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008
|
Title: | 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與劇校生幸福感及學業成就表現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ell-be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studying Performing Arts |
Authors: | 王佳茹 Wang, Chia Ju |
Contributors: | 王鍾和 王佳茹 Wang, Chia Ju |
Keywords: | 人格特質 內外控信念 人際關係 幸福感 學業成就表現 劇校生 |
Date: | 2012 |
Issue Date: | 2013-07-23 13:59:37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旨在探討劇校生人格特質、內外控信念、人際關係與幸福感及學業成 就表現之關係,乃以劇校生約 500 人為研究對象,經運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性 格自評量表、內外控量表以及人際關係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描 述統計、t 檢定、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劇校生幸福感表現中等偏高。 2. 女劇校生學業成就表現高於男劇校生;高中劇校生學業成就表現高於國中劇 校生。 3.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相關 的關係;而其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相關的關係。 4. 女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聰穎開放性」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存有顯著 中度正相關的關係。 5.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內外控信念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低度負 相關的關係。 6. 不同性別、學制的劇校生,其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間,均存有顯著中度正相 關的關係。 7. 女劇校生人際關係的「信賴度」、「合作度」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存有顯著 低度正相關的關係;高中劇校生人際關係的「合作度」與學業成就表現之間, 存有顯著低度正相關的關係。 8. 人際關係的「合作度」最能預測男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幸福感。 9. 人際關係的「和諧度」最能預測女劇校生及國中劇校生的幸福感。 10. 「神經質」人格特質最能預測男劇校生及國中劇校生的學業成就表現。 11. 「和善性」人格特質最能預測女劇校生及高中劇校生的學業成就表現。 本研究根據上述各項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 作及研究的參考。 |
Reference: | 壹、 中文部分 王佳禾(2006)。國小學童情緒能力、控制信念、幸福感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 99-152。 石佳音(201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朱妙芳(2008)。台北縣三鶯區高齡者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臺北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臺北市: 五南。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余昭(1989)。人格心理學。台北:三民。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武典(1977)。制握信念與學業成就、自我概念、社會互動之關係及其改變技 術。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163-178。 吳靜吉(1990)。你快樂嗎?快樂如何追尋。輯於楊國樞(主編),快樂如何追 求。臺北市:遠流。 呂桐蕊(1993)。高齡者再就業之研究─以臺灣、日本為中心(碩士論文)。取自: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aDh07t/search?s=id=%220 111 81PCCU0078004%22.&searchmode=basic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李美蘭(2006)。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林正源(2008)。國中學生人格特質、思考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系,彰化縣。 林宗鴻(譯)(2003)。人格心理學(原作者:M. J. Burger)。臺北:湯姆生。(原 著出版年:2000) 林怡伶(2007)。青少年知覺與重要他人關係量表之編製及其與身心健康、幸福 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屏東縣。 林玟真(2012)。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休閒參與對學童幸福感之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彰化縣。 林芝怡(2005)。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淑娥(2003)。台南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生活適應與國中基本學力測 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系,台南市。 林淑惠(2006)。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 林淑華(2010)。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 112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林粲倫(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以台北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系,臺北市。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 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新北市。 邵端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 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系,高雄市。 柯佳伶(2008)。高職生情緒管理、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臺中市。 洪有義(1978)。肢體殘障學生的內外制握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1, 113-121。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范梅英(2008)。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心理。 徐美雯(2011)。國中教師追求快樂取向、主觀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新竹市。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 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 化縣。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113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浦憶娟(2009)。高中職教師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之關係 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9-172。 高玉樹(2010)。高職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參與對學業成就之關聯-以 a 學校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管理學系, 台東縣。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美珍(2007)。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梁琬晴(2008)。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許佩玲(1981)。大學生學業成就之預測及其相關的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許怡婷(2010)。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專班,新竹市。 許怡婷(2010)。青少年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新竹市。 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台灣教育,354,31-34。 郭啓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臺南市。 陳仲庚、張雨新(1990)。人格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系,彰化縣。 114 陳怡君(1994)。臺北區公立高中學生學習策略、學業興趣及性向與英、數兩科 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 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皎眉(1996)。青少年的家庭結構與依附型態對其人際關係、生活適應和偏差 行為的影響。論文發表於教育部 85 年度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專案研究計畫 論文發表會,臺北市。 陳鈞屛(2007)。台南縣國中生完美主義類型、學業表現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市。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陳璨玲(2006)。台南縣國中實驗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內外控信念與學業 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系,嘉義 市。 陳嬿竹(2010)。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 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傅佩榮(1993)。哲學入門。臺北市:正中書局。 曾貝露(1999)。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高雄市。 115 曾筱婕(2010)。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國中生幸福感(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鈕文英(1989)。青少年人際關係的輔導。諮商與輔導,44,41-42。 黃堅厚(1979)。國小及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14。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富順(1984)。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琪媚(2005)。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縣。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黃靖分(2005)。國中學生人格特質、自我保護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楊孝爃(1982)。中西文化在人際關係上的異同。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楊慶豐(1991)。儒家與老莊的「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哲學 研究所,臺北市。 葉合倩(2006)。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葛樹人(1988)。心理測驗學。臺北:桂冠圖書。 廖相如(2003)。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成就動機、制握信念與工作倦怠關 116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 專班,臺北市。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蔡金鈴(2006)。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氛知覺、人際關係、學校投入與學業成 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 化縣。 鄭佩芬(2000)。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 盧浩傑、荊溪昱(2007)。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人際關係與偏差行為相關性 之研究。輯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頁 270-277)。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薛世杰(2010)。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 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 63-85。 簡茂發、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測驗年刊, 29(0),93-103。 簡茂發、楊銀興(1987)。國小學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道德判斷的關係。 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5,85-102。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117 貳、 英文部分 Allport, G.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 Plenum Press.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Methuen. Argyle, M., & Lu, L. (1990). Happiness and social skill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12), 1255-1261. Bar-On, R. E., & Parker, J. D. A. (2000).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at home, school, and in th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rammer, L. M. (1993). The help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s.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203297) Cattell, R. B. (1950). Personality: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factual study. New York: McGraw-Hill. Christopher, J. C. (1999). 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 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7, 141-152. Corsini, Raymond J. (1994). Ordinary resurrection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Day, D. V. & Silverman, S. B. (1989).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incremental validit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42, 25-36. Demir, M., & Weitekamp, L. A. (2007). I am so happy ‘cause today i found my friend: 118 Friendship and personality as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8(2), 181-211.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Diener, E., Horwitz, J., & Emmons, R. A. (1985). Happiness of the very wealth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6(3), 263-274. Echols, P. S. (199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Mathematics and the variables of teacher attitude, parental attitude, achievement, ability, sex of the student and grade level of the student. Michigan: UMI. Eysenck, H. J. (1947).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London: K. Paul, Trench, Trubner. Goldenson, R. M., & Goldenson, R. M. (1970). The encyclopedia of human behavior: Psychology,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Doubleday. González Gutiérrez, J. L., Jiménez, B. M., Hernández, E. G., & Puente, C. P. (2005).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ig five correlates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8(7), 1561-1569. Guilford, J. P. (1959).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aw-Hill. Heade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4), 327-349. Heider, Fritz. (1959). On Perception and Event Struc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Madison Con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Heiman, T .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 settings. Journ 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 al Disability, 25(1), 1-12.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19 Kinard, E. M., & Reinherz, H. (1986). Birthdate effects on school performance and adjust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9(6), 366-372. Kopp, R. G., & Ruzicka, F. M. (1993). Women’s multiple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Reports, 72, 1351-1354. Landsberger, B. H. (1981). Sex differences in factors related to early school achievement.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197839) Libert, R. M., & Li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Martin, M., Ward, J. C., & Clark, D. M. (1983). Neuroticism and the recall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sonality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1(5), 495-503. McCrae, R. R., & Costa, P. T.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1), 81-90. Norman, Warren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6), 574-583. Nowicki, S., & Roundtree, J. (1971). Correlates of locus of control in a secondary school popul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3), 477-478. Pervin, L. A. (1980). Personality: Theor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hares, E. J., &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20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5(5), 595-598.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80(1), 1-28. Rotter, J. B. (1975). Some problems and misconception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 of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1), 56-67. Schultz, D., & Schultz, S. E. (1998).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Stamford, Connecticut: Thomson Learning. Scot, M., & Mitchell, J. (1972).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ey-handling invent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 147-152. Sriampai, P. (1992). Attitude toward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xiet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related to gender and academic program. Michigan: UMI. Theodorson, G. A., & Theodorson, A. G. (1970).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London: Methuen. Tsai, S. L., & Walberg, J. H. (1983). Matthew effects in educ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3), 359-373. Vasudeva, P., & Verma, P. (1979). Sociometric status as related to achievement anxiety and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es, 18(3), 93-95. Veenhoven, R. (1984). Conditions of Happiness. Dordrecht, Netherlands: D. Reidel. Wentzel, K. R. (1998).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role of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2), 202-209. 121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 100152010 1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2010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教育學系]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201001.pdf | | 744Kb | Adobe PDF2 | 4137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