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36209      Online Users : 67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5029


    Title: 潛能式與情態詞「能」的關係及教學建議
    Modality in potential forms and modal verb neng in Mandarin and its pedagogical approach to teaching
    Authors: 莊欣荷
    Zhuang, Xin He
    Contributors: 張郇慧
    Chang, Hsun Huei
    莊欣荷
    Zhuang, Xin He
    Keywords: 潛能式
    情態詞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5:21:27 (UTC+8)
    Abstract: 華語情態詞「能」和潛能式在表現情態時 經常可以替換使用,例如「吃了這麼多東西,當然吃得飽」也可以說「吃了這麼多東西,當然能吃飽」,但有些時候卻不能,例如「我睡不著」不能說成「我不能睡著」,因為「我睡不著」的意思是「我想睡,但是無法入睡」,而「我不能睡著」的意思是「我想睡,但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允許我去睡」。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是了解潛能式和情態詞「能」的差異,以及如何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對外華語教學上。為達成此目標,首先,本論文整理了過去的研究中相關的文獻,接著確定了本論文的情態架構,接著再討論潛能式和情態詞「能」的結構特色以及情態類型,也確定了兩者都可以表現動力、認知、義務情態三者,但是各有限制,最後則是分別檢測比較潛能式和情態詞「能」在表現這三種情態類型時的替換限制,發現影響替換規則的因素包括:述補複合詞是否具有主事意義,述補複合詞的結構緊密程度、述補複合詞是否為慣用語,而經常被討論的潛能式的否定範疇則必須考慮命題、事件的時間性,最後分析了常用的兩套教材(正中書局出版《實用視聽華語一》、遠東出版社出版《遠東生活華語一、二》)的特色,再根據結構複雜度以及語義情態複雜度提出教學排序的建議。
    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呂叔湘(1999)。現代華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亞非(2000)。核心移位的本質及其條件─兼論句法和詞法的交界面。當代語言學。第2卷第1期:頁1-17。
    吳中偉(2007)。怎樣教語法-語法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亞非(2000)。核心移位的本質及其條件─兼論句法和詞法的交界面。當代語言學。第1期:頁1-17。
    屈承熹(1999)。簡易華語語法。臺北:五南。
    屈承熹、紀宗仁(1999)。漢語認知功能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胡清國(2003)。V得/不C的強勢和理據。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2卷3期:頁124-129。
    郝雷紅(2003)。現代華語否定副詞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郝玲(2006)。再談構成可能補語“ V得/不C ”的條件。語文學刊。第8期:頁118-119。
    孫德金(2002)。華語語法教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孫利萍(2003)。可能補語在北方官話裡的不對稱考察。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麗麗、陳克健、黃居仁(2000)。華語動詞詞彙語意分析:表達模式與研究方法。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Vol. 5, No. 1 , February 2000, 頁1-18.
    陳怡靜(2004)。現代華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廷池(1992)。華語詞法句法四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湯廷池(2002)。華語複合動詞的「使動與起動交替」。第七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33-251。
    湯廷池(2004)。語言分析與華語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頁165-190。
    彭歌(2009)。現代華語補語「得」在泰語的表達研究。銘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卓(2009)。動結式配價研究初探。現代語文(語言研究)。頁44-46。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6)。實用視聽華語1。台北:正中書局。
    董秀芳(2002)。詞彙化:華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葉德明主編(2006)。遠東生活華語BOOK1。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葉德明主編(2006)。遠東生活華語BOOK2。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鄧思穎(2010)。形式華語句法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劉月華等(2001)。實用現代華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謝佳玲(2002)。華語的情態動詞。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謝佳玲(2006)。華語情態詞的語意界定: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國語文研究2006 年第1 期(總第21 期):頁45-63.
    薛鳳生(2007)。動補結構否定形式淺談。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
    韓書庚(2003)。華語能性結構研究。延邊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Bybee, Joan and Fleischman, Suzanne(eds.).1995. 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Chun-Hui Wu(2009). Polysemous Modal 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M.A. thesi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ackard Jerome L. 2001.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Palmer, F. R. 1986. Mood and modalit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97161011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61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101.pdf2128KbAdobe PDF291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