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78117      Online Users : 8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968


    Title: 中國民間人變異類故事研究
    Authors: 林雪玲
    Contributors: 楊明璋
    林雪玲
    Keywords: 人變異類
    變形
    民間故事
    變形物
    humans Transforming into different species
    variation
    Folktale
    determination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22 17:14:08 (UTC+8)
    Abstract: 民間故事凝聚了民眾的情感與風俗,「變形」母題在民間故事中具有特別的文化意涵。筆者搜集318則中國各地的「人變異類」故事,依照情節特色將故事分類敘述:在神話裡的「變形」展現先民對抗大自然的奮鬥過程;人物傳說中的「變形」刻劃了英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偉大情操;風物傳說中的「變形」帶有惜福愛物之心;神奇故事中的寶物與法術都能引發「變形」;生活故事中的「變形」凸顯小人物的苦難與愛情的堅貞不渝;寓言中的「變形」則大多是懲罰。
    在「人變異類」故事的敘事分析方面,故事中最常提到拯救社會的大英雄,以及飽受欺負的悲苦人物,人物的名字與變形物往往有相對應的連結,故事的情節模式大致分為「不凡的命運」→「現實的考驗」→「超現實的結局」。而變形的原因歸類為「遭遇危險」、「期望未成」、「懲罰性變形」。變形的類型分為「直接的變化」,變化時間短則一瞬間,長則數年之久;「有憑藉物的變化」,例如運用寶物、衣服進行變形;而「連續變形」則以蛇郎君故事為代表。變形的環境以「懸崖」、「烈火」、「水域」、「雷電風雨」、「墳墓(土)」有較多的描述,壁畫與懸棺的文化顯示懸崖是一個特殊的神祕空間,烈火、水域、土皆被視為「再生」,雷電則具有懲罰的能力。
    變形物在「人變異類」故事中有特別的文化意涵,魚、蝴蝶、「龍鳳匹配」皆隱喻愛情,樹、花、彩虹都有美好的象徵,石頭代表生殖與誓言,鳥類的叫聲表達主人翁的心境,杜鵑鳥有其特殊的悲苦意涵。各地不同的地形風貌、風俗習慣影響著變形物的流傳與寓意,例如藥材由來的故事與望夫石傳說,大多屬於解釋性傳說,苗族的樹崇拜、滿族的鳥崇拜影響故事中變形物的選擇。「人變異類」故事表現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表達了人民對自然、社會抗爭的不屈精神,以及對人、事、物的感恩,而道教與佛教的觀念間接影響著民間故事的變形觀。「人變異類」故事中,無論是角色的對比、環境的渲染、情節的推演、變形物的象徵,皆烘托出「變形」情節在「人變異類」故事中的「不可變動性」。以人為主體的描述方式,透過超現實的「變形」情節,表達人類堅強的意志力、決心與純潔的真善美價值。
    Folk tales combine the customs of the people`s emotional, "deformation" Motif in the folk tale has a special cultural meaning. The author collected 318 Chinese around the "human variation" storie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story plot . In the natural mythology "deformation" to show the process of our ancestors struggle against nature; figure of the legendary "deformed" scored a hero "sacrificing for the greater good" of the great sentiment; In helenahat legendary,"deformed" has cherish love for things ; in amazing story, treasure and magic can lead to "distortion" life story of "deformation" highlights the suffering of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steadfast love; fabled `s "deformation" is mostly punishment .
    In the "human variation" story of narrative analysis, the most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the story are a great hero that save society, as well as the misery suffered bullying characters, figure names and deformation often have a corresponding links, the plot can be divided into" extraordinary destiny "→" reality test "→" surreal ending. "The cause of the deform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defuse the crisis",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punitive deformation", "magic." Deformation mode is divided into "direct natural variation," changes in a short time,or as long as several years; " deformation by something" such as the use of treasures, clothes for deformation; while "continuous deformation" places snakeman story as a representative. Deform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cliff", "fire", "water", "lightning and storm", "tomb (soil)" have more description, cliff Contains natural worship and witchcraft culture, fire, water and earth are all considered "reborn," lightning then have the ability to punish.
    "Human variation " story perform the pursuit of human meaning of life, express the indomitable spirit to natural and social protest, as well as gratitude for averthing, and the Taoist and Buddhist concepts indirectly influencing the deformation of folk tales. Deformation in "human variation" story has a special cultural meaning, fish, butterflies," dragon and phoenix match "are metaphors of love, trees, flowers, rainbow has a beautiful symbol. Stone represents reproductive and vows, birds cry expression masters of mind, the cuckoo has its special misery meaning.Style and customs over different terrain, affecting the meaning of dformation, for example, the story of herbs origin and Amah Rock legends mostly explanatory legends, Hmong tree worship, the birds worship influence selection of deformation in the story. In the story of human’s variation, whether it is the role of contrast, the rendering of the environment, the deduction of the episode, a symbol of deformed material, all express a "deformation" episode "non-volatility" in the story of human’s variation story. Description of the human subject, through the surreal "deformation" episode, expressed strong willpower, determination and pure value of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Reference: 一、研究文本
    陳慶浩、王秋桂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40冊
    林道生編:《台灣原住民口傳文學選集》,花蓮:花蓮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
    金榮華:《台灣高屏地區魯凱族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1999年
    金榮華:《台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
    金榮華:《澎湖縣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
    胡萬川、康原、陳益源總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7──故事篇(二)》,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5年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台中縣民間文學集――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三) 》,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1998年


    二、中文古籍
    周•周公旦,漢•毛亨、毛萇注:《詩經》(藝文印書館編:《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周•周文王:《周易》(臺灣開明書局編:《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春秋•孔子:《儀禮》(臺灣開明書局編:《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春秋•左丘明:《左傳》(臺灣開明書局編:《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1年)
    春秋•老聃:《老子》(中華書局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春秋‧師曠撰,晉‧張華註:《禽經》(《百川學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武進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1927年)
    春秋‧管仲:《管子》,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劉向:《淮南子》(中華書局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劉向:《說苑》,盧元駿註譯:《說苑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劉向校刊:《山海經》,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三國•支謙譯:《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大藏經刋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晉•法炬、法立譯:《法句譬喻經》(大藏經刋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晉•郭璞注:《爾雅》(藝文印書館:《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晉‧干寶:《搜神記》,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晉‧葛洪著:《抱朴子》,王明點校:《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唐•老聃:《太上老君內丹經》(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有限公司,1985年)
    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寶唱譯:《經律異相》(大藏經刋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
    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洪邁:《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平:古籍出版社,1956年
    宋‧李昉等奉勑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宋‧陸游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菴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五代•譚景昇撰:《化書》(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有限公司,1985年)
    元•徐碩:《至元嘉禾志》(中華書局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1983年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年
    明‧周楫著,陳美林校注:《西湖二集》,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明‧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陸楫輯,清‧道光酉山堂重刋:《古今說海》,臺北:國家圖書館藏,雲間陸氏儼山書院本,1544年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中華書局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事業文化公司,1985年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高宗敕撰《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梁章鉅撰,陳鐵民點校:《浪跡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王根林等校點:《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金毓紱主編:《遼海叢書》,瀋陽:遼瀋書社, 1985年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三、中文專書
    王立、劉衛英:《傳統復仇文學主題的文化闡釋及中外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主題思想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
    王立:《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1980年
    王秋桂編:《中國民間傳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田兆元、敖其主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任半塘編:《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任聘:《民間禁忌》,香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
    向柏松:《中國水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朱迪光:《信仰‧母題‧敘事──中國古典小說新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阮昌銳:《植物動物與民俗》,臺北:臺灣博物館,1999年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周鎮:《鳥與史料》,南投:臺灣省立鳳凰谷鳥園,1992年
    林河:《中國巫儺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林淑貞:《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臺北:口傳文學會,2000年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臺北:口傳文學會,2002年
    金榮華主編:《民間故事論集》,臺北:三民出版社,1997年
    金榮華編:《民間文學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年
    胡萬川編著:《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傳說故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一)》,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州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梁麗玲:《漢譯佛典動物故事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畢樳主編:《民間文學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年
    許秀美:《杜宇神話與唐詩中杜宇意象之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陳建憲:《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卷(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陳建憲:《神祗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益源:《俗文學稀見文獻教考》,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陳勤建:《文藝民俗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勤建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陶思炎:《中國魚文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陶陽、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喬繼堂:《中國崇拜物》,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曾永義:《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程薔:《驪龍之珠的誘惑:民間敘事寶物主題探索》,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黃征、張涌泉校注:《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黃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萬建中:《20世紀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萬建中:《中國民間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萬建中:《新編民間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
    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葉舒憲編:《結構主義神話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1年
    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葉楚傖:《樂府詩選》,臺北:正中書局,1936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灣原住民――泰雅族》,臺北:臺原出版社,2001年
    鄒強:《中國經典文本中夢意象的美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神話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志雄、楊靜榮:《龍的身世》,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劉魁立等著:《民間故事的生命樹》,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
    劉耀中:《榮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新北:新潮社,2011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敬文主編:《民間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韓學宏:《唐詩鳥類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
    龐進:《中國鳳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龐進:《鳳圖騰》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6年
    羅敬之:《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寓言研究》,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四、外國譯著
    (俄)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弗‧雅‧普羅普著,賈放譯:《神奇故事的歷史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俄)李福清:《神話與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美)丁乃通編,鄭建成等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伊利亞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約瑟夫‧坎貝爾著、張承謨譯:《千面英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美)浦安迪演講:《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斯蒂‧湯普森著,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英)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奧地利)佛洛伊德著,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德)艾伯華著,王燕生、周祖生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五、期刊論文
    王立、王之江:〈望夫石意象傳說及深層結構〉,《遼寧大學學報》1994年第5期,頁96-98
    王佳寶:〈蝴蝶意象與中華民族審美文化心理〉,《雲南電大學報》2009年第2期,頁36-41
    牛芳:〈《詩經》中「蓮」意象生殖崇拜意義探析〉,《榆林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頁69-74
    向柏松:〈中國龍的形成與水神崇拜〉,《長江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頁8-13
    曲比阿果:〈涼山彝人火文化的傳承與變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頁53-57
    何星亮:〈中國龍文化的特徵〉,《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1期,頁76-82
    余世明,戴聰,張維娜:〈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調查――以黔東南州丹寨縣為例〉,《貴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頁106-110
    呂微:〈故事類型劃分的經驗與標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頁24-27
    李中華:〈先秦招魂習俗與《招魂》〉,《中國楚辭學》2003年第1期,頁280-285
    李金坤:〈至愛至悲的千古絕唱――〈華山畿〉愛情意蘊審美〉,《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25-30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年3月),頁287-318
    周海春:〈《莊子.內篇》關於「夢」哲學邏輯〉,《哲學研究》2005年第4期,頁52-59
    周敦耀:〈金秀瑤族石牌制度的社會管理機制〉,《廣西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頁81-84
    岡田千穗:〈《十抄詩》及其注本的文獻價值〉,《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一輯(2005年5月),頁73-90
    侯文學:〈屈宋作品中的虹霓意象──兼談周楚文化的分異與影響〉,《中國楚辭學》2009年第3期,頁12-21
    施立學:〈滿族鳥崇拜及飼鳥俗〉,《東北之窗》2008年15期,頁64-65
    施愛東:〈龍的政治:從飛天坐騎到皇家奴役〉,《民族藝術》2011年第2期,頁6-21
    范姜灴欽:〈台灣客家與原住民「人變動物」故事比較研究〉,《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九期(2011年6月),頁201-220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臺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4年6月),頁357-398
    徐華龍:〈「蝴蝶」的文化因子解讀〉,《民族藝術》2002年第4期,頁98-108
    浦安迪:〈打一用物:中國古典小說中物體形象的象徵與非象徵作用〉,《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期(2011年),頁257-266
    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花蓮師院學報》第5期(1995年),頁50-54
    袁葉豐:〈論萬物有靈論下的植物崇拜――以壯族「龜」崇拜為例〉,《劍南文學》2007年第1期,頁398
    馬格俠:〈唐代招魂葬習俗及其流行原因解析〉,《蘭臺世界》2012年第18期,頁75-76
    馬啟俊:〈淺析我國與杜鵑鳴聲有關的傳說與民俗〉,《六安師專學報》1996年第1期,頁46-52
    陳小妹、單百靈、王冰冰:〈談海南榕樹崇拜的生態民俗文化〉,《熱帶林業》2009年第1期,頁4-6
    陳西平、宋明爽:〈樹木崇拜與民俗文化〉,《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頁69-72
    陶思炎:〈人魚與孟姜女――孟姜女原型探論〉,《民俗研究》2009年第3期,頁12-23
    麥小宇:〈「雷神」小考〉,《安徽文學》2009年第1期,頁328-329
    彭華:〈百仞高崖之上的千古奇觀――中國懸棺葬管窺〉,《貴州文史叢刊》1999年第2期
    曾美香:〈從蛇圖騰看「閩」字〉,《寧德師專學報》2007年第2期
    覃彩鑾:〈崖壁上的敦煌――神奇的廣西左江花山崖壁畫〉,《中國文化遺產》2007年第6期,頁10-19
    黃躍耀:〈蝴蝶的吉祥意蘊〉,《文史雜志》2008年第3期,頁76-77
    楊子奇:〈侗族民歌「魚」意象原型分析〉,《科教文匯》2008年11期,頁244
    楊甫旺、楊瓊英:〈彝族火葬文化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6期,頁65-70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期刊》第二十期,2002年3月,頁383-446
    趙宗福:〈中國虹信仰研究〉,《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40-48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特色與價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頁41-46
    劉守華:〈中國民間學研究百年歷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頁61-66
    劉魁立:〈中國蛇郎故事類型研究〉,《民間文學論壇》1998年第1期,頁40-45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上)〉,《中外文學》2卷8期(1974年1月),頁10-21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下)〉,《中外文學》2卷9期(1974年2月),頁24-40
    潘志光:〈圖騰崇拜與樟湖阪蛇文化探究〉,《武夷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43-45
    潘莉:〈魚意象的文化內蘊〉,《江海學刊》2000年第6期,頁157-159
    蔣向艷:〈蝴蝶在中國古典文學裡的兩個文化意涵〉,《棗莊師專學報》2001年第1期,頁36-37
    蔣群、趙琛:〈淺析大理白族扎染蝴蝶圖案的象徵意義〉,《美術大觀》2011年第3期,頁201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頁1-45
    羅康隆、譚衛華:〈侗族社會「魚」及其文化的田野調查〉,《懷化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1-5
    關雲德:〈關東的年息花〉,《滿族文學》2006年第4期,頁51


    六、學位論文
    李林悅:《民間故事中公主角色的意義與文化功能》,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林培雅:《台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調查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邱容韡:《中國先秦變形神話傳說中「化生」之思維探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洪瑞英:《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臺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強:《中國以龍求與習俗變遷研究》,湖南: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莊美芳:《開天闢地神話研究――以中國各族為中心》,臺中: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許又方:《虹霓的原始意象在中國文學中的表現與意義》(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陳昌遠:《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陳琬菁:《山海經死生觀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榮哲:《社崇拜及其神話傳說研究》,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彭衍綸:《中國望夫傳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5年
    黃聖琪:《民間故事續變形母題研究──以台灣漢語故事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裕芬:《《搜神記》變化故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黃麗卿:《《聊齋誌異》「形變」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董林:《中國古代文學變形觀》,成都: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樸賢美:《朝鮮民族與滿族禽鳥崇拜的比較》,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鍾秀金:《臺灣客家與原住民民間故事之動物變形比較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2012年
    羅彩珠:《中國「難題求婚」型故事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譚遠琴:《六朝志怪復生故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關怡嫻:《中國變形神話傳說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蘇秀娥:《中國民間殉情幻化故事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蘇曼如:《六朝志怪中人的生命周期及主題》,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9912003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91200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301.pdf3512KbAdobe PDF2601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