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idouye.com(2012)。兒童樂園策劃之未來樂園的發展趨勢。愛豆叶網站。檢索日期:2013.01.13。取自:http://www.idouy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27273&page=1&authorid=3809
方志華(2002)。關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教育研究資訊,10(2),1-20
王怡文(2011)。國中教師對品格教育認知與實踐情形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位品格教育教育行動者的省思。研習資訊。26(1),27-36。
王暉閔(2011)。戲劇教育策略運用於國中生品格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明昌(1994)。淺談電子書。出版界,39,13-17。
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 Q.著(1995)。質的評鑑研究。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佑(2005)。全面品德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27,159。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吳清山、林天祐(2005)。友善校園。教育資料與研究,62,178。
李奉儒、柯華葳、蔡清田、洪志成(2002)。整合型學校道德教學改進方案(二):國民小學階段道德教學課程、教材、教法與評量方案之規劃。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嘉義縣。
李素馨、侯錦雄(1994),民營遊樂區管理制度之研究。南投: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
李琪明(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研究計畫,未出版。
李鴻亮(2000)。數位媒體與教材教法的結合(上)。教學科技與媒體,50,37-41。
汪宜霈(1999)。漫談感覺統合。高醫醫訊月刊,18(9)。
林巧鵑(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洪蘭(2012)。通情達禮-品格決定未來。臺北:遠流出版社。
徐宗國譯(2000)。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文化。
徐間白(2001)。主題樂園營運管理實務。臺北市:碁泰管理顧問公司。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93.12.16臺訓(一)字第0930168331號函。
梁玉燕(2010)。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粘舒瑜(2006)。幼稚園關懷氣氛與教師品格教育信念、教學行為相關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文錦(2001)。兩岸休閒遊憩與主題樂園發展之初探。造園季刊,39,67-72。
陳仲翰(2008)。Jurgen Habermas的論辯倫理學及其在臺灣品德教育實踐上的意義。載於何縕琪(主編),品格與創新教學研討會(pp.27-47),慈濟大學。
陳珮雯、林玉珮(2009)。品格,家長選校最在乎的事。親子天下雜誌,4,164-68。
陳迺臣主編(2000)。教育導論。臺北市:心理。
陳祥麟(2009)。基礎教育 朱立倫:從品格、閱讀做起。檢索日期:2009.11.16。取自國語日報網站: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4153&keyword=品格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21(5),39-47。
陳琴心(2008)。國小實施品格教育課程之研究-以新竹市南寮國小為例。玄奘大學教育人力資源與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靜芳、徐木蘭(1994)。臺灣地區民營遊樂區營運績效之探討。中華林學季刊,106,55-68。
郭靜晃(2006)。兒童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教育部(2009b)。品德教育實施策略─學校品德核心價值調查結果。檢索日期:2009.08.21,取自教育電子報: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262
傅佩榮(2002)。轉進人生頂峰。臺北:天下遠見。
傅屏華(1992)。主題園遊客分析及市場區隔之研究—以小人國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光雄、李奉儒、柯華葳、張振東、許漢(2001)。整合型學校道德教學改進方案(一):道德要素。中正大學教育學院,嘉義縣。
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孫權(1991)。主題園在臺灣。造園季刊,7,11-13。
黃祺文(2004)。多媒體概論─多媒體專案企劃與實做。臺北:博碩文化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大學。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大學。
黃榮員(2009)。跨入文化觀光產業對經營模式創新之影響—以臺酒公司展售中心為例。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學程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經濟部商業司(2012)。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SIIR申請須知,62。
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臺北:五南。
劉憲宗(1992)。主題園區開發實務。建築師雜誌,9205,28-49。
劉麗卿(1992)。遊憩區開發:主題園,遊樂園。臺北市:創興出版社。
歐陽教(1987)。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臺北市:文景
蔡爾司(2000)。主題樂園的定價面面觀。臺灣體育,109,5-10。
蕭麗鳳(2010)。幼兒品格教育融入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其淼(1995)。主題遊樂園。臺北市:詹氏書局。
簡成熙(1997)。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姬莉根和諾丁思想初探。載於簡成熙(主編),哲學和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頁197-232。高雄:復文。
羅綸新(1993)。以互動模式設計互動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教學科技與媒體,12,21-27。
顧乃桓(2007)。研發管理關鍵績效指標之研究─以機械業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市。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D. R.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Who is responsible?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7, 139-143. Retrieved June 2, 2009, from: http://www.Cortland. Edu/c4n5rs/12pntasp
Applegate, L. M. (2001). Building Information Age Businesses for the 21st Century, Fla.: St. Lucie Press.
B. Joseph Pine II & James H. Gilmore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er & Every Business a Sta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Betz, F. (1998).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Borda,J.,Londono,E.,Vega,F.,Prieto,F.,&Restrepo,D. (2009). Multi-modal exploration of small artifacts: an exhibition at the Gold Museum in Bogota.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CM Symposium on Virtual Reality Software and Technology, 67-74. doi:10.1145/1643928.1643945
Bunzel, M. & Morris, S. (1992). Staffing and skills for multimedia production. , (Eds.), Mulitmedia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Using DVI Technology, McGraw-Hill. 51-68.
Character Counts (2007). 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June 2, 2009, from: http://charactercounts.org/sixpillars.html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3). The eleven principles. Retrieved June 2,2009,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frequentlyaskedquestionsaboutcharactereducation
Chacke, G. K. (1988). Technology Management-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Markets and Military Missions, NY:Praeger.
Donald Mitchell and Carol Coles. (2003). “Gaining and Extending Industry Leadership Through Continu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he CEO refresher.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Y : Basic Books.
Henry W. Chesbrough and Richard S. Rosenbloom.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or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vol.11, no.3, pp.529-555
Houff, S.G. (1998). A case study of the percep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a large urban community. Old Dominion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Joan Magretta. (2002). What Management Is: How It Works and Why It’s Everyone’s Business, Commonwealth Publishing.
Lamme, L. L. (1983). Literature - based moral education. Arizona:Oryx.
Lave, Jean. (1988). The Practice of Learning. In Understanding Practice: Perspectives on Activity and Context. Seth Chaiklin and Jean Lave, eds. Pp. 3-32.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11.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orter, M.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chumann, P. A., Prestwood, D. C., Tong, A. H. and Vanston, J. H. (1994), “Innovate: Straight Path to Quality Customer Delight & Competitive Advantage”, McGraw-Hill, New York.
Schuler, R.S., & Jackson, S.E. (199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ositio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6th ed),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Sherman, J. L. (1979). Storytelling with young children.Young children, 34(2), 2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