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884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64946      Online Users : 42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845


    Title: 女性身體書寫的爭議:《心鎖》、《秋葉》、《殺夫》的再閱讀
    Authors: 廖修緯
    Contributors: 陳芳明
    廖修緯
    Keywords: 女性書寫
    身體
    心鎖
    秋夜
    殺夫
    現代主義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11 17:29:10 (UTC+8)
    Abstract: 一九六三年郭良蕙的《心鎖》、一九七三年歐陽子的《秋葉》、一九八三年李昂的《殺夫》。每隔十年台灣社會就會對於女性小說引發議論,這正好印證性別議題的文學,總是受到壓抑跟封鎖,女作家探討身體的感覺或情慾問題都無法在權力的干涉當中遁逃。三位作家分別運用了性別/文本策略,來表述情慾或小我,這種對於宗法倫常逆向演繹的書寫方式,最終被推上道德審判的祭台。因此我們可以說《心鎖》、《秋葉》、《殺夫》,分別代表了六0年代、七0年代、八0年代,這三個世代台灣的情慾書寫,女性文學遭受壓抑的索引。
    五、六0年代可以說是黨國思想最為穩固的年代。郭良蕙反向的探討女性的情慾、外遇問題,無疑就是踰越了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因此「《心鎖》事件」才會從原本單純的文學事件引發成社會事件。整個「《心鎖》事件」也可以視為威權體制壓抑文化表述空間的象徵。《秋葉》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年代引發議論。歐陽子所使用的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在於彰顯人性的深不可測。透過人物內心不真實的想像,挖掘到最真實的自己。因此她筆下的女性角色也顛覆了傳統文學裡三從四德的女性形象,讓女性回歸真實的人性。《殺夫》成功問鼎文學大獎,替女性文學作了成功的辯護。而她的獲獎,並不意味著衛道人士從此就會對溢出常軌的女性書寫善罷干休,而是揮舞著道德的大旗群起圍剿。李昂所欲控訴的實則是一部血淚斑駁的女性身體壓抑史。
    以歷時性的觀察,三冊小說分別反叛當時響徹雲霄的大敘述。她們從幽微的女性意識到主動出擊的女性主義,這樣的脈絡經過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後,也可以視為女性從「反思」到「反抗」的自我美學建構的歷程。
    Reference: 一、作家著作

    (一)郭良蕙作品
    《銀夢》,嘉義:青年書局,1954 年。
    《午夜的話》,台北:暢流,1954 年。
    《禁果》,台北:台灣書局,1954 年。
    《生活的秘密》,台北:新新文藝,1956 年。
    《錯誤的抉擇》,台北:新新文藝社,1956 年。
    《聖女》,香港:香港友聯,1956 年。
    《默戀》,香港:香港亞洲,1959 年。
    《春盡》,高雄:大業,1961 年。
    《黑色的愛》,高雄:時報,1961 年。
    《牆裡牆外》,高雄:大業,1961 年。
    《感情的債》,高雄:大業,1962 年。
    《往事》,高雄:大業,1962 年。
    《貴婦與少女》,台北:長城,1962 年。
    《菲菲的故事》,台北:皇冠,1962 年。
    《心鎖》,高雄:大業,1963年。
    《遙遠的路》,台北:長城,1963 年。
    《他‧她‧牠》,台北:長城,1963 年。
    《金色的憂鬱》,台北:小說創作,1965 年。
    《寂寞的假期》,台北:新亞,1965 年。
    《焦點》,台北:新亞,1968 年。
    《他們的故事》,台北:立志,1970 年。
    《睡眠在哪裡》,台北:新亞,1973 年。
    《團圓》,台北:新亞,1975 年。
    《我不再哭泣》,台北:新亞,1975 年。
    《格蘭道爾的早餐》,台北:爾雅,1980 年。
    《台北的女人》,台北:爾雅,1980 年。
    《我不再哭泣》,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蝕》,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睡眠在那裡》,台北:郭良蕙新事業,1983 年。
    《心鎖》,台北:時報,1986 年。
    《青草青青》,台北:時報,1986 年。
    《郭良蕙看文物》,台北:藝術家,1986 年。
    《斜煙》,台北:時報,1987 年。
    《加爾各答的陌生客》,台北:時報,1987 年。
    《黃昏來臨時》,台北:時報,1987 年。
    《失落、失落、失落》,台北:時報, 1987 年。
    《緣來緣去》,台北:時報,1987 年。
    《鄰家有女》,台北:時報,1987 年。
    《文物市場傳奇》,台北:藝術推廣中心,1987 年。
    《青花青》,台北:藝術家,1988 年。
    《早熟》,台北:時報,1988 年。
    《第三性》,台北:時報,1988 年。
    《記憶深處》,台北:時報,1988 年。
    《約會與薄酒》,台北:時報,1988 年。
    《四月的旋律》,台北:時報,1991 年。
    《台北一九六○》,台北:時報,1991 年。
    《心鎖》,台北:九歌,2002 年。
    《人生就是這樣》,台北:九歌,2002 年。
    《我看中國文物》,台北:藝術家,2002 年。


    (二)歐陽子作品
    《那長頭髮的女孩》,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初版。
    《那長頭髮的女孩》,臺北:大林,1969年初版。
    《秋葉》,台北:晨鐘,1971年。
    《秋葉》,台北:爾雅,1980年。
    《王謝堂前的燕子》,台北:爾雅,1976年。
    《移植的櫻花》,台北:1978年。
    《歐陽子自選集》,台北:黎明,1982年。
    《生命的軌跡》,台北:九歌,1988年。
    《台灣作家全集 歐陽子集》,台北:前衛,1993年。
    《跋涉山水歷史間》,台北:爾雅,1998年。
    歐陽子主編:《現代文學小說集》(一、二),台北:爾雅,1977年。


    (三)李昂作品
    《混聲合唱》,台北:中華文藝月刊社,1975年。
    《群像》,台北:大漢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人間世》,台北:大漢文化出版,1977年。
    《愛情試驗》,台北:聯經,1982年。
    《殺夫》,台北:聯經,1983年。
    《她們的眼淚》,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女性的意見-李昂專欄》,台北:時報,1984年。
    《花季》,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暗夜》,台北:時報,1985年。
    《走出暗夜》,台北:前衛出版社,1986年。
    《一封未寄的情書》,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貓咪與情人》,台北:時報,1987年。
    《外遇》,台北:時報,1987年。
    《年華》,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甜美生活》,台北:洪範書店,1991年。
    《迷園》,台北:貿騰發賣,1991年。
    《李昂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
    《施明德前傳》,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李昂說情》,台北:貿騰發賣,1994年。
    《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
    《禁色的暗夜》,台北:皇冠,1999年。
    《自傳?小說》,台北:皇冠,2000年。
    《漂流之旅》,台北:皇冠,2000年。
    《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
    《花間迷情》,台北:大塊文化,2005年。
    《鴛鴦春膳》,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二、 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序,筆畫相同則按出版年代)

    Engel Ahn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現代政治》,桂冠書局,1981年。
    子宛玉編:《風起雲湧的女性主義批評-台灣篇》,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 1998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聯經,1986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著,楊美惠等合譯:《第二性》,台北:志文,1992年。
    托里莫伊(Toril Moi)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駱駝出版,1995年。
    朱芳玲:《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江寶釵、林鎮山主編:《不凋的花季-李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文學,2012年4月初版。
    何春蕤:《不同國女人》,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年。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研究》,臺北:文史哲,1996年5初版。
    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
    吳爾芙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2001年。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2006 年2 月。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 臺北:元尊出版社,1997 年初版。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臺北:元尊出版社,1998 年初版。
    邱貴芬:《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7 月。
    邱子修編:《跨文化的想像主體性-台灣後殖民/女性研究論述》,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7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社,2005年初版。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文學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初版。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經,2002年。
    陳芳明:《詩和現實》,臺北:洪範出版社,1977年初版。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年初版。
    陳芳明:《陳芳明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 年初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初版。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張岩冰:《女性主義文論》,山東教育出版,1998年。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年初版。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年10 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9 年10 月。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劉亮雅:《慾望更衣室》,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初版。
    劉亮雅:《情色世紀未: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 年。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緒,2000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應鳳凰:《五O年代台灣文學論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



    三、 報紙、期刊、單篇論文

    (一) 郭良蕙與《心鎖》相關研究
    王凌莉:〈四十年後打開《心鎖》郭良蕙《人生就是這樣》重新出發〉,《自由時報》,2001 年12 月13 日,第40 版。
    司徒衛:〈郭良蕙的「泥窪的邊緣」〉,《五十年代文學論評》,台北:成文,1979年7 月,頁114~116。
    江世芳:〈郭良蕙的心鎖開了〉,《中國時報》,2001 年12 月30 日,第14 版。
    吳漢:〈打開心鎖照亮暗夜〉,《時報週刊》,1985年11月3日,頁29~33。
    金女:〈我對「心鎖」的意見〉,《自由青年》,1963年,頁11~14。
    林適存:〈值得重視的問題〉,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158~159。
    東方望:〈文壇舊事話「心鎖」:是一本不該禁的禁書〉,《藝文誌》,第154 期,
    1978 年7 月,頁10~13。
    南宮博:〈論「心鎖」事件〉,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35~36。
    南登:〈對「心鎖」事件的幾點商榷〉,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40~42。
    郭良蕙:〈我寫「心鎖」〉,《中國時報》,1962年6月20日,第7 版。
    郭良蕙:〈「心鎖」的命運〉,《中國時報》,1963年2月。
    郭良蕙:〈誰能鎖住心--四十年後重出一禁再禁的《心鎖》〉,《九歌雜誌》,第249期,2001 年12 月10 日。
    郭良蕙:〈心,誰能鎖住?〉,《中國時報》,2001年12月10日,第39 版。
    郭良蕙:〈我沒有哭〉,《聯合文學》,第14 卷第10 期,1998年8月,頁65~69。
    郭嗣汾:〈從創作觀點看「新」與「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94~105。
    郭嗣汾:〈從創作觀點談「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53~155。
    孫旗:〈「心鎖」事件來龍去脈〉,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1963年十月,頁135~143。
    孫旗:〈由「心鎖」事件析論台灣文藝界得風氣〉,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23~32。
    師範:〈「心鎖」讀後〉,《中國時報》,1962年9月16日,第7 版。
    耕雨:〈郭良蕙「心鎖」查禁真相〉,《台灣新聞報》,1999年12月10日,第13版。
    張國興:〈我對「心鎖」事件的意見〉,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8~22。
    張國興:〈法律與正義〉,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30~134。
    張國立:〈打開郭良蕙的心鎖〉,《中華日報》,1986 年7 月23 日,副刊。
    張淑麗:〈《心鎖》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 年7 月,頁327~331。
    葉美瑤:〈開啟一把塵封三十五年的心鎖〉,《聯合文學》,第14卷第10 期,1998年8月,頁58~64。
    微之:〈「心鎖」與會籍〉,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33~34。
    董保中:〈郭良蕙的「心鎖」〉,《中外文學》,第4 卷第7 期,1975年12月,頁40~47。
    潘林:〈我看「心鎖」〉,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67~171。
    墨人:〈我的淺見〉,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60~162。
    穆中南:〈一個反常的現象-「心鎖」事件〉,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70~77。
    穆中南:〈檢討「心鎖」事件的原因與態度〉,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78~80。
    曉音:〈「心鎖」問題的面面觀〉,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48~63。
    穆欣:〈郭良蕙「心 鎖」難平〉,《台灣新聞報》,1992年8月13日,第13 版。
    賴素鈴。〈郭良蕙心鎖情欲已然過去〉,《民生報》,1998年6月15日,第19 版。
    劉心皇〈關於「心鎖」的六個問題〉,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81~93。
    謝冰瑩:〈給郭良蕙女士的一封公開信〉,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1~5。
    蘇雪林:〈評兩本黃色小說:「江山美人」與「心鎖」〉,收入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6~17。
    蘇雪林:〈蘇雪林至「自由青年」雜誌的一封信〉,收於余之良編:《心鎖之論戰》,五洲出版,1963年十月,頁68~69。



    (二) 歐陽子與《秋葉》相關研究

    王紘久:〈一些憂慮——談歐陽子的「秋葉」〉,《文季》一卷,1973 年8月,頁76-82。
    何欣:〈歐陽子說了什麼〉,《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46-60。
    白先勇:〈評歐陽子小說〉,《中國時報》,1970年9月26-27日。
    白先勇:〈談小說批評的標準〉,《中國時報》,1972年7月16-17日。
    唐吉松:〈歐陽子的「秋葉」〉,《中華日報》,1972年5月17-19日。
    唐吉松:〈小說批評和標準-兼覆白先勇先生〉,《中國時報》,1972年8月9日。
    唐文標:〈歐陽子的創作背景〉,《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44-45。
    夏祖麗:〈移植的櫻花——歐陽子訪問記〉,《書評書目》第55 卷,1977 年11 月11日,頁129-142。
    陳芳明:〈迷人的六0 年代小說〉,收錄於《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 年),頁122-125。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第202 期,2001年8月,頁136-148。
    尉天驄:〈帷幕掩不了汙垢-對現代主義的考察兼評歐陽子的「秋葉」〉,《文季》一卷,1973年8月,頁61-75。
    覃思:〈析歐陽子的「秋葉」〉,《青溪》64期,1972年10月,頁115-127。
    詹明信:〈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星》109 期,1987年7月1 日,頁52-62。
    齊邦媛:〈留學「生」文學——由非常心到平常心〉,收錄於《千年之淚》(臺北:爾雅,1990 年),頁149-177。
    齊邦媛:〈江河匯集成海的六0 年代小說〉,收錄於《霧漸漸散的時候》(臺北:九歌,1998 年),頁58-66。
    翱翱:〈甚麼叫做批評和標準-並就教於唐吉松先生〉,《中華日報》,1973年1月5日。


    (三) 李昂與《殺夫》相關研究

    方梓記錄:〈文學兩路看-蕭新煌與李昂對談「小說與社會」〉(上)、(下),《自立晚報》10 版,1986年8月25日∼26日。
    尤松:〈「殺夫」有其淒美的一面〉,《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問題〉,《中外文學》14 卷10 期,1986年3月。
    李昂:〈女作家對社會的巨視與微觀〉,《中國論壇》16 卷4 期,1983年5月。
    李昂:〈新納蕤思解說-李昂的自剖與自省〉,《暗夜》,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1月。
    呂正惠:〈性與現代社會-李昂小說中的「性」主題〉,《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邱貴芬:〈李昂訪錄〉,《「(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
    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8年3月初版。
    林野:〈雖不是好作品,卻夠膽量!〉,《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林靜茉:〈婦人真的殺夫了嗎?─解構李昂《殺夫》中的女性主義〉,《文學台灣》,第15 期,1995年7月,頁272-282。
    林秀玲:〈李昂《殺夫》中性別角色的相互關係和人格呈現〉,《女性主義
    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4月。
    胡雲:〈「殺夫」有違常理-讀「殺夫」〉,1984年1月,頁34-35。
    鹿港人:〈談對「殺夫」的幾個誤解〉,《新書月刊》,第4 期,1984年2月,頁76-77。
    康原:〈小說中的象徵義-小論李昂的 「殺夫」〉,《文學界》10 期,1984年5月。
    康原:〈思鄉情懷-小論李昂「鹿城故事」〉,《自立晚報》10 版,1982年6月1日。
    康原:〈一切只為了愛-訪李昂談其作品〉,《自立晚報》10 版,1985年9月6日。
    張系國:〈小論『殺夫』〉,《新書月刊》,第12 期,1984年9月,頁30-31。
    張誦聖:〈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中外文學》24 卷5 期,1995年10月。
    梁曦〈我看「殺夫」〉,《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黃武忠:〈社會轉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台灣日報》副刊,1982年7月18日。
    陳芳明:<《殺夫》事件與女性書寫>,《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2004年。
    陳映湘:〈當代中國作家的考察:初論李昂〉,《中外文學》5 卷8 期,1977年1月。
    陳淑純:〈《殺夫》、《暗夜》與《迷園》中的女性身體論述〉《文學台灣》,
    第19 期,1996年7月。
    楊子:〈謀殺親夫〉,《聯合報》,第8版,1983年10月3日。
    蔡英俊:〈女作家的兩種典型及其困境-試論李昂與廖輝英的小說〉,《文星》110 期,1987年8月1日。
    簡瑛瑛:〈屠刀上閃爍的月影-李昂的《殺夫》〉,《中國時報》35 版,1996年1月8日。
    藍衫:〈且說「殺夫」得獎〉,《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羅行:〈為聯合報嘆口氣〉,《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譚秉林:〈白先勇與「殺夫〉,《文壇》281期,1983年11月。


    四、學位論文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年6 月。
    李玉馨:《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七家論》,國立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吳婉如:《八十年代臺灣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12月。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0 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4 年。
    林培瑩:《被誤解的本土現代主義者——歐陽子作品初探》,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洪珊慧:《性、女性、人性──李昂說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楊明:《情色與亂倫的禁忌─論郭良蕙《心鎖》的遭禁》,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董淑玲:《白先勇、歐陽子、王文興小說觀念之形成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到鄉土文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靜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
    路作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年。
    顏利真:《從鹿港到北港:解嚴前後李昂小說研究(1983-1997)》,靜宜大學
    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14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912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eaching]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78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