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85/144472 (79%)
Visitors : 51393066      Online Users : 51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8655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655


    Title: 嵇康〈聲無哀樂論〉視域下的言意之辨
    Investigating the The Distinction of Language (Yen) and Significance (Yi) by Ji Kang’s Sound Without Sadness and Happiness
    Authors: 許曼喻
    Contributors: 曾春海
    許曼喻
    Keywords: 嵇康
    聲無哀樂論
    言意之辨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7-01 16:28:31 (UTC+8)
    Abstract: 言意之辨是魏晉玄學中的重要課題之一,言意之辨的結論主要分為「言盡意」與「言不盡意」兩種,持「言盡意」者有歐陽建,其「意」代表事物之意、意思之意,主張「言」能盡「意」,持「言不盡意」者有荀粲、管輅、王弼等人,「言不盡意」之「意」是「道」、聖人之意等「意」,主張「言」不能盡「意」。前面幾位哲學家的「言意觀」最常被探討,近代研究成果也很豐碩。但嵇康也是持「言不盡意」者,卻很少被人提及其言意思想,嵇康是竹林七賢之首,其哲學思想在魏晉玄學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尚未見就其「言意觀」的研究者,透過「言意觀」的研究,可以呈現其「言意觀」與養生論、「越名任心」的理想人格都有極大的關連。嵇康的「言不盡意」論是憑藉音樂妙象契會不可言說的道體,人與天地本是一體,嵇康從自身內心探求存在之所以然之理,藉由音樂養神的作用提升審美主體的心靈狀態,以「和心」照應音樂本體「自然之和」,以「越名任心」之真性通達萬物存在之所以然之理,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嵇康不爭論言是否能盡意的問題,轉而以音樂盡意,其音樂盡意之說與荀粲、管輅、王弼的「言不盡意」論不同,嵇康的「言不盡意」論在言意之辨中是相當特別且重要的。本文從〈聲無哀樂論〉中析理出嵇康的「言不盡意」論,以言意之辨的歷史、先秦儒道樂論、嵇康的言意觀三個章節論述嵇康的「言意觀」並比較其「言意觀」、音樂美學與前者思想的承襲及超越之處,讓更多學者能注意到嵇康的言意思想,重新檢視他在言意之辨發展中的角色和價值。
    Reference: 一、 古典文獻

    戴明揚校注,嵇康著,《嵇康集校注》,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7年初版。
    崔富章注譯,嵇康著,《新譯嵇中散集》,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初版。
    王符著,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王弼註,《老子註》,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5年三版。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2006年二版。
    朱熹校注,《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84年初版。
    阮籍著,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昭明太子撰,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95年再版。
    徐谼撰,〈谿山琴況〉,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七十四冊,臺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
    郭象注,《莊子》,臺北市:金楓出版社,1996年初版。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初版。
    葛洪撰,劉昞注,《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初版。
    楊伯峻著,《春秋左傳注》,臺北市:源流文化公司,1982年初版。
    鄭玄注,《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初版。
    劉劭撰,《人物志》,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初版。
    蘇輿校注,董仲舒著,《春秋繁露義證》,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初版。

    二、 專書

    王志楣著,《莊子生命情調的哲學詮譯》,臺北市:里仁書局,2008年初版。
    王次炤著,《音樂美學新論》,臺北市: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王曉毅著,《王弼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
    尹錫珉著,《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初版。
    江文也著,楊儒賓譯,《孔子的樂論》,臺北市: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2003年初版。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修訂版。
    朱榮和著,《老子探微》,臺北市:師大書苑,1992年再版。
    朱榮智著,《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2年初版。
    余敦康著,《何晏王弼玄學新探》,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初版。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臺北市:三民書局,1999年再版。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一》,臺北市:里仁書局,1986年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著,《中國美學史》(第二卷),臺北市:谷風出版社,1987年初版。
    李美燕著,《琴道之思想基礎與美學價值之研究》,臺北市:麗文文化公司,1999年初版。
    余英時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初版。
    杜保瑞著,《莊周夢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吳中杰主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初版。
    吳文璋著,《荀子的音樂哲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初版。
    吳冠宏著,《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初版。
    林麗真著,《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初版。
    林明照著,《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市: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初版。
    宗白華著,《美學與意境》,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初版。
    易小斌著,《道家與文藝審美思想生成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初版。
    姚維著,《才性之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初版。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3年三版。
    高華平著,《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初版。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研究所,1978年三版。
    恩斯特.卡西爾著,沉暉等譯,《人文科學的邏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版。
    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3年初版。
    孫中峰著,《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年初版。
    高齡芬著,《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初版。
    袁濟喜著,《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郭梨華著,《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
    陸達誠著,《馬賽爾》,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889年初版。
    陳炎著,《中國審美文化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2000年初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4月八版。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譯今註及評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修訂版。
    崔大華著,《莊學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初版。
    許抗生著,《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初版。
    許抗生著,《魏晉思想史》,臺北市:桂冠圖書,1992年初版。
    許抗生等著,《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張家梅著,《言意之辨與魏晉美學話語生成》,長沙市:岳麓書社,2007年初版。
    張涵、史鴻文等著,《中華美學史》,北京:西苑出版社,1995年初版。
    張蕙慧著,《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張蕙慧著,《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初版。
    湯用彤著,《魏晉玄學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增訂版。
    湯一介、胡仲平編,《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初版。
    曾祖蔭著,《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曾春海著,《嵇康》,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曾春海著,《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三版。
    曾春海著,《先秦哲學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初版。
    曾春海著,《中國哲學史綱》,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初版。
    賀昌群等著,《魏晉思想》,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初版。
    馮滬祥著,《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初版。
    童強,《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楊國榮著,《以道觀之》,臺北市:水牛出版社,2007年初版。
    葉海煙著,《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0年初版。
    楊蔭瀏著,《中國音樂史綱》,臺北市:丹青出版社,1987年初版。
    趙志軍著,《作為中國古代審美范疇的自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初版。
    蔡仲德著,《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社,1995年初版。
    蔡忠道著,《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0年初版。
    蔣孔陽著,《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二版。
    劉靖之主編,《中國音樂美學》,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年初版。
    劉福增著,《語言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再版。
    劉藍著,《中國音樂美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6年初版。
    錢鍾書著,《管錐編》,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謝大寧著,《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初版。
    羅宗強著,《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初版。
    羅蘭.巴特著,許綺玲譯,《明室攝影禮記》,臺北市:書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嚴平著,《高達美》,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
    蘇珊朗格著,劉大基等譯,臺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初版。
    龔道運著,《先秦儒家美學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初版。
    Eduard Hanslick著,陳慧珊譯,《論音樂美》,臺北市:世界文物,1997年初版。
    Mikel Dufrenne著,孫非譯,《美學與哲學》,臺北市:五洲出版社,1987年初版。

    三、 學術期刊

    刁生虎著,〈莊子的語言哲學及表意方式〉,《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5年8月。
    王葆玹著,〈魏晉言意之辨的發展與意象思維方式的形成〉,《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月。
    成中英著,〈儒家和道家的本體論〉,《易學本體論》,臺北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李美燕著,〈從聲無哀樂論探析嵇康的「和聲」義〉,《鵝湖》第二十六卷第9期2001年3月。
    李美燕著,〈嵇康的音樂養生觀與道教之關係〉,《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七卷第6期,2010年6月。
    李耀南著,〈做為「自然之理」的聲無哀樂〉,《鵝湖》第三十卷第3期2004年9月。
    岑溢成著,〈魏晉「言意之辨」的兩個層面〉,《鵝湖》第11期1993年12月。
    林明照著,〈莊學的樂論〉,《淡江中文學報》第15期2006年12月。
    吳冠宏著,〈王弼聖人有情說與儒、道、玄思想之關涉與分判〉,《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
    吳甿著,〈言意之辨與魏晉名理(七)—嵇康「聲心異軌」論及其音樂美學〉,《鵝湖》第十一卷第4期1985年10月。
    洪華穗著,〈從〈聲無哀樂論〉試探嵇康對儒道家的傳承–以「和」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10期1997年9月。
    陳引馳著,〈「言意之辨」導向文學的邏輯線索〉,《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94年。
    陳士誠著,〈從兩種論證揭示〈聲無哀樂論〉之結構〉,《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28期2012年7月。
    莊耀郎著,〈魏晉玄學與言意之辨〉,《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4期2003年4月。
    張節末著,〈聲無哀樂-嵇康的音樂理論體系〉,《中國文化月刊》第148期1992年2月。
    張德文著,〈從〈樂論〉看荀子的美育思想〉,《哲學與文化》第二十二卷第9期1995年9月。
    曾昭旭著,〈論語言與生命的詭譎辯證〉,《鵝湖月刊》第二十八卷第5期,2002年11月。
    曾春海著,〈探嵇康的〈養生論〉及其人生價值觀〉,《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1期1991年1月。
    曾春海著,〈嵇康的生命才情及其生命觀〉,《哲學與文化》第2、3期1991年2月。
    曾春海著,〈嵇康的審美表現及生命美學〉,《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八卷第8期2001年8月。
    曾春海著,〈阮籍與嵇康的樂論〉,《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七卷第10期2010年10月。
    曾春海著,〈從規範倫理與德行倫理審查魏晉名教危機〉,《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六卷第4期,2009年4月。
    黃瓊慧著,〈探討古琴音樂「無聲」美學觀的形塑—一個綜合音樂與哲學的觀點〉,「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29屆系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2012年3月16日。
    劉毅鳴著,〈莊子的語言哲學〉,《鵝湖》第363期2005年9月。
    盧萌著,〈言盡意和言不盡意的關係〉,《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1期2007年1月。
    蕭馳著,〈嵇康與莊學超越境界在抒情傳統中之開啟〉,《漢學研究》第二十五卷第1期2007年6月。
    戴璉璋著,〈嵇康思想中的名理與玄理〉,《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2002年初版。
    戴璉璋著,〈玄學中的音樂思想〉,《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2002年初版。

    四、 學位論文

    吳冠宏撰,《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7年。
    沈維華撰,《魏晉言意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建興撰,《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施忠賢撰,《魏晉言意之辨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莊耀郎著,《王弼玄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張珍禎撰,《嵇康〈聲無哀樂論〉之玄學思維─論題架構的思想格局對魏晉思潮之回應》,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守一撰,《從荀子《樂論》篇與《樂記》探討儒家樂教思想》,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湯楷驊撰,《古代儒家樂教思想研究》,東海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黃潔莉撰,《魏晉樂律、樂理、樂境抉微》,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蔡振豐撰,《王弼的言意理論與玄學方法》,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偉仁撰,《莊子哲學研究—論名言限制與真知的價值》,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
    連婷婷撰,《從儒道樂論談嵇康〈聲無哀樂論〉的音樂本質與聲情關係》,華梵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劉繩向撰,《魏晉「言意之辨」與魏晉美學》,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92年。
    劉秋固撰,《荀子禮樂的美學思想研究》,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研究所
    98154007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4007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7101.pdf1894KbAdobe PDF2178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