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95573      Online Users : 90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06


    Title: 從智慧財產權的觀點看台灣設計公司面臨的問題
    Challenges faced by Taiwan design houses: perspectives fr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uthors: 葉咨甫
    Yeh, Tzu Fu
    Contributors: 李治安
    Lee, Jyh An
    葉咨甫
    Yeh, Tzu Fu
    Keywords: 台灣設計公司
    設計產業環境
    低度智慧財產權
    品牌發展模式
    整合
    Taiwanese design companies
    design industry environment
    low degre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brand development model
    aggregation
    Date: 2011
    Issue Date: 2012-10-30 14:20:59 (UTC+8)
    Abstract: 「設計」應該是一種創造高附加價值的觀念,不過很可惜的是,在台灣的環境之下,很多的設計業者卻不得不和現實妥協、低頭,放棄當初投入設計的理想和初衷,來從事設計代工或接單(B TO B)等高度競爭的工作,儘管台灣的設計,在國際比賽中,贏得非常多的大獎,擁有很強的設計能力,和受到國際高度的肯定。不過,設計業者在環境的限制之下,仍然沒有辦法利用「設計」來創作高附加價值的作品,或賺取超額的收益及名聲。以拿下美國2009年Gen Art時裝大獎的設計師古又文曾經感慨得說:「我是被台灣這個產業,逼著我一定得出走,因為在這個環境中,如果我想要做我自己,想要做一個有創意,而不是拷貝人家創意的設計師,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

    台灣的設計產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智慧財產權的制度,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本研究將從設計產業、智慧財產權以及集體管理組織的概念,來討論台灣設計產業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並試圖找尋出一個解決的方案。

    在經過一連串的分析以及資料的統整之後,本研究認為台灣設計產業最大的問題有3項,第一,台灣的設計產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競爭激烈,缺乏資金和資源,也無力拓展海外市場和經營品牌;第二,在台灣的設計產業之中,創新的價值,很難轉換到品牌或者商標之上,因此消費者不易分辨原創作品與仿冒商品之差異;第三,市場上缺乏穩健而且可靠的通路系統,設計業者很難將創作商品,在市場上換取收益,並獲得充足的資金來支持其後續的開發和創作。

    本研究提出「設計品牌經紀商」的概念,希望能夠解決目前設計產業面臨的交易成本過高,以及中小型設計業者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如果依照智慧財產權整合的概念,這種類似集體管理團體的組織在達到一定的規模後,可以發揮類似保險公司分散風險的經濟模式,同時也具備了提高談判和議價能力,以及達到降低買賣雙方搜尋成本的好處。
    Design should be a concept of creating value added. However, in Taiwan, many designers are forced to compromise with the reality, doing high competitive jobs like B to B(business-to-business) instead of following their aspiration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aiwanese designers have won many international prizes and that their designing abilities have been highly recognized in the world, they are still unable to use “design” to create high value added works, make profits, and gain popularity out of it. Ku Yu-Wen, the designer who won the 2009 Gen Art Prize in the U.S., once said, “I was forced to leave because of this industry in Taiwan. In this environment, it’s almost impossible to be myself, be a creative designer who doesn’t copy.”

    What problems are we facing in Taiwan’s design industry? What role should the IP policy take? In this research, we will go through the concepts of design indust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llectiv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faced in Taiwan, and work on a possible solution.

    After a series of data analysi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Taiwan’s design industry are facing three main problems: First, Taiwan’s design industry is composed of small companies, which are constantly competitive, lack capital and resources, and are unable to expand markets oversea or invest in brand management. Second, in Taiwan’s design industry, it’s difficult to transfer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into the brand or the trade mark; therefore, customers are often unable to distinguish the genuine products from the couterfeits. Third, the market lacks stable and reliable marketing channels. It’s difficult for designers to make profits from their works and gain sufficient capital to support their following work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designer brands broker” in hopes of lower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and helping those willing but unable designers. Lik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en reaching a certain scale, this kind of collectiv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can help to diversification risk like an insurance company. Furthermore, it can help to increase designers’ negotiating ability and decrease the search cost for both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Reference: 中文資料:

    書籍:
    Lawrence Lessig著,葉心嵐譯, REMIX,將別人的作品重混成賺錢生意:重混經濟 侵權與原創之間的新商業型態.,大是文化。(2011)
    Lawrence Lessig著, 劉靜怡譯,誰綁架了文化創意?:如何找回我們的「自由文化」, 早安財經,(2008)。
    王素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經濟前瞻,頁45-52,(2006)。
    林孟儀、劉慧雯. (2006), 設計創價時代,台灣: 臉譜出版。
    陳運星、王桂沰、張真堯, (2010),當設計遇上法律-智慧財產權的對話,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專書論文:
    古詩萍,時裝設計產業智慧財產權保護之研究,政治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頁87,2011年7月
    李青洋,專利聯盟對企業研發績效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呂婉如. (2009). 以品牌引導設計創新之案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志芬,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珠寶產業品牌行銷研究以小型工作室為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頁21,2006年6月
    邱國洲. (2006). 國際知名品牌廠商產品創新屬性、品牌形象、品牌聲譽、品牌關係品質對品牌權益之關係性研究-以數位攝影機產品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郁秀(2003).地方文化館的政策與實踐,文建會編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台北:文建會。
    黃靜沂(2012).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創業精神¬¬-以設計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得良. (2005). 台灣中小企業產品創新與國際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美慈,同人誌相關著作權問題研究,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12月,頁47

    期刊:
    王之杰譯,Magnus Lund著,台灣小品牌的大世界(Taiwan Small Brand to the World – opportunities and chanllenges),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頁1-2,2008年9月
    李彥錚,「中型企業」與「微、小型企業」評分模型之區隔,金融聯合徵信雙月刊,3期,頁12,2008年
    林炎旦、李兆翔 (2010), 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培育策略,人才培訓與教育產業, 頁 11。
    林榮泰. (2009年10月), 融合文化與美學促成文化創意設計新興產業之探討, 藝術學報,85 期, 頁 87。
    林榮泰、王銘顯. (2008年4月), 臺灣設計產業發展現況與願景之探討,藝術學報,82 期, 頁 61。
    林榮泰,「工」不可沒‧「藝」不可失,台灣工藝,33期,頁9,2011年。
    林利芝,著作權決戰伸展台(上),台灣法學,129期,頁71-106,2009年6月。
    林利芝,著作權決戰料理台,台灣法學,147期,頁25,2010年3月。
    周雅菁、曾啟雄(200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研究,研究設計,第5期,頁132-140。
    張小虹,假名牌、假理論、假全球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4期,2004年6月,頁244-248
    張露心,文化品牌之建立及文化創意產業行銷模式之初探-以幾米繪本爲例,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科技系,設計與環境第8期,頁21-30,2001年
    陳介英. (2010年8月),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的文化基礎探討, 勤益人文社會學刊,第1期, 頁 70。
    黃智彥、賴杉桂、黃振銘、拾已寰. (2011年7月), 臺灣設計產業創業育成輔導資源與環境需求調查研究, 中小企業發展季刊,20期, 頁 121-146。
    葉仲任. (2006), 中小企業競爭優勢之研究, 中州學報,24期,頁 49-50。
    盧文祥. 著作採用創新授權機制衍生價值共享之探討. 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五卷第一期,頁 5。.

    官方出版政府資料:
    文建會. (2011年7月),2010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灣: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辦公室。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產業有家,家有產業」座談會,100年1月24日第一階段第一場北區座談會投影片,頁5-7
    何美玥(2005)〈部長序〉收於經濟部工業局編,2004 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佘日新、管中閔、陳建良、鄭健雄、林依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與願景,總統府委託研究報告報告,(2010),頁38-51
    經濟部. (2009), 設計產業發展旗艦計畫98—102年。
    臺灣創意設計中心(2005),產業界運用設計現況調查,臺北:臺灣創意設計中心。
    臺灣創意設計中心(2006),設計服務業產業政策簡報,臺北:臺灣創意設計中心。

    網路資料:
    Cheers雜誌. (2010年5月). 2009年台灣1000大企業人才策略與最愛大學生調查. 2012年7月10日 擷取自 Cheers雜誌91期: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2406 (2012/7/15)
    古又文:生命是艱難的,要一直與它搏鬥,康邁雜誌專訪古又文Youtube影片(1:39秒),2010年3月http://www.youtube.com/watch?v=Y-aF8Q3p3wk (2012/7/15)
    吳曼寧. (2012年2月). 新任文化局長劉維公:拚2016世界設計之都. 2012年6月28日 擷取自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6873861.shtml (2012/7/15)
    林建甫、周信佑. (2010年6月). 提升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 2012年7月 擷取自 國家政策研究報告: http://www.npf.org.tw/post/2/7680 (2012/7/15)
    家居網http://www.lnn.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1451(2012/7/15)
    陳鍾誠,日本漫畫的同人誌產業,陳鍾誠的網站,http://ccckmit.wikidot.com/japandoujinshi (2012/7/15)
    軟裝中國,http://www.rzzg.com/dengju/1877.html (2012/6/29)
    章忠信. (無日期). 利用著作的授權好幫手—著作權仲介團體. 2012年7月10日 擷取自 【著作權筆記】: http://openepaper.nat.gov.tw/epaper/org_new/38/38_08_07.htm (2012/7/15)
    劉江彬、徐小波,如何利用創投資金及新技術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培訓科技領域北背景跨領域高階人才培訓計劃,珍珠圖,頁6, http://tim.nccu.edu.tw/mmot/seminar/8powerpoint.PDF (2012/7/15)

    英文資料:
    Dreyfuss R. C. Does IP need IP? Accommodating intellectual production outside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radigm. Cardozo Law Rev. 31(5):1437–1473. (2010)
    Elizabeth L. Rosenblatt, A Theory of IP’s Negative Space, 34 COLUM. J.L. & ARTS 317,322–25 (2011)
    Kal Raustiala & Christopher Sprigman, The Piracy Paradox: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Fashion Design, 92 VA. L.REV. 1687 (2006)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智慧財產研究所
    99361018
    100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36101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智慧財產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101801.pdf3478KbAdobe PDF22384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