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0971361      Online Users : 90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54928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28


    Title: 王船山評選陶謝詩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Wang Chuan-Shan appraising and choosing Tao(Yuan-Ming)`s and Xie(Ling-Yun)`s poems
    Authors: 郭凱文
    Kuo, Kai wen
    Contributors: 侯雅文
    郭凱文
    Kuo, Kai wen
    Keywords: 王船山
    王夫之
    古詩評選
    陶淵明
    謝靈運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4:22:47 (UTC+8)
    Abstract: 王船山特重謝靈運詩是其特色,評選陶謝詩所採取「揚謝抑陶」的態度,與多數文學史論者不同。本文即以此一評選的特殊現象展開研究。第一章緒論首先對前行學者相關研究成果予以省思,從而導出本文的論題、論點與方法,並說明史料的選擇與運用。第二章處理的論題是:「詮釋王船山選錄陶淵明、謝靈運二家詩的作品特質及其特定取向」,先分析船山選評的作品在「題材」、「情意」、「表現形式」等方面的特點,然後與歷代文人對陶謝詩評賞抑揚的結果,相互比較,觀其同異,以便說明船山的編選取向。第三章處理的論題是:「詮釋王船山評選陶淵明、謝靈運二家詩之評語的意涵」,先以前一章分析作品特質而得到的結論為基礎,逐條解釋船山評語的意義,並揭明其中的核心觀念:此即「二元或多元要素對立、分立統一」。然後溯源船山的詩論與文化思想,證成此為船山一貫的思維模式。最後說明船山評選陶謝詩所欲對治的明代詩學問題,尤其以竟陵派對陶謝詩的評選及其所關涉的詩學、文化問題為主要的批判對象。第四章處理的論題是:「說明船山的評選結果,在陶謝詩接受史上的意義」,重點在於說明船山如何基於「二元或多元要素對立、分立而統一」的觀念,對陶謝詩的既有典律及其堪為典律的意義,予以改造;乃至提出新範作。在論述上,以船山的評語、詩論中,所觸及的陶謝詩評說傳統為重心,梳理該評說傳統所涵具的詩學觀念,以為參照知識,藉此對顯、說明船山評選陶謝詩的歷史意義。第五章則綜合、條述全書各章結論,並提出未來研究的展望。
    Reference: 參考、徵引書目
    本書目整理論文中曾參考、徵引的各項文獻,其中關於王船山、陶淵明、謝靈運之著作與相關研究為本論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特將其提出,獨立整理。區分為著作(含今人點、校、箋、注本)與相關研究(包括專書、學位論文、期刊、會議、論文集論文)兩大類。其他文獻則區分為「古籍文獻」與「今人著作」,前者先依經史子集分類,再依時代排序,後者先分為專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等類,再依作者姓名排序。
    壹、 王船山、陶淵明、謝靈運之著作(含今人點、校、箋、注本)
    一、 王船山著作
    1. [明] 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2. [清] 王夫之:《船山遺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3. [清] 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4. [清] 王夫之:《王船山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二、 陶淵明著作
    (一) 古籍
    1. [晉] 陶潛著,[宋] 李公煥箋注:《箋注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2. [晉] 陶淵明:《陶彭澤集》,收入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2002年)第3冊。
    3. [晉] 陶潛著,[明] 黃文煥析義:《陶元亮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集部,別集類,第3冊。
    4. [晉] 陶潛著,[清] 蔣薰評:《陶淵明詩集》,轉引自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硏室編:《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下冊。
    (二) 今人點、校、箋、注本
    1. [晉] 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2. [晉] 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3. [晉] 陶淵明著,袁行霈箋注:《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4. [晉] 陶淵明著,王叔岷箋證:《陶淵明詩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 [晉] 陶淵明著,王瑤編著:《陶淵明集》(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年)。
    6. [晉] 陶淵明著,古直箋:《陶淵明詩箋》(台北:廣文,1980年)。
    7. [晉] 陶淵明著,丁仲祜箋注:《陶淵明詩箋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8. [晉] 陶淵明著,楊勇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2007年)。
    9. [晉] 陶淵明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1996年)。

    三、 謝靈運著作
    (一) 古籍
    1. [南朝宋] 謝靈運著:《謝康樂集》,收入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3冊。
    (二) 今人點、校、箋、注本
    1. [南朝宋] 謝靈運著,黃節注:《謝康樂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 [南朝宋] 謝靈運著,顧紹柏校注:《謝靈運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3. [南朝宋] 謝靈運著,李運富編注:《謝靈運集》(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貳、 王船山、陶淵明、謝靈運之相關研究
    一、 王船山相關研究
    (一) 專書
    1. 何冠彪:《明清人物與著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2. 崔海峰:《王夫之詩學範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3. 陶水平:《船山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4. 曾守仁:《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文史叢刊》139冊)。
    5.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6.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7. 劉春建:《王夫之學行繫年》(鄭州:中州古籍,1989年)。
    8. 蕭馳:《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9. 譚承耕《船山詩論及創作研究》(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
    (二) 學位論文
    1. 吳靜慈:《王船山評杜詩之研究》(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2. 李錫鎮:《王船山詩學的理論基礎及理論重心》(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3. 張舒雲:《王船山選評三李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4. 曾守仁:《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
    (三) 期刊論文
    1. 宋緒連:〈述評王夫之論謝靈運〉,《遼寧大學學報》1984年5期,頁81-86。
    2. 林文月:〈中國山水詩的特質〉,《中外文學》第3卷第8期(1975年1月),頁152-179。
    3. 涂波:〈論王夫之選本批評〉,《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2005年7月),頁50-55。
    4. 張節末:〈論王夫之詩樂合一論的美學意義──兼評王夫之詩論研究中的一種偏頗〉,《學術月刊》1986年12期,頁43-50
    5. 曾也魯:〈王船山《古詩評選》簡析〉,《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5期,頁20-23。
    6. 曾守仁:〈「感傷詩人」的詩學追索──解析船山「自有五言, 未有康樂;既有康樂,更無五言」說〉,《政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12年12月),頁201-240。
    7. 湯勁:〈船山為何獨鍾康樂詩〉,《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期,頁63-64+96。
    8. 湯勁:〈解讀王船山「自有五言,未有康樂」說〉,《船山學刊》2002年3期,頁27-29+47。
    9. 黃河:〈格調與感悟──兼談謝靈運詩歌的被解讀與王夫之對謝靈運詩歌的批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2期,頁81-89。
    10. 蕭馳:〈船山以「勢」論詩和中國詩歌藝術本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頁189-229。
    11. 蕭馳:〈船山詩學中「現量」意涵的再探討──兼論傳統「情景交融」理論研究的一個誤區〉,《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總第37期(2000年12月),頁369-396。
    12. 蕭馳:〈詩樂關係論與船山詩學架構--兼論傳統詩學與中國思想中超形上學〉,《清華學報》新第31卷第1、2期合刊(2001年3月),頁67-99。
    13. 蕭馳:〈論船山天人之學在詩學中之展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107-153。
    14. 羅春蘭、李曉瑋、袁萍:〈偏激中的情真之美——淺淡船山對陶淵明的解讀〉,《船山學刊》2005年3期,頁13-15。

    二、 陶淵明相關研究
    (一) 專書
    1. 方祖燊:《陶潛詩箋註校證論評》(台北:台灣書店,1988年)。
    2. 王國瓔:《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出版社,1999年)。
    3.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硏室編:《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4. 朱自清:〈陶詩的深度──評古直《陶靖節詩箋定本》〉,《朱自清序跋書評集》(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
    5. 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6.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9年)
    7. 陳怡良:《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8. 黃仲崙:《陶淵明作品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店,1975年)。
    9. 黃蕙菁:《唐宋陶學研究》(台北:花木蘭,2007年)。
    10. 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1. 劉中文:《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
    12.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向共同體的樂園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13. 鍾優民:《陶淵明論集》(長沙:湖南人民,1982年)
    14. 鍾優民:《陶學史話》,(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1年)。
    15. 鍾優民:《陶淵明研究資料新編》(長春:吉林教育,2000年)。
    16.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台北:秀威,2007年)。
    (二) 學位論文
    1. 王明輝:《陶淵明研究史論略》(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3年)。
    (三) 期刊、會議、論文集論文
    1. 高莉芬:〈山海經的閱讀與重述:陶淵明〈讀山海經〉的多重文本〉,收入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六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頁283-309。
    2. 黃偉倫:〈陶詩「創作個性」論〉,《國文學報(高師大)》第6期(2007年6月),頁77-96。
    3. 鄭文惠:〈新形式典範的重構──陶淵明〈桃花源記并詩〉新探〉,收入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5年),頁259-300。

    三、 謝靈運相關研究
    (一) 專書
    1. 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2. 李雁:《謝靈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3.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4. 黃節講述,蕭滌非整理:《讀詩三札記‧讀謝康樂詩札記》,收入蕭滌非:《樂府詩詞論藪》(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
    (二) 學位論文
    1. 王芳:《清前謝靈運詩歌接受史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6年)。
    2. 王豐先:《南朝謝靈運接受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3. 陶玉璞:《謝學史論─試論歷史如何安頓謝靈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三) 期刊、會議論文、論文合集
    1. 王文進:〈謝靈運詩中「遊覽」與「行旅」之區分〉,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輯:《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第二輯,頁1-21。
    2. 王國瓔:〈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漢學研究》第5卷第1期(1987年6月),頁161-181。
    3. 宋緒連 :〈謝靈運山水詩結構初探〉,《遼寧大學學報》1985年第5期,頁55-59。
    4. 陳怡良:〈謝靈運的審美素養及其山水詩的藝術美〉,《成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5年7月),頁111-146。
    5. 章尚正:〈論謝靈運山水詩的審美開拓〉,收入臧維熙主編:《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頁19-26
    6. 魏宏燦:〈論謝靈運山水詩結構的多變性〉,《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總第11期),頁49-52。該文原收錄於臧維熙主編:《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頁74-81。篇名為〈天質奇麗、運思精鑿──論謝靈運山水詩的結構藝術〉。

    四、 陶謝相關研究
    (一) 專書
    1.白振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上海:上海辭書,2006年)。
    (二) 學位論文
    1.黃菁芬:《陶淵明、謝靈運思想與詩風較論》(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6年)。
    (三) 期刊、會議論文、論文合集
    1.王文進:〈陶謝並稱對其文學範型流變的影響--兼論陶謝「田園」、「山水」詩類空間書寫的區別〉,《東華人文學報》第9期(2006年7月),頁69-109。

    參、 古籍文獻(含今人點、校、箋、注本)
    一、 經部
    (一) 《十三經注疏標點本》
    1. [魏] 王弼注,[唐] 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周易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臺北:臺灣古籍,2001年)第1-2冊。
    2. [漢] 孔安國傳,[唐] 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尚書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3-4冊
    3. [漢] 毛亨傳,[漢] 鄭玄箋,[唐] 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5-9冊。
    4. [漢] 鄭玄注,[唐] 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10-15冊。
    5. [漢] 鄭玄注,[唐] 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儀禮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16-20冊。
    6. [漢] 鄭玄注,[唐] 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21-28冊
    7. [周] 左丘明傳,[晉] 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春秋左傳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29-34冊。
    8. [魏] 何晏注,[宋] 邢昺疏,朱漢民整理:《論語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40-41冊。
    9. [漢] 趙岐注,[宋] 孫奭疏,廖名春、劉佑平整理:《孟子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第45-46冊
    (二) 其他經部古籍
    1. [漢] 許慎撰,[清] 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01年)。
    2. [唐] 顏師古:《匡謬正俗》,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21冊。
    3. [宋] 陳彭年等:《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2007年)。
    4. [宋] 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5. [明] 顧夢麟:《詩經說約‧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經部詩類,第60冊。
    6.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
    7.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二、 史部
    1. [漢] 司馬遷撰,[宋] 張駰集解,[唐] 司馬貞索隱,[唐] 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 [漢] 班固撰,[唐] 顔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3. [南朝宋] 范曄撰,[唐] 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4. [梁] 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5. [梁]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6. [唐]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7. [唐]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8. [清] 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三、 子部
    1. [周] 尸佼:《尸子》,收入《子書二十八種》(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第5冊。
    2. [宋] 杜道堅:《文子纘義》,收入《子書二十八種》第4冊。
    3. [清]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4.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99年)。
    5. [漢] 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6. 舊題[漢] 劉向撰:《列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仙佛靈異叢書,與《神仙傳》、《疑仙傳》合刊)。
    7. [漢] 劉劭著,陳喬楚註譯:《人物志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8. 楊伯峻集解:《列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9. [晉] 郭璞傳,[清] 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收入[清] 郝懿行著,安作璋主編:《郝懿行集》(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第6冊。
    10. [宋] 郭熙 撰,[宋] 郭思 編:《林泉高致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四、 集部
    (一) 詩話全編收錄著作

    1. [宋] 阮閲編:《詩話總龜》,收入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第2冊
    2. [宋] 王直方:《王直方詩話》,《宋詩話全編》第2冊。
    3. [宋] 范溫:《潛溪詩眼》,《宋詩話全編》第2冊。
    4. [宋] 陳師道:《後山詩話》,《宋詩話全編》第2冊
    5. [宋] 唐庚撰、[宋] 强行父輯:《唐子西文錄》,《宋詩話全編》第2冊。
    6. [宋] 蔡絛:《西清詩話》,《宋詩話全編》第3冊。
    7. [宋] 張戒:《歲寒堂詩話》,《宋詩話全編》第3冊。
    8. [宋] 張戒:《歲寒堂詩話》,《宋詩話全編》第3冊。
    9.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玉澗雜書》,《宋詩話全編》第3冊。
    10. [宋] 惠洪:《冷齋夜話》,《宋詩話全編》第3冊。
    11. [宋] 陳巖肖:《庚溪詩話》,《宋詩話全編》第3冊
    12.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宋詩話全編》第3冊。
    13. [宋] 吳聿:《觀林詩話》,《宋詩話全編》第3冊。
    14.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宋詩話全編》第4冊。
    15. [宋] 計有功:《唐詩紀事》,《宋詩話全編》第5冊。
    16. [宋] 楊萬里:《誠齋詩話》,《宋詩話全編》第6冊。
    17. [宋] 朱熹:《清邃閣論詩》,《宋詩話全編》第6冊。
    18. [宋] 陳善:《捫蝨新話》,《宋詩話全編》第6冊。
    19. [宋] 洪邁:《容齋隨筆》,《宋詩話全編》第6冊。
    20. [宋] 姜夔:《白石道人詩說》,《宋詩話全編》第7冊。
    21. [宋] 張鎡:《仕學規範》,《宋詩話全編》第7冊。
    22. [宋] 葛立方:《韻語陽秋》,《宋詩話全編》第8冊。
    23. [宋] 吳子良:《林下偶談》,《宋詩話全編》第8冊。
    24. [宋] 魏慶之:《詩人玉屑》,《宋詩話全編》第9冊。
    25. [宋] 王應麟:《困學紀聞》,《宋詩話全編》第9冊。
    26. [宋] 何谿汶:《竹莊詩話》,《宋詩話全編》第10冊。
    27. [金] 王若虛:《滹南詩話》,收入吳文治主編:《遼金元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1冊。
    28. [元] 王構:《修辭鑑衡》《遼金元詩話全編》第3冊。
    29. [元] 吳師道:《吳禮部詩話》,《遼金元詩話全編》第4冊。
    30. [明] 單宇:《菊坡叢話》,收入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第1冊。
    31. [明] 高棅:《唐詩品彙》,《明詩話全編》第1冊。
    32. [明] 黃溥:《詩學權輿》,《明詩話全編》第2冊。
    33. [明] 都穆:《南濠詩話》,《明詩話全編》第2冊。
    34. [明] 蔣冕:《瓊臺詩話》,《明詩話全編》第2冊。
    35. [明] 李東陽:《麓堂詩話》,《明詩話全編》第2冊。
    36. [明] 萬表:《玄敬詩話》,《灼艾集》卷下,《明詩話全編》第3冊。
    37. [明] 陸深:《詩話》,《明詩話全編》第3冊。
    38. [明] 安磐:《頤山詩話》,《明詩話全編》第3冊。
    39. [明] 邵經邦:《藝苑玄機》,《明詩話全編》第3冊。
    40. [明] 王世貞:《藝苑卮言》,《明詩話全編》第4冊。
    41. [明]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詩話全編》第4冊
    42.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明詩話全編》第4冊。
    43. [明] 張懋賢著:《詩原撮要》,《明詩話全編》第4冊。
    44. [明] 郭子章:《豫章詩話》,《明詩話全編》第5冊。
    45. [明] 梁橋:《冰川詩式》,《明詩話全編》第5冊。
    46. [明] 周履靖:《騷壇秘語》,《明詩話全編》第5冊。
    47. [明] 胡應麟:《詩藪》,《明詩話全編》第5冊。
    48. [明] 許學夷:《詩源辨體》,《明詩話全編》第6冊。
    49. [明] 鍾惺:《硃評詞府靈蛇二集》,《明詩話全編》第7冊。
    50. [明] 馮復京:《說詩補遺》,《明詩話全編》第7冊。
    51. [明] 王昌會:《詩話類編》,《明詩話全編》第8冊。
    52. [明] 費經虞:《雅倫》,《明詩話全編》第9冊。
    53. [明] 賀貽孫:《詩筏》,《明詩話全編》第10冊。
    54. [明] 釋懷悅:《詩家一指》,《明詩話全編》第10冊。
    55. [明] 閔文振:《南莊詩話》,《明詩話全編》第10冊。
    56. [明] 謝天瑞:《詩法大成》,《明詩話全編》第10冊。
    57. [明] 陸時雍:《詩鏡總論》、《古詩鏡》,《明詩話全編》第10冊。
    (二) 其他集部古籍
    1. [梁] 蕭統編,[唐] 李善注:《文選》(台北:五南圖書,1994年)。
    2. [梁]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3. [梁] 鍾嶸撰、王叔岷箋:《鍾嶸詩品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4. [梁] 鍾嶸著,古直箋:《詩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 [陳] 徐陵編、[清] 吳兆宜注、[清] 程琰删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 [唐] 李白著,[清]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7. [唐] 杜甫著,[清] 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8. [唐] 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 [唐] 白居易著,丁如明、聶世美校點:《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0. [唐] 司空圖著,杜黎均譯注評析:《二十四詩品譯注評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11. [唐] 曹鄴:《曹祠部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3冊。
    12. [唐] 皎然:《杼山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1冊。
    13. [唐] 皎然著,許清雲輯校新編:《皎然詩式輯校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14. [唐] 韋絢:《劉賓客嘉話錄》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
    15. 張伯偉彙編:《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16. [宋] 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17. [宋] 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8. [宋] 蘇轍:《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9. [宋]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20. [宋] 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宋黃文節公全集》,《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1年)。
    21. [宋] 秦觀:《淮海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115冊。
    22. [宋] 晁補之:《雞肋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118冊。
    23. [宋] 葛勝仲:《丹陽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7冊。
    24. [宋] 陳與義:《簡齋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9冊。
    25. [宋]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頂淵,2005年)。
    26. [宋] 胡宏著,王立新校點:《五峰集》,《胡宏著作兩種》(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27. [宋] 施德操:《北窗炙輠錄》,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9冊。
    28. [宋] 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29. [宋] 蒲積中编、徐敏霞校点:《古今歲時雜咏》(瀋陽:遼寧教育,1998年)。
    30. [宋] 王楙:《野客叢書》,收入《叢書集選》(臺北:新文豐,1984年),第54冊。
    31. [宋]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63冊。
    32. [宋] 黄震:《黃氏日鈔》(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33. [宋]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4. [宋] 陳模撰,鄭必俊校注:《懷古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35. [宋] 蔡正孫:《詩林廣記》,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82冊。
    36. [金] 元好問:《元好問全集(增訂本)》(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37. [元] 方回:《桐江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22冊。
    38. [元] 方回:《桐江續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商務,1970年)初集,集部別集類,第337冊。
    39. [元] 左克明:《古樂府》,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8冊。
    40. [元] 劉履:《風雅翼》(《選詩補注》),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0冊。
    41. [明] 宋濂:《宋學士文集》,收入《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初編集部,第80冊。
    42. [明] 宋濂:《宋學士全集》,收入《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1985年)第67冊。
    43. [明] 蔣冕:《湘皐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4冊。
    44. [明] 郎瑛:《七修類稿》卷十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23冊。
    45. [明] 楊慎:《升菴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
    46. [明] 黃省曾:《名家詩法》,收入蔡鎮楚編:《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10冊。
    47. [明] 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8. [明] 李攀龍:《古今詩刪》,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2-1385冊。
    49. [明]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公司,1976年)。
    50. [明] 王世貞:《讀書後》,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5冊。
    51. [明] 王圻:《稗史彙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遼寧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子部,雜家類,第141冊。
    52. [明] 陸樹聲:《長水日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寶顏堂祕笈本,收入嚴一萍選輯:《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53. [明] 梅鼎祚:《古樂苑》,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5冊。
    54. [明] 梅鼎祚:《八代詩乘》(明萬曆十一年(1583)、三十四年(1606)遞刊合印本)。
    55. [明] 鄒元標:〈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平泉諡文定陸公傳〉,《願學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4冊。
    56. [明] 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1981年)。
    57. [明] 鍾惺、譚元春編:《古詩歸》(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刊本)
    58. [明] 黃諄耀:《陶菴全集》,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7冊。
    59. [明] 戴有孚輯:《著疑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第152冊。
    60. [明] 劉績:《霏雪錄》,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
    61. [明] 陸時雍:《古詩鏡》,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1冊。
    62. [明] 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收入[清] 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0-1397冊。
    63. [清]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64. [清] 李漁:《閒情偶寄》(臺北:明文書局,2002年)。
    65. [清] 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66. [清] 龔鼎孳:《定山堂詩集》、《定山堂詩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02-1403冊。
    67. [清] 陳祚明評選:《采菽堂古詩選》(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68. [清] 朱彝尊著,姚祖恩編,黃君坦校點:《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2006年)。
    69. [清] 王士禎:《帶經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70. [清] 王士禎:《漁洋詩話》,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71. [清] 王士禎選、聞人倓箋:《古詩選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72. [清] 鄒漪纂:《啟禛野乘》,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第32冊。
    73. [清] 沈德潛:《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74. [清] 賀裳:《載酒園詩話》,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1999年)。
    75. [清] 阮元:《文選樓藏書記》(上海:上海古籍,2009年)。
    76. [清] 張玉穀:《古詩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7. [清] 張琦:《古詩錄》(淸嘉慶間陽湖張氏宛鄰書屋原刊本)
    78. [清] 陳沆:《詩比興箋》(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79. [清] 王闓運:《八代詩選》(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附—叢書、彙編、全編類書籍
    1.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2.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3. [清]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4.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5.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
    6. 吳文治主編:《遼金元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7.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8. 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9. 丁福保輯:《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0.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1999年)。
    11. [清] 嚴可均輯,馬志偉審訂:《全三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12. [清] 嚴可均輯,何宛屏、珠峰旗云、王玉審訂:《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3. [清] 嚴可均輯,苑育新審訂:《全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14. [清] 嚴可均輯,馮瑞生審訂:《全梁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肆、 今人著作
    一、 專書
    1. 舒茲(Alfred Schutz)著、盧嵐蘭譯:《舒茲論文集(第一冊)》(台北:桂冠,1992年)。
    2. 雷蒙.賽爾登(Roman Selden)、彼得.維德生(Peter Widdowson)、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er)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台北:巨流圖書,2005年)。
    3.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1974年)。
    4. 王力主編:《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5. 王學泰編著:《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6.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7. 朱光潛:《詩論》,《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冊。
    8.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年)。
    9. 侯雅文:《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台北:大安,2009年)。
    10.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74年)。
    11. 涂光社:《勢與中國藝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0年)。
    12.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1983年)。
    13.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出版公司,1999年)。
    14.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
    15.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出版,1994年)。
    16. 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7.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18. 錢鍾書:《談藝錄》(台北:書林,1988年)。
    19. 羅根澤:《隋唐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20. 釋印順:《《往生淨土論》講記》,《華雨集》第1冊,收入《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 學位論文
    1. 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2. 許璧如:《鍾惺詩學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三、 期刊、會議、論文集論文
    1. 何定生:〈從詩經本身看樂歌關係〉,收入林慶彰編:《修訂再版詩經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頁1-18。
    2. 吳承學:〈釋「自然」——兼論文學批評概念的歷史性〉,《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4期,頁55-59+8。
    3. 侯雅文:〈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對「詞史」的研究與書寫提出「方法學」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頁115-158。
    4. 徐國能:〈以「俗」論杜辨析〉,《淡江中文學報》第20期(2009年6月),頁1-32。
    5. 張晶:〈廣遠與精微──中國古代詩學的一對辯證命題〉,《文學評論》,2004年第4期,頁74-80。
    6. 張連生:〈重新審視「史料」的定義問題〉,《河北學刊》2007年第2期,頁91-93+97。
    7. 黃偉倫:〈物感與情景交融之辨--一個歷史與邏輯並觀的考察〉,《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21期(2010年12月),頁153-190。
    8. 鄭毓瑜:〈詩歌創作過程的兩種模式──「詩緣情」與「詩言志」〉,《中外文學》,第11卷第9期(1983年2月),頁4-19。
    9. 鄭毓瑜:〈漢代至六朝「比興」觀念的演變及其所形成的審美論點〉,《文學評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第9集,頁37-57。
    10. 蔡英俊:〈試論「比」、「興」觀念的演變及其理論意義〉,《文學評論》第9集,頁59-109。
    11. 廖棟樑:〈滋味:以味論詩說初探〉,《輔仁國文學報》第7期(1991年),頁161-190。
    12. 謝明陽:〈方以智與明代復古詩學的承變關係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8年7月),頁71-100。
    13. 顏崑陽:〈《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十二期(1994年6月),頁31-55。
    14. 顏崑陽:〈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第29期(2009年10月),頁55-10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5151023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102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2301.pdf8674KbAdobe PDF226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