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640
|
Title: | 以SQ3R閱讀策略提昇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 Study on SQ3R Read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sults : Cas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Fourth Grade Students |
Authors: | 周珮甄 |
Contributors: | 林巧敏 周珮甄 |
Keywords: | SQ3R 閱讀策略 閱讀理解 SQ3R reading strategies reading comprehension |
Date: | 2012 |
Issue Date: | 2013-07-01 11:31:11 (UTC+8) |
Abstract: | 本研究旨在探討利用SQ3R閱讀策略應用在閱讀教學活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語文表達能力的影響,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閱讀教師對於學童閱讀策略教學之改善建議,提供國小教師日後進行閱讀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觀察法、問卷分析法及訪談法,以兩班國小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接受SQ3R閱讀策略教學之實驗組學生,一班為接受傳統閱讀教學之控制組學生,兩班學生皆由研究者採用「閱讀理解-文章與試題範例」一書及PIRLS閱讀理解試題範例中擇取其中三篇文章為教材,進行為期十週共二十堂之實驗教學課程,在教學前後,對研究對象實施前測、後測、延後測,藉以了解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依據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 運用「SQ3R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有顯著的影響。 二、 運用「SQ3R閱讀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高程度與中程度閱讀理解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顯著的影響。 三、 運用「SQ3R閱讀策略」教學後,學生語文理解、運用及表達能力有顯著的進步。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國小老師進行閱讀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realize the impa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for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by using SQ3R reading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th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reading i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is study used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for observation the variation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on fourth grade students,The questionnaires and depth interview methods were pursued for a systematic realization of opinions from the students. In this study two classes were random sampling for survey A class of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accepted SQ3R read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the other class students accept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trol group). This study proceeded 10-weeks and chose 3 articles as prior-test, post-test, and delay test for analyzing the progress of students. The articles were chose from "Reading comprehension - articles and sample questions" and “PIRLS reading comprehension question examples”.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fourth grade students had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under SQ3R reading strategies teaching. 2. SQ3R reading strategies teaching for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igh and low level students. 3. Reading comprehension, vocabulary usage,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of testing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progress under “SQ3R reading strategies teaching”. |
Reference: | 壹、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263。台北市:天 下雜誌。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7)。教育特刊,384。台北市:天下雜誌。 王志遠(2010)。運用閱讀策略於讀報教育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國際視野 和公民素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台北市。 江宗瑾(2009)。SQ3R教學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對提昇國小學童閱讀素養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何佳怡(2009)。提昇國中生國文「反思與評價」閱讀素養之教學策略研 究-以PISA閱讀試題分析為架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 育大學,台北市。 沈宜屏(2003)。國小級任導師運用英語童書輔助學生英語學習之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呂苡榕、廖雲章(2010年12月10日)。PISA退步 為台灣教育體檢。台 灣立報。取自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 SciLearn/PISA/HomePISA.htm#20101210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 李素足(1998)。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動機的探討(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 5,109-125。 何瑜琦、錢昭欽 (2009)。讀寫能力,決定國家競爭力。親子天下實戰教 養系列5<0-15歲閱讀力實戰關鍵>,12-17。 林文寶(2000)。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台北市:文建會。 林正雄、林貴英、蔡芳霞(2003)。從閱讀到悅讀:國小班級閱讀教學指 導之協同行動研究。教育部九十二年度鼓勵中小學教師從事行動研究 成果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 略運用與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屏東市。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 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林育瑋(1989)。幼兒閱讀問題之探討。國民教育,29(7-8),40- 44。 林秋美(2011)。提問策略教學對不同批判思考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 閱讀理解及閱讀提問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屏東市。 林素玉(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動積及閱讀理解能 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讀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267-294。 林姵瑩(2010)。應用SQ3R策略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 Mayer)。 台北市:遠流。 林靜宜(2012)。閱讀方舟的領航舵手:兩所閱讀磐石學校圖書館的創新 經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岳修平(譯)(1998)。教育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D.Gagne`, C.W.Yekovich, F.R. Yekovich)。台北市:遠流。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Ken Goodman)。台北市:心理。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柯華葳(1993)。語文科的閱讀教學。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307-349。 台北市:心理。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 63-67。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測驗年刊,46(2),1-11。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台北: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 (2006)。 教出閱讀力,181-184。台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 PIRLS2006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96-MOE-S-008-002),未出版,桃園縣。 柯華葳(2010)。台灣四年級學生閱讀成就。99年12月30日,取自 http://140.115.78.41/PIRLS_teacher.pdf。 姜毓玟(2003)。應用英語童書閱讀教學策略於英語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俞曉貞(1999)。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SQ3R Reading Method, 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8,245-268。 洪蘭(2001)。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一個國小老師如何準備自己。全 國兒童閱讀種子教師研習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洪蘭(2004)。閱讀決定思想。教師天地,129,4-7。 洪蘭(2005)。閱讀,讓妳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42(11),42-45。 洪蘭(2009)。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取自: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13135.htm#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 資料與研究,38,1-4。 范蘭英(2010)。在電子書開發時間管理的系統,使用SQ3R學習策略幫 助學生學習時更有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縣。 馬世曄(2011)。閱讀素養與國家競爭力——國外閱讀素養測試對我們的啟示。素質教育大參考,2011/2B期。易遊網。取自 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210802&cid=653524 高明(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鼎茂圖書。 陳文鏗(2004)。閱讀,不只是閱讀。教師天地,129,40-4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莊佳芹(2007)。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連啟舜(2001)。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宜楓(2010)。國小三年級實施讀報教育支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昱霖、陳昭珍(2010)。國中閱讀素養及教學策略初探。國文天地,26 ,113-128。 陳桂蘭、戴德珍(2011)。搖桿遊戲式題庫系統運用在SQ3R閱讀理解教學- 以五年級「科學教室」讀報為例。取自http://web. mdes.tp.edu.tw/ mdes/2010newsreading/pdf/20110825/03/06.pdf 陳密桃(1989)。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密桃(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談閱讀理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 育文粹」,21,10-19。 陳琪媛(2009)。國小學童閱讀表現、學校閱讀教育與家庭閱讀環境之個 案研究一以臺北市閱冠王得獎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 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曉卉(2009)。國小學同班級閱讀環境、教師教學信念與閱讀態度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台北市。 陳麗鳯(1999)。圖書館服務與兒童權利問題。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館刊,6(1),6-21。 張春興(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 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琦瑜、陳雅慧(2010)。走錯方向的國中教育:為何少年不閱讀。親子 天下,19,120-125。 張鈿富、吳京玲、吳慧子、葉連祺、周文菁(2008)。國際與區域組織相 關教育政策研究。台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焦點三百-全國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取自 http://reading.chc.edu.tw/threehundred.htm 教育部(2006)。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閱讀推廣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悅讀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台北市: 教育部。 曾和芸(2010)。支援閱讀策略之滑動網格內容切換模式電子書系統(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曾瑞譙(2003)。推行閱讀運動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臺灣教育,621,50-55。 黃彥超 (2009)。聯合國閱讀素養十年計畫探究及其對我國教育之啟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博士生學校行政雙月刊,64, 126-136。 葉春杏(2009)。文章摘要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成就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茂秀(2001)。閱讀生機。台北市:教育部。 楊彩貝(2007)。校園植物導覽書應用於國小植物單元教學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勝傑(2010)。重建空間環境線索並基於SQ3R閱讀策略之電子書系統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楊勝惠(2008)。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中年級學生閱讀解能力效應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廖麗娟(2010)。閱讀策略融入班級共讀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凱凱國小六年三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2003)。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16-25。 齊若蘭(2002)。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天下雜誌,263,52-61。 潘和(2000):IRA 推動閱讀有一套。中國時報,開卷版。 劉瑩、鄭玟玟(2009)。國小四年級以SQ3R 為基礎輔以心智繪圖加強摘要 能力之閱讀教學策略的開發與實驗。教育部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 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鄭諺鴻(2012年12月11日)。TIMSS、PIRLS排名躍進 教師仍有憂慮。台灣立報。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4698 賴苑玲(2002)。當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及師生反應之研究。台中師院學 報,16,287-288。 賴苑玲、呂佳勳、唐洪正(2009)。以SQ3R為基礎之閱讀教學策略的開 發與實驗---以台灣中部地區國小中高年級為對象。教育部閱讀教學策略開發與推廣計畫。台北市:教育部。 謝宗翰(2011)。應用SQ3R閱讀引導機制促進英文閱讀之理解(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羅偉宸(2011)。運用心智圖法於國文科教學對國二學習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國立台南大學PISA國家研究中心(2008)。PISA閱讀素養應試指南。取自http://pisa.nutn.edu.tw/download_tw.htm
貳、英文部分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 D. Pearson(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 353-394). New York: Longman. Bender, W. N.(1995).Learning disabilities:characteristics ,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2rd eds).Boston:Allyn & Bacon. Bradshaw, G. J. (1998). Text reconstruction or SQ3R?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two teaching methods for developing textbook comprehen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9(12), 4393A. Call, Patricia E.(1991). SQ3R + What I Know Sheet = One Strong Strategy (Open to Suggestion), Journal of Reading, 35(1), 50-52. Dole, J.A., Duffy, G.G., Roehler, L.R., & Pearson, P.D.(1991).Moving from The old to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239-264. Doyle, W.(1983). Academic wor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rsearch,53,159-199. Gagné,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raham, S.(1994).Motivation in Africa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4,55-118. Huber, Jennifer A. (2004). A Closer Look at SQ3R, Reading Improvement, 41(2),108-112. Jacobowitz , Tina. (1998). Using Theory to Modify Practice: An illustration with SQ3R, Journal of Reading, 32(2), 126-131. Johnson D.W.,& Johnson F.P.(2000).Joining together :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Boston : Allyn & Bacon. Just, M. A., & Carpenter, P. A. (1980). A theory of reading: From eye fixation to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7 (4), 329-354. Kintsch, W.(1998).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Larry Roberts (2002).Information: Technical reading and writing.Tech Directions.Ann Arbor: 62,(2),p12-14. McCormick, S., & Cooper, J. (1991). Can SQ3R facilitate secondary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literal comprehension of expository text? Three experiments. Reading Psychology, 12(3), 239-71.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Miller, D. (1994). Using literature to buil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The Clearing House, 67 (4) , 207. Nattiv , A. (1994).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4 (3),285-297. OECD (2008). Reading literacy: A framework for PISA 2009. Retrieved Dec.21.2008, from: https: //mypisa.acer.edu.au/ OECD (2000).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life: First results from the OECD PISA 2000. Paris :Author. Pankey, J. (1986). The effects of TAG and SQ3R study skills methods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junior high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Paulson, P. (1980). Two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teps of the SQ3R more concret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Pearson, P.D & Johnson, D.D.(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 Rinehart and Wintson. Richek, M., Caldwell, J., Jennings, J., & Lerner, J.(1996).Reading problem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Robinson,F.P.(1970). Effective study(4 th ed.).New York:Harper & Row. Rosenshine, B. & Stevens, R.(1984).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reading. In P.D. Pearson, R. Barr, M. L. Kamil , & P. B. Mosenthal(Eds.),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pp.745-798). New York:Longman. Rubin, D. (1991). Diagnosis & correc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2nd ed.).Boston:Allyn and Bacon. Slavin , R.E.(1985).An instruction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In Slavin , R. E. etal. (eds.).Learning to cooperative , operating to learning (pp.5-16).New York : Plenum Press. Spodek , B.(1985).Teaching in early years. N.J.:Prentuce - Hall, Inc. Stanovich, K. E. (1980). Toward an interactive compensatory mode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fluen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6, 32-65.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00913019 101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913019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
301901.pdf | | 1753Kb | Adobe PDF2 | 59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