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中文部份 一、專書 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臺北:國防部,2005年)。 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 (臺北:國防部,2009年)。 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 (臺北:國防部,2006年)。 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8年)。 中共空軍高技術裝備及武器發展專題 (臺北:空軍司令部, 2000年7月)。 中共年報2005年 (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 中國軍事事百科全書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外交2004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2004年12月)。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2006年12月)。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2008年12月)。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2010年12月)。 中共軍力評估軍力平衡報告1990-2005年(華盛頓,2006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 (臺北:紅葉文化,1994年)。 王長河,空權百年-論臺海安全(桃園:國防大學,2002年)。 王厚卿、張興業編,戰役學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元樂義,捍衛行動-1996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 (臺北:黎明文化,2006年)。 扶臺興,中共軍力發展對亞太地區安全影響 (桃園:國防大學,2004年)。 李柏彥,飛龍展翼:現代化下的中國空軍航空兵 (臺北:高手出版社,2008年)。 林中斌,點穴戰爭:中共研發下世紀的戰略武力(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林中斌,以智取勝:國防兩岸事務(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2005年)。 明義著,國際區域研究(臺北:黎明書局,1994年)。 空軍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年9月)。 季福新,空軍指揮學 (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年)。 吳秀諄編著,高技術戰爭與國防現代化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杜,2001年)。 段昌國等編著,現代化與近代中國的變遷 (臺北:空中大學,2007年)。 彭光謙與王光緒編著,軍事戰略簡論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許禎元,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 (臺北:立威出版社,1998)。 單秀法總編輯,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姚衛主編,中國空軍百科全書 (北京:國防大學,2005年)。 閔增富主編,空軍軍事思想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年)。 黃宏、洪保秀編,世界新軍事變革中的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戰略學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張羽,論聯合戰鬥 (北京:國防大學,2003年)。 張農科,中國空軍由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香港:紫荊出版社,1999年)。 張震主編,高科技與現代空軍(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張幼文、黃仁偉合編, 2004中國國際地位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張幼文、黃仁偉合編, 2008中國國際地位報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旭成編著,中共看未來戰爭-臺灣如何因應 (臺北:大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華人杰、曹毅風編,空軍學術思想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 閻學通、孫學峰等著,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二版(臺北:商鼎文化,2002年)。 潘相陳編,最高決策:1989之後共和國方略(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04年)。 潘相陳,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04-200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楊念袓主編,決戰時刻-20ΧΧ年解放軍攻臺戰役兵棋推演(臺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 葛東升,國家安全戰略論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6年)。 戴今宇主編,空軍戰略學 (北京:國防大學,1995年)。 勝連富,姜富生編,空軍作戰研究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謝茂松,亢龍有悔-中共反介入戰略之研究 (臺北:高手專業出版社,2010年)。 霍小勇主編,軍種戰略學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6年)。 蔡風震、田安平等著,空天戰場與中國空軍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二、期刋 「2006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飛彈與精密武器篇」,尖端科技,第268期(2006年12月)。 「H-6、Q5進一步改良」,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第9期。 「H6K與中國空軍的核戰略轟炸能力」,漢和防務評論,2007年第8期。 「J-10的航電、雷達水平」,漢和防務評論,2007年第4期。 丁樹範、王俊評,「美國2010年中共軍力報告書」,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9期(2010年9月)。 「中國在蘭州戰區部署新批次的殲11」,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第4期。 「中國完成對台灣的戰略偵察網」,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第8期。 平可夫,「殲20專輯」,漢和防務評論,2011年第3期。 江澤民,「國際形勢和軍事戰略方針」,江澤民文選,第1卷(北京:2006年8月)。 江雨、杜東冬,「長空鷹陣-中國殲七戰鬥機的發展與應用」,現代兵器第333期(2006年9月)。 朱睿,「中國轟6的復活」,軍事文摘,第152期(北京:2007年7月)。 余平,「殲-11B青出於藍勝蘇-27」,遠望,第232期(北京:2008年1月)。 余陽,「中國能從歐洲買甚麼武器」,廣角鏡,第380期(北京:2004年5月)。 何文,「側衛戰機與中共空軍」,全球防衛雜誌,第186期(2000年2月)。 邱坤玄,「臺灣的中共外交研究與國際關係理論的對話」,東亞研究,第40卷第2期(2009年7月)。 「空44師使用新機場」,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第9期。 林中斌,「共軍研發廿一世紀戰略武力:點穴戰」,中共研究雜誌社(2001年1月)。 孟樵,「探索中共21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科技戰爭之路」,全球防衛雜誌社,第199期(2001年3月)。 吳思,「九天落雷終有時一中國精確制導炸彈的發展與最新動向」, 現代軍事,第359期(北京:2006年12月)。 吳強、蘇琪均、申立,「堅冰何時打破-歐盟對華軍售解禁問題探析」,軍事文摘,第161期(北京:2008年3月)。 「南京、廣州軍區空軍進一步強化遠程攻擊能力」,漢和防務評論,2006年第7期。 「俄羅斯媒體評中國預警機」,艦船知識,第340期(北京:2008年1月)。 高智陽,「中共空軍戰力躍升成為台灣頭號威脅」,全球防衛雜誌,第246期(2007年2月)。 「從新版J-8ⅡM看中國空軍J8F的改良意圖」,漢和防務評論,2007年第3期。 陳黎,「美國以中共為假想敵的海空作戰概念」,新時代國防 (北京:2010年10月)。 陸文至,「鯤鵬展翅上九天-人民空軍五十年建設和發展的光輝里程」,國防雜誌,第163期(北京:1999年9月)。 凌翔,「中國霹靂5乙空空導彈」,現代兵器,第324期(北京:2005年12月)。 黃河,「中俄航空合作新貌與俄羅斯空軍現況」,全球防衛雜誌,第199期(2001年3月)。 黃東,「中國的空中乳牛-中共空中加油機內情」,全球防衛雜誌,第257期(2006年1月)。 黃東,「中國巡航導彈世界領先」,廣角鏡,第391期(北京:2005年4月)。 鄭舜元,「中共軍事武力發展與其武力犯臺作戰方式之研究—2005 ~2010」,國防雜誌,第20卷第2期(2005年2月)。 鄭大誠,「2014年的中共空軍」,空軍學術雙月刊,(2010年4月)。 廖文中,「中共空軍現代化建設對臺灣安全之影響」,中共研究雜誌社 (2000年1月)。 廖文中,「中共空軍戰略及武器裝備現代化之概況」,中共研究雜誌社 (2003年6月)。 廖自榮,「飛豹凶猛-南京軍區航空兵礪劍作戰2007中俄軍演」,國際展望半月刊,2007年第14期。 趙華勝,「中俄美在中亞能否合作? 」,戰略與管理 (2004年3月)。 楊順利,「中共空軍現代化發展對我之啟示」,國防雜誌,第18卷第17期(2003年11月)。 楊開煌,「穩定的政改應為第四代的特色」,海峽評論,第148期(香港:2003年4月)。 楊可夫斯基,「Su-30戰機族系與共青城Su-30MKK (上)」,尖端科技,第224期(2003年4月)。 楊可夫斯基,「Su-30戰機族系與共青城Su-30MKK (下)」,尖端科技,第225期(2003年5月)。 權月,〈中國空軍務求打贏高技術戰爭〉,中國評論,2000年第5期(北京:2000年5月)。 威海衛,「中國航空工業重點突破聚焦-解放軍國防現代化」,全球防衛雜誌,第273期(2007年5月)。 「歐盟是否在今年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漢和防務評論, 2008年第4期。 三、論文 王長河,「當代中共空軍戰略演變及其對臺海地緣政治之影響」,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王鳴中,「中共空軍現代化:第四代戰機引進與作戰訓練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帥化民,「010年臺海威脅與犯臺作戰想定」, 國政研究報告論文(2001年)。 唐仁俊,「中共空權: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四、報紙 人民日報,「專家解讀空軍各兵種具全疆域一體化打擊能力」, 2009年11月3日,第A2版。 中國評論,「美媒稱外界低估中國轟油6,可輕鬆覆蓋南海」, 2009年8月17日。 中國評論,「中國空軍戰力明顯提升」, 2007年8月1日。 中國時報,「自製預警機墜毀,中央軍委調查」,2006年6月6日,A13版。 文匯報,「殲-10、F-16C、Su-27比較,2007年1月4日,A7版。 元樂義,中國時報,戰役空軍對臺力量前伸」,2004年7月23日,第A13版。 元樂義,中國時報,「解放軍五旬將領露頭角」,2007年6月20日,第A13版。 元樂義,中國時報,「胡錦濤主導加強對臺整備,2007年10月2日,第A13版。 成報,「中國籌建戰略空軍」, 2004年6月28日。 林中斌,聯合報,「中共新大戰略開始奏效」,2006年12月4日,第A13版。 空軍報,「難度、強度取上限」,2007年4月5日,第1版。 空軍報,「全時空電磁干擾,全要素實兵對抗」,2007年4月10日,第1版。 邵青、宋忠偉,科技日報,「空中打擊:主導現代戰爭」,2004年9月2日。 新華社,「胡錦濤在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書面資料」, 2006年7月17日。 聯合報,「軍事高層人事調動,胡錦濤全面掌握軍權」,2007年10月2日,第A13版。 解放軍報,「假想敵部隊配備有先進武器,飛行員則由其特級與一級資格者擔任」,1997年4月7日,第3版。 解放軍報,「中共空軍在許多重要戰鬥研究領域已獲得初步成果」,1997年4月11日,第3版。 解放軍報,「空軍選拔培養飛行員出台新政策」, 2006年2月7日,第9版。 解放軍報,「航空兵某師大力培養飛行員孤膽作戰精神」,2007年4月8日,第1版。 解放軍報,「廣空航空兵某師訓練創新紀實」,2007年12月7日,第3版。 解放軍報,「解放軍聚焦提升體系作戰能力-推進軍事訓練轉變,提升體系作戰能力-明確訓練轉變目標牽引」,2010年8月7日,第2版。 環球日報,「美稱中國空軍尚未掌握空天一體主導權」, 2010年3月26日。 五、網路 人民網,鄧志慧,「國慶閱兵展示裝備參閱100%是國產,近90%是首次參閱」,2009年9月23日, http ://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84385/134407/140774/10105012.html。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總統視導金門國軍部隊精神講話」,2009年9月29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section3&recno=826。 中央社,「中國外交模式,『深藏不露』」,聯合新聞網,2010年6月14日,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5663746.shtml。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2008年中國的國防」,http://www.scio.gov.cn/zfbps/gfbps/2009/200905/t308239.htm。 國際在線,中國殲10空中加油劍指南海,準備應對最複雜局面」,2009年8月5日, http://military. People.com.cn/GB/42969/58519/9789315.htm。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年中國的國防》(2004年12月27),http://www.china.org.cn/english/MATERIAL/116010.htm。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6年中國的國防》,(2006年12月19日),網址:www.china.org.cn/e-white/。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新華社,2011年3月31日,http://www.gov.cn/jrzg/2011/03/31/content_1835289.htm。 國政評論,李禮仲,「掀開中共國防預算的黑盒子」,2007 年1 月24 日,http://www.npf.org.tw/post/1/1423。 胡錦濤於中共主辦「上海合作組織第六次元首高峰會」提出「和諧地區」的概念; 並於「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再提出共建「和諧亞洲」的概念,「和諧外交」變成中共外交戰略的新主軸。「和諧世界:中國外交理念轉型」,http ://news.sioa.com/gmw/102-101-101-101/20612-21/18401634405.html/2006/12/12。 新華網,羅山愛,「一航新機型研製新突破,外媒猜測是中國爭氣機」,2008年2月27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l2008-02/27/content_7675090.htm。
英文部份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7).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U.S.:DoD.2002,7,12). Andrew Krepinevich, Barry Watts &Robert Work, “Meeting the Anti-Access and Area-Denial Challenge”,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Asses sment),2003,p.5.http://www.csba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1/03/2003.05.20-Anti- Access-Area-Denial-A2-AD.pdf. Bronson Percival, The Dragon Looks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Century, Oxford, UK: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7. Bilateral Relatonship,Vol.3,Washington,D.C.: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uly 2004. Coming Over the Horizon: Why China Wants a Bigger Navy, ” Economist(January 6, 2007). China speeds production of AEW&C aircraft,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43 Issue No. 43 (25 October, 2006). China: Four Major Commands Launch Joint Air, Land, and Sea Military Exercises, ” jiefangjun Bao, March 2, 2006, p. 2, in Open Source Center. David L. Stern, Security Group Refuses to Back Russia`s Actions," New Your Times,August 28, 2008. Dr. Robert Pastor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 Taiwan Policy and the Dynamics of Taipei-Beijing-Washington Triangle, January 28,2005,America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Dong Feng, (“what is the matter with the U.S-China Military Relation?”)(World Affairs),No.13,2010.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 U.S.,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9 (Washington, DC : DoD, 2009), http://www.def enselink.mil/pubs/pdfs/China.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2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July 2002). Erica Downs, China •s Energy Rise, unpublished manuscript(March 27,2009). Erica Downs, China, the Brookings Foreign Policy Studies Security Series,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December 2006). Eizabeth Wishnick, Russia,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entral Asia: Prospects for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Shadow of the Georgian Crisis, 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February 2009). Edward Cody,“New Talks on North Korea Open With Fresh Strategy”The Washington Post,July26,2005,A15. Fisher,“Foreign Arms Acquisition and PLA Modernization,”in James Lilly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China’s Military Face the Future (Washington, D. 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ress, 1999). Frank Zhou, China’s Changing Military Ideology,posted on the World Affairs Web page board,May 3,2006,http://www.worldaffairsboard.com/11791-chinsas-changing-military-ideology.html.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ilitary Will Sclect and Train Graduate Age Students From Local Colleges as Double Track Flight Cadets, ”available from Pladaily.com, www. chinamil.com.cn/item/flying/content/1601.htm. He Dingqing,A Course on the Science of Campaigns, Beijing: Military Science Press, 2001. Hillary Rodham Clinton, "U.S.-Asia Relations: Indispensable to Our Future," "remarkat the Asia Society, New York City. February 13, 2009, available at www.state.gov/secretary/rn/2009a/02/117333.htm. Hong Heping and Tian Xia, “Head to the New Century,”Zhongguo Kongjun (China Air Force), October 1, 1996. Ian Storey,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EAN-China Relations: AII Quiet on the Southeast Asian Front, 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October 2007. Jeifang jun Bao, mentioned in “OSC Analysis: China: Debate Suggest Difference Over ‘Sea Power’ Concept,” Open Source Center, August 9, 2007. Jane’s AII the World’s Aircraft 2006-2007. Jane’s Air –Launched Weapons 2004. James C. Mulvenon and others, Chinese Response to U.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Santa Monica:RAND,2006). Ji, Learning and Catching Up: China’s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Inimitable. John W. Garver, Chinas South Asian Interests and Policies,"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on "China`s Growing Global Influence: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Washington, D.C., July 21-22, 2005. John D. Negroponte,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May 5,2008). James C. Bussert, “China Builds Destroyers Around Imported Technology,” Signal, August 2004,at www.afcea.org/signal/articles/anmviewer.asp?a=252. Kenneth W. Allen, Glenn Krumel and Jonathan D. Pollack, China`s Air Force Enters the 21 Century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5 ). Kevin M. Lanzit and Kenneth Allen, Right-Siz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2007). Ken Allen, China"s Foreign Military Relations: 2003-2004," Chinese Military Update,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Vol. 2, No. 5, December 2004. Keith Bradsher, “China and India Vie for Company with Oil Fields in Kazakhstan" New York Times, August 16, 2005 Murray Scot Tanner,“Hu Jintao as China’s Emerging National Security Leader,”in Andrew Scobell and Larry Wortzel,eds., Civil-Military Change in China: Elites, Institutes,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04.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and China 2011. Phillip C. Saunders and Erica Strecker Downs, "Legitimacy a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 China and the Diaoyu Island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 3, Winter 1998/1999. Paul Goble, Only Interest Are Permanent: Russian-Chinese-Relation as a Challenge to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RC Military Official on Cadre Recruitment”, Xinhun Domestic Service, June 23 2000, in Foreign Broadcast information Service PLA Air Force to Modify Selection Criteria For Pilot Cadet Recruits in 2006, Xinhua Domestic Service, January 20, 2006. PLA expeditionary force include three airborne divisions, two amphibious infantry division, two marine brigades, about seven special operations group, and one regimental-size reconnaissance element in the Second Artillery.DOD,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http://russia.shaps.hawaii.edu/security/us/2006/cmp-2006.html. Richard Fisher, Jr., “New PLA Transport Aircraft: Building For Power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Center, June 25th, 2006, http://www.strategycent.net/printVersion/print_pub.asp?pubID=113. Roy Kamphausen and Andrew Scobell, Right-Sizing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2007). Richard D. Fisher Jr, China’s for Military Modernization Building for Regional and Global Reach (CA,USA: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2008). Robert Hewson,“Shenyang J-8II M Fighter: Another Attempt at the Second Generation,”World Airpower Journal, Summer 1997. Ronald 0’ Rourke, China Naval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U.S. Navy Capabilities-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Washington D.C.:CRS.2010). Richard A. Bitzinger, “Military Spending and Foreign Military Acquisitions by the PRC and Taiwan, ” in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s.,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1997). Roger Cliff and others, Shaking the Heavens and Splitting the Earth: Chinese Air Force Employment Concept in the 21st Century. Robert Wall, “Coming Our: Beijing Acknowledges J-10 and Issues Defense White Paper Setting New Goals,”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January 8, 2007). The Military Balance 2006,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udies(London:Routledge,2006).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iscal Year 2010,p op. cit. Wendell Minnick, “Satellite Guidance Improves Accuracy of China`s P12 Missile, ”Defense News (February 2007). Yihong Chang, “China promotes improved FBC-1M fighter, ” Jane’s Defense Weekly, Vol.40 No13 (1 October, 2003). Yuan Wei and Zhang Zhuo, chief eds.,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ilitary schools , Beijing: Guofang daxue chubanshe, 2001. You Ji, “Learning and Catching Up: China`s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Initiative, ”in Emily O. Goldman and Thomas G. Mahnken, The formation 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Zheng Yu,“Strateg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China Strategy: China’s Joshua Kurlantzick, Charm Offensive: 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 New Haven, Cor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