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887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250970      線上人數 : 9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77


    題名: 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School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作者: 張佳芬
    貢獻者: 陳木金
    張佳芬
    關鍵詞: 國民小學
    校長正向領導
    學校組織衝突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2013-07-11 18:17:46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之影響,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桃園國民小學校長、主任與組長,共發出400份問卷,有效問卷計335份,可用率達83.75%,問卷回收後分別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後歸納之結論如下:
    一、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表現為高程度,其中以「營造正向氣氛」
    之知覺程度最高,「賦予正向意義」之知覺程度最低。
    二、桃園縣學校行政人員知覺學校組織衝突為中低程度,其中以「角色溝通」
    之知覺程度最高,「期望目標」之知覺程度最低。
    三、桃園縣國民小學以擔任校長職務者知覺「校長正向領導」的程度較高。
    四、桃園縣國民小學以擔任主任與組長職務者、學校規模在13-24班與49班
    (含)以上之學校行政人員知覺「學校組織衝突」的程度較高。
    五、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有顯著之負相關,校長正向領導程度愈高,
    則學校組織衝突知覺程度則愈低。
    六、不同程度之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在學校組織衝突上有顯著之差異。
    七、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度與影響力良好。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俾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們以及後續研究參考。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江雪齡(2008)。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勇緻(2012)。新北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建德(2012)。臺北市國小行政人員自我管理與正向領導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新民(2011)。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
    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頁133-134,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新發(2009)。正向氛圍促進學校邁向卓越。國民教育,50(2),1-5。
    林新發(2011)。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月刊,51(1),1-5。
    林天祐(2003)。教育行政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逸青(2003)。國中校長權力運作策略、衝突管理策略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微觀政治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宗立(2003)。學校行政決策。高雄:復文。
    吳清山(1991)。學校行政。台北:心理。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秀珍(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洪蘭(譯)(2012)。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與練習計畫。(原作者:M. E. 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
    洪蘭(譯)(2012)。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 E. 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1)
    城鋅昇(2010)。組織公平與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麗君(2012)。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嘉皇(199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清泉(2001)。學校組織衝突、抗拒、環境和個人特質對校長角色壓力之探討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世杰(2010)。教師和學校的一致性、組織衝突、關係品質、組織忠誠度與團隊合作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份。臺北市:五南。
    黃佳慧(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心理資本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春日(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麗鴻(2012)。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關係:階層線性模式的驗證。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郭素芬(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行政團隊的正向組織行為對團隊衝突管理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景堯(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組織公平與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德銳(1995)。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張碧容(2012)。北北基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和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家豪(2010)。國民小學組織衝突與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仲瑛(2012)。國中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敏珍(2010)。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衝突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如倩(2012)。臺南市公立國民小學各處室之間目標一致性、相互依賴程度、關係品質與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進雄(1997)。學校組織衝突之探討。中等教育,48(5),13-20。
    謝傳崇(2011)。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譯)(2011)。正向領導(原作者:Kim Cameron)。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8)
    謝傳崇(2012)。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 (2011)。校長正向領導激發學校超越表現。師友月刊,529,51-55。
    謝傳崇(2011)。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101,59-82。
    簡惠蘭(2010)。宜蘭縣立國民中學教師知覺組織衝突原因及其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蘇美英(2005)。高級職業學校組織衝突原因及其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分
    Cameron, K. S. (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S. (2010). Positive leaders. Leadership Excellence , 27(3), 8.
    Covey, S. R. (2005). 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Coast, A., & Kallick, B. (2000). Getting into the habit of reflection. Education Leadership, 57(7), 60-62.
    Cameron, K. S.(1994). Strategies for successful organizational downsiz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33, 89-112.
    Cameron, K. S. (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 Caza, A. (2002). Organizational and leadership virtues and the role of forgiveness.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9(1), 33-48.
    Cameron, K. S., &; Lavine, M. (2006). Making the impossible possible. San Francisco: Berrett Koehler.
    Cameron, J. Dutton, &; R. Quinn (Eds.),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Foundations of a new discipline (pp. 3-13).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hler.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5.
    Fredrickson, B. L. (2002). Positive emotions.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20-13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edrickson, B. L. (2003). Positive emotions and upward spirals in organizations. In K. S. Cameron, J. E. Dutton, &; R. E. Quinn (Eds.), Positive organization scholarship (pp.163-175). San Francisco: Berrett Koehler.
    Gable, S. L. (2008). Capitalizing on positive events: Flourishing individuals and flourishing relationship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pc.sas.upenn.edu/aboutus.htm
    Gibson, C. B. (1999). Do they do what they believe they can? Group efficacy and group effectiveness across tasks and cultur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2, 138-152.
    Hanson, E. M. (199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rd ed.).Boston, U.S.A. : Allyn and Bacon.
    Robbins, P. S. & Coulter, M. (2009). Management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2), 143-160.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321-349.
    Luthans, F., Avey, J. B., &; Patera, J. L. (2007).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web-based training intervention to develop psychological capit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press.
    Luthans, F., Avolio, B. J., Avey, J. B., &; Norman, S. M. (200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60, 541-572.
    Luthans, F., Youssef, C. M., &; Avolio, B. J. (2007).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Luthans, F., (2002).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695-706.
    Luthans, F., Luthans, K. W., Hodgetts, R. M. &; Luthans, B. C. (2001). 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PAL)implications for today’s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 8(2),1-20.
    Peterson, C. (2000). The future of optim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4-55.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2), 296-320.
    Richardson, G. E. (2002). 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8, 307-321.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Seligman, M. E. P. (1990). Learned Optimism. Sydney: Random House.
    Seligman, M. E.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eligman, M. E., &; Schulman, P. (1986). Explanatory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productivity and quitting among life insurance sales ag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832-838.
    Youssef, C. M., &; Luthans, F. (2007).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the workplace: The impact of hope, optimism, and resili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774-800.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100171013
    1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7101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1301.pdf1372KbAdobe PDF21275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