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資料 學術著作 Amsden, A. 1979,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n China Vol.5, No.3, Symposiun on Taiwan : Society and Economy. pp. 341-379. 1989 Asia’s next gia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oki,M., Murdock, K., & Okuno-Fujiwara 1996, “Beyond the east Asia miricale: introducing the market-enhancing view” Pp.1-37 i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 economic development. Edited by Aoki, M., Kim, H., & Okuno-Fujiwar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rrett, R.& Whyte, M. 1982. “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a Deviant Ca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7, No.5, pp. 1064-1089 Breznitz, D., 2007, Innovation and the Stat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heng, Tun-Jen., Stephan Haggard and David Kang. 1998. “Institutions and Growth in Korea and Taiwan: The Bureaucracy.”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y 34(6):87-111. Clemens, Elisabeth S., and James M. Cook. 1999.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ism: Explaining Durability and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 441-466. Easter, Gerald. 2000. Reconstructing the State: Personal Networks and Elite Identity in Soviet Russi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 1979, Dependent development : the alliance of multinational, state, 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The Embedded Autonomy: 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97 “Introduction: Development Stragies Across the Public-Private Divide” in State-Society Synergy: 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Development. Ed. By Evans, Pe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Gerschenkron, Alexander. 1992.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Pp. 111-30, in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Ed. By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Grossman, S. & Hart, O., 1983, “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Econometrica Vol. 51, No. 1, Jan., p.7-45. Hoch, Detlev., Roeding, Cyriac., Purkert, Gert., Lindner, Sandro., Muller, Ralph著,張國鴻譯,2000,《數位式競爭:全球軟體公司的致勝策略。》台北市:天下文化。(Hoch, Detlev., Roeding, Cyriac., Purkert, Gert., Lindner, Sandro., Muller, Ralph., 2000, Secrets of software Success: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100 Software Firms around the World. US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Johnson, C.,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s: The Groth of Industrial Policy,1925-1975. Palo Alt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honey, J.,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vol.29:507-48. Mahoney, James, and Kathleen Thelen. 2010. “A Theory of Gradual Institutional Change,” Pp. 1-37, in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mbiguity, Agency, and Power, ed. by James Mahoney and Kathleen Thele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Douglass C.(劉瑞華譯)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 Princeton, NJ: Princeton Press. Woo-Cumings, M., 1999, “Introduction: Chalmers Johnson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development.” Pp.1-31 in The Development State, edited by M. Woo-cuming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王振寰,2003,“全球化與後進國家:兼論東亞的發展路徑與轉型,”台灣社會學刊,No.31, pp.1-44。 2010,《追趕的極限 : 台灣的經濟轉型》。高雄:巨流圖書。 吳思華、沈榮欽,1999.「台灣體電路產業的形成與發展」Pp.57-150, 管理資本在台灣,蔡敦浩主編(台灣產業研究1)。台北:遠流。 吳思華,1999.「台灣體電路產業的動態網絡」Pp.65-127, 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張苙雲主編(台灣產業研究2)。台北:遠流。 吳學林、林育司,1995. 「經濟部科技專案執行效益之評估:資料包絡分析之實證」科技管理學刊,第十卷第一期pp. 101-134。 陳東升,2003,《積體網路》。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陳易聰,2003,《台灣的國家機關與資訊軟體產業發展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育誠,2005,《資訊服務業發展之政治經濟分析 : 以台灣,南韓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傑森‧德崔克(Jason Dedrick),肯尼斯‧格雷曼(Kenneth L. Kraemer)著; 張國鴻,吳明機譯,2000,《亞洲電腦挑戰 : 創造電腦爭霸戰》。臺北市 : 時報文化, 2000 瞿宛文,2002,《經濟成長的機制:以台灣石化業與自行車業為例》。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瞿宛文、安士敦,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 鄭為元,1999〈發展型國家或發展型國家理論的終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1-68。 鄭力軒、王御風,2011〈重探發展型國家的國家與市場:以臺灣大型造船業為例,1974-2001〉。《台灣社會學刊》47:1-44。 媒體資料 工商日報,2005,〈無標題〉。工商日報科技10版,4月8日。 工商日報,2006,〈資策會代表台灣在WCIT發聲 執行長柯志昇以「Taiwan’s ICT Industry an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為題,發表演說〉。工商日報A12版,5月6日。 李慧菊,1984,〈資策會為何得不到掌聲?〉。天下雜誌,第040期,9月-16日。 商業週刊,2003,〈不搶民間鋒頭 資策會要隱身幕後〉。商業週刊第824期 p.100 9月8日。 經濟日報,1983,〈我國的電腦用中文字形 要被弄到日本去了 中文電腦業者呼籲當局要警惕〉。經濟日報02版,9月-16日。 經濟日報,1986,〈摒棄競爭.改採合作 良好模式.值得倡導〉。經濟日報03版,2月-21日。 經濟日報,1986,〈輔導資訊業 辦法一大堆 實際無助益 業者很不滿 座談會變成抨擊政府措施訴苦會〉。經濟日報02版,9月-10日。 經濟日報,1987,〈美IBM將與我資策會 合資成立軟體開發公司 開發處研究人員均將轉入新公司服務 業者認為楚材晉用.有圖利外商之嫌〉。經濟日報02版,5月-25日。 經濟日報,1988,〈宏慧資訊揭開神秘面紗 王昭明何宜慈分兼董事長總經理 將不承接政府機關的軟體設計案〉。經濟日報21版,2月-25日。 經濟日報,1991,〈軟體業想多口飯吃 盼資策會減少接案〉。經濟日報06版,1月-14日。 經濟日報,1993,〈<人物專訪> 資策會調整定位 為業界做開礦者 果芸:擺脫與民爭利印象將自力更生不再接受政府軟體外包〉。經濟日報12版,9月-28日。 經濟日報,1993,〈李國鼎口述歷史(61) 成立計算機工業策進會〉。經濟日報26版,11月-23日。 經濟日報,1995,〈資策會登陸 重燃與民爭利戰火〉。經濟日報12版,3月-7日。 經濟日報,1995,〈資策會否認挾外商自重 未將青島高速路案轉包星業者〉。經濟日報12版,3月-8日。 經濟日報,1998,〈政府機關軟體工程外包 資策會已同意轉包民間 中華軟協研擬五方案協商後即可實施〉。經濟日報21版,2月-08日。 經濟日報,1998,〈資策會開新店升官一票人 網路產品金融三大事業群衍生成立數位聯合、翔威國際、拓宇科技〉。經濟日報12版,11月-14日。 經濟日報,2000,〈定位困難 人才流失 資策會新掌門面臨考驗 轉型方向未定 自闢財源不能與民爭利 未來發展難關重重〉。經濟日報34版,7月-12日。 經濟日報,2004,〈資訊公協會再摃上資策會 政府「e-Taiwan」500億元商機是引爆點〉。經濟日報34版,5月-14日。 經濟日報,2004,〈搶e化資源 火藥味愈來愈濃〉。經濟日報34版,5月-14日。 經濟日報,2007,〈遠傳併速博 今定奪〉。經濟日報A1版,3月-19日。 經濟日報,2011,〈資拓宏宇國際 大型資服生力軍〉。經濟日報D3版,3月-30日。 聯合報,1983,〈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今說明五五五○專案 業者雖持信任態度‧仍盼澄清若干疑慮〉。聯合報27版,9月-27日。 聯合報,1985,〈貢獻雖大‧批評不斷─資策會的角色與立場〉。聯合報A3版,1月-16日。 聯合報,1985,〈只看到路,卻邁不出腳步!資訊工業發展 面臨結構性困難 如何保持成長 要靠大環境改善〉。聯合報03版,9月-01日。 聯合報,1998,〈資策會將與民間企業成立衍生公司〉。聯合報24版,4月-28日。 聯合報,1999,〈果芸執行長:做民間不能做的研發 若民間能做一定移轉 未來10年 研發網際網路為主〉。聯合報21版,7月-18日。 政府資料 行政院研考會編,劉代洋著,2008,《科技專案效益評估》。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立法院秘書處編,1973-01-19,《立法院公報》。台北市:立法院公報處。 洪震宇,2004,《資訊夢工廠:資策會數位台灣推手》。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 經濟部技術處,2001,《2001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2,《2002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3,《2003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4,《2004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5,《2005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6,《2006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7,《2007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8,《2008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9,《2009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09,《2009政府、國營事業及非營業特種基金捐助財團法人基金概況表》。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10,《2010科技專案執行年報》。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2010,《2010政府、國營事業及非營業特種基金捐助財團法人基金概況表》。台北市:經濟部技術處。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我國軟體競爭力分析》。台北市: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