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796913      Online Users : 75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867


    Title: 論余華小說中的「毛魘」記憶
    Authors: 鄭茹方
    Contributors: 張堂錡
    鄭茹方
    Keywords: 余華
    毛魘記憶
    創傷書寫
    黑色幽默
    國族寓言
    文革書寫
    Date: 2012
    Issue Date: 2013-02-01 16:52:32 (UTC+8)
    Abstract: 大陸新時期作家中,余華小說不論在敘事手法或語言風格都獨樹一幟,其作品透過翻譯,在國際間並取得相當的關注與肯定,但在台灣研究界卻相對冷清,本文於是以「毛魘記憶」為余華小說研究核心,所謂「毛魘」,在本文意指「毛權夢魘」。所謂「毛權」,在本文限定為「毛澤東於1949年建政至1976年逝世止,其間推動的政治措施與背後的意識形態」;而名之為「夢魘」,則含括「後毛澤東時代」(毛逝世迄今)中國人民受「毛權遺產」影響的趨避狀態,特別是那揮之不去、如「魘」隨行的心靈特徵,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形成錢理群所言今日「毛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象,潛移默化著國民性格。
    本文除了試圖以「毛魘記憶」連結余華前後期貌似迥異的小說書寫風格,呈現余華筆下個人獨特的「毛魘」書寫,藉此歸納毛權對中國人民的精神戕害,從而造成國民性格的重塑和價值意識的轉變;再者,更進一步將余華置於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的脈絡中,觀察其承先啟後的獨特位置,尤其是與魯迅的遙相轉承。
    Reference: 附錄三:參考書目
    一、余華作品(以出版時間先後為序)
    (一)小說
    《十八歲出門遠行》,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呼喊與細雨》,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
    《夏季颱風》,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
    《余華作品集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余華作品集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余華作品集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許三觀賣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內心之死》,北京:華藝出版社,2000年
    《我沒有自己的名字》,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說話》,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世事如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朋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
    《黃昏裏的男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我膽小如鼠》,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兄弟》(上)(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鮮血梅花》,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戰慄》,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現實一種》,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余華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活著》,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二)隨筆雜文
    《溫暖的旅程─—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9年
    《高潮》,北京:華藝出版社,2000年
    《我能否相信自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靈魂飯》,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間奏︰余華的音樂筆記》,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二、相關作品(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陳曉明選編,《中國先鋒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陳曉明選編,《中國新寫實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黃子平、李陀編,《中國小說一九八七》,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
    楊澤編,《魯迅小說選》,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
    楊澤編,《魯迅散文選》,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三、譯著(以作者英文姓氏字母為序)
    Frank Dikotter馮客,《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年
    Franz Kafka卡夫卡,金溟若譯,《蛻變》,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年
    Franz Kafka卡夫卡,李魁賢譯,《審判》,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Franz Kafka卡夫卡,張榮昌等譯,《卡夫卡三重協奏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福柯,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Roderick MacFarquhar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Michael Schoenhals沈邁克,關心譯,《毛澤東最後的革命》,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9年
    Ross Torrill譚若思,胡為雄、鄭玉臣譯,《毛澤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1年
    William Faulkner福克納,林啟藩等譯,《出殯現形記》,台北:學生英文雜誌社,1980年
    William Faulkner福克納,蔡源煌主編,邱源貴譯,《福克納》,台北:光復書局,1987年
    四、中文論著(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孔範今、施戰軍主編,《中國新時期文學思潮研究資料(全三冊)》,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尹國鈞,《先鋒試驗─—8、90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王世誠,《向死而生︰余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洪岳,《審美的悖反︰先鋒文藝新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達敏,《余華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寧,《比較文學與中國文學闡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王寧,《比較文學與當代文化批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19、20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 社,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王鐵仙,《新時期文學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2年
    朱寨、張炯主編,《當代文學新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朱德發等著,《20世紀中國文學理性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89年
    吳義勤,《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吳義勤,《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吳義勤,《余華研究資料》,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6年
    杜士瑋主編,《給余華拔牙︰盤點余華的「兄弟」店》,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
    汪學文,《中共文化大革命史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8 年
    邢建昌,《先鋒浪潮中的余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周全華等編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季紅真,《眾神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林水福主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年
    林正,《先鋒余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年
    林建法、徐連源主編,《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尋找文學的靈魂》,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
    南志剛,《敘述的狂歡和審美的變異︰敘事學與中國當代先鋒小說》,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6年
    洪治綱,《無邊的遷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洪治綱,《余華評傳》,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
    洪治綱,《余華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治綱,《主體性的彌散》,長春:吉林出版集團公司,2009年
    凌晨光,《當代文學批評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唐小兵,《英雄與凡人的時代——解讀20世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
    徐國能主編,《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2004年
    格非,《小說藝術面面觀》,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郜元寶,《不夠破碎》,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9年
    馬馳,《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文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
    高玉,《中國現當代文學文本細讀與作家批評論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 2010年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張小虹,《怪胎家庭羅曼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張永健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參考資料(第一卷)》,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 版社,2001年
    張炯,《新時期文學格局》,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
    張清華,《文學的減法》,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
    張鈞,《小說的立場——新生代作家訪談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閎,《聲音的詩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張新穎,《批評從心:中國當代文學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張夢陽,《悟性與奴性——魯迅與中國知識分子的「國民性」》,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頤武,《從現代性到後現代性》,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信元、欒梅健主編,《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論》,台北︰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
    陳思和,《還原民間》,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陳思和,《當代小說閱讀五種》,香港:三聯出版社,2009年
    陳思和主編,《大陸當代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曉明,《剩餘的想像─—九十年代的文學敘事與文化危機》,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陳曉明,《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
    陳曉明,《無望的叛逆:從現代主義到後結構主義》,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陳曉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年
    黃偉林,《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黃卓越、葉廷芳編,《20世紀藝術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小濱,《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 年
    褚蓓娟,《解構的文本:海勒和余華長篇小說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錢理群,《壓在心上的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錢理群,《豐富的痛苦—唐吉訶德與哈姆雷特的東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上)(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應鳳凰,《當代大陸文學概況史料卷》,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戴錦華,《鏡城地形圖——當代文化書寫與研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謝雅芳等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1998 年
    鍾怡雯,《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鄺邦洪,《新時期小說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魏明德,《暴力與政治》,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年
    羅振亞,《與先鋒對話》,北京: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
    五、期刊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尤磊,〈余華《在細雨中呼喊》的時空結構〉,《小說評論》,2002年1月
    王干,〈新潮文藝中的「文革」陰影〉,原刊於《文藝爭鳴》,1994年第1期,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2期
    王岳川,〈中國先鋒藝術的當下困境〉,《文藝理論》,1997年5月
    王斌、趙小鳴,〈《世事如煙》釋義的邪說─簡評余華的《世事如煙》〉,《北京文學》,1989年7月
    王德威,〈叫父親,太沉重?——父權論述與現代中國小說戲劇〉,《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1996年8月
    王學,〈敘述的一次軟著陸——論余華的小說敘事〉,《南通職業大學學報》第16卷3期,2002年9月
    王吉鵬、趙月霞,〈論魯迅和余華小說的精神同構性〉,《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2003年10月
    王曉玲,〈論余華作品中的權力暴力〉,《長城》,第10期,2009年5月
    甘浩、李群,〈超越的背後——余華小說的變異與承〉,《天中學刊》第17卷4期,2002年8月
    石世明,〈回憶:對現實的逃逸—─讀蘇童小說〉,《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52期,1999年4月
    石曉楓,〈蘇童、余華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及其意義論述〉,《中國學術年刊》,第25期,2004年
    印紅標,〈文化大革命中的武鬥〉,《中國研究》, 1996年,秋季號第2期
    老高,〈先鋒派小說家和新狀態小說家〉,《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1月
    何鯉,〈論余華的敘事循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5月
    余弦,〈重複的詩學─—評《許三觀賣血記》〉,《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4月
    吳亮,〈回顧先鋒文學─—兼論八十年代的寫作環境和文革記憶〉,《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4月
    吳炫,〈貧困的個體─回顧文學先鋒之局限〉,《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9月
    吳炫,〈先鋒的面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5月
    吳義勤,〈切碎了的生命故事─—余華長篇小說《呼喊與細雨》評論〉,《小說評論》,1994年1月
    吳義勤,〈蘇童小說的生命意識〉,《江蘇社會科學》,1995年1月
    吳義勤,〈新潮小說的主題話語〉,原刊於《文藝評論》(1996年3月,哈爾濱),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11月 
    吳澄,〈挑戰與突圍:近期中國先鋒小說流變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12月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80卷6期(總492期),1994年12月
    李丹,〈蘇童小說的敘事策略〉,《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1卷1期,2001年2月
    李永祥,〈精神的不懈追求者:余華論〉,《山東社會科學》,2000年6月
    李劼,〈論中國當代新潮小說〉,《鍾山論壇》,1988年05月
    李德恩,〈拉美先鋒派與歐美現代派〉,《外國文學研究》,1993年5月
    李歐梵,〈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文學評論》1999年5月
    李潔非,〈實驗和先鋒小說 (1985-1988) 〉,《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5月
    汪民安,〈文學先鋒派的當下境況掃描〉,《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5年3月
    沈清松,〈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第4期,1993年4月
    沈夢瀛,〈余華的「冷酷」:抉發人類本性——論余華小說的自然主義傾向〉,《武漢交通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版》,第12卷2期,1999年8月
    周玉山,〈毛澤東與文革〉,《中國大陸研究》,1996年12月,第39卷第12期
    昌切,〈先鋒小說一解〉,《文學評論》,1994年2月
    昌切、葉李,〈苦難與救贖─—余華90年代小說兩大主題話語〉,《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10月
    林丹,〈敘事,掘進自我的存在─余華訪談錄〉,《東海文學月刊》,1996年8月
    俞利軍,〈在喧嘩與騷動中活著─—福克納與余華比較研究〉,《美國研究》,2001年4月
    南帆,〈再敘事:先鋒小說的境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7月
    南帆,〈故事與歷史〉,《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3月
    姜飛,〈「活著」:過程和意義─—對余華90年代小說的一種理解〉,《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11期,2001年2月
    洪治綱,〈生命末日的體驗─—論後新潮小說死亡描寫的文學特徵及其意義〉,原刊於《文藝評論》,1993年4期,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9期
    洪治綱,〈關于《世事如煙中》的瞎子〉,《當代作家評論》72期,1995年6月
    洪治綱,〈逼視與守望─—從張瑋、格非、余華的三部長篇近作看先鋒小說的審美動向〉,《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2月
    洪治綱,〈實驗和先鋒小說(1985-1988)〉,《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5月
    倪偉,〈鮮血梅花:余華小說中的暴力敘述〉,《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4月
    唐逸,〈當前中國社會中暴力蔓延的根源〉,《當代中國研究》,2002年第3期
    唐翼明,〈我看大陸當代先鋒小說〉,《現代文學》,1997年4月
    夏忠義、富華,〈苦難中的溫情與溫情地受難-論余華小說的母題演化〉,《南方文壇》,2001年4月
    孫先科,〈「新歷史小說」的意識型態特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2月
    徐肖楠,〈兩種小說真實的傾向─—新寫實小說與新潮小說的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3月
    徐肖楠,〈懺悔中的人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與中國先鋒歷史小說的比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10月
    徐芳,〈形而上主題:先鋒文學的─—一種總結和另一種終結意義〉,《文學評論》,1995年4月
    徐芳,〈一種緬懷:先鋒文學形式實驗的再探索〉,《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4月
    徐淑卿、董成瑜專訪,〈我跨海而來─—大陸作家訪台專輯〉(包括從維熙、劉心武、賈平凹、王安憶、莫言、張煒、余華、蘇童、池莉、舒婷、陳丹燕),《中國時報開卷周報》43版,1998年10月22日
    格非,〈小說和記憶〉,《文藝理論研究》,1994年6月
    郜元寶,〈余華創作中的苦難意識〉,原刊於《文學評論》,1994年3月,北京,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7月
    郜元寶,〈匱乏時代最後的憑弔者─—談60年代出生作家群〉,《青年文學》,1995年1月
    高堯,〈蘇童:在小說和現實之間來來往往〉,《今日中國》,1994年10月
    張向東,〈文體解構─—先鋒文本的存在狀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月
    張向東,〈解構與闡釋─—對先鋒文本的文體解讀〉,《文藝理論》,1996年7月
    張法,〈何以獲得先鋒─—先鋒小說的文化解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4月
    張閎,〈血的精神分析——從《藥》到《許三觀賣血記》〉,原刊於《上海文學》,1998年12月,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2月
    張殿,〈王朔、余華、莫言、蘇童編選「影響我的十篇短篇小說」〉《聯合報讀書人》41版,1999年10月25日
    張煉紅,〈苦難與重複相依為命〉,《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4月
    張福萍,〈論余華小說中的人物命運模式〉,《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2期,2002年4月
    張慧、曹磊,〈惡與善:余華小說中「父親」的迷失與回歸〉,《魯行經院學報》,2001年4月
    張學昕,〈論余華的「生存小說」〉,《岱宗學刊》,2000年4月
    張檸,〈長篇小說敘事中的聲音問題——兼談《許三觀賣血記》的敘事風格,《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2月
    曹元勇,〈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的基本特徵〉,《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4月
    梅家玲,〈少年台灣:8、90年代台灣小說中青少年的自我追尋與家國想像〉,《漢學研究》第16卷2期(總31號),1998年12月
    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1期,2001年6月
    許子東,〈先鋒派小說中有關「文化大革命」的「荒誕敘述」——「文革小說」敘事研究〉,《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6月
    郭桂濱,〈審美重構:回到世界本身——論余華小說創作的形式與內容〉,《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3月
    陳少華,〈寫作之途的變遷——作家余華精神現象試讀〉,《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4月
    陳世忠,〈暴力、死亡與失序的快樂─—余華小說世界的表達〉,《問學集4》,1994年6月
    陳玉慶,〈試析余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的敘事策略〉,《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卷3期,2001年9月
    陳長房,〈甜蜜家庭的變調——淺析中外文學「家」的風貌〉,《幼獅文藝》第80卷4期(總490期),1994年10月
    陳琳,〈反叛與回歸─—余華小說讀解〉,《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32卷2期,1999年5月
    陳曉明,〈走出低谷─—漫說大陸的先鋒小說〉,《中國論壇》第31卷11期,1991年8月
    陳曉明,〈最後的儀式─—「先鋒派」的歷史及其評估〉,《中國先鋒小說精選‧序》,甘肅人民,1993年12月
    陳曉明,〈過渡性狀態:後當代敘事傾向〉,《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5月
    陳曉明,〈先鋒派之後:九十年代的文學流向及其危機〉,《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3月
    陳曉明,〈論《在細雨中呼喊》〉,《文藝爭鳴》,2007年8月
    陳艷陽,〈試論余華小說的重複敘事和循環敘事〉,《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7卷3期,2002年6月
    陸雪琴,〈審父與馴子的兩難——從兩篇小說看九十年代的一種精神軌跡〉,《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6月
    彭基博,〈先鋒小說的感知形式〉,《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5月
    舒文治,〈在邊緣活著——從《活著》《邊緣》考察先鋒小說對生存境態的演進〉,原刊於《小說評論》,1996年2月,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6年7月
    賀仲明,〈反抗的意義與侷限——「新生代」作家精神批評〉,《小說評論》,2001年4月
    賀淑瑋,〈大陸先鋒派小說:兼論余華〉,《中外文學》,第25卷9期,總297期,1997年2月
    賀淑瑋,〈毛語創傷與當代中國黑色幽默論述〉,《中外文學》,2002年2月第30卷9期(總357期
    黃蘊洲、昌切,〈余華小說的核心語碼〉,原刊於《小說評論》(1994年1月,西安),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2月
    楊小濱,〈中國先鋒文學與「毛語」的創傷〉,《二十一世紀》第20期,1993年12月
    楊揚,〈先鋒文學、先鋒批評在當代〉,《文藝理論》,1996年2月
    楊麗君、鄭永年,〈分配公民權和競爭公民權——文革中團體暴力行為研究的方法論問題〉,《香港社會科學報》,2000年第17期
    葉立文,〈顛覆歷史理性——余華小說的啟蒙敘事〉,《小說評論》106期,2002年4月
    葉立文、余華,〈訪談:敘述的力量——余華訪談錄〉,《小說評論》106期,2002年4月
    董麗敏,〈墜落的飛翔-評所謂「七十年代出生的小說家群」〉,《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1年1月
    廖咸浩,〈有情與無情之間——中西成長小說的流變〉,《幼獅文藝》第83卷7期(總511期),1996年7月
    廖咸浩,〈非西方成長(小說)的試煉——在反叛與扎根之間〉,《幼獅文藝》558期,2000年6月
    趙朵,〈余華先鋒小說與傳統文化的聯繫〉,《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2期,2001年3月
    趙洪琴,〈無可逃避——蘇童與南方〉,《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3月
    趙光平,〈試論卡夫卡和余華筆下父子衝突的文化內涵〉,《電影文學》,第4期,2009年
    趙毅衡,〈非語義化的凱旋—─細讀余華〉,原刊於《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2月,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7月
    趙毅衡,〈中國大陸新潮文學的潮起潮落〉,《當代》,總59期,1991年3月1日
    趙毅衡,〈「元」意識與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當代》,總70期,1992年2月1日
    趙毅衡,〈先鋒派在中國的重要性〉,《花城》,1993年5月
    齊紅,〈苦難的超越與昇華——論余華小說中的「苦難」主題〉,《當代文壇》,1999年1月
    劉旭,〈吃飽之後怎樣——評余華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4月
    劉昕華、黃燦,〈希望與絕望—─余華90年代創作試探〉,《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5期,2002年9月
    劉哲,〈恐懼與憐憫-讀余華的小說〉,《東方藝術》,1996年2月
    劉曾文,〈終極的孤寂—─對馬原、余華、蘇童創作的再思考〉,原刊於《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1月,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5月
    劉新英,〈余華長篇小說的敘述藝術〉,《黎明職業大學學報》,第4期,總第29期,2000年12月
    劉慧珍,〈告別「虛偽的形式」—-論余華九○年代轉型後的作品〉,《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1期,2002年3月
    劉曉潔,〈生活在遠方-—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導讀〉,《語文教學通訊》第18期,2002年9月
    摩羅,〈論余華的《一九八六年》〉,原刊於《文藝理論研究》,1997年5月,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12月
    樊琦,〈論余華小說的「苦難意識」〉,《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1期,2000年1月
    潘慧莉,〈溫情在苦難中失卻與回歸—─余華小說母題解讀〉,《麗水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4卷4期,2002年8月
    蔣淑賢,〈余華的小說世界〉,《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4期,2001年8月
    鄭成志,〈論余華小說寫作中生存意識取向及其流變〉,《龍岩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1期,1999年3月
    鄭國慶,〈主體的泯滅與重生——余華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月
    曉華、汪政,〈余華小說現象〉,原刊於《上海文論》,1989年5月,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0年3年
    應玲素,〈小說的現實世界與超現實世界─蘇童、莫言童年視角小說創作比較〉,《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1期,2002年2月
    聯合文學座談會,〈小說談─—兩岸小說家對談實錄〉,1998年10月30日,《聯合文學》第15卷3期,1999年1月
    謝有順,〈寓言話語與先鋒小說深度空間的闡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3月
    謝有順,〈絕望審判語家園中心的冥想─—再論《呼喊與細雨》中的生存進向〉,原刊於《當代作家評論》,1993年2月,收於《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年6月
    謝有順,〈絕望:存在的深淵處境─—先鋒文學中的一個現代主義主題研究〉,《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2月
    謝有順,〈歷史時代的終結:回到當代─—論先鋒小說的轉型〉,《當代作家評論》,總62期,1994年2月
    謝有順,〈終止遊戲與繼續生存─—先鋒長篇小說論〉,《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4年6月
    謝有順,〈先鋒小說再崛起的可能性〉,《山花》,1995年2月
    叢新強、郭篤凌,〈壓抑與反叛─—簡論余華筆下的「父子衝突」〉,《當代文壇》,2001年6月
    關向光,〈文革再認識〉,《展望與探索》,2006年6月第4卷第6期
    關懿岷,〈論余華〉,《河北學刊》,1994年3月
    龔金平,〈藝術之途的變遷與追求-—評余華的三部長篇小說〉,《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2月




    六、學位論文(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一)台灣地區
    1.博士論文
    石曉楓,《8、90年代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陳雀倩,《八十年代大陸文學主體性的建構與尋根意識的發展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2.碩士論文
    吳國偉,《中共文革集體暴力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林欣薇,《存在與想像─—蘇童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孟君,《主體、病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雀倩,《虛構與終結─—蘇童、余華、格非的先鋒敘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曾恆源,《蘇童小說文本研究(1985年—1994年)》,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游舒晨,《論余華小說的主題與書寫策略》,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二)大陸地區
    1.博士論文
    南志剛,《敘述的狂歡與審美的變異》, 蘇州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張莉,《卡夫卡與20世紀後期中國小說》,蘇州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6年
    2.碩士論文
    王子寧,《余華長篇小說「兄弟」的敘事研究》,東北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小吉,《論余華小說中的「父親」》,遼寧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容,《余華「民間小說」的文化內涵研究》,西南師範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2003年
    顏晶晶,《父親形象的顛覆與回歸——余華小說創作論》,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七、網路資源
    余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yuhua
    浙江師範大學余華研究中心http://yuhua.zjnu.cn/Default.aspx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98912006
    10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912006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200601.pdf7751KbAdobe PDF2807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