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941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648/144635 (79%)
造访人次 : 51612792      在线人数 : 83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9414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414


    题名: 中葡澳門內海問題交涉(1875-1920)
    作者: 陳志驅
    Chan, Chi Koi
    贡献者: 唐啟華
    陳志驅
    Chan, Chi Koi
    关键词: 澳門
    內海
    領海權
    港口工程
    軍艦航行
    日期: 2012
    上传时间: 2013-09-02 16:37:21 (UTC+8)
    摘要: 1919年9月,澳門葡萄牙政府(以下簡稱「澳葡當局」)在澳門內港海域進行濬海工程,此舉馬上引起廣州軍政府嚴重抗議。軍政府認為一切濬海工程,皆違反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的規定,該條約明言澳門在「未經定界以前,一切事宜俱照依現時情形勿動,彼此均不得有所增減、改變之事。」當時澳門邊界未定,因此澳葡當局無權實施濬海工程。不久,雙方代表就此事進行交涉,唯兩方立場差距懸殊,一時無法解決。就在交涉僵持不下之際,澳門內港又發生一件衝突事件,葡國水師越界盤查中國軍艦,並威脅該艦必須填寫港口入口冊,否則將驅逐出港。軍政府雖向澳葡當局嚴正抗議,但對方辯稱葡國水師是在葡國領海內執勤,是中國軍艦越界停泊,違約在先。兩國互不相讓,氣氛變得極為緊張。
    上述衝突其實充分展現了「澳門內港問題」的兩大主軸,即船隻航行及濬海工程問題,皆屬於領海權的糾紛。糾紛的徵結,就在於領海界線未定。軍政府亦認知到內港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在當時交涉中一方面迫使澳葡當局停止濬海工程,另一方面則要求與葡國協商,以濬海工程為條件,換取葡國在內港領海上有所讓步。最終軍政府與澳葡當局在1920年9月簽訂《港口工程合約》及《澳門港口章程》,軍政府同意葡國進行濬海工程,葡國則不得干涉中國軍艦航行及停泊澳門內港的權利。雖然軍政府並未達成劃定澳門界線之目的,但在維護中國對澳門的領海權上,仍有實質的收穫。
    但在過往研究中,大多以澳門主權爭議作為切入點,因此對1919年之衝突事件,多著眼於整體交涉中是否喪失了澳門主權的議題,不僅沒有深入了解內港問題的源起,更忽略了1920年交涉結果對維護澳門領海所帶來的實質幫助。
    因此,本論文將運用中研院近史所的《澳門專檔》和相關資料,以澳門內港問題為核心,探討中國—包含清政府、北京政府及軍政府—如何處理內港問題,最終於 1920 年取得實質成果的過程。本論文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三章。第一章焦點為內港的港口管理問題,此問題主要體現在葡國水師干涉中國軍艦於內港航行及停泊,及強迫中國漁船領照繳費等糾紛事件,本章探討該問題的起源,歷來糾紛交涉的過程及結果。第二章則探討內港的港口工程問題,討論相關糾紛的起因及交涉經過。第三章重點為中葡兩國就內港問題所作的兩次交涉,一是1909年的澳門勘界會議,從會議過程中可以了解兩國對內港問題的看法為何;二是1920年交涉事件的過程,從中檢視雙方最終達成協議的近因為何。透過以上三章,我們將了解澳門內港問題的起因,並從相關糾紛事件的交涉過程中,分析中葡雙方的立場,最終探討兩國最終能夠達成協議的原因。本文希望藉由相關討論,以釐清內港問題的始末,並重新探討中國在澳門問題上的外交成就,以補過去研究中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一) 史料
    1. (明)鄭舜功,《日本一鑑.窮河話海》,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昭和12年(1937年)序,台大影印本。
    2. (明)龐可鵬,《百可亭摘稿》,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二九冊》,台南:莊嚴文化,1997,萬曆二十七年龐英山刻本。
    3. (清)印光任、張汝霖,《澳門記略》,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乾隆16年原刊本影印。
    4. (清)暴煜,《香山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乾隆十五年刊本。
    5. 莊樹華 等編,《澳門專檔》,全4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6. 莫世祥等 編譯,《近代拱北海關報告匯編》,澳門:澳門基金會,1998。
    7. 惠頓(Henry Wheaton)著,丁韙良譯,《萬國公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8. 劉芳 編,《葡萄牙東坡塔檔案管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下兩冊,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二) 專書
    1. 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巨新、王欣,《明清澳門涉外法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 王鐵崖編,《中外舊約章彙編》全三冊,北京:三聯書店,195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拱北海關 編,《拱北海關志》,廣東:拱北海關,1998。
    5. 古萬年(Custódio N.P.S. Cónime)、戴敏麗(Maria F.B. Teixeira),《澳門及其人口演變五百年—人口、社會及經濟探索》,澳門:澳門統計暨普查司,1998。
    6. 沈呂巡、馮明珠 主編,《百年傳承 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7. 金國平、吳志良,《東西望洋》,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2。
    8. 金國平,《中葡關係史地考證》,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
    9. 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著,金國平 譯,《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1900-1949)》,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10. 梁方仲,《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 湯開建,《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9。
    12. 黃就順,《澳門地理》,香港:三聯書店,2009。
    13. 黃慶華,《中葡關係史,1513-1999》,上中下三冊,合肥:黃山書社,2006。
    14. 黃鴻釗,《澳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5. 黃鴻釗,《澳門同知與近代澳門》,台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16. 萬明,《中葡早期關係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7. 澳門水警稽查局 編,《水警稽查局紀念特刊》,澳門:澳門水警稽查局,2001。
    18. 鄧開頌、吳志良、陸曉敏 編,《粵澳關係史》,北京:中國書店,1999。
    19. 戴裔煊、鍾國豪,《澳門歷史綱要》,北京:知識出版社,1999。
    20. 薩安東(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著、金國平 譯,《葡萄牙在華外交政策(一八四一—一八五四)》,澳門:葡中關係研究中心,1997。
    21. 譚志強,《澳門主權問題始末(1553-1993)》,台北:永業出版社,1994。
    (三) 期刊論文
    1. 吳志良,〈民國時期南北政府對澳門的立場及其有關交涉〉,《澳門公共行政雜誌》,47(澳門:2000.3),頁73-90。
    2. 許峰源,〈1908年中日二辰丸案交涉始末〉,《東吳歷史學報》,22(台北,2009.12):頁131-167。
    3. 陳三井,莊樹華,〈中國對澳門主權交涉的一段歷史考察(一九一九~一九二六),收入國史館編,《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頁367-392。
    4. 黃啟臣,〈十六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政府對澳門海關的管理〉,收入國史館編,《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頁45-64。
    5. 鄭煒明,〈葡萄牙人占有澳門附近氹仔、路環二島的經過和性質〉,收入李亞晨 責任編輯,《中國邊疆史地論集(1990年)》,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頁447-461。
    6. 薩安東(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一九零九年中葡政府的澳門勘界會談及其在中葡關係中的意義〉,《澳門公共行政雜誌》,30(1995.12),頁941-955。
    (四) 博、碩士論文
    1. 余國,〈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中期澳門內港區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2010。
    2. 董少聿,〈全球化脈絡中的澳門文化地景〉,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五) 報紙
    1. 《大公報》(天津)
    2. 《民國日報》(上海)
    3. 《華字日報》(香港)

    二、 外文書目
    (一) 史料
    1. (葡文、英文)Saldanha, António Vasconcelos De, ed. Colecção De Fontes Documentais Para A História Das Relações Entre Portugal E A China, Vol. III: Memorandum Sobre A Questão De Macau, Edição Reservada Da Direcção Dos Serviços Diplomáticos Do Ministério Das Colónias, Facsimile Da Edição De 1921 (《葡中關係史資料彙編‧第三卷:澳門問題備忘錄 (屬務部外交司署內部發行版,據一九二一年版影印)》), Macau: Fudação Macau(澳門基金會), 1999.
    2. The Maritime Customs of China ed.,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Vol. II, 2nd ed. Shanghai: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17; reprint by AMS Press of New York, 1973.

    (二) 專書
    1. Boxer, Charles 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88.
    2. Schurz, William L. The Manila Galleon. New York:E. P. Dutton, 1939.

    三、 網站
    1. 《鄺高華藝術館The Art of Kwong Ko Wah》
    網址:http://art-kkw.com/vg/vg/cpart02b.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6153011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15301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301101.pdf3073KbAdobe PDF2162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