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46
|
Title: | 21世紀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研究:經濟外交之探討 China`s peaceful rise strategy in 21th century-A study of economic diplomacy |
Authors: | 林家安 LinJiaAn |
Contributors: | 朱新民 Chu, Shin Min 林家安 LinJiaAn |
Keywords: | 中國和平崛起戰略 經濟外交 China’s peaceful rise economic diplomacy |
Date: | 2011 |
Issue Date: | 2012-10-30 14:26:14 (UTC+8) |
Abstract: | 中國欲發展成具國際影響力的大國,首先須充實自身實力,為了能夠專心致力於發展國內經濟、儲備經濟實力,中國需建立安全穩定的國內與國際環境,待實力完備後,自然能夠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獲取應有的大國地位。於此前提與和平發展的趨勢下,中國遂提出「和諧世界」與「和平發展」之理念,大力提倡睦鄰外交,各國應互相尊重、加強互助合作,共建和諧世界。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透過深化與各國的經貿往來,中國和多國簽定經貿協定,成為經貿夥伴,此舉不僅有利中國建構穩定的國內及國際環境,也有利於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塑造積極合作的正面形象。中國推展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就是希望透過經濟與外交的兩手策略,一面利用戰略夥伴關係為經濟發展服務並確保戰略能源的來源,同時又藉由國內市場及經濟實力不斷的提高,增加外交的籌碼以利鞏固其國際地位,擁有發聲權。此一外交手段結合經濟活動與外交關係的推展,彼此相輔相成。
然而,在中國大力提倡經濟外交、追求互利雙贏的同時,中國運用經濟制裁此一較為負面、強制性的外交手段,以脅迫性的方式威脅他國退讓的案例亦時有所聞;而中國積極推行金元外交的行為,更強化美國對「中國威脅論」的討論。此外,西方國家對於中國在提出和諧世界的同時,其軍事國防預算卻不減反增這點時有爭議。為此,中國與西方基於立場的不同,各衍生出了不同的論述與闡釋。究竟中國和平崛起戰略之真實意涵為何,其實際作為與和諧世界之宣言是否相符,均有必要加以釐清。
本篇分別依中國與美國及中國與東協國家政經互動情況為例,探討當代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之後,其外交戰略是否因日益擴大的經濟實力有所改變,又會如何影響中國與他國互動,再從相關事件之發展與各方論點,進一步分析中國經濟外交策略與和平崛起戰略之關聯性,並試圖為中國對外政策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議。 To become a great power, first, China needs to enrich the economic strength to increas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Establishing a safe and stab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ould help China to concentrate on developing the domestic economy in a harmonious world. In order to reach this goal, China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world” and “peaceful rise” and promoted that all countries should respect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epens the relationship of countries, China shapes a positive image of the active cooperation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ntacts by making trade agreements with other countries. Trade agreements not only improve access for exporters and investors to both countries’ markets, reduce the barriers to trade, but also mak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closer and create a secure trading relationship. China use the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strategy to ensure the energy sou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China increases barging chip by rising economic power.
Even though China pursuit win-win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economic diplomacy, China also uses the negative diplomacy ─ economic sa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more, the military budget of China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o this e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suspect the true meaning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and intensify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ffect the interaction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By evaluating the correlation of the economic diplomatic and “peaceful rise”, the study trie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
Reference: | 一、 中文專書
王育三,1993,《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關係》。臺北:黎明。
王勇,2007,《中美經貿關係》,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
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地緣政治與中共外交戰略》。臺北:大屯出版社。
何中順,2007,《新時期中國經濟外交理論與實踐》。北京:時事出版社。
李英明,2004,《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與反思》。臺北:揚智。
宋學文,2009,《國際關係的理論與其應用:入門、進階與研究設計》。臺北:五南。
宋鎮照,2009,《變動中的中國、臺灣與東南亞之新三角關係:政治vs經濟、發展vs安全、區域化vs全球化之策略思維》。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寶俊,1999,《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易君博,1984,《政治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孫格勒、崔洪建主編,1996,《遏制中國:神話與現實》。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郭震遠,2008,《建設和諧世界理論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宇權,2008,〈和諧世界─21世紀中國文化外交戰略分析〉。收錄於梁守德、李義虎主編,《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張虎、許光泰主編,2003,《中共十六大後走向》,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曹筱陽,2002,〈布希政府亞太政策調整〉。收錄於張蘊岭、孫士海主編,《亞太藍皮書:2000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黃仁偉,2008,《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童振源,2003,《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臺北:生智。
彭慧鸞著,2005,〈從中美技術標準戰看「中國崛起」:既衝突又合作的策略選擇?〉。收錄於蔡瑋、柯玉枝副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臺北市:政大國研中心。
郝雨凡,張燕冬,2001,《 限制性接觸,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走向》。北京:新華出版社。
蔡東杰,2008,《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
劉清才,2008,〈超越傳統的權力政治,構建和諧的世界新秩序─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論與實踐〉。收錄於梁守德、李義虎主編,《中國與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郭隆隆,趙念渝編著,1998,《世紀之交的大國關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關中,1992,《國際關係理論簡介》。臺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二、 翻譯專書
Ann Majchrzak著、謝棟梁譯,2000,《政策研究方法論》。臺北:弘智文化。
Frederic S. Pearson, J. Martin Rochester著、胡祖慶議,2000 [1995],《國際關係》。臺北:五南。
Joshua S. Goldstein著、歐信宏、胡祖慶議,2006 [2003],《國際關係》。臺北:雙葉。
Scott Burchill, Andrew Linklater, Richard Devetak, Jack Donnelly, Terry Nardin, Matthew Paterson, Christian Reus-Smit, Jacqui True著、莊皓雲譯,2010,《國際關係理論》。臺北:時英。
三、 報刊
人民日報,關於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問題的備忘錄。1988年5月13日。
大紀元,江澤民訪美與中美交易。2002年10月31日。
大紀元,胡少江:胡錦濤訪美前夕的中美經貿關係。2006年4月15日。
大紀元,討論:胡錦濤訪美之行的主要目的。2006年4月18日。
南方快報,溫家寶訪美與美中臺三角關係變化。2004年12月15日。
泰國世界日報,東盟將成中國第一號貿易夥伴。2012年4月30日。
華盛頓時報,中美關係成為人們注意的中心。1997年6月13日。
經濟日報,美國前商務部長預言上海躍亞洲自貿樞紐;大咖外企呼籲擴大鬆綁投資限制:中國將決定全球經濟成長。2011年10月31日。
聯合早報,中國最想得到的「回禮」─專家談江澤民訪美的予與求。2002年10月22日。
聯合晚報,東方巨龍 改寫世界貿易版圖。2011年3月13日。
環球時報,美專家稱中國若因對臺軍售制裁美國將傷及自身。2012年2月11日。
環球時報,媒體透露美國務院決定擱置2010年對臺軍售。2010年6月29日。
四、 期刊論文
尹承德,2005,〈論中美經貿關係及其走向─兼駁「經濟威脅論」〉。收錄於《國際問題研究》。
朱蓓蕾,2003,〈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收錄於《中國大陸研究》。
李軍,2003,〈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新發展〉。收錄於《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阮宗澤,2004,〈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理論探討〉。收錄於《國際問題研究》。
宋鎮照,1998,〈中共與東南亞之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收錄於《東亞季刊》。
宋鎮照,2010,〈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啟動之區域政經意涵:臺灣的因應與思維〉。收錄於《海峽評論》。
周永生、劉錦明,2003,〈經濟外交與“經濟全球化”-機遇與挑戰、競爭與合作〉。收錄於《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
韋世強,2010,〈改革開放前後我國外交戰略的轉變-從追求政治安全到促進和平發展〉。收錄於《學術論壇》。
張業,2006,〈在“中國夢’與和諧世界”研討會上的講話〉。收錄於《外交評論》。
張靜,2008,〈中國的經濟外交〉。收錄於《商業現代化》(542)。
張輝,2009,〈經濟外交芻議〉。收錄於《理論界》。
張雅君,2003,〈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收錄於《中國大陸研究》。
馮朝奎,1997,〈經濟外交的興起〉。收錄於《世界知識》。
潘兆民,2011,〈中國大陸發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的戰略分析〉收錄於《展望與探索》。
閻學通,2004,〈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收錄於《國際問題研究》。
蕭全政,2004,〈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收錄於《政治科學論叢》。
五、 學位論文
史浩誠,2004,《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軍事戰略之影響》。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何秉澔,2007,《胡錦濤時期中國大陸經濟外交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黃奕龍,2006,《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韓原化,2007,《胡錦濤執政時期外交政策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蔣學年,2009,《中共睦鄰外交的建構與發展—從「朝貢體系」的理論與架構分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六、 西文文獻
Amitav Acharya. 1997, “Ideas,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from the ASEAN Way to the Asia Pacific Way?” The Pacific Review 10(3):319-320.
Bernstein R., Ross H. Munro., 1997,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Charrier P., 2001, “ASEAN’s Inheritance: the Regionalization of Southeast Asia, 1941-61.” The Pacific Review 14(3): 313-338.
Jurgen Haacke, 1999, “The Concept of Flexible Engage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Enhanced Interaction: Intramural Challenges to the ASEAN Way.” The Pacific Review 12(4):581-582.
James C., Hsiung, 1995, ”China’s Omni-Directional Diplomacy: Realignment to Cope with Monopolar U.S. Power.” Asian Survey 35(6): 547-575.
James B., Steinberg, 1995, ”Dual Engagement: U.S. Policy Toward Russia and China.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6: 392.
Nicholas D, Kristof, 1993, “The Rise of China.” Foreign Affairs 72(5):59-74。
Philip C., Sanders., 2001, Debating Dragon: Priorities in U.S. Policy towards China, 1989-1998. Ph. 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Ross H., Munro, 1992,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62:10-16。
Samuel Huntington, 1997,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Rockefeller Center.
Random House,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July 31, 2001.
Time (Asia Edition), China: The World’s Next Superpower. May10, 1993. Pp15-39
Time, 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 July 31, 1995, Pp.72.
The New York Times, The Real Chinese Threat. August 27, 1995. Pp.50-51.
The New York Times, Nationalism Bites Back. October 24, 1996.
The New York Times, The Real Chinese Threat. March 5, 1997.
The Washington Post, Gephardt Bashes U.S. Policy on China. May 28, 1997, Pp.A4.
The Washington Post, A ‘Normal’ Trading Partner. June 17, 1997, Pp.A17.
The Washington Post, Let’s Cooperate With Chin. July 6, 1997, Pp.C7
USIS Bulletin, Christopher Interview On CNN January 17, 1997.” January 21, 1997,P6。
USIS Bulletin, President Clinton’s 4/7 Speech on U.S. Policy Toward China. April 8, 1999, pp.9-17。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98261015 100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261015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index.html | 0Kb | HTML2 | 1012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