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699
|
Title: | 臺灣華語「在」構式的時空用法分析與應用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unctions of Zài Constructions in Taiwan Mandarin: Analyses and Applications |
Authors: | 陳英智 Chen,Yin Chih |
Contributors: | 賴惠玲 Lai, Huei Ling 陳英智 Chen,Yin Chih |
Keywords: | 「在」構式 語意範疇 隱現 原型 變式 認知功能語法教學 zài constructions semantic categories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zài prototype transformation cognition-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grammar |
Date: | 2012 |
Issue Date: | 2013-07-01 17:35:12 (UTC+8) |
Abstract: | 本論文之目的在於探討「在」各種構式的概念、句式的意義以及語意上的各種分布,從語料中觀察母語人士和非母語人士「在」使用上的差異,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華語教材的設計中。研究者將先前關於「在」的詞類討論、構式的內容、句式義、相關變式的文獻做一整裡,發現過去「在」的研究多集中於語言現象的討論,在教學上的應用較少,於是運用認知功能學派的理論釐清「在」的概念、構式意義和功能後,調查語料庫「在」的語意和構式的分布,發現「在+處所」的構式無論是臺灣母語人士的語料庫還是中介語語料庫都顯示極高的頻率,占學習者書面語語料中的76.6%,口語語料也占了63.5%,其他語意範疇所占的比例不高,和母語人士相較下,調查結果顯示非母語人士在書面語上對「在」的使用掌握度不夠全面,仍停留在原型的語意,而口語的掌握度較高。因此,本文以構式語法和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為基礎,一方面使用語料庫研究法考察語意範疇的分布,另一方面採用對比法研究檢視華語學習者的中介語句,並使用變換分析法討論句式變化的合理性,更進一步將構式、隱現、相關變式的考察成果結合認知功能教學法與任務式教學法,設計出符合認知功能主張的教材內容與練習,以幫助學生徹底掌握「在」構式的深刻內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zài constructions, focusing on their different meanings and semantic distributions. Having observed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different performances in corpora, the researcher applies the study results to the design of Taiwan Mandarin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reviewing literature on discussions about part of speeches of zài, zài constructions, meanings of sentences and related transformations, the researcher discovers that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de more efforts to discuss linguistic phenomena rather than pedagogic applications. As a result, by utilizing the theories of cognitive-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clarify the concepts,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zài,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s the semantic and construction distributions of zài and finds out that “zài+ location” displays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both corpora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76.6% in interlanguage corpora in form of written language and 63.5% in interlanguage corpora in form of spoken language. Other semantic categories, however, have lower frequency. In addition,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non-native speakers hardly master all dimensions of zài, and they still remain at the prototypical level in written language, but know spoken language better. Therefore, based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study on the one hand uses corpus study to inspect the distribu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adopts contrastive study to inspect Mandarin learners’ interlanguage and employs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to debate the rationality of transformation.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tudies on constructions,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zài , transformations with cognition-func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ask-based approach, designs contents and exercises conforming to cognition-functional approaches in order to help Mandarin learners know zài constructions thoroughly. |
Reference: | 中文部分(按筆畫順序排列,粗體為專書或論文集) 牛保義(2011)。構式語法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王力 (2002)。中國現代語法(下冊)。上海:中華書局。 王建勤(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與漢語認知研究。北京:商務印 書館。 王偉(2009)。論「在」的語法化。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頁 27-31。 王寅(2011)。構式語法研究(下卷):分析應用。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丘成桐、史蒂夫‧納迪斯 (2012)。丘成桐談空間的內在形狀。台北:遠流。 田延明、王淑杰(2010)。心理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 申敬善(2006)。現代漢語「在」字句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出 版,上海市。 石毓智(2001)。肯定和否定的對稱與不對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 石毓智(2008)。認知能力與語言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安可思(2009)。概念隱喻。載於蘇以文、畢永峨主編,語言與認知(頁55-82)。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朱德熙 (1978)。「在黑板上寫字」及相關句式。語言教學及研究,第3期,頁 4-18。 朱德熙 (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江雯娟、羅珮菁(譯)(2009)。海穆特.班尼須(Hellmuth Benesch)著, 1994出版。dtv心理學百科(1):總論、方法與生理範疇(dtv-Atlas Psychologie Band 1)。台北市:商周出版。 何淑貞、王錦慧(2010)。華語教學語法。台北市:文鶴。 吳中偉、郭鵬(2009)。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為善 (2011)。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吳迪(2009)。教育統計。台北市:志光教育出版社。 吳海波(譯)(2007)。Goldberg, Adele E.著,1995出版。構式:論元結構 的構式語法研究(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清山(2006)。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呂叔湘 (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束定芳 (2008)。認知語義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文莉(2004)。「上」、「下」隱喻映射的對稱與不對稱現象分析。零陵學院學 報,第25卷第2期,頁75-77。 李泉(2006)。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福印(2008)。認知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德津、金德厚 (2010)。漢語語法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小兵(2009)。對外漢語教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等(2010)。外國人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 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健(2010)。漢語課堂教學技巧325例。北京:商務印書館。 孟琮、鄭懷德、孟慶海、蔡文蘭(1999)。漢語動詞用法辭典。北京:商務印書 館。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台北市:文鶴。 林金盾 (2004)。生理心理學-神經與行為。台北縣:藝軒圖書出版社。 林齊倩(2004)。介引處所的介詞短語「在NL」。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 版,江蘇省。 邵軍航、楊波(譯)(2012)。Geeraerts, Dirk著,2006出版。認知語言學基 礎(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上海:上海譯文 出版社。 邵菁、金立鑫 (2007)。認知功能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邵敬敏 (1982)。關於「在黑板上寫字」句式分化和變換的若干問題。語言教 學及研究,第三期,頁35-43。 姜望琪(2003)。當代語用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柯綉雪(1996)。辭海。台北縣:鐘文出版社。 洪于惠 (2007)。「在」之語料庫分析及其教學語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裕樹 (1995)。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范曉、張豫峰(2008)。語法理論綱要(修訂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孫德金(2006)。對外漢語語法及語法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子亮 (2010)。漢語作為外語的學習研究:認知模式與策略。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 桂詩春、寧春岩 (1997)。語言學方法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耿二岭 (2010)。圖示漢語語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崔希亮 (2008)。語言理解與認知。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張文哲(譯)(2005)。Slavin, Robert E. 著,2003出版。教育心理學-理 論與實際(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台 北市:學富文化。 張立飛、嚴辰松(2011)。現代漢語否定構式的認知研究:一項語料庫驅動的研 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伯江(2005)。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載於沈家煊主編,現代漢語語法的 功能、語用、認知研究(頁68-91)。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旺熹(2006)。漢語句法的認知結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郇慧(2012)。華語句法新論(上)。新北市:正中書局。 張黎(1999)。關於漢語的「體」-以「著」、「了」為例。載於邢福義主編, 漢語法特點面面觀(頁362-372)。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赬 (1997)。論決定在L+VP 或VP+在L 的因素。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 頁41-50。 張赬(2002)。漢語介詞詞組詞序的歷史演變。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靈芝(2006)。對外漢語教學心理學引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梁振(2008)。現代漢語中引進處所、時間的介詞之比較研究。蘇州大學高等 學校教師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江蘇省。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縣:精華書局。 郭銳(2008)。空間參照理論與漢語方位表達參照策略研究。當代語言學理論 和漢語研究(頁120-135)。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平(1988)。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雙月刊第六期,頁 401-422。 陳忠(2009)。漢語時間結構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 陳昌來(2002)。介詞與介引功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陳昌來、段佳佳(2007)。介詞框架「在N的V下」與主句的語意聯繫及語意 特點。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5卷第2期,頁1-6。 陳俊光 (2008)。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俊良(2011)。統計學(含概要)。台北市:考用。 陳昭如(譯)(2007)。Buzan, Tony著,2005出版。圖解心智圖的第一本書 (Mind Maps for Kids)。台北市:城邦文化發行。 陳楓(2008)。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燕秋(2000)。台灣現今華語文教材的評估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 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靜子 (2003)。高級漢語學習者中介語介詞「在」之使用情形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陸儉明 (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陸慶和(2008)。基礎漢語教學(一)。台北市:新學林。 麥子茵(2007)。介詞「在」的隱現研究。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未出 版,北京市。 湯廷池 (1990)。國語語法研究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賀陽(2008)。現代漢語歐化語法現象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河(譯)(1988)。戴浩一著,1985出版。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當代語言學 ,第一期,頁10-20。 黃宣範(譯)(2007)。Li, N.C. & Thompson, S.A. 著,1981出版。漢語 語法(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台北:文鶴出版有公司。 楊穎(2009)。漢語表空間意義虛化的介詞「在」與英語相應表達的對比研究 及偏誤分析。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湖南省。 楊麗忠(2010)。「在VP中」格式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上海市。 葉盼雲、吳中偉(2008)。外國人學漢語難點釋疑。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社。 靳洪剛 (2005)。第二語言習得與語言形式為中心的結構教學探討。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 Volume 40:2, pp. 31-54。2012年1月1日,取自http://nclrc.org/about_teaching/highlight_inst/Form-forcused_20Instruction_20Jin.pdf 趙元任 (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齊滬揚 (1998)。現代漢語空間問題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齊滬揚(2011)。現代漢語語氣詞成分用法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珣(2008)。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國燕(2007)。介詞結構「在X上/裡/中」的「X」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 論文,未出版,吉林省。 劉瑜(2006)。中、高級學生對介詞「在」習得情況考察及分析。中山大學研 究生學刊,第27卷第4期,頁1-11。 潘文(2006)。現代漢語存現句的多維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紹愚、徐昌華(譯)(2003)。太田辰夫 著,1958年出版。中國語歷史文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 鄭縈、曹逢甫(2012)。華語句法新論(下)。新北市:正中書局。 鄧守信(198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頁 30-37)。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盧植(2007)。認知與語言-認知語言學引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盧福波 (2009)。對外漢語常用詞語對比例釋。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儲澤祥(2010)。漢語空間短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戴浩一(2003)。認知功能語法與漢語教學。語言理論與語文教學(頁34-45)。 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戴浩一(2011)。再論時間順序原則。認知語法與對外漢語教學論集(頁65- 85)。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謝信一(1994)。漢語中的時間和意象。載於戴浩一、薛鳳生主編,功能主義與 漢語語法(頁218-264)。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關秉寅(2008)。社會統計講義第十四章。2013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3.nccu.edu.tw/~soci1005/CH14.pdf 顧建平(2008)。漢字圖解字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龔千炎(1994)。現代漢語的時間系統。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第二集,頁 147-152。 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2012)。心理空間。載於邵軍 航、楊波(譯),Geeraerts, Dirk著,2006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頁349-351)。上 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Geeraerts, Dirk.(2012)。原型理論。載於邵軍航、楊波(譯), Geeraerts, Dirk著,2006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頁154-178)。上海:上海譯文出 版社。 Talmy, Leonard.(2012)。語法識解。載於邵軍航、楊波(譯), Geeraerts, Dirk著,2006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頁97-101)。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 Tomasello, Michael.(2012)。基於使用的語言學。載於邵軍航、楊波 (譯),Geeraerts, Dirk著,2006出版。認知語言學基礎(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頁408-509)。上海:上海譯文出 版社。
英文部分(按字母順序排列,斜體為專書或論文集) Bybee, Joan. (2008). Usage-Based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Peter Robinson and Nick C. Ellis(eds.)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216-236). New York:Routledge. Chen, Chung-yu.(陳重瑜) (1992)。Aspectual Features of the Verbs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Locatives。載於陳 重瑜 著,漢英語法‧語意學論集(頁1-34)。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Croft, William, & D. Alan Cruse.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ss, David. (1999). A Practical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Malaysia:Lognman. Ellis, Rod.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ldberg, Adele E. (2013).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to Language. In Thomas Hoffmann and Graeme Trousdale (eds.)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pp.15-31).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dberg, Adele E., & Devin Casenhiser. (2008). Construction Learn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Peter Robinson and Nick C. Ellis(eds.)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197- 215). New York:Routledge. 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Morgan (eds.) (1975:41-58).2013年4月10日,取自 http://www.princeton.edu/~harman/Courses/PHI534-2012- 13/Lepore/Grice-Logic.pdf Holme, Randal. (2009).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pp.177-214). UK:Palgrave Macmillan.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ume 1.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onald W. (1999).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Langacker, Ronald W. (2001). Dynamicity in Grammar. In Axiomathes 12:22. Levinson, S.C. (1987).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 I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3, p.402. 2013年4月10日,取自 http://pubman.mpdl.mpg.de/pubman/item/escidoc:66711:4/component/escidoc:66712/1987_Pragmatics_and_grammar_of_anaphora.pdf Levinson, S.C. (2008). Spa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Explorations in Cognitive Diversity(語言與認知的空間-認知 多樣性探索).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Littlemore, Jeannette. (2009).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p.162-190). UK:Palgrave Macmillan. Skehan, Peter, & Pauline Foster. (2007). Cognition and Tasks.In Peter Robinson (Ed.)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認知與第二語言教學).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 司。 Tai,J.H.Y.(戴浩一) (1975). On Two Functions of Place Adverbials in Mandar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2/3:154-179. 2013年1月1日,取自http://www.ccunix.ccu.edu.tw/~lngsign/tai_1975_place_adverbials_chinese.pdf Talmy, Leonard.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pp.315-329).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Tyler, Andrea, & Vyvyan Evans. (2004).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Pedagogical Grammar: The Case of Ove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p.257-280).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Tyler, Andrea. (2012).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etical Basics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New York:Routledge.
華語教材(按筆畫順序) 王淑美、盧翠英、陳夜寧(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1、2、4、5。台北縣: 正中書局。 戚其璇(2009)。漢語大師英文版1、2。台北市:漢網。 黃桂英、吳彰英、孫懿芬(2010)。實用中文讀寫 1。台北縣:正中書局。 葉德明(2007)。遠東生活華語 I、Ⅲ。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語料庫 HSK動態作文語料庫http://202.112.195.192:8060/hsk/login.asp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http://app.sinica.edu.tw/kiwi/mkiwi/ 中國暨南大學留學生口語語料庫http://www.globalhuayu.com/corpus5/Default.aspx 中國暨南大學留學生書面語語料庫http://www.globalhuayu.com/corpus3/Search.aspx 國立政治大學漢語口語語料庫http://140.119.172.20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鄧守信教授中介語語料庫http://chinese.mtc.ntnu.edu.tw/moodle/mod/forum/discuss.php?d=210
網路資源 漢語水平等級語法大綱甲級http://www.edumandarin.com/html/2/hanyushuipingdengjiyufadagang-jiaji.html 漢語水平等級語法大綱乙級 http://www.edumandarin.com/html/2/汉语水平等级语法大纲(乙级).html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704712.html 出現「在在」的文章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506/9506-07.htm 〈懺悔錄‧卷十一‧十四〉http://www.cclw.net/soul/chanhuilu/htm/012.htm 70頁例句http://www.ee.nctu.edu.tw/highschool/sisters.php 教育部重編國語詞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 在線新華字典http://xh.5156edu.com/ 許秀霞(2009)。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國立台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簡報。網址:http://iclp.ntu.edu.tw/document/pedagogical/2009/09.pdf HSK閱讀樣題http://www.hsk.org.cn/download.aspx
文中圖表來源 圖3-7來源:http://www.postcrossing.com/postcards/NL-824401 圖4-4來源:http://www.mathematische-basteleien.de/cube.htm 圖6-1來源:http://gallery.wps.cn/web/material/show/12832 137頁問題1:http://www.gwls888.com 137頁問題3:http://angel91905ing.pixnet.net/album/photo/74121695 138頁問題4:http://www.sato-sato.jp/2007/04/post_140.php 142頁問題5:http://itaiwan.gov.tw/hotspotQuery.php 苗栗站火車時刻表:http://www2.nuu.edu.tw/~am_33/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0&Itemid=134 故宮博物院參觀導覽圖: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0201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99161003 1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61003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100301.pdf | 6019Kb | Adobe PDF2 | 1922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