建(譯),〈所謂隋的廢止鄉官〉,收入劉俊文主編,夏日新、韓昇、黃正建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315-333。
    72.薛軍力,〈州的地方化與曹魏時期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史研究》(北京:1990年第1期),頁124-131。
    73.譚其驤,〈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徙〉,《長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頁205-229。
    74.嚴耕望,〈北魏軍鎮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1(臺北:1962),頁199-261。
    75.嚴耕望,〈從南北朝地方政治之積弊論隋之致富〉,《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350-369。
    76.嚴耕望,〈讀史方輿紀要與嘉慶一統志〉,《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1519-1532。
    (四)博碩士論文
    1.王萬雋,〈秦漢至南朝的國家與蠻人──以政區、官爵和賦役制度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2.宋妍娟,〈北魏州郡演變考論〉,太原: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05。
    3.吳承翰,〈五到八世紀的財政物流──以軍糧調度為線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4.吳修安,〈三至十世紀福建開發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5.吳鳳家,〈南北朝時期的豫州──地域勢力及其與南北政權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6.周品儒〈六朝荊州的發展──以地域政治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7.陳耀澤,〈六朝時代的廣州刺史〉,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8.郭啟瑞,〈東晉南朝國防結構的演變:以北境州鎮為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1993。
    9.趙立新,〈南朝的宗室政治與仕宦結構:以皇弟皇子府參軍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10.鄭富元,〈地方豪族與蕭梁政權──以荊雍豫三州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8153005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3005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5401.pdf2675KbAdobe PDF2177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