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85/144472 (79%)
Visitors : 51390512      Online Users : 79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868


    Title: 《水滸傳》罵詈研究
    The Research of Curse in Water Margin
    Authors: 翁育詩
    Contributors: 高桂惠
    翁育詩
    Keywords: 水滸傳
    罵詈
    對話性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2-01 16:52:33 (UTC+8)
    Abstract: 本論文以《水滸》對話中的罵詈為研究主體,採用文本分析的觀點,針對《水滸》中人物主角的罵詈行為作一系統性的考察。罵詈語作為一般生活的日常用語,標誌個人的身分地位與文化修養,因著不同的地域、時代、性別等,形成特殊的罵文化現象。而罵詈語也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是個人或群體用來維護自我主體與個人立場的方式之一,因此在對話行為進行的當下,雙方的意識形態與價值信念亦同時展開拉扯。本論文第三章「水滸罵詈的類型」聚焦於水滸中不同主體、不同場域的罵詈,以水滸罵詈中數量較多的「市井」、「強人」、「對陣」三種罵詈形式作為討論,經由小傳統文化的視角,透視市井罵詈的特色,在草莽英雄所構成的江湖場,展開兄弟義氣與江湖文化的討論。第四章「水滸罵詈的功能」,從美學藝術、語言形式、內在思想等不同面向,切入探討水滸罵詈的功能。第五章「水滸罵詈的對話性」則從兩軍對陣,看待梁山與官方兩個不同主體,在接近、聚合過程中的矛盾與化解,解讀小傳統與大傳統文化的共融並存。希望能透過對《水滸》罵詈語的梳理,闡析罵詈在《水滸》中的文化意義,與罵詈行為在主題中所產生的對話性意義,俾能對《水滸》的文本研究有更深入的解讀與透析。
    Reference: 一、古籍

    (一)經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20年。
    朱熹 集註 / 蔣伯潛 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臺北:啟明書局,1960年。


    (二)史

    黃永堂 譯注:《國語》,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4年。
    漢‧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
    班固 撰 / 唐‧嚴師古 注 / 楊家駱 主編:《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
    房喬 撰 / 王雲五 主編:《晉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年。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日本:東海書局,1968年。

    (三)子

    孫武 撰 / 周亨祥 譯注:《孫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荀況 撰 / 楊倞 注:《荀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四)集

    賈誼 撰 / 王洲明等 校注:《賈誼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李崇智:《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莊綽 撰 / 蕭魯陽 點校:《雞肋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3年。
    羅大經 / 王瑞來 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05年。
    施耐庵 撰 / 金聖嘆 批改:《金批水滸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趙翼:《陔餘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五)小說

    明‧施耐庵、羅貫中:《容與堂本水滸傳》,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
    明‧羅貫中 撰 / 吳小林注:《三國演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明‧羅貫中 撰:《三國演義》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明‧吳承恩:《西遊記》,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明‧笑笑生:《金瓶梅》,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82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
    清‧蒲松齡 撰 / 牟通等人 校注:《聊齋誌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二、專著

    (一)小說研究

    1.《水滸傳》相關研究

    王北固:《水滸傳的組織謀略》,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故份有限公司,1998年。
    何心:《水滸研究》,上海:群眾出版社,1993年。
    佐竹靖彥:《梁山泊─水滸傳一零八名豪傑》,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竺青選編:《名家解讀水滸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香坂順一:《水滸詞彙研究(虛詞部分)》,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馬蹄疾:《水滸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馬蹄疾:《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陳洪、孫勇進:《漫話水滸》,香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1年。
    傅正玲:《悲壯與蒼涼-水滸意境的探討》,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楊子華:《水滸文化新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劉仁聖等:《水滸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2.其他相關小說論著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保淳:《人物類型與中國市井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 下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浦安迪 撰 / 沈亨壽 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馬幼垣:《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辜高美:《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馮文樓:《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黃霖等:《中國小說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5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學出版社,1981年。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

    (二)罵詈相關研究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王力:〈罵人與挨罵〉,《龍蟲並雕齋瑣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頁120
    李柄澤:《咒與罵》,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江佩珍:《閱讀賈寶玉—從語言溝通的角度探討小說人物塑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林語堂:《有不為齋隨筆》,臺南:德華出版社,1977年。

    (澳)露絲‧韋津利(Ruth Wajnryb) 撰 / 嚴韻 譯:《髒話文化史》,臺北:麥田,2006年。

    (三)語言學相關研究

    巴赫金 撰 / 李兆林、夏忠憲等 譯:《巴赫金全集‧第六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沈錫倫:《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 編著:《系統功能語法概述》,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
    孫愛玲:《紅樓夢對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陳原:《陳原語言學論著‧卷三》,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傅憎享:《金瓶梅隱語揭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
    錢中文 主編 / 曉河等 譯:《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四)其他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臺北:東華書局,1992年。
    布爾迪厄(Bourdieu)、華康德(Wacquant) 撰 / 李猛、李康 譯:《實踐與反思:反 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老舍:《老舍文集‧卷十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李亦園:《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林語堂:《林語堂絕妙小品文》,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 。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周新富:《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茅盾:《林家舖子》,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柯裕棻:《浮生草》,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郭泰:《幽默一族》,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撰 / 朱岑樓 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高宣揚:《布爾迪厄》,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
    荷馬 撰 / 羅念生、王煥生 譯:《伊利亞特‧第三卷》,臺北:城邦事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魯迅:《魯迅全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年。
    趙雨樂:《從宮廷到戰場:中國中古與近世諸考察》,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蔣和寶、俞家棟 編著:《市井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錢鍾書:《圍城》,臺北:書林出版社,1989年。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三、期刊論文

    (一)水滸傳相關研究

    張向東:〈「從說話看出人來—淺論《水滸傳》人物語言的性格化描寫」〉,《荊門大學學報(哲社版)》第4期(1995年),頁39-44。
    張海燕:〈《水滸傳》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渤海學刊》第1期(1995年),頁142-160。
    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第334期(2004年),頁102-128。
    許華峰:〈金聖嘆本《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婦人勾搭武二」段「火盆」的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21期(2005年),頁145-160。
    李玫瑩:〈《水滸全傳》中的罵詈語〉,《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05年2月),頁59-61。
    高桂惠:〈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0期(2007年,1月),頁157-180。
    王學泰:〈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一)〉,《文史知識》6期(2008年),頁125-130。
    王學泰,〈從《水滸傳》看江湖文化(二)〉,《文史知識》6期(2008年),頁125-130。
    許麗芳:〈士庶價值意識之對話與辯證:《三國演義》及《水滸傳》對歷史人事的道德想像〉,《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7期(2008年),頁187-220。
    田畔:〈水滸國罵大觀〉,《社會科學論壇》(2009年5月),頁127-129。
    康珮:〈論《水滸傳》的狂歡精神與庶民性格〉,《興大人文學報》第47期(2011年9月),頁185-210。

    (二)罵詈相關研究

    黃德烈:〈《紅樓夢》詈詞描寫的審美價值〉,《學術交流》第2期(1994年),頁111-114。
    許利英:〈《鏡花緣》的詈罵語言藝術〉,《修辭學習》第2期(1996),頁26-27。
    潘攀:〈《金瓶梅》罵語的藝術功能〉,《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1997年),頁22-27。
    江日新:〈阿Q之怒:失序的價值重估與自我毒化的自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 (1999年9月),頁155-198。
    劉文婷:〈《金瓶梅》中詈語的文化蘊涵與明代市民文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3期(2000年4月),頁23-27。
    周文:〈談《紅樓夢》詈罵的語言藝術〉,《咸寧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頁54-57。
    陳家生:《紅樓夢》中的罵〉,《紅樓夢學刊》第3期(2003年),頁164-170。
    翁敏華:〈節日罵俗與「罵曲」、「罵戰」〉,《上海戲劇學院學報》第4期(2011年),頁44。

    (三)語言學相關研究

    曹金鐘:〈試論《紅樓夢》中人物對話的功能〉,《北方論叢》第3期(1994),頁74-79。
    鮑越:〈眾聲喧嘩的世界─《紅樓夢》小說對話性初探〉,《浙江學刊》第5期(1995年),頁10-115。
    張德祿:〈韓禮德功能文體學理論評述〉,《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1999年),頁43-50。
    李治翰:〈《紅樓夢》之人物語言研究—以人物對話的功能為中心〉,《紅樓夢學刊》 第1輯(2001年3月),頁142-160。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型世言》的演述語境與大眾文化〉,《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頁49-74。
    劉福根《古代漢語詈語小史》(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崔海光:〈前景化概念與文學文體分析〉,《巢湖學院學報》第6期(2007年),頁103-108。

    (四)其他

    傅才武:〈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2003年3月),頁99-104。
    沈游振:〈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十一期(2003年),頁93-121。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二十期,2004年9月,頁2。
    陳穎:〈中國古代戰爭經典小說的兵學意義〉,《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第2期(2005年),頁23。
    張榮華:〈文化史研究中的大小傳統關係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頁73-82。
    白振奎:〈魯迅的英雄品格及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英雄視角〉,《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8年),頁125-131。
    李曉玲:〈布迪厄的場域與慣習:一個消費的視角〉第十一卷《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頁26-30。

    四、工具書

    王筠:《說文句讀》,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王政白:《古漢語同義詞辨析》,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
    王鳳陽:《古辭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年。
    白維國 主編:《白話小說語言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李法白、劉鏡芙 編著:《水滸語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
    胡竹安 編著:《水滸詞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89年。
    許慎 撰 /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張自烈:《正字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漢語大辭典編纂處:《漢語大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
    劉熙:《釋名》,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
    劉熙 撰 / 清‧畢沅 疏證、王先謙 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7912003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791200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003101.pdf2450KbAdobe PDF2387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