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5865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03/144284 (79%)
造訪人次 : 50850263      線上人數 : 59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658


    題名: 台北艋舺青山宮廟會之組織及象徵
    作者: 詹千慧
    貢獻者: 張慧端
    王鏡玲

    詹千慧
    關鍵詞: 台北艋舺青山宮
    靈安尊王
    廟會
    信徒組織
    角頭
    日期: 2011
    上傳時間: 2013-07-01 16:54:44 (UTC+8)
    摘要: 台北艋舺青山宮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十一及二十三日一連四天舉行靈安尊王聖誕祭典活動又稱「迎青山王祭」,在萬華地區是盛大的宗教活動,在民俗界享有「台北三大廟會」及「台北三大暗訪活動」之稱。青山宮主祀神靈安尊王是惠安先民自大陸福建惠安青山宮祖廟分靈過來的祖籍神,本文認為其在台北艋舺的建立,源於臺灣漢人傳統民間宗教信仰的特色—即以神明為核心,透過廟宇的建立使其成為信仰中心的代表。此一宗教特色與宗教邏輯被百姓習以為常,內化並融於日常社會生活制度與風俗習慣當中,也就是說,「廟宇」是民間信仰之具象存在物,展現了信眾的宗教情感與宗教經驗,台北艋舺青山宮所展現的即是在此種背景下孕育而生的民間宗教型態。
    本文認為此一具體象徵背後包含著「信仰靈驗性」及「凝聚地方社會的力量」二個核心,本研究即是從此種相關的概念出發,並在歷史脈絡的框架下,檢視艋舺地區青山宮的建立與發展。
    本文指出,其信仰的靈驗性奠基於主神靈安尊王「驅逐瘟疫」的超凡與神聖經驗上。這樣的靈驗傳說經驗始自清咸豐年間穰除瘟疫,後有鎮壓當地蟾蜍精傳說故事,乃至於近年台灣發生SARS事件流行疾病疫情,至今仍被認為對地方有其影響力。透過青山王的傳說故事,其顯靈救難、禳除瘟疫等神聖事蹟幫助信徒度過重重難關,因此深受地方百姓崇拜與敬畏,成為一精神情感的寄託方式。除了傳說主神靈安尊王對驅逐瘟疫相當靈驗之外,也因靈安尊王的顯聖救難穿梭在不同歷史時間中彰顯其神力依然,此種靈驗經驗不限於信徒的親身經驗,也有信徒間彼此口耳相傳,甚至是過去耆老講述過去的靈驗事蹟,使得萬華百姓至今仍然相信靈安尊王能夠繼續護佑當地。
    本研究認為,此種靈驗事蹟繼續流傳於當地社會,深受當地信徒推崇與景仰並深植於百姓心中,因此產生出信仰的凝聚力與認同感,表現於經由共同崇奉的信徒所組織而成的地方社會力量,即信徒組織,他們極富熱心並參與地方公共事務。這與臺灣早年的拓墾社會有關,當時先民渡海來台又面臨不同族群間利益上的衝突及社會治安上的問題,因此轉而尋由宗教上的歸屬感,並發展出以同祖籍及同地緣關係為基礎的宗教組織,也是地方上的社會組織,如艋舺青山宮的子弟團即具代表性。青山宮子弟團的組成,緣於過去農村社會同一社區內居民的集體遊藝活動,也擔負著維護地方上治安以達自治、自衛之效的社會功能,同時也與宗教活動有密切的關係。換言之,子弟團結合了地緣、社會與宗教功能的特性。
    艋舺當地社會文化所孕育的子弟團是一種擁有共同地緣關係的民間宗教團體,具有濃厚的傳統鄉土文化色彩。他們是一群有共同宗教信仰的信徒組成的信仰組織,對該宗教信仰有強烈的認同與使命感,即使現在行政上以「里」作為劃分單位,他們實際上仍延續清朝保甲制度下所劃分出來的區域,保有「角頭」這樣的民間特色,並在每年青山宮舉辦迎「靈安尊王祭」時表露無遺。筆者發現角頭是民間廟會活動的要角之一,活動期間各角頭人馬集結、整夜不停歇的用炮陣擋駕,是主宰整場廟會的核心。筆者認為在台灣民間信仰中,角頭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此種角色卻在官方文獻資料甚少提到,因此本研究冀望能夠初步一窺角頭在民間信仰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參考文獻: 專書
    Clifford Gerrtz,納日碧力戈等(譯)
    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
    王見川、李世偉
    1999《台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柏揚文化。
    1999《台灣宗教與文化》,台北:柏揚文化。
    王銘銘
    1998《想像的異邦》,上海:上海人民。
    王詩琅
    1980《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臺灣》台北:眾文。
    1983《台北市志十卷雜錄‧叢錄篇》台北市:成文。
    布賴恩 莫利斯,周國黎(譯)
    1992《宗教人類學》,北京:今日中國。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
    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
    李亦園
    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
    1999《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稻鄉。

    李世偉(主編)
    1977《臺灣宗教總覽》,臺北:博陽。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
    1996《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7《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呂理政
    1992《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縣:稻鄉。
    周宗賢
    1986《臺灣的民間組織》台北:幼獅文化。
    林美容
    1997《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3《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
    林富士
    1995《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台北縣:稻鄉。
    邱坤良
    1992《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舊劇與新劇(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
    宋光宇
    1995《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
    宋龍飛
    1985《民俗藝術探源(下)》台北:藝術家。
    2005《台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台北:大元書局。
    2009《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台北市:文津。
    科塔克譯、徐雨村譯
    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珣、江燦騰(主編)
    2001《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梅陰子
    1906《臺灣慣習記事˙臺灣舊慣事業沿革資料(二)》臺灣慣習研究會
    楊政河、曾美蘭編纂
    1988《台北市志卷四˙社會志宗教篇》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董芳苑
    1975《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
    臺灣總督府編
    1916《臺灣列紳傳》台北:臺灣總督府。
    鄭志明
    1990《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臺原出版社。
    陳蘭谷
    2002《台北市北管藝術發展史(田野記錄)》台北: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趙莒玲
    1998《台北古街漫遊》,台北:知青頻道。
    劉仲宇
    2003《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東大圖書。
    劉還月
    1994《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台北市 : 臺原出版。
    黃文博
    1997《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
    黃慶生
    2000《寺廟經營與管理》台北:永然文化
    黃宇光
    1981《台北市發展史(一)》台北市:台北市文獻會。
    黃淑璥撰
    1957《臺海使槎錄》台北:台銀經硏室。
    莊展鵬主編
    1991《臺北歷史散步》臺北:遠流。
    姜義華注譯
    1997《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姜義鎮
    1988《臺灣的民間信仰》台北:武陵。
    (漢)鄭玄注
    1979《禮記 鄭注》台北:學海出版社。
    蕭登福
    2002《道教與民俗》,台北:文津。
    瞿海源
    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一)》台北縣:桂冠。
    謝宗榮
    2006《台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台北縣蘆洲市:柏楊文化。

    期刊論文
    朱天順
    1989〈惠安青山王和台灣的關係〉《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期。
    李根源
    1953〈艋舺寺廟記〉《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頁40。
    李秀娥
    (臺北霞海城隍廟八大軒社)《臺北文獻直字》,頁154~157。
    李豐楙
    1994〈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台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4期,頁198。
    邱坤良
    1974〈台灣子弟團〉《台灣風物》第 24卷第2期,頁88。
    吳松谷
    1982〈艋舺業餘樂團〉《民俗曲藝》第14期,頁21-28。
    1969〈「艋舺遊廓」回顧談〉《臺北文獻》第九期,頁115。
    1953〈「艋舺耆老座談會」〉《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
    岡田謙(著)、陳立蘗(譯)
    1960〈台北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灣風物》,第九卷第四期,頁14-29。
    林美容
    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3:53-114。
    1996〈由祭祀圈到信仰圈〉,收錄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台北:玉山社。

    卓克華
    1974〈艋舺清代史蹟的研究〉《華岡博物館館刊》第4期,頁16-31。
    洪伯溫
    1983〈艋舺地區鄉土研究之緣起〉《史聯雜誌》,頁115。
    施振民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6。
    張 珣
    2002〈祭祀圈研究的反思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考古人類學刊》,58:78-111。
    2011〈評Avron Boretz,God ,Ghosts,and Gangsters〉,《漢學研究》第29卷第4期,頁341-347。
    許嘉明
    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
    葉昌嶽
    2007〈萬華(艋舺)滄桑史(四)〉《臺北文獻》第158期,頁249。
    溫振華
    1987〈日本殖民統治下臺北社會文化的變遷〉《臺灣風物》第37卷第4期,頁8。
    潘英海
    1993〈熱鬧:一個中國人的社會心理現象的提出〉《本土心裡學研究》1期,頁330-331。
    陳禹齊
    2005〈風華潮湧的歷史泊岸—艋舺歷史文化與龍山寺精神民俗之考察〉《木柵高工學報》第九期,頁210。
    廖漢臣
    1953〈艋舺沿革志〉《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頁15。
    蘇省行
    1953〈艋舺舊街名考源〉《臺北文物》第2卷第1期,頁21。

    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6259013
    10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259013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01301.pdf2220KbAdobe PDF22687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