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899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324875      Online Users : 87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998


    Title: 我國勞資爭議調解及仲裁人員評估指標之建構
    A Study on the Desig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Labor Dispute Mediators and Arbitrators in Taiwan
    Authors: 江坤展
    Contributors: 成之約
    江坤展
    Keywords: 勞資爭議
    調解
    仲裁
    工作表現
    評估指標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23 13:35:51 (UTC+8)
    Abstract: 在新勞資爭議處理法修正施行後,解決勞資爭議的方式已漸漸從過去採用協調的方式,逐漸變成以調解與仲裁的方式來解決。但不論未修法前或修法後,基本上並無針對這些調解及仲裁人員的工作表現進行評估的規定,僅有針對調解人部分有其評量規定,但此評量內容,僅是法規有無遵守,但其他人員並無評量之規定。因此,本研究旨在針對這些人員的工作表現建構評估指標,用來評估這些人員平常的工作表現。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和深度訪談法的方式,透過文獻的整理進行評估指標的初步建構以及透過訪談方式針對初步建構之內容進行修正。再來,是針對勞資爭議處理制度相關的規定內容和現況等進行介紹。接下來針對這些人員的工作表現建構初步的評估指標,並且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針對內容進行修正,並了解目前實務上勞資爭議處理的現況。最後,根據訪談發現的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希望提供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以及訪談後,最後共建構出十項評估指標,用來評估勞資爭議處理人員的工作表現,這十項指標依序是,「實務經驗」、「互動溝通」、「專業知識」、「分析判斷」、「公正中立」、「應變能力」、「禮貌性」、「可信度」、「了解爭議當事人」與「調解或仲裁相關規定」。
    就工作表現之評估指標的重要性而言,本研究發現,調解最重要的是「應變能力」,其次是「實務經驗」和「互動溝通」;仲裁部分最重要的是「專業知識」,其次是「仲裁相關規定」,第三是「分析判斷」、「公正中立」和「可信度」。
    此外,本研究發現,「互動溝通」、「應變能力」、「禮貌性」和「了解爭議當事人」這四項指標,在評估仲裁人員的工作表現時,就並不是那麼重要。換句話說,就這四項指標之重要性而言,對於仲裁而言其重要性不如調解。
    Reference: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丁幼泉(1976),勞工問題,臺北市: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王慶東(1998),企業勞資爭議處理實務,臺北市:瑞霖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方世榮編譯(2007),Gary Dessler著,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華泰文化。
    吳全成(2008),我國勞資爭議案件委託民間團體協調之實證硏究,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林大鈞(1994),勞工政策與勞工法論,臺北市:華泰書局。
    林孟彥譯(2006),Stephen P. Robbins., & Mary Coulter著,管理學,臺北市:華泰文化。
    陳繼盛(1981),勞資關係,臺北市:正中書局。
    陳銘松(1989),我國現階段勞資爭議處理制度,載於賈先徳等人著:處理集體勞資爭議之策略與技巧(頁19-24),臺北市: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陳繼盛(1994),勞工法論文集,臺北市:陳林法學文教基金會。
    陳彥豪、張琦雅譯(2007),Roy J. Lewicki., & David M. Saunders., & Bruce Barry 著,談判學,臺北市:華泰文化。
    張淑芬(2009),在我國建立家事調解委員證照制度暨相關評鑑及投訴機制的可行性,司法研究年報第26輯第3篇,臺北市:司法院。
    黃越欽(2012),勞動法新論,臺北市:翰蘆圖書。
    黃國昌(2007),勞資爭議處理法下調解及仲裁機制之檢討,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黃程貫(2012),新學林分科六法─勞動法,臺北市:新學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衛民、許繼峰(2005),勞資關係與爭議問題,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衛民、許繼峰(2009),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台北縣:前程文化。
    謝金青(2011),社會科學研究法:論文寫作之理論與實務,新北市:威仕曼。
    簡良機(1991),勞資爭議立法規範及處理制度之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二)期刊論文
    方顯光、賴俊璋(2010),「陸軍女性軍職人員工作表現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第8卷第2期,頁46-63。
    古松茂(1999),「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變革」,勞工行政,第139期,頁19-26。
    田福連(2000),「勞資爭議處理及其因應策略」,中國勞工,第1000期,頁10-13。
    古嘉諄、陳希佳(2006),「仲裁人之角色與選定」,仲裁,第77期,頁1-20。
    李章順(1996),「如何成為優秀的勞資爭議調處人員」,勞務仲裁,第11期,頁2-5。
    李新民、陳密桃(2006),「實用智能、緣分信念與心理健康、工作表現之相關:以幼兒教師為例」,中華心理學刊,第48卷第2期,頁183-202。
    李新民、周俊良(2007),「南部地區學前特殊教育人員自我效能與工作表現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25期,頁31-55。
    吳全成、何竹晨(2009),「勞資爭議之處理:高雄市勞資爭議協處人員專業能力之研究」,中山學報,第30期,頁45-68。
    林俊益(1994),「從商務仲裁談勞資爭議仲裁」,勞務仲裁,第2期,頁2-13。
    林瑤、池美佳(2006),「仲裁人的評鑑制度」,仲裁,第80期,頁62-96。
    林佳和(2009),「台灣勞動爭議的行政調解──國家性認知、勞動法貫徹困局與ADR本質的微妙暨緊張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頁79-102。
    洪瑞清(1987a),「勞資爭議調解之研究」,勞工研究,第87期,頁71-81。
    洪瑞清(1987b),「勞資爭議之仲裁之研究」,勞工研究,第89期,頁46-59。
    洪彰鴻(2004),「以PZB服務品質構面編製體育教學品質量表」,勤益學報,第22卷第1期,頁71-80。
    桑潁潁、徐月霜、張韻勤(2003),「某醫學中心急診護理人員工作表現之相關因素探討」,榮總護理,第20卷第4期,頁338-346。
    曹行健(1998),「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強制仲裁之探討」,勞工行政,第121期,頁32-36。
    張憲政(2000),「勞資爭議仲裁制度中仲裁者的資格與條件」,勞工行政,第147期,頁54-59。
    莊荏惠、阮勝威(2011),「外帶式茶飲連鎖加盟店服務品質之研究」,美和學報,第30卷第2期,頁183-199。
    單麗珠摘譯(1990),Alan Gladstone著,「利益事項勞資爭議之自願仲裁──仲裁的地位、仲裁者的特質與資務」,勞工研究,第99期,頁66-71。
    曾淑麗(1997),「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現況之分析與檢討─以台北縣市為個案研究」,勞務仲裁,第14期,頁13-21。
    焦興鎧(1999),「建構有效的勞資爭議處理機制─論美國相關制度所能提供之啟示」,勞工行政,第134期,頁35-40。
    黃國昌、林常青、陳恭平(2010),「勞資爭議協調程序之實證研究─以「政府協調」與「民間協調」之比較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第7期,頁209-267。
    衛民(1991),「美國勞資爭議「仲裁人」的資格與甄選過程」,勞工行政,第34期,頁44-46。
    劉志鵬(1996),「權利事項勞資爭議與法官造法機能──以最高法院判決為檢討對象」,月旦法學雜誌,第14期,頁11-19。
    蔡炯墩(1996),「試論我國勞資爭議之仲裁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4期,頁20-28。
    蔡信章(1997),「美國勞資爭議仲裁制度之研究──兼論我國相關法規應有之發展」,勞工研究,第126期,頁88-114。
    潘世偉(1999),「建構有效的勞資爭議處理機制─從我國勞動關係政策談起」,勞資關係月刊,第18卷第6期,頁326-335。
    衛民(2000),「中英勞資爭議仲裁制度比較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頁389-426。
    鄭津津(2002),「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現況與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6期,頁65-104。
    蔡文正、龔佩珍、翁瑞宏、張永賢、李思儀(2008),「應用SERVQUAL量表建構中醫醫療服務品質指標」,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27卷第4期,頁309-319。
    鄧維兆、裴文(2007),「李克特尺度與模糊語意尺度在服務品質評量之影響比較」,中華管理學報,第8卷第4期,頁19-37。
    劉士豪(2008),「我國勞資爭議協調與調解程序初探」,台灣勞工季刊,第12期,頁14-22。
    劉明德(2010),「商圈服務品質構面對應服務品質策略之研究」,品質學報,第17卷第3期,頁247-267。
    鄭津津(2011),「健全我國之勞資爭議調解與仲裁機制─以獨任調解人及獨任仲裁人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0期,頁117-160。
    鄭津津(2012),「新勞資爭議處理法施行成效之檢視—以調解與仲裁機制為中心」,台灣勞工季刊,第30期,頁28-39。
    劉格珍(2012),「勞動三法實施週年概況之初探」,台灣勞工季刊,第30期,頁6-11。
    韓仕賢(2012),「勞動三法修正實施後對集體勞資關係的影響」,台灣勞工季刊,第30期,頁20-27。
    藍瀛芳(1994),「仲裁人的角色與分際」,律師通訊,第176期,頁49-50。

    (三)學位論文
    林詩婷(2010),家事調解制度之研究:以家事調解委員之專業與職權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和蓁(2011),國際人力進入本國人力市場工作表現之研究─以外籍看護工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洪如旭(2007),我國勞資爭議協調機制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秉芬(2008),應用分析網路程序法建構勞資爭議調解委員職能評選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宗婷(1994),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下民間中介團體角色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會議論文
    黃程貫(2007),台灣勞資爭議處理之法律規定與檢討,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辦,健全勞資爭議訴訟上及訴訟外紛爭處理機制國際學術研討會,集思會議中心(台大館),9月,臺北市。
    顏玉明(2009),政府採購法履約爭議處理程序中ADR機制及其執行力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政治大學基礎法學中心、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主辦,第一屆法律繼受下的訴訟外糾紛解決研討會:ADR從威權到民主,政治大學,6月,臺北市。

    (五)研究報告
    林端(1998),臺灣調解制度的社會學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7-2412-H-002-009),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

    (六)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仲裁人倫理規範,瀏覽日期:2012/12/08,網址:http://
    www.arbitration.org.tw/content/a10_6.htm。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2007),政府採購法修正第85條之1─以仲裁快速解決公共工程爭議,瀏覽日期:2013/01/13。網址:http://www.arbitration.o
    rg.tw/content/arbnews/no4/zc-01.pdf。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2008),落實總統兩岸經貿正常化政策─李念祖理事長與海基會江董事長研商強化兩岸仲裁機制,瀏覽日期:2013/01/13。網址:http://www.arbitration.org.tw/content/arbnews/no8/zc-01.pdf。
    司法院評鑑決議書,瀏覽日期:2013/01/13,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
    w/revolution/judReform16-3.asp。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統計資料庫查詢,瀏覽日期:2012/07/20,網址:http://
    statdb.cla.gov.tw/statis/stmain.jsp?sys=100&kind=10&type=1&funid=q0503&rdm=opibrlg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之勞動統計櫥窗,瀏覽日期:2012/07/20,網址:http://
    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ffb7cef。
    法庫:http://www.houko.com/00/01/S21/025.HTM#s1。
    美國加州州政府公共工程契約仲裁計畫,瀏覽日期:2012/12/24,網址:http://www.dgs.ca.gov/oah/PWCAProgram.aspx。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瀏覽日期:2013/01/07,網址:http://dict.re
    vised.moe.edu.tw/。

    二、外文文獻

    (一)專書
    Barrow, C. (2002), Industrial relations law, London : Cavendish.
    Carrell, M. R., & Heavrin, C. (2010), Labor relations and collective bargaining : Cases, practice, and law,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de Roo, A., & Jagtenberg, R. (1994), Settling labour disputes in Europe, Boston : 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
    Grenig, J. E. & Scanza, R. M. (2011), Fundamentals of labor arbitration, Huntington, N.Y. : American Arbitration Association Dispute Resolution Services Worldwide : Cornell University, ILR School, Scheinman Institute on Conflict Resolution : Juris.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1977), Grievance arbitration : A practical guide, Geneva : 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Riskin, L. L., & Westbrook, J. E. (1987), Dispute resolution and lawyers, St. Paul, Minnesota : West Pub.
    野田進(2011),事例判例労働法 ─「企業」視点で読み解く,東京都:弘文堂。
    萩澤清彦(1981),労働法総論,東京:日本労働協会。
    山本和彦、山田文(2008),ADR仲裁法 = Law of ADR & arbitration,東京都:日本評論社。
    山川隆一(2012),労働紛争処理法,東京都:弘文堂。

    (二)期刊
    Bloom, D. E., & Cavanagh, C. L. (1986), "An analysis of the selection of arbitrator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3): 408-422.
    Bolton, R. N. & Drew, J. H. (1991), "A Multistage Model of Customers` Assessments of Service Quality and Valu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4): 375-384.
    Cronin, J. J., Jr. & Taylor, S. A. (1992),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56(3): 55-68.
    Honeyman, C. (1990), "The common core of mediation," Mediation Quarterly, 8(1): 73-82.
    Karim, A., & Pegnetter R. (1983), "Mediator strategies and qualities and mediation effectiveness," Industrial Relations, 22(1): 105-114.
    Lanzone, A. M. (2001), "Ethics and the attorney as mediator or third party neutral," FICC Quarterly, 51(4): 391-401.
    Newhall, C. L. (2004), "Benefits and opportunities in mediation and arbitration," The CPA Journal, 74(3): 62-63.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4): 41-50.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2-4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99262021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26202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Graduate Institute of Labor Research]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2101.pdf1560KbAdobe PDF219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